行政管理学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4361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管理学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行政管理学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行政管理学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行政管理学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行政管理学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政管理学2.docx

《行政管理学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学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政管理学2.docx

行政管理学2

《行政管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行政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1,在中国,"行政"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周礼》.

2,最广义的行政管理,不仅包括政党和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组织活动,还包括企业,事业,社会团体等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的执行事务.

3,广义的行政管理,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社会组织领域内特定组织的指挥活动及其机关内部的总务后勤工作.

4,狭义的行政管理,指国家行政及其官员在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过程中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等各项管理活动.

5,行政管理又名公共行政.

6,行政管理的特点:

执行性,政治性,权威性

二,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即行政机关.在我国,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行政管理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

行政管理的基本依据是行政权力.行政权力是公共权力,具有合法性,操作性和技术性,强制性,一元性等特点.

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第二节行政管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西方行政管理学产生的原因与形成威尔逊是行政管理学的创始人.标志是1887年他发表的名为《行政学研究》的研究报告.

"行政学"一词,最早是德国学者史坦因在1865年提出的.

最早创立政治,行政两分法的是古德诺.

美国第一本行政管理学的教科书是怀特的《行政学导论》.

被称为"管理科学之父"的是美国人泰罗(又译作泰勒).

20世纪30年代,霍桑实验学派倡导的行为科学开发了行政管理学的新增长点.

二,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中国最早最系统的行政学专著是张金鉴在1935年出版的《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孙中山提出五权分立说,五权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1988年10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正式成立.1994年正式成立了国家行政学院.

第二章行政环境

第一节行政环境概述

一,行政环境的含义,类型和特点

行政环境即政府管理的环境,是指围绕行政活动和行政现象,能直接和间接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的总和.行政环境的含义有两个方面:

行政活动和行政现象的所有外部因素,行政活动内部系统的相关因素.

行政环境的特点:

(1)主导性:

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某一事物过程中,必定会有某些因素的作用处于主导地位.

(2)联系性:

各环境要素之间都是互有联系,互相调整并相互适应,某一环境因素的变化常常会引起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变化.

(3)综合性:

某一事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化是各种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

(4)层次性:

并非所有的环境因素都有同样的重要性.

(5)变异性:

客观环境的变化影响行政管理诸因素的变迁.

二,行政环境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首先提出行政环境问题并予以研究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

意义:

正确的认识和反映行政环境是增强行政管理学应用性的重要前提.

正确的认识和反映行政环境,才能科学地确定行政职能和行政管理各个环节,手段.

正确的认识和反映行政环境,有利于树立起系统整体的公共行政观念.

正确的认识和反映行政环境,有利于确立开放平衡的公共行政模式.

三,行政生态模式

里格斯将行政模式分为三个形态:

融合型:

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行政的主要问题是维持行政的一致和统一.

衍射型:

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行政的主要问题是谋求专业化基础上的协调与统一.

棱柱型:

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行政模式.

第二节行政环境要素

一,自然环境

地理状况具有超稳定性.但是,一味宣扬"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不对的.

年龄结构,老龄化,住宅等社会问题,皆涉及人口因素.

最突出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城市.

自然环境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1)自然环境影响着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应适应自然环境,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并适应由自然环境而决定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

(2)行政管理改变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此,行政管理应该为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

二,政治环境我国政府应如何对待其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政府的行政管理一方面要坚持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好与党的具体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立作用,执行好国家行政管理的职能.

三,文化环境行政文化是行政系统的"软组织".

四,民族宗教环境民族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1)民族差别与民族特点的存在;

(2)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反映到民族问题上;(3)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灭.

五,国际环境国际政治环境的主题是:

和平和发展

第三节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互动关系

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关系是互动的,辩证的.

一,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制约

良性的行政环境可为行政活动提供有力的条件,恶性的行政环境则会对行政管理起到阻碍和抑制的作用.

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制约有三种形式,即要求,支持,反对.

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制约途径是:

(1)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2)行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行政管理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3)行政环境影响着行政体制与机构建设.

(4)行政环境影响着行政过程.

二,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改造体现在:

(1)适用性改造.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改造在适应行政环境的基础上进行.

(2)积极性,开放性改造.提倡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积极主动的开放性改造,而不是相反.(3)能动改造.政府引导整个社会协调有效地发展.

第三章行政职能

第一节行政职能的概念,意义

一,概念行政职能:

是指政府依法对国家社会生活诸领域进行管理所具有的职责和作用.

二,意义:

(1)研究行政职能是认识行政管理的前提.

(2)行政职能是建立行政管理结构的主要依据之一.(3)行政职能的转变是政府机构,人员编制改革的关键.(4)行政职能是科学地组织管理过程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二节行政职能的主要内容

政府的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

A,军事保卫,B,镇压和治安,C,加强民主.

(2)经济职能:

A,宏观总体管理,B,行业管理职能,C,社会保障,D,国有资产管理.

(3)文化职能:

A,进行思想政治教育,B,对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管理.

(4)社会职能:

对社会生活领域公共事务的管理.

第三节行政职能的转变

当代各国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1,政治职能在逐渐减弱,社会管理职能在逐渐加强.

2,政府职能逐渐社会化,具体化.

二,我国当前行政职能转变的内容,依据和前提:

1,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决定了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从而决定了行政职能的发展和转变.

2,内容:

加强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即由直接管理为主转为以间接管理为主,由实行单一的计划指导转向计划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由主要管企业转为主要为企业服务.

3,前提:

划清党组织,企业,政府三者不同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活动方式.

第四节我国实现行政职能的主要手段

一,行政指令手段:

具有强制性,垂直性,无偿性,稳定性,具体性特点.

二,经济手段:

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利润,工资,经济合同等.具有间接性,有偿性,平等性,关联性特点.

三,法律手段:

具有严肃性,权威性,规范性特点.

四,纪律手段

五,思想政治工作手段

第四章行政组织

第一节概说

一,概念:

行政组织是指政府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活动过程.

二,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

职能目标,权责体系,机构设置,人员构成,运行程序,法制规范.

三,行政组织的类型

1,领导类型:

首长制,委员会制,混合制.

2,结构类型:

层级制,职能制.

3,权力体系类型:

集权制,分权制.

4,机构类型:

政府机构包括领导机关,职能机关,辅助机关,咨询参谋机关,派出机关.

第二节行政组织原则

职能目标原则,精干效益原则,完整统一原则,分权管理原则,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适度原则,职责权利一致原则,依法设置原则,民主参与原则,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第三节我国行政组织的层级划分与特点

一,层级划分

1,全国行政划分:

中央政府(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政府―省辖市,直辖市辖区政府,地方行署―县,县级市,自治州(县)政府―乡镇政府

2,国务院机构层次划分:

部,委,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司(局)―处(室)

3,省级政府机构层次划分:

厅(局)―处(室)―科

4,省辖市级政府机构层次划分:

处(局)―科

5,县级政府机构层次划分:

科(局)―股(科)

二,特点

1,实行中央集权的单一领导体制,全国行政机构上下对口,有利于垂直领导.

2,实行"条块结合"的双重领导体制,地方政府各部门既受当地政府的行政领导,又受上级政府垂直业务部门的业务指导.

3,机构设置显得还过细,部门较多.

第五章行政领导

第一节概说

一,概念:

行政领导是国家行政机关中主管职能的承担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组织和管理行政事务所进行的行政活动的通称.

二,行政领导的权力来源:

合法权力,奖赏权,强制权,专业知识权,归属权.

三,行政领导的职能:

1,鼓舞部属的工作情绪.2,维持工作纪律.3,维持组织的完整.4,指导机关达成行政目标.5,保持组织社会环境的适应.

第二节行政领导的方式和类型

一,行政领导的方式

1,常用方式:

强制方式,说服方式,激励方式,示范方式.

2,根据领导的不同侧重点,领导方式可分为:

以事为中心的领导方式,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人事并重的领导方式.

二,行政领导的类型:

领导者自决型(集权型),部属参与型(分权型),领导者放手型(放任型).

第三节行政领导者

一,行政领导者产生的方式

1,选举制:

主管首长如果由选举产生,则其下属主要机构的领导者就不宜再由选举产生.不要把民意测验与法定选举混为一谈.2,任命制(委任制)3,考任制4,聘任制:

临时聘用一些外部人员担任非常设性的行政领导职务.有别于企事业单位推行的工作岗位聘任制.

二,行政领导者的素质要求

1,政治方面:

忠于国家,忠于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

2,品德方面:

实事求是;谦逊,宽宏;顾全大局,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不谋私利.

3,知识方面:

有较系统的社会科学知识,有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有较丰富的文化生活知识.

4,能力方面:

认识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

5,性格方面:

积极主动,自信,自制.

6,作风方面:

民主作风,平易近人作风,调查研究作风,言行一致作风.

第四节行政领导的群体结构

一,群体结构的合理形式

1,年龄结构:

一般情况下,老中青比例为1:

2:

1,高层行政领导中高年龄多些.

2,知识结构:

相互补充.

3,智能结构:

既要有富有远见卓识,善于分析综合,有决断魄力的主要领导者,又要有足智多谋,善于谋划,深思熟虑的智囊人物;既要有善于识才,爱才,用才的具有组织人事工作能力的人才,又要有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实干家.

4,气质性格与作风结构

二,最佳组合原则:

1,从着重考虑领导成员的个体素质转移到重点考虑领导成员的最佳组合.

2,从着重考虑年龄,文化知识等静态组合转到重点考虑性格,气质等动态组合.

3,从全面要求转到因岗位不同而有所侧重.

4,既要重视配备和调整行政领导成员,也要注重加强行政领导群体结构的建设和培训.

第六章人事行政

第一节概说

一,概念:

人事行政:

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依据一定的法规制度和措施进行的管理活动.

人事行政的总体目标是力求政府中"人"与"事"的协调.

人事行政的核心是行政人才的管理问题,包括取才,用才,育才,留才四个环节,以及更新,激励与保健,行为调控三个机制.

二,现代人事行政的主要趋向及特征

1,人事行政的历史发展:

恩赐官僚制,分赃制,功绩制.

2,现代人事行政的发展趋向:

(1)实行对政务官与业务官的分类管理.

(2)由以恩赐官僚制和分赃制为核心的瞻恩徇私式的人事行政,向以人才主义和功绩制为基础的现代人事行政演化.

(3)从随意性,或然性很强的人治式,向系统化,规范化的法治式发展.

(4)范围日益扩大.

(5)管理方法日趋科学化,理性化.

(6)由只重视通才发展到通才与专才的并重.

第二节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

一,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含义

1,概念:

所谓"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即国家公务员)进行科学管理的制度.

2,在理论上,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分两类:

(1)政务类公务员:

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成员.

(2)业务类公务员:

除政务类公务员外的其他公务员.

3,两类公务员的区别:

(1)产生方法不同:

政务类公务员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选举和任命;业务类公务员的录用要通过法定的考试公开竞争.

(2)任期不同:

政务类公务员有法定的任期;业务类公务员实行常任制.

(3)职责不同:

政务类公务员主要制定政策,并负相应的政治责任;业务类公务员主要执行政策和从事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履行相应的行政责任.

(4)评价依据不同:

政务类公务员以政绩为主要依据;业务类公务员以工作实绩为主要依据.

(5)管理机关不同:

政务类公务员由选举产生他的国家权力机关按宪法和组织法进行管理;业务类公务员由国家行政机关按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即是说,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只适用于业务类公务员.

二,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1,公务员的考试录用:

基本原则:

公开,平等,竞争

考试类型:

甲种考试:

适用于录用担任非领导职务的行政执行类公务员;乙种考试:

适用于从持有国家承认的专门技术资格证书者中录用技术类公务员;特种考试:

适用于从行政机关以外的在职人员中录用担任科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公务员.

试用期为半年至一年.

2,公务员的考核:

考核类型:

(1)单考工作实绩;

(2)德,能,勤,绩全面考核.

考核方法:

(1)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2)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结果等次:

优秀,称职,不称职.

3,公务员的奖惩:

奖励:

(1)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2)优秀公务员,先进公务员,模范公务员.

惩戒:

(1)行政处分: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2)经济处罚.

4,公务员的升降,转任,和回避:

晋升原则:

民主法制原则,任人唯贤原则,择优晋升原则,逐级晋升原则,功绩原则.

转任:

(1)跨职类转任;

(2)跨部门转任;(3)跨单位转任.

公务员原则上一人一职,不得在国家行政机关以外兼任实职,也不得在企业和营利性事业单位兼任名誉职务.

回避:

(1)公务回避:

指公务员在执行公务时,凡涉及到处理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员的问题时,本人不得参与,并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预和施加影响的制度.

(2)任职回避:

指公务员凡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两代以内旁系血亲及其配偶关系,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政府部门任职的制度.

5,公务员的定期培训类别:

定期培训有三类:

(1)岗前培训(针对新录用的公务员),

(2)资格培训(针对任新职的公务员),(3)岗位培训(针对需要继续教育的在职公务员).

6,公务员的辞职,辞退,退休,退职:

辞职:

有两种情况,一是辞去公职,失去公务员身份;二是指辞去所担任的领导职务,保留公务员身份,担任低一级职务.

退职:

指国家对不具备退休条件,但已达到规定的年龄或失去工作能力的公务员,要求其离开工作岗位.

三,公务员的职位分类

1,职位:

指组织中具有一定的职务和责任,需要一定规格的人员来担任的工作岗位.

2,职系:

根据工作的业务性质,把业务性质相同的所有职位划分为一个体系,如办事员职系.

3,职组:

工作性质相近的若干职系集合而成为职组,如办事员职系,速记员职系,打字员职系集合成文书职组.

4,职级:

在工作性质相同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同一职系中,按工作责任大小,业务繁简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等,把职位划分为不同的职级.如一级速记员,二级速记员,三级速记员.

5,职等:

把不同的职系中工作难易程度和责任大小相同的职位划分归类为同一等级,即为职等,同一职等的所有职位在工资待遇上相同.如讲师与工程师.

第七章机关行政

第一节概述

一,概念

办公室管理:

是指作为机关单位综合办事机构的办公室,对本机关单位综合性的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工作秩序等所作的管理.

二,办公室管理的特征:

政策性,综合性,辅助性,服务性.

三,办公室管理的任务:

参与政务,处理事务,搞好服务.

四,办公室管理的作用:

1,辅助领导决策和处理问题的参谋作用.2,协助领导管理信息的耳目作用.3,协助领导者管理日常工作的助手作用.

第二节办公室管理的主要内容

具体有四大类工作:

日常性工作,综合协调工作,辅助决策工作,领导者临时交办的工作.

一,日常性工作:

也称为程序化工作.包括:

会议工作,信息处理,机关事务管理,公文处理,文书档案工作,信访工作,公关工作,印章工作,机要保密工作等.

二,辅助决策工作:

1,在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决策之前,协助他们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掌握,收集有关信息,为决策做好准备工作.

2,在掌握情况,收集信息后,提出或协同有关职能部门提出一个或几个决策方案,供领导机关,领导者决策时参考,选择.

3,承担决策事务:

纪录,整理,发布决策.

4,协助领导机关实施决策和检查决策的执行情况.

第三节机关后勤事务管理及其改革

一,后勤事务管理的基本原则:

热心服务,方便群众和勤俭节约.

二,机关后勤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1,物资管理.2,财务管理(与财务行政不同).3,生活后勤管理.4,服务后勤管理.5,协助接待工作.

三,机关后勤体制改革所面临的困难:

1,市场机制的渗透与思想观念滞后的矛盾.2,机关行政经费的不足与干部职工服务要求更高的矛盾.3,工作任务的加重与队伍素质偏低的矛盾.4,后勤体制的转轨与制约因素过多的矛盾.

四,机关后勤事务管理改革的方向:

1,推动机关后勤管理科学化.2,推动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经营企业化.3,推动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

五,改革"小而全"的后勤保障体制.

第四节行政工艺设计及计算机在机关管理中的应用

一,概念:

行政工艺,是指在行政体系的行政流程中,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改进行政管理的技术手续和技术条件,以实现行政体系和行政人员的最佳状态和行政高效化的目的.

二,行政工艺设计的内容:

(1)行政自动化,

(2)行政氛围,(3)行政工艺应用.

第八章行政决策

第一节行政决策的概念,作用和原则

一,行政决策的类别

1,国家行政决策,地方行政决策,基层行政决策.清楚外延具体所指.

3,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战略决策:

指为解决行政管理中影响全局,具有长远意义的重大问题所进行的决策活动,具有规划性,法规性特点.

4,常规决策,非常规决策和部分常规决策.

常规决策:

是指对经常重复出现的,一般可遵循固有原则,规范,程序方法去处理的问题所进行的决策活动,又称程序决策,例行决策,重复性决策.

非常规决策:

是指解决首次出现或偶尔出现的,结构不稳定又没有现成的规范与方法可循的问题所进行的决策活动,又称非程序化决策.

5,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后两者的区别:

风险型决策对环境条件出现的概率能够测定,对决策后果有一定的把握.而不确定决策,对环境条件的发生率不能测定,不能控制,因而决策的后果不能加以确定,只能作一般估计.

二,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1,系统原则.2,信息原则.3,预测原则.4,可行原则.5,择优原则.6,弹性原则.7,民主原则.

第二节行政决策基本程序和方法

一,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

二,集思广益,拟定备择方案.

被择方案应具有的特点:

创造性,可行性,多样性,群众性.

三,评估选优,择定决策方案.

德尔菲法:

一种决策方法,让专家们背对背地提出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案或对某方案的评估意见,用函询调查的形式,将收集起来的意见进行综合归纳,再匿名反馈给专家们,如此循环往复多次,可形成一个比较一致且可靠性较大的结论.

四,局部试点,修正完善方案.

第三节行政咨询对行政决策的意义

行政咨询的基本功能:

1,预测的功能.2,提供和分析信息情报的功能.3,研制方案的功能.4,评估论证方案的功能.5,检验,反馈,调整决策方案的功能.

第四节现代行政决策体制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构成系统,主要包括:

(1)行政决策中枢系统.

(2)行政决策咨询系统.(3)行政信息系统

第九章行政执行

第一节行政执行的含义,特征与作用

行政执行活动的基本特征:

1,现实性.2,综合性.3,具体性.4,灵活性.5,强制性.

第二节行政执行的制约因素与障碍分析

一,制约因素分析1,环境因素.2,执行人员因素.3,执行对象因素.4,政策,法规和指令本身的因素.5,资源因素.

二,障碍分析1,决策规范不完善,标准不统一.2,行政执行人员对决策和指令缺乏认同感和执行的动力.3,行政执行资源不充分.4,执行对象的抵制和不与合作.

第三节行政执行的过程

行政领导在行政执行的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指挥,协调,监督,控制.

第十章行政协调

第一节行政协调的含义和体系

一,政府内部协调:

1,政府内部的纵向协调.

(1)上下级政府间的协调(一方面要求上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在协调与下级关系时必须深入下级政府了解情况,把责任和权力下放给下级,加以引导和监督,同时,为下级着想,调动其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求下级政府应树立全局观念,主动与上级政府沟通,及时下情上达,认真地贯彻执行上级政府的指示和命令,不要过多强调自己的局部利益,树立下级政府服从上级政府的良好形象).

(2)政府内部领导成员与下属成员之间的协调.

2,政府内部的横向协调.

(1)地方政府与平级地方政府的协调.

(2)政府部门间的横向协调.(3)政府内部人员的横向协调.

二,政府外部协调

第二节行政协调的原则,功能和社会作用

对求同存异原则的具体要求:

(1)寻求异同.明确异同所在.

(2)留同化异.强化共同点,转化差异点.(3)存异求同.差异难以转化,通过强化共同点,允许但限制差异点的办法使关系协调.

第三节行政协调的程序和方法

行政协调的主要方式:

律令式协调方式:

即以组织的强制力为保证,运用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则,条例,制度等行为规范,对被协调对象进行协调管理,要求被协调者无条件服从协调者的意图.

冷处理协调方式:

也称缓冲协调方式,即当矛盾双方均较激动,不可能自觉协调,第三者协调时机也不成熟或有较大的副作用,或尚未弄清协调对象状况时,最好把事情暂时放一放,缓冲一下,从动态中寻求平衡的方式.

第四节行政沟通对行政协调的意义

行政沟通的障碍表现:

(1)观念习俗障碍.

(2)心理障碍.(3)语言障碍.(4)职位,专业障碍.(5)组织结构障碍.(6)信息障碍.

第十一章行政信息

第一节信息与行政信息

一,信息的基本特征

1,信息与载体的不可分性.2,信息的广泛性.3,信息的可转换性.4,信息的可传递性.5,信息的时效性.6,信息的共享性.

二,行政信息含义:

行政信息:

即反映行政管理活动发展状态和发展规律的各种消息,文件,情报,资料,数据等的统称.

三,行政信息的分类

按行政信息的时间特征分:

历史信息,现实信息,预测信息.

按行政信息记录的方式分:

记录性行政信息,非记录性行政信息.

按行政信息的性质分:

原始性信息(如录像,报表),非原始性信息(如文摘,索引,目录,简报,专题报告,综合评述).

四,行政信息的基本特征

1,权威性.2,时效性.

第二节行政信息系统

选择和确定特殊信息点,应遵循以下要求:

1,要有代表性.2,要突出重点.3,要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