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第1单元 B卷人教新课标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4346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8.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第1单元 B卷人教新课标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第1单元 B卷人教新课标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第1单元 B卷人教新课标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第1单元 B卷人教新课标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第1单元 B卷人教新课标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第1单元 B卷人教新课标含答案.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第1单元 B卷人教新课标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第1单元 B卷人教新课标含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第1单元 B卷人教新课标含答案.docx

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测试第1单元B卷人教新课标含答案

第一组达标测试卷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一、基础达标。

(40.5分)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1.用横线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4分)

(1)我清晰(xī xīn)地看见,在天涯(yá yǎ)尽头,一座巍(wēi wèi)峨的高山矗(zhù chù)立着。

(2)循(xún shún)着声音望去,一位打扮妖娆(náo ráo)、高鼻凹(āo wā)眼的西方女子正边歌边舞,吸引着大家来买鸵(tuó tuǒ)鸟蛋。

2.读拼音写词语。

(8分)

(1)这个可爱的小女孩piān zhe(  )小脑袋,有些jū shù(  )地向我jiè shào(  )来自xīn jiāng(  )的客人。

(2)如lǜ tǎn(  )的草地旁,几个小同学正在yín sòng(  )小诗。

见到老师,他们xiū sè(  )却有lǐ mào(  )地和老师打招呼。

3.比一比,再组词。

(6分)

 

4.选词填空。

(3分)

(1)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在天安门广场上。

(2)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  )在西安市玉祥门外。

(3)一行高大的白杨树沿着铁路线(  )在茫茫戈壁上。

5.巧填反义词。

(4分)

(1)(  )的草原(  )起来: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2)草原上行车十分(  ),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一点儿也不(  )。

(3)换一个工地,就搬一次家,带走的是(  ),留下的是(  )。

(4)鄂温克姑娘们稍有些(  ),但还是(  )地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6.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6.5分)

一()千里银()素()()()忘食

()黄一体美()美()()()欲流

()飘()舞杯水()()严()以()

以上词语中,描写冬天景色的词语是_________,用来形容草原之绿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刻苦勤奋的词语是__________。

7.判断下面的句子是不是比喻句,是的打“√”,不是的打“”。

(4分)

(1)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

(2)那些白杨树,就是一把把大伞。

(  )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  )

(4)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  )

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5分)

(1)这动人的歌声让人们欢呼、鼓掌。

(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迎候远道而来的中国使者。

(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种境界使人惊叹。

这种境界叫人舒服。

(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用带点的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晚会上,小伙子们和姑娘们表现了优美的舞蹈。

(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二、教材回顾。

(13.5分)

1.按照要求写诗句。

(3分)

(1)描写黄河弯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黄河源头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由黄河流向远方而产生想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5.5分)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_,就像只用__________,不用__________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_______,轻轻____________。

这句话出自《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

我们以前学过他的课文有《_________》等。

(2)在通过丝绸之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____________最具代表性。

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故事与这条路有关,如____________等。

(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中的“铁路”指的是____________铁路。

3.语言实践。

(5分)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街×号(邮编100000)的吴薇给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街×号(邮编810000)的蔡华写了一封信,但她不会写信封,请你帮她完成。

三、阅读拓展。

(21分)

(一)课内阅读。

(11分)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  )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  )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分)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里运用了________修辞。

(A.反问 B.设问)(1分)

我会仿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3.第一段中写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几种自然灾害,相信你还能写出两种:

________、_______。

(3分)

4.从文段中可以看出白杨树哪三个特点?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爸爸借白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种写法为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在表白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心。

(2分)

(二)课外阅读。

(10分)

松树的风格

我对松树怀有敬仰之情不自今日始。

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品质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暑,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

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

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

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

你看,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材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

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它自己的树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阴下休憩;在黑夜,可以把它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

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粉身碎骨”了。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1.松树的风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选一选。

(1分)

第二自然段的结构是_______,第三自然段的结构是______。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3.找出文中描写松树用途的句子,读一读再填空。

(3分)

松树的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树的脂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树的根和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粉身碎骨”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5.“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横线画出来。

(2分)

6.举例说说你身边的什么人具有松树风格。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习作展示。

(25分)

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学习,相信你对西部地区有了一定的了解,你对这片神奇的土地有哪些认识呢?

请用书信的形式告诉你在远方的亲人或朋友吧。

第一组达标测试卷

一、1.

(1)xī yá wēi chù

(2)xún ráo āo tuó

2.

(1)偏着 拘束 介绍 新疆

(2)绿毯 吟诵 羞涩 礼貌

3.

 

 

 

 

 

4.

(1)屹立 

(2)矗立 (3)挺立

[点拨]“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矗立”,一般用于形容物体直而高地立着。

“挺立”,直立。

5.

(1)静寂 热闹 

(2)洒脱 拘束

(3)荒凉 繁华 (4)羞涩 大方

6.碧 装 裹 废 寝 浑 轮 奂 翠 色 襟 带 车 薪 阵 待

银装素裹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废寝忘食

7.

(1) 

(2)√ (3) (4)√

8.

(1)这动人的歌声怎能不让人们欢呼、鼓掌?

(2)将军迎候使者。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

(4)示例:

溪水是那么清澈,花儿是那么明艳。

(5)晚会上,小伙子们和姑娘们

了优美的舞蹈。

二、1.

(1)九曲黄河万里沙。

 

(2)浪淘风簸自天涯。

 

(3)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

(1)柔美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翠色欲流流入云际 草原 老舍 猫

(2)丝绸 张骞(班超、玄奘) (3)青藏

3.

三、

(一)1.不管 不管 总是 也

2.B 示例:

是谁含辛茹苦把我们养育成人?

是我们日夜辛劳的父母。

3.风沙 雨雪 干旱 洪水 地震 泥石流

4.树干笔直,高大挺秀;不择环境,适应性强;不惧灾害,生命力顽强。

5.托物言志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二)1.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

2.B C

3.可以提制挥发油。

 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

 是很好的燃料。

4.松树全身都成为人们有用的东西

5.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

6.示例:

清洁工、教师等。

四、思路分析:

写作时首先要注意书信的格式,然后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了解最多的一个地方,提炼所选地方富有特色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即可。

 例文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