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理实习报告之庐山老别墅.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3848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庐山地理实习报告之庐山老别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庐山地理实习报告之庐山老别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庐山地理实习报告之庐山老别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庐山地理实习报告之庐山老别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庐山地理实习报告之庐山老别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庐山地理实习报告之庐山老别墅.docx

《庐山地理实习报告之庐山老别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庐山地理实习报告之庐山老别墅.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庐山地理实习报告之庐山老别墅.docx

庐山地理实习报告之庐山老别墅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考察)报告

 

聊聊庐山老别墅

姓名:

肖美亚

院部:

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

地理科学

年级:

11级

学号:

115021014

填表日期:

 

目录

1.选题背景

2.庐山地理环境

3.庐山老别墅

3.1洋人的避暑天堂

3.1.1李德立:

一个人改变一座山

3.1.2不妨继续聊聊李德立的别墅

3.1.3赛珍珠:

写中国写出了诺贝尔奖

3.2夏都岁月

3.2.1天下无庐美此庐

3.2.2特别说明:

熊氏豪宅

3.3毛主席来了

3.3.1主席的NO.1

3.3.2宋庆龄别墅拆后建了个“平房”?

4.我的一点思考:

到底应该怎样建房子?

5.注释

 

1.选题背景

今年10月因为某种“机缘”我也上了庐山。

虽然庐山早有耳闻,但可能因为我老家就在武陵山上,小时候起床一睁眼看到的就是山,所以当得知我们班最盛大的一次自然地理实习,地点定在庐山时,也并没有感到特别的激动。

但当我真的踏上庐山,看到了隐没在绿林之中的那一栋栋带有异域风格却又十分和谐,小巧清新却又历史韵味十足的别墅时,顿时发现来庐山来对地儿了。

是啊,庐山庐山,不就是房子的山么。

但说到房子,长这么大看到的无数房子中称得上完美的还真的是屈指可数。

记得刚上大学时,站在我们学校东区操场上环视四周时我曾经很惊奇的看到居然有不下10个塔吊在忙碌着。

是啊,经济一发展,人们一有钱,肯定不会忘了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

所以,大片大片的建房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可问题是,这千万计的房子给人感觉却是那么的单调和乏味。

不仅死板,而且与当地的环境协调度也不高,更是少有生气和新意可言。

就拿逛街来说吧,我去过的城市,无论是宜昌还是武汉亦或是东边的上海北边的北京南边的昆明除了那么几个标志性建筑总感觉差别不大。

但要知道这些城市相距多是千公里以上的,气候、植被等许多地理因素都差异极大。

城市如此,乡村自然也好不到那里去。

走过了那么多的乡村,看到的除了30年前就立在那的老房子自是有当地的特点外,近几年建的新房子几乎是除了水泥抹的小平房还是水泥抹的小平房。

新建的房子很少有当地所独有的风格。

很多看上去既与环境不协调,也没有显示出特别高的性价比。

就我老家五峰来说吧,100年前几乎是清一色木结构的吊脚楼或转角楼,10年前则以土墙结构的“土墙屋”最为昌盛,但现在农村建的房子则几乎是除了水泥砖建的小平房还是水泥砖建的小平房。

前两种房子就地取材,与自然环境十分和谐,除了面积较为狭窄,住着冬暖夏凉倒也舒适,可谓“低调却不失内涵”。

后者从水泥到砖块到“标配”的墙面瓷砖、涂料、铝合金窗...这些材料大多数情况下都得从外地拉过来。

经济条件稍好的家庭还会以城市家居风格为样板进行装修。

这些小平房里外都透露着一种“土豪”的霸气,但适用度与环境协调度却不高。

(分别见图1、2、3)

这种千房一面,适用度、协调度不高的风潮随着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崛起就开始在中国风行。

也许,某种程度上,这种做法较以前确实效率高、成本低,但这确实是我们想要的吗,这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吗?

看看庐山上那些经历了沧桑的、有着自己故事的老别墅或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庐山现存18个国家590栋老别墅,多为夏季避暑而建立。

(注1)这些老别墅因山就势、风格丰富多彩、融合中西文化,或远观或近赏都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如果说来大多数人来到庐山看到这些老别墅都和我一样有一种感动,那这些老别墅当年建造时所坚持的理念,在我们现在建造房子时是不是可以有所借鉴?

带着这个想法,我将试着去分析这些老别墅所处的自然环境,试着去重现建造初始发生的那些有趣故事,试着以分别代表三个不同阶段的6栋别墅为线索来讲述庐山别墅的变迁。

并在此基础上试着解读庐山别墅魅力的来源,和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

 

2.庐山地理环境

庐山北至长江,南至星子县,东临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西至瑞昌县。

从地图上来看,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很难再找到地理位置比庐山更优越的名山了。

古时候住在长江边上的文人骚客可以坐着一叶扁舟沿着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便利的来到庐山。

现在则更是有高铁、普铁、高速、航空可以轻易的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旅游爱好者带到庐山。

这种便利的交通是同属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武陵源、九华山、黄山、三清山、天目山所望尘莫及的。

庐山气候上属于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降水丰富;地貌上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江河纵横,土壤肥沃,自唐宋以来就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便利的交通、发达的经济、优越的气候无一不为庐山文化、宗教、旅游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庐山位于江南台背斜与下扬子拗陷的交接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断层发育,地貌形体典型多样。

受地壳上升运动和南北运动影响,东西收缩而南北伸长,造成了东北—西南方向伸展的断块山,与外围地区断裂下陷的江河平原—九江平原、湖泊—鄱阳湖相对高度达1400多米,在地貌上形成鲜明对照。

(注1)加之流水作用、冰川作用的雕刻,造就了庐山高大险峻的悬崖峭壁、奇峰异石等极富观赏性的旅游资源。

这种独特的地质地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山地气候则更是彰显了其方圆千里鹤立鸡群的地位。

由于庐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基带气候受到制约,山体又具有山地气候特点。

庐山牯岭镇海拔1165m,在气温垂直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夏季庐山牯岭气温要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6℃左右。

当夏季长江中下游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各大火炉熊熊燃烧时,其极端最高气温也不过32℃而已。

而庐山多年七月平均气温是22.6℃,正好处于人类所感觉的最舒适的温度18℃—25℃这个区间。

山南的星子县和山北的九江七月均温则分别比庐山高5.7℃、6℃,夏季凉爽的气温无疑为庐山成为避暑胜地奠定了良好的气候基础。

(注2)同时这种山地气候还表现出了较同纬平原地区更多的降水。

(注3)丰富的庐山水不仅保证了庐山的生活用水,还是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李白诗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迎合落九天”的庐山瀑布。

也正是因为庐山优越的交通、独特的景观、适宜的气候、优良的植被使得庐山自古就是文人、骚客、隐士、道士、和尚、大儒的梦土。

而这些人物的到来自然又增添了庐山的人文气息。

两者交相辉映,终使得庐山在各山中成为很难超越的一极。

大概也正因如此,1895年当年轻的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在寒风中裹着一身厚衣登上庐山时,便毅然决然的踏上了改变他自己命运和庐山历史的征程。

 

3.庐山老别墅

相传周武王年间,方辅与老子一道,来到长江边上一座云雾缭绕的大山里。

他们结草为庐,饮山泉,餐野果,终日炼丹不已。

两人得道成仙,山上只剩下一座空庐。

后来人们就把长江边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作庐山。

(注4)

传说中的“仙庐”已难以考证,但走进庐山东谷映入眼帘的那片老别墅,翻翻方志、专著,它们的故事我们却可以娓娓道来。

 

3.1洋人的避暑天堂

3.1.1李德立:

一个人改变一座山

19世纪,随着战争的炮响和清政府的节节败退,中国沿海沿江许多城市陆续沦为通商口岸,来中国定居欧美传教士、官人、商人也日渐增多。

而长江沿岸的通商口岸上海、南京、九江、汉口,每到夏季都是烈日炎炎。

居住在此的洋人们忍受不了如此酷热,一到夏季便纷纷寻找阴凉之地。

而庐山自然成了他们的首选地之一。

1870年,法国传教士在庐山脚下莲花洞建起了第一幢别墅,此后,俄国人在庐山北麓的九峰寺租下了正殿背后的房子并改建成了别墅。

而到了1886年一个很年轻,年轻得只有22岁的英国传教士李德立也来到了庐山。

他不是最早在庐山建别墅的人,但他却是对近代庐山影响最为深远的人。

和其他传教士一样,李德立来到庐山也想找一块可以避暑的清凉地。

但和其他传教士不一样的是,李德立除了是一个传教士外,他还身兼商人、汉语言学者、社会活动家于一身。

所以1886年的冬天,当年轻的李德立在瑟瑟寒风中登上庐山时,他并不是为到了夏季自己可以有一个清凉地避暑,而是打算做其他人夏季避暑的房地产生意。

当他相中并连拐带骗的租下了东谷后,李德立便成立了牯岭公司,运用当时最先进的方式对东谷着手进行开发。

对年轻的李德立来说,庐山的事业似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快李德立就与当地老百姓发生了冲突。

老百姓砸了他在汉口峡刚刚建成的一栋木结构别墅,帮助过李德立租地的中国人也被抓了起来。

这个事情一闹就是十年。

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败,清政府面对外国人表现得更为软弱,于是李德立当年租的地才再次被清政府所认可。

难怪胡适在《庐山游记》里说到:

“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撇开政治不谈,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李德立开发牯岭的举措,他的种种方式不仅不落后,很多还非常值得借鉴。

管理层面上,他成立了牯岭公司,充分利用传媒,极力称赞庐山的清纯与清凉,手法和现在的楼盘炒作几乎一样。

政治层面,1896年庐山成立了以李德立为主席的大英执事会,作为庐山“租界”的最高权力机构。

(注6)紧接着1899年,庐山又成立了牯岭市政议会,作为管理机构。

他还请了英国工程师甘约翰和德国工程师李博德帮助其对庐山别墅进行规划、设计、建设。

显然,在李德立意志的左右下,庐山从政治层面的管理到别墅的开发营销,一开始就显示出了很高的水平。

和现在大多楼盘开发商不同,李德立不是通过在有限的土地尽可能多的建房子而是想打造一个风格自由的园林城市。

他卖的是地皮,但又不仅仅是买地皮。

他就像一个业主,为买他地皮的客户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但同时也提供很多的服务。

在他卖出的每号地皮3.7亩的面积上,只准盖一栋别墅,建筑密度控制在15%以下。

当然房子的风格全凭地皮所有者自由发挥。

在他的领导下,打通了庐山到九江的第一条公路;他顺着山势以石径铺路,构筑了整个别墅区便利又有情调的路网,他为整个东谷进行规划,以长冲河为轴自然的铺展英国式园林,大量植树种草,并铺好漫步的小道。

他还为别墅区修建了路灯,这样即使晚上人们仍然可以出来开展活动;他还努力的做了很多。

而这一切的努力终于也换来了回报。

没出几年,李德立便把全部土地售完,并发了大财。

同时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操作,33年的时间硬是把庐山由一个荒无人迹的荒山变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美丽的花园城市。

到了1927年,山上已有别墅560栋,分别来自15个国家的居民好几千。

山上的风光是那么的怡人,居住区的服务是那么的完善,人们的生活是那么的安乐。

而与此对比的是,此时的中国乃至世界则在接连不断的战乱中痛苦的挣扎。

如果说陶渊明笔下以庐山康王谷为原型的桃花源带有一种虚无的飘渺,那么此时的KULING则给人一种惊人的真实。

(注7)

到这里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到,庐山这座群山中的“骏马”在李德立这个“洋伯乐”的“训导”下已经完成了破茧化蝶的质变。

李德立带来的西方的民主治理、公司运作、园林建设、土地规划、欧陆风格的现代建筑等已经悄然的改变了庐山。

庐山的风景本身就是那么的美,而李德立的整个开发过程又是那么尊重与自然的协调,两者相得益彰,庐山自然很快就名扬千里了。

来庐山购地建别墅的人背景迥异,建的别墅自然也风格多样。

但这些作品却与庐山的自然环境保持着惊人的协调。

无论是在别墅里面徜徉还是站在远处欣赏,都透露着一种小夜曲般的宁静、田园牧歌般的淡泊。

那么这种美哪里来呢?

他们当年建别墅时所考虑的东西,所坚持的理念是什么呢?

不妨以庐山别墅三个不同时代的6栋为代表,去深入的聊聊它的故事。

3.1.2不妨继续聊聊李德立的别墅

庐山有一处叫做“月照松林”的景点,里面古树参天,环境幽静。

夏季傍晚时分走在这里的林间小道上,听着风拂松树的沙沙声,或孤身一人或邀几个好友都别有一番情趣。

而就在这么一个“隐遁之风”十足的地方却隐匿着李德立的别墅。

看来喜欢交际的李德立内心却仍旧向往着一种隐遁的生活。

他的这栋别墅和他这个人一样,也非常有意思。

别墅只有一层,坐东朝西,三面以窗代墙,屋顶是红色铁皮瓦。

一个英国人,房子却颇具日本风格,常人的思维真的是很难理解。

(见图4)

3.1.3赛珍珠:

写中国写出了诺贝尔奖

中四路半山坡出有一栋小巧别致的别墅。

欧陆风格的老虎窗、敞开式的外走廊。

以及和大多数庐山别墅一样用庐山石英岩筑造的墙和红色的铁皮瓦。

和周围的别墅比起来它并不显眼。

(见图5)可就是在这样一栋不太起眼的别墅里却走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她的人生将近一半时间在中国度过,她写的作品很多也是关于中国。

她的代表作《大地》更是先后给她带来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等殊荣。

(注8)她就是赛珍珠。

赛珍珠的故事很多,这里我们主要聊聊她和这座别墅的渊源。

赛珍珠有一个传教士的父亲,早在1887年他就来到中国镇江传教。

她的妻子几乎是一做新娘就和他来到了中国,并在中国为他诞下四子。

可惜三个却不幸的死于当时很难防治的“热病”。

和前面几个哥哥姐姐相比,赛珍珠是幸运的。

因为在她出生不久,她那慈爱的Daddy,便在李德立几乎才刚刚开辟的那块清凉地上,购置了土地并建立了如今的这栋小别墅以供一家子夏季乘凉。

“每年六月,当秧苗从旱地移栽到水田的时候,也就是去牯岭的时候了”。

赛珍珠的童年充满了很多像这样的十分美好的回忆。

赛珍珠曾经生活过的别墅如今已被武汉三特公司开发成为了庐山的一处景点。

屋中的一切做了恰当的还原。

看着房中赛珍珠在打字机前创作的塑像,一种对很难表达的情感不禁涌上心头。

也许是感受到了那么一点这段历史透露出的沧桑,也许是赛珍珠一家子对中国这种跨越政治和种族的大爱感染了我。

 

3.2夏都岁月

1935年12月31日,庐山“英租界”被正式收回。

李德立和软弱清政府之间的那段屈辱的不平等交易被彻底废除。

李德立是看不到这一切了,因为李德立1921就被委派到澳洲进行商务活动。

李德立走了,执掌了中国大权的蒋介石又来了。

从1930年到1948年除去中间的八年抗战,庐山在中国一直扮演着“夏都”的角色。

一度被隐士、僧人所喜爱的静谧庐山,如今也车马盈门、一派热闹了。

说不上这是庐山的幸或者不幸,反正历史就是这样安排。

但为何是庐山,我们却值得去探究一番。

其实早在1926年,已是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就来到了庐山。

只不过那时伴随他上山的不是宋美龄,下榻的自然也不是后来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庐。

当时和蒋介石一起上山的是他费了好一番力气才娶进门的陈洁如。

在山上,她对这位年轻的妻子表现得恩爱有加。

但讽刺的是,仅仅过了一年,蒋介石就把他这位妻子诱骗去了美国转而和宋美龄完成了一桩有名的政治婚姻。

读到这段历史,或许有人会觉得蒋介石太滥情,或是对爱情的脆弱感到了一丝无耐。

但或许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个滥情和热衷权力的蒋介石,才成就了别人成就不了的伟业。

当然,关于蒋介石的爱情这里并不是重点,我更多要说的是,为什么蒋这么钟情于庐山,蒋又是如何把庐山变成了他的夏都,蒋他自个的别墅追求的又是一种什么美学?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18日,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3日,除却8年抗战,南京一直是正统国民政府(1940年至1945年汪精卫在南京也成立了一个国民政府)的首都。

南京这个有着中国三大火炉之一称呼的地方,夏季不一定温度在所有城市中真的排名前三,但肯定也不会凉快到那里去。

南京是首都,有钱的达官贵人自然不少,暑气一来哪凉快就去哪了。

因此庐山成为“夏都”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形成的。

但为什么是庐山而非三清山、武夷山、黄山或其它呢?

就像开篇我在庐山地理环境中分析的,“也正是因为庐山优越的交通、独特的景观、适宜的气候、优良的植被使得庐山自古就是文人、骚客、隐士、道士、和尚、大儒的梦土”。

文人、骚客、隐士想去,政客当然也概莫能外。

况且,蒋介石在庐山上还有好几栋别墅呢。

3.2.1天下无庐美此庐

庐山把蒋介石他那一班子吸引过来了,反过来蒋介石他那一班子也对庐山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比如东谷那栋人们大凡去过庐山都会去看看的美庐。

其实美庐的最早主人是英国人西伊勋爵,1903年英国女传教士巴莉将它买下并于1933年,又将它转送给了好友宋美龄。

当然美庐先前也不叫美庐,这个名称源自1948年,蒋介石在庭院中一个大石头上题写的“美庐”两个大字。

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美庐带有明显的英国劵廊式符号。

拱劵是欧洲建筑的典型形式之一,美庐的很多部分都运用了这一形式。

从地理环境来看,美庐也是极优的。

它坐落在大月山下,面朝长冲河。

高大的树木把美庐掩映,环境十分幽静。

而庭中又种满了花草树木,有的墙上还爬满了美国凌霄花,这更使得这座庭院显得隐蔽、幽深。

正如李德立当年要求的,在他卖出的每号地皮上,只准盖一栋别墅,建筑密度控制在15%一下,美庐也做到了这一点。

整个美庐共占地4928平米,主体建筑906平米,仅占其中的15%,庭院宽敞,十分和谐。

(见图6)

3.2.2特别说明:

熊氏豪宅

在庐山中八路359号有一栋特别大气的石构别墅。

这栋别墅是1902年由美国传教士文怀恩购买了这块地皮并建立的。

1932年转手给了当时江西省长熊式辉。

相比老蒋,熊式辉的官并不大,可在庐山上熊氏的豪宅在我看来却比老蒋的大气的多。

这栋别墅伫立在长冲河东边的山坡上,依山而建,从下往上仰视显得十分大气、壮观。

从河边公路到别墅大概有100步的距离,整片满是高大的树。

其间有一条一米余宽的石级小道曲折而上,把别墅与公路相连,十分有情调。

别墅很大,但相对于近乎4千平米的庭院,整个布局仍然十分宽敞。

这个庭院运用的是园林的风格,装点着主人喜爱的花草树木。

在别墅的左侧有一块篮球场大小的平地,我去时正是深秋,满是枯黄的小草。

也不知当年别墅的建造者留这么大一块草地是用作什么的,但我想孩子们在这里嬉戏、玩耍自是再好不过了。

别墅二楼朝南一面有一个敞开的阳台,闲时捧一本书在夕阳的余晖下看看书,或两三个人围坐一起聊聊天、下下棋,也算是别有情趣。

(见图7)

3.3毛主席来了

如今通往庐山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建成于1953年的山北公路,另外一条是建成于1971年的山南公路。

山北公路盘山而进,将近四百个弯道。

所以毛泽东在那首《登庐山》一诗中有“跃上葱茏四百旋”的诗句。

大概也因为这个缘故,这条公路又有个“毛泽东路线”的别称。

庐山“夏都”岁月已经成了过往,如今也和全国一道,开始走“毛泽东路线”。

蒋给庐山带来的改变还历历在目,毛又将给庐山带来新的改变。

3.3.1主席的NO.1

毛泽东第一次上庐山是1959年,主要目的是在那个北京可能也略微有点炎热的夏季来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

第一次来庐山,他下榻的是老将当年的“行宫”—美庐。

有关部门考虑到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影响,共产党的领袖却居住在国民党首领的官邸,是否有失尊严或其他原因,遂于1960年开始了“芦林一号”的建造。

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九届二中会议期间,毛主席便在芦林一号工作和休息。

为什么毛的别墅叫“芦林一号”?

有人说,这是解放后的庐山新建的第一栋别墅。

也有人说,这是为中国的“一号首长”打造的别墅,故取此名。

1985年芦林一号被改造成了庐山博物馆,它是如此之大,建筑面积足足2700平方米,变成博物馆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3.3.2宋庆龄别墅拆后建了“平房”?

总觉得庐山那么多房子,最有看头的还是那几栋经历了百年历史的老别墅。

它们不仅完美的与庐山的山山水水相结合,而且每一栋老别墅身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不过应当警惕的是,庐山的老别墅不仅数目上由最鼎盛时的一千于栋变成了目前的五百多栋,质量上也打了很大的折扣。

许多老别墅存在着被改建、被拆然后原址上新建、破败待维修、产权不清晰等问题。

老别墅情况不佳,而距今最近的这一时期新建的别墅在我看来,很多又落入了世俗的窠臼。

这一时期改建以及新建的别墅很多,其中有一栋值得聊聊。

这栋别墅位于牯岭南段医生洼东口。

图片上看到的这栋是八十年代新建的,而原址上以前的那栋则是如传奇一般的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在1905年购买地皮并建造的一栋二层石构别墅。

宋氏家族由于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巨大影响力,常被冠名“宋氏王朝”。

的确,宋耀如有三个女儿三个儿子,个个出类拔萃,尤其是他的三个女儿。

她们一个嫁给孙中山,成为国母,受万民爱戴;一个嫁给蒋介石,权势显赫,地位尊崇;一个嫁给孔祥熙,敛财天下,富可敌国。

无疑她们对20世纪的中国具有极大的影响,是历史进程的推动者。

宋氏王朝这一个响当当的称号给他们这家子,也算是名副其实。

宋耀如自己曾经在美国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还把他的三个女儿也先后送到美国留学,其中大女儿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洋的女学生。

本来宋老先生到庐山构建别墅的目的无非也是夏季供妻子儿女避暑之用,但由于孩子们长期在外读书,他们来这座房子的次数并不多。

说来有趣的是,宋有三个女儿,可这栋别墅后来却由他的妻子倪桂珍送给了宋庆龄。

关于这栋别墅本身,我没有找到什么信息。

不晓得它具体建于哪年,属于哪种风格或用了哪些材料。

但我知道它拆于八十年代初。

当时庐山管理局写信给宋庆龄,请求允许他们拆除她母亲送给她的那栋老别墅,他们想要另盖别墅。

总是那么无私的宋庆龄对于这种无理的要求当然是应允了。

于是“当地政府”便真的毫不客气的拆掉了这栋颇具纪念意义的老别墅,新建了如今这栋没有为庐山增添半点风采的“平房”。

(见图8)

也许有人会说,事物是发展的,那些贴上瓷砖的靓丽的新别墅它顺应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审美情趣,有什么不好呢?

我确实不反对那种适应时代的变化,可问题是这种变化它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它经得起时间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吗,一年两年或十年二十年后我们不会后悔吗?

 

4.我的一点思考:

到底应该怎样建房子?

我的专业不是建筑学或园林学,所以面对庐山的老别墅,我无法从更贴近它的专业视角来进行分析。

我只能尝试着以一个地理初学者的眼光,再带一点历史学家的考究精神,来“聊聊”这些老别墅。

即便这样这个过程也仍然显得十分粗糙和模糊。

但我想从前面这近十个话题中,我们依然可以得出这样一些印象:

庐山之所以留下了这六百多栋别具风情的老别墅,首先是庐山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它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景观独特。

而这些老别墅表现出了一种奇绝般的美,则源于这些别墅身后的那一群人和他们所坚持的一种理念。

如果你读懂了这些老别墅,则你看到的,我相信将不仅仅是别墅。

脑海里也许还会浮现出一脸青涩却面容坚定的李德立、像候鸟一样携妻带子逃避酷暑的传教士、来自湖北安徽以及庐山当地的辛勤建筑工、还有先后来庐山开会的蒋与毛的那一大班子人马.......正是这些人使这些别墅有了故事,读起来有了韵味。

也正是李德立带来的那种先进的规划、管理,建造别墅主人丰富的背景以及他们追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才使得这些别墅经受住了时间的洗礼。

毫无疑问,庐山的老别墅是成功的,它为它现在已及曾经的主人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它还助就了庐山世界遗产的荣光。

如果说,它是美好的,那么,我们可以复制吗?

也许有人会说,不可以。

因为庐山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庐山的老别墅自然也是独一无二的。

但我的回答是:

不可照搬,但值得借鉴。

现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但可悲的是,一个新建的村子,房子几乎都是一个模板刻出来的。

过于单调、乏味。

那么,主事者可否像李德立一样,对新村先做一个长远的、细致的规划,明确这片地上各区的功能,并制定居民建房的规则,提出各种以供参考的新房图样,然后把具体建哪种样式、如何对小院布置的大权交给将来房子的主人呢?

这样既控制了整体功能的布局,又让个体的创造性得以发挥;既有章法,又不刻板。

何乐而不为呢?

建房者个人,同样也可以从这些可爱的老别墅那里获得很多启发。

比如,建的房子要适应当地的环境,并融于当地的环境。

庐山老别墅很多虽是异域风格,但却几乎都严格遵从了李德立那个建筑面积不得超过整块地皮15%的要求。

取材上,这些房子的墙壁大多就地取材,用庐山的石英岩建造墙壁。

墙壁粗犷,倒也十分活泼、十分自然。

而屋顶很多则使用红色的铁皮瓦。

万绿丛中一点红,倒也十分生动、十分有趣。

借用一下罗马的经典台词,庐山老别墅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想要建造一栋尽可能让人感觉舒适、实用、温馨、快乐的房子是需要我们理智的思考和大量关乎金钱和时间的牺牲的。

但毫无疑问,这一定也是值得的。

但愿未来的中国可以涌现更多的如同庐山老别墅一样美丽又宜居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