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十三五改革调研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4265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炭行业十三五改革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煤炭行业十三五改革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煤炭行业十三五改革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煤炭行业十三五改革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煤炭行业十三五改革调研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煤炭行业十三五改革调研分析报告.docx

《煤炭行业十三五改革调研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炭行业十三五改革调研分析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煤炭行业十三五改革调研分析报告.docx

煤炭行业十三五改革调研分析报告

 

煤炭行业“十三五”改革调研分析报告

 

本调研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主要包含欧立信研究中心,行业协会,上市公司年报,国家相关统计部门以及第三方研究机构等。

目录

第一节十三五重要目标:

供需平衡、企业效益提高4

一、目标:

详解十三五规划,供需平衡、集中度提升和企业效益提高为总目标4

二、相比十二五:

淘汰力度明显增加,产量增速大幅回落4

第二节产量规划:

新增先进产能5亿吨,去产能8亿吨,产量预计39亿吨7

一、总体数据:

规划产量达39亿吨,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95%以上7

二、新建产能: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新增先进产能5亿吨/年左右9

三、去产能:

目标值8亿吨左右,大型煤炭基地外煤矿将加快关闭退出10

第三节分地区:

压缩东部、限制中部和东北、优化西部14

一、新开工规模:

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内蒙古、陕西、新疆新开工规模约占全国的80%14

二、煤炭产量:

中西部地区预计增长3.1亿吨,东部和东北地区预计下降1.1亿吨15

三、煤炭消费量:

增量主要来自西部地区,消费重心正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17

第四节关注点:

员工、债务和煤层气19

一、员工:

全员劳动工效有望提高55%,从业人员规模预计下降33%19

1、安全发展:

2020年,百万吨死亡率将降至0.14以下19

2、高效发展:

员工人数有望从446万人降至300万人,全员劳动工效有望提高55%20

二、债务:

深化税费改革,对优质煤企金融支持力度继续加大21

1、深化税费改革,煤炭企业税负负担有望继续减轻21

2、加大对优质煤企金融支持,煤企债务重组预计将稳妥推进22

三、煤层气:

加快煤层气勘测开发和利用,行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22

1、主要目标22

2、煤层气(煤矿瓦斯)勘探开发和输送利用23

第五节行业观点:

展望十三五,行业变革或提速26

图表目录

图表1:

十三五期间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年均增速分别为0.8%和0.7%(亿吨)8

图表2:

十三五期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8

图表3:

十三五期间煤炭企业数量计划减少过半,煤矿数量缩小约39%8

图表4:

我国煤炭调运图9

图表5:

2015年全国煤炭新增产能22642万吨,同比下降23.37%(单位:

万吨)10

图表6:

2010-2015年淘汰落后产能8亿吨左右12

图表7:

我国区域划分情况14

图表8:

2015年与2020年分地区产量对比15

图表9:

2015年各区域煤炭产量占比16

图表10:

预测2020年各区域煤炭产量占比16

图表11:

2014年与2020年分地区消费量对比17

图表12:

2014年各区域煤炭消费量占比17

图表13:

预测2020年各区域煤炭消费量占比18

图表14:

“十三五”期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降至510人以下19

图表15:

“十三五”期间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1420

图表16:

“十三五”期间采煤、掘进机械化程度目标(%)20

图表17:

“十三五”期间从业人员规模及全员劳动工效变化21

表格目录

表格1:

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5

表格2:

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对比表5

表格3:

“十三五”期间各省煤炭去产能规划(单位:

万吨)12

表格4:

“十三五”规划煤层气开发利用主要指标23

表格5:

煤层气(煤矿瓦斯)勘探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措施24

第一节十三五重要目标:

供需平衡、企业效益提高

一、目标:

详解十三五规划,供需平衡、集中度提升和企业效益提高为总目标

2016年底,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发布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报告提出十三五期间的主要目标:

到2020年,煤炭开发布局科学合理,供需基本平衡,大型煤炭基地、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大型现代化煤矿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生产效率和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基本建成集约、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煤炭工业体系。

集约——产能和产量:

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8亿吨/年左右,通过减量置换和优化布局增加先进产能5亿吨/年左右,到2020年,煤炭产量39亿吨;

集约——集中度:

煤炭生产结构优化,煤矿数量控制在6000处左右,120万吨/年及以上大型煤矿产量占80%以上,30万吨/年及以下小型煤矿产量占10%以下。

煤炭生产开发进一步向大型煤炭基地集中,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95%以上。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煤炭企业数量3000家以内,5000万吨级以上大型企业产量占60%以上。

安全:

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5%以上,百万吨死亡率下降15%以上。

高效:

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5%,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65%。

煤炭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全员劳动工效达到1300吨/人·年以上。

绿色:

煤层气(煤矿瓦斯)产量240亿立方米,利用量160亿立方米;煤矸石综合利用率75%左右,矿井水利用率80%左右,土地复垦率60%左右。

原煤入选率75%以上。

二、相比十二五:

淘汰力度明显增加,产量增速大幅回落

相比十二五,十三五阶段特点包括:

淘汰产能力度加大:

与“十二五”期间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5.5亿吨/年相比,“十三五”期间的去产能目标值更高,供给侧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更大。

而新增产能方面,通过减量置换和优化布局增加先进产能5亿吨/年左右。

产量和消费量增速均有下滑:

2020年全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预计分别为39亿吨和41亿吨,年均增速为0.8%和0.7%,相比十二五期间增速1.9%和2.7%大幅下滑。

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国煤炭企业数量从4000家增长到6000家,而十三五期间预计将减少一半到3000家以下。

同时煤矿个数也将降至6000处左右,降幅约39%。

到2020年,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矿产量比重将分别达到95%和80%,较2015年末分别提高2个和7个百分点。

此外,5000万吨级以上大型煤炭企业产量比重将达到60%左右,较2015年末提高5个百分点。

各区域生产全面收缩:

十二五规划布局目标为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而十三五目标为压缩东部、限制中部和东北、优化西部。

煤层气加快发展:

继十二五规划之后,十三五规划继续提出大力加快煤层气发展。

根据规划,到2020年,目标煤层气(煤矿瓦斯)产量240亿立方米,利用量160亿立方米,年均增速分别为5.9%和13.2%。

“十三五”期间有望成为重点发展方向,而煤炭清洁化利用将成为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

表格1:

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

数据来源:

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表格2:

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对比表

数据来源:

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第二节产量规划:

新增先进产能5亿吨,去产能8亿吨,产量预计39亿吨

一、总体数据:

规划产量达39亿吨,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95%以上

根据《规划》,2020年预计产量为39亿吨、消费量为41亿吨,年均增速分别为0.8%和0.7%,相比十二五期间增速1.9%和2.7%大幅下滑。

煤炭企业数量3000家以内,煤矿数量控制在6000处左右,煤炭生产开发进一步向大型煤炭基地集中,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95%以上。

为满足“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煤炭运输需求,铁路规划煤炭运力36亿吨,北方八港下水能力8.7-9.3亿吨,预计运力相对充足。

产量和消费量:

《规划》中计划到2020年,煤炭产量39亿吨、消费量41亿吨,年均增速分别为0.8%和0.7%(2015年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37.5亿吨和39.6亿吨)。

煤炭生产结构:

预计到2020年,煤炭企业数量控制在3000家以内,较2015年减少50%以上(2015年煤炭企业数量为6000家)。

煤矿数量控制在6000处左右,相比2015年减少39%(2015年煤矿数量为9700);2020年计划120万吨/年及以上大型煤矿产量占80%以上,30万吨/年及以下小型煤矿产量占10%以下。

煤炭生产开发进一步向大型煤炭基地集中,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95%以上(2015年占93%);5000万吨级以上大型企业产量占60%以上,相比较2015年提升5个百分点。

煤炭跨区调运:

预计到2020年,煤炭调出省区净调出量16.6亿吨,其中晋陕蒙地区15.85亿吨,主要调往华东、京津冀、中南、东北地区及四川、重庆;新疆0.2亿吨,主要供应甘肃西部,少量供应四川、重庆;贵州0.55亿吨,主要调往云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

煤炭调入省区净调入19亿吨,主要由晋陕蒙、贵州、新疆供应,沿海、沿江地区进口部分煤炭。

铁路运力:

预计到2020年,全国煤炭铁路运输总需求约26-28亿吨。

考虑铁路、港口及生产、消费等环节不均衡性,需要铁路运力30-33亿吨。

铁路规划煤炭运力36亿吨,较2015年增加20%或6吨,可以满足“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煤炭运输需求。

下水运力:

预计到2020年,以锦州、秦皇岛、天津、唐山、黄骅、青岛、日照、连云港等北方下水港,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南方接卸港,以及沿长江、京杭大运河的煤炭下水港为主体,组成北煤南运水上运输系统。

北方港口海运一次下水量8亿吨。

考虑铁路、港口及生产、消费等环节不均衡性,需下水能力8.5亿吨。

北方八港下水能力8.7-9.3亿吨,可适应煤炭下水需要。

图表1:

十三五期间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年均增速分别为0.8%和0.7%(亿吨)

数据来源:

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图表2:

十三五期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数据来源:

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图表3:

十三五期间煤炭企业数量计划减少过半,煤矿数量缩小约39%

数据来源:

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图表4:

我国煤炭调运图

数据来源:

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二、新建产能: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新增先进产能5亿吨/年左右

2010-2015年期间,全国原煤开采新增产能总体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

2010年到2013年年新增产能维持在4亿吨左右,2014、2015年新增产能分别降至29545万吨和22642万吨。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将通过减量置换和优化布局增加先进产能5亿吨/年左右。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规划》明确,从2016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

未经核准擅自开工的违规建设煤矿一律停建停产,承担资源枯竭矿区生产接续、人员转移安置等任务确需继续建设的,须关闭退出相应规模的煤矿进行减量置换,同时要求新建煤矿建设规模不小于120万吨/年。

积极发展先进产能:

《规划》还首次提出积极发展先进产能,重点建设露天煤矿、特大型和大型井工煤矿,依托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智能高效的大型现代化煤矿。

截止2016年底,全国建成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产量占全国的75%以上,相比较2015年继续提升2个百分点。

其中,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现代化煤矿59处,总产能达8亿吨以上。

未来几年,先进产能占比有望继续提升。

鼓励企业兼并重组:

《规划》支持大型企业开发大型煤矿,整合矿区内分散的矿业权,鼓励煤炭、电力、运输、煤化工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重组或发展大比例交叉持股,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预计到2020年,煤矿数量和煤炭企业数量有望降至6000和3000家以内,降幅分别达39%和50%,行业兼并重组或将大面积展开。

图表5:

2015年全国煤炭新增产能22642万吨,同比下降23.37%(单位:

万吨)

数据来源:

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三、去产能:

目标值8亿吨左右,大型煤炭基地外煤矿将加快关闭退出

根据煤炭工业协会的统计,2006-2015年,全国累计关闭落后煤矿16866处,淘汰落后产能11亿吨/年左右,其中2010-2015年淘汰落后产能约8亿吨/年。

2016年,在国家化解过剩产能政策指导下,全国退出产能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中央企业实际退出产能3497万吨,陕西、河南、山西、贵州、湖南和四川等省份退出产能也均超过2000万吨。

目前,央企以及多个省市出台了2017年煤炭去产能目标,其中央企计划化解过剩产能2473万吨,山西、河南和贵州去产能目标也分别达到2000万吨、2000万吨和1500万吨。

此外,《规划》也指出,“十三五”期间,将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8亿吨/年左右。

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其他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能基础上,综合运用安全、质量、环保、能耗、技术、资源规模等政策措施,更多采用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引导过剩产能有序退出。

1.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外煤矿关闭退出。

北京、吉林、江苏资源枯竭,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等地矿井规模小,开采条件差,安全威胁大,加快煤矿关闭退出。

到2020年,大型煤炭基地外煤炭产量控制在2亿吨以内。

2.降低鲁西、冀中、河南、两淮大型煤炭基地生产规模。

这4个煤炭基地资源储量有限,地质条件复杂,煤矿开采深度大,安全生产压力大,地下煤炭资源开发与地面建设矛盾突出,重点做好资源枯竭、灾害严重煤矿退出,收缩煤炭生产规模。

到2020年,鲁西基地产量控制在1亿吨以内、冀中基地0.6亿吨、河南基地1.35亿吨、两淮基地1.3亿吨。

3.控制蒙东(东北)、晋北、晋中、晋东、云贵、宁东大型煤炭基地生产规模。

这6个煤炭基地开发强度大,投资效益降低,要控制生产规模,调整生产结构,适度建设资源枯竭煤矿生产接续项目,重点满足煤电一体化和煤炭深加工用煤需要。

到2020年,蒙东(东北)基地产量4亿吨。

晋北基地3.5亿吨、晋中基地3.1亿吨、晋东基地3.4亿吨、云贵基地2.6亿吨、宁东基地0.9亿吨。

4.有序推进陕北、神东、黄陇、新疆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陕北、神东、黄陇、新疆基地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将是今后发展重点。

结合以电力外送为主的大型煤电基地和煤炭深加工用煤需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煤矿产能的前提下,择优安排新建项目,推进资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

到2020年,陕北基地产量2.6亿吨,神东基地9亿吨、黄陇基地1.6亿吨、新疆基地2.5亿吨。

图表6:

2010-2015年淘汰落后产能8亿吨左右

数据来源:

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表格3:

“十三五”期间各省煤炭去产能规划(单位:

万吨)

数据来源:

国家能源局,煤炭资源网,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第三节分地区:

压缩东部、限制中部和东北、优化西部

《规划》提出的“十三五”期间全国煤炭开发总体布局是:

压缩东部、限制中部和东北、优化西部。

东部地区煤炭资源枯竭,开采条件复杂,生产成本高,逐步压缩生产规模;中部和东北地区现有开发强度大,接续资源多在深部,投资效益降低,从严控制接续煤矿建设;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生态环境脆弱,加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力度,结合煤电和煤炭深加工项目用煤需要,配套建设一体化煤矿。

图表7:

我国区域划分情况

数据来源:

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一、新开工规模:

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内蒙古、陕西、新疆新开工规模约占全国的80%

《规划》对生产开发规模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按照减量置换原则,严格控制煤炭新增规模。

分地区来看,目前新开工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内蒙古、陕西、新疆为重点建设省(区),新开工规模约占全国的80%。

东部地区:

原则上不再新建煤矿。

东北地区:

新开工规模约占全国的1%,从严控制接续煤矿。

中部地区:

新开工规模约占全国的12%,从严控制接续煤矿。

西部地区:

新开工规模约占全国的87%,结合煤电和煤炭深加工项目用煤需要,配套建设一体化煤矿。

内蒙古、陕西、新疆为重点建设省(区),新开工规模约占全国的80%。

新开工项目结合过剩产能化解效果和市场情况,另行安排。

二、煤炭产量:

中西部地区预计增长3.1亿吨,东部和东北地区预计下降1.1亿吨

2015年全国煤炭产量为37.5亿吨,而根据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煤炭产量39亿吨,年均增速0.79%。

分地区来看,“十三五”期间,东部和东北地区产量预计将分别下降0.9和0.2亿吨,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产量预计将分别增长0.2和2.9亿吨。

东部地区:

2015年煤炭产量2.6亿吨,占全国6.9%;规划预计2020年煤炭产量为1.7亿吨,占全国的4.4%,煤炭产量较2015年减少0.9亿吨,产量下降33.48%,比重下降2.5%,其中北京退出煤炭生产,河北、江苏、福建、山东煤炭产量下降。

东北地区:

2015年煤炭产量1.4亿吨,占全国3.7%;规划预计2020年煤炭产量为1.2亿吨,占全国的3.1%,煤炭产量较2015年减少0.2亿吨,产量下降11.63%,比重下降0.6%,其中黑龙江产量基本维持现有规模,辽宁、吉林产量下降。

中部地区:

2015年煤炭产量12.8亿吨,占全国34.6%;规划预计2020年煤炭产量为13亿吨,占全国的33.3%,煤炭产量较2015年增加0.2亿吨,产量上涨1.82%,比重下降1.2%,其中山西、安徽、河南基本保持稳定,江西、湖北、湖南产量下降。

西部地区:

2015年煤炭产量20.2亿吨,占全国54.7%;规划预计2020年煤炭产量为23.1亿吨,占全国的59.2%,煤炭产量较2015年增加2.9亿吨,产量上涨14.54%,比重上涨4.5%,其中内蒙古、陕西、新疆产量增幅较大,贵州、云南、甘肃、宁夏、青海产量适度增加,重庆、四川、广西产量下降。

图表8:

2015年与2020年分地区产量对比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图表9:

2015年各区域煤炭产量占比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图表10:

预测2020年各区域煤炭产量占比

数据来源:

煤炭工业“十三五”规划、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三、煤炭消费量:

增量主要来自西部地区,消费重心正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

2015年全国煤炭消费量为39.6亿吨,根据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煤炭产量41.4亿吨,年均增速0.89%。

分地区来看,“十三五”期间,消费量增长主要来自西部地区,我国煤炭的消费重心正在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

东部地区:

2014年煤炭消费量14.8亿吨(国家统计局未公布2015年各地区的煤炭消费量),占全国的34.2%;规划预计2020年煤炭消费量12.7亿吨,占全国的30.8%,煤炭消费量较2014年减少2.1亿吨,消费量下降14.2%,比重下降3.4%。

东北地区:

2014年煤炭消费量4.2亿吨,占全国的9.7%;规划预计2020年煤炭消费量3.6亿吨,占全国的8.6%,煤炭消费量较2014年减少0.6亿吨,消费量下降14.2%,比重下降1.1%。

中部地区:

2014年煤炭消费量10.8亿吨,占全国的25%;规划预计2020年煤炭消费量10.6亿吨,占全国的25.5%,煤炭消费量较2014年减少0.2亿吨,消费量下降1.9%,比重上涨0.5%。

西部地区:

2014年煤炭消费量13.4亿吨,占全国的31%;规划预计2020年煤炭消费量14.5亿吨,占全国的35.1%,煤炭消费量较2014年增加了1.1亿吨,消费量增加8.2%,比重上涨4.1%。

图表11:

2014年与2020年分地区消费量对比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图表12:

2014年各区域煤炭消费量占比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图表13:

预测2020年各区域煤炭消费量占比

数据来源:

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第四节关注点:

员工、债务和煤层气

一、员工:

全员劳动工效有望提高55%,从业人员规模预计下降33%

我国现阶段煤炭开采效率较低,先进高效的大型现代化煤矿与技术装备落后、安全保障不充分、管理水平低效的落后矿井并存,人均工效与先进产煤国家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为此,《规划》还分别提出了安全发展和高效发展的目标。

1、安全发展:

2020年,百万吨死亡率将降至0.14以下

目前美国和澳大利亚煤炭行业安全开采水平居世界前列。

据报道,美国煤炭开采行业2000年至2015年平均百万吨死亡率为0.028,其中2014年百万吨死亡率最低,为0.016。

而澳大利亚自2003年以来连续多年未发生人员死亡事故,目前澳大利亚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目标由“零死亡”转向“零伤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在安全发展方面依然有很大差距。

“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从2010年的2433人降至598人,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162,但仍是美国的10倍。

根据《规划》,到2020年,预计我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将降至510人以下,而百万吨死亡率也将降至0.14以下。

图表14:

“十三五”期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降至510人以下

数据来源:

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图表15:

“十三五”期间百万吨死亡率降至0.14

数据来源:

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2、高效发展:

员工人数有望从446万人降至300万人,全员劳动工效有望提高55%

为了使煤炭生产开发在“十三五”期间高效发展,对煤矿全员生产工效提出了要求。

通过提高煤炭采掘机械化程度,扩大机械化生产覆盖范围,优化劳动力生产布局,提高全员工效水平。

全员劳动工效:

2015年全员劳动功效840吨/人年,至2020年,全员劳动工效需达到1300吨/人年,较2015年提高54.8%,年均增速9.1%。

根据我们的测算,预计到2020年,全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有望从2015年底约446万人降至300万人,降幅约33%。

采煤机械化程度:

2010年,采煤机械化程度65%,“十二五”期间提升11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76%;至2020年,采煤机械化程度需达到85%,较2015年提高9个百分点。

掘进机械化程度:

2010年,掘进机械化程度52%,“十二五”期间提高6个百分点,2015年达到58%;至2020年,掘进机械化程度需达到65%,较2015年提高7个百分点。

图表16:

“十三五”期间采煤、掘进机械化程度目标(%)

数据来源:

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图表17:

“十三五”期间从业人员规模及全员劳动工效变化

数据来源:

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北京欧立信调研中心

二、债务:

深化税费改革,对优质煤企金融支持力度继续加大

1、深化税费改革,煤炭企业税负负担有望继续减轻

煤炭行业税费负担沉重。

在目前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煤炭企业税费负担沉重问题突出。

目前涉及我国煤炭产业的国家税收16项,行政性收费30多项,是全国工业行业平均负税水平的2-3倍。

除缴纳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城市建设维护税、营业税及附加、房产税、土地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一般性税种外,还要缴纳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使用费、矿业权价款、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煤炭价格调节基金、铁路建设基金、煤矿转产发展资金、港口建设费(基金)等税费。

深化税费改革,减轻煤企税费负担。

为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化解资金压力,释放行业利润,《规划》指出,要深化煤炭税费综合改革,整合重复税费,清理不合理收费,取缔违规设立的各项收费基金,减轻煤企税费负担。

其次,要做好煤炭资源税改革后续工作,进一步规范资源税优惠政策。

落实煤炭企业增值税抵扣,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等政策。

另外,推进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立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进一步理顺煤炭资源税费体系,合理调节煤炭资源收入,减轻煤炭企业负担。

2、加大对优质煤企金融支持,煤企债务重组预计将稳妥推进

区别对待、有控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