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案 鲁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3701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案 鲁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案 鲁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案 鲁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案 鲁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案 鲁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案 鲁教版.docx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案 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案 鲁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案 鲁教版.docx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案鲁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教案鲁教版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走向胜利的经过及法西斯国家最终被打败的史实。

进一步说明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

二、课程标准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雅尔塔会议及主要协议。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

意大利投降。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

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

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及影响。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雅尔塔会议等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国家召开的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联盟的行动,对打败法西斯国家有积极作用。

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大意义,提高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全面深入地把握法西斯集团瓦解灭亡的过程,提高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基本掌握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后,各国团结协作,相互联系,共同为反对法西斯侵略集团作出贡献,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2.斯大林格勒战役及其作用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难点:

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转折点的认识以及对二战影响的理解。

 

五、教学流程

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

引导讨论“为什么在二战初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屡屡得手?

”哪些事件的爆发使得二战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

回顾回答。

教师:

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再靠各自的独立作战是否能打败法西斯国家?

世界被侵略国家如何才能有效的制止法西斯国家的不断侵略并打败法西斯国家?

(学生思考,教师由此导入新课)

说明:

通过回顾复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走向联合是有效对抗法西斯国家的明智选择。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思考:

反法西斯国家走向联合的基础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什么组织,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有何作用、意义?

(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

明确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各参加国有彻底击败法西斯的共同目标,并且承担了义务,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成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不断壮大,改变了力量的对比,成为战胜法西斯国家的有力保障。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以后,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在军事上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在政治上互相磋商,求同存异;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相互援助。

展示:

“每一[签字国]政府各自保住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思考:

(1)上述资料出自什么文件?

它的签署标志着什么?

(2)其中“三国同盟成员国”是指哪三国?

(3)这一文件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在当今世界你认为还会出现这种局面吗?

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

为了尽快打败法西斯,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的雅尔塔召开会议。

展示:

 

二战期间的世界形势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苏军解放全部国土,并从东面向德国逼近;美英盟军粉碎西线德军的抵抗,解放法国并从西面攻入德国。

展示:

1945年初,德国统治集团试图与美英单独媾和;在战争胜利进程中,英美与苏联的矛盾日益明显;如何处置战后德国和欧洲事务及打败日本等问题急需解决。

2月4日至11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议。

经过激烈争论,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1)关于处置德国问题:

要共同使纳粹德国接受无条件投降条款;战后德国必须解除武装,拆除军事设备和军事工业;惩办战犯;消灭纳粹党及其影响;同意苏联提出的德国赔款总额为200亿美元,其中一半应归苏联所有;三国部队各自占领德国的一个区域,苏联占领东部,英国占领西北部,美国占领西南部(法国后来也取得一块占领区);“大柏林”由三国军队共同占领,苏军占领东北部,英美占领西南部。

(2)会议决定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参战条件是①外蒙古现状予以维持。

②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归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保证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苏联租用旅顺为军港;中东、南满铁路中苏合办,保证苏联的优越权益;千岛群岛交与苏联。

③苏联准备同中国国民政府签订一项友好同盟条约,以武力协助中国从日本枷锁下获得解放。

(3)为了确保战后的和平与安全,会议决定成立国际组织──联合国。

将联合国最重要的职能交给安全理事会,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中、苏、美、英、法)和六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1965年非常任理事国增加到10个)。

教师:

请同学们简练归纳出这次会议达成了哪些协议?

依据上述资料谈谈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并说出此次会议侵犯了哪一个国家的利益?

(学生分析思考,归纳解答)

教师:

明确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①积极因素:

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战胜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②消极因素:

体现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二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局。

说明:

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有个客观的认识,并促进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说明:

资料分析练习,使学生对新学内容进一步巩固、加深记忆与理解。

 

说明:

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认识雅尔塔会议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其影响。

 

二、最后的胜利

展示:

播放视频“俄罗斯纪念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70周年”。

教师:

70年前希特勒为什么要进攻斯大林格勒呢?

展示:

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使德国已无力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

因此,它集中了150万兵力,在苏联南线发动了夏季攻势,其中以50个师的兵力重点进攻斯大林格勒。

目的是包抄莫斯科,改变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最后征服苏联。

斯大林格勒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苏联重要的工业城市,又是伏尔加河南北交通的枢纽,是连接莫斯科和盛产石油的高加索的交通要道。

希特勒的目的,是要切断苏联的这条交通命脉,从东南方向包围和夺取莫斯科,同时夺取巴库油田和顿巴斯的煤,以加强德国的战争经济。

因此,斯大林格勒的得失关系着战争全局的命运。

教师: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激烈、残酷、艰难。

思考: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

法西斯国家以希特勒德国为中心,它的生命是建立在闪击进攻之上的,一旦停止进攻,它的生命就完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关系全局,德国集中主力争夺,最后遭到全歼的惨败,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从此一蹶不振。

不久,法西斯轴心便开始瓦解。

所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教师: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军事上的联合还表现在另外一场著名的登陆战役中——诺曼底登陆。

展示:

 

展示:

苏军在苏德战场转入进攻后,美军、英军在太平洋和北非相继取得作战胜利,意大利退出战争,日军在太平洋战区转为守势,整个战争形势发生根本变化。

诺曼底登陆目的是夺取集团军群登陆场,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发展对西欧的进攻,配合苏德战场最后击败纳粹德国创造条件。

此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①利用了有利的国际形势,特别是苏军在苏德战场的胜利反攻;②战役前进行了充分周密的准备;③采取了战役伪装措施;④正确选择了登陆方向;⑤准确地进行了天气预报;⑥在主要方向集中了优势兵力、兵器;⑦较好地组织了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⑧法国地下抵抗运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德军防御薄弱,对登陆方向判断错误,指挥失误,致使塞纳河以北的部队不能适时调动和投入作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

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成功加快了法西斯国家的灭亡。

请同学们说一说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经过。

展示:

 

德国签署投降书日本签署投降书

教师:

请同学们说出上面两幅图片中事件发生的时间、意义。

教师:

战争结束了,但战争留给人们的伤痛远没有消除。

抚摸痛处,人们不禁要问,人类为什么要爆发这样残酷的战争,战争是否可以避免,一旦爆发战争,人类要怎样才能使它尽快的停止下来。

对于已经取得胜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要吸取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同学们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请同学们思考,交流,谈谈对战争的认识以及怎样才能避免战争,二战为什么会取得最后的胜利,给我们什么启示?

展示:

根据1988年成立的专门委员会所作出的最新和最准确的统计,苏联在四年多的战争期间共死亡2700万人,其中军人为870万。

中国在八年抗战中,死伤约3500万人,其中仅南京大屠杀即有30余万人死于日本侵略军屠刀之下。

波兰死亡人数达600余万,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22%。

南斯拉夫死亡人数为170余万,每9人中便有1人身亡。

美、英、法三国死亡的人数分别为40.5万、37.5万和60余万。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以千百万人的宝贵生命赢得的,值得全世界人民世世代代永远铭记。

发动侵略的轴心国为这场战争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

德国死亡650万人、德国在欧洲的仆从国死亡160万人,另据德国官方承认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有239.5万人阵亡,而苏方公布的德军阵亡数字则为692.37万人(其中包括奥地利人、阿尔萨斯人—洛林人、苏台德人),其仆从国军队在苏德前线共死亡172.58万人。

,日本则有250万人在战争中丧生。

 

尽管上述数字并不完全精确,但也足以显示,人类在短短的6年间蒙受了多么大的牺牲!

教师: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

爱好和平的人们为了打败共同的敌人走到一起,相信用智慧和正义的力量,将残酷的战争进行到底,最终会打败敌人。

 

说明:

帮助学生理解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

 

说明:

帮助学生简单了解诺曼底登陆的背景、目的、及胜利的原因。

 

说明: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谈认识,谈想法。

对学生的独到见解以鼓励为主。

时间上可以依据课堂展开情况进行主要的几个方面的讨论,也可适当减少问题。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教师:

在当今世界上,第三世界国家为了争取独立与平等,努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并积极反对霸权,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各国人民之间只有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才能有力地遏制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最终避免战争。

六、课堂检测

1、按照时间顺序说出二战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二战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

3、练习:

历史助学本课相关内容。

 

学生进一步思考,准备下一课的学习。

 

七、板书设计

背景:

法西斯国家大肆侵略,激起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

国际反法西标志:

1942年1月1日,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斯联盟的建立影响:

反法西斯国家相互协调,协同作战,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世界时间:

1945年2月

反法雅尔塔会议内容:

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决定成立联合国;苏联

西斯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战争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6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的胜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

利德国投降:

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性质: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八、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主线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在它建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义力量开始形成合力,对法西斯国家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本课选取的资料在帮助学生对事件理解上,有一定的作用,视频的选取是今年的最新事件,但整个过程看显然有太多的不足,需要更好地整合。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教案岳麓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说出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内容并分析其影响;简述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成立的过程,分析其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归纳冷战概念;阅读《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和漫画等材料,分析导致柏林危机的因素,揭示柏林危的实质,发展研习史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杜鲁门演说的相关材料,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分析杜鲁门演说标志着什么,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掌握从史料中获取、运用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冷战”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也有国家利益矛盾的因素,还具有美苏之间始终避免战争的自我控制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难点:

如何认识“冷战”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3页单元内容提要,导入新课。

一、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原因

引导学生观察一组漫画,分析美苏冷战对峙的原因。

社会制度的不同和利益的冲突,是导致美苏战后冷战对峙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深刻的影响,是它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彻底打破了数世纪以来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结束了欧洲列强主宰的世界的时代。

二战中,美国经济迅猛发展,战后美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战后初期美国的工业生产量占世界的2/3,外贸出口额占世界的1/3,黄金储备占世界的3/4。

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美国企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

但是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却遇到三大障碍。

第一个障碍也是主要障碍就是苏联。

苏联虽然在二战中遭受重大损失(据统计二战期间,苏联牺牲的军民总数达2700多万人、被毁城市1700多座,直接物质损失相当于当时整个苏联社会财富的1/4。

),但是军事力量去大大增强,国际地位迅速提升,成为社会主义力量中心。

东欧一系列国家,在苏联的直接间接援助下,从德意法西斯的桎梏下获得解放,并先后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东欧的解放成为美国公开反苏的直接原因。

第二个障碍来自发展中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民主力量。

第三个障碍来自觉醒了的亚非人民。

美国把以上障碍最终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

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

战后苏联的目的是要维护其大国地位,在二战中获得的既得利益。

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和利益的冲突,最终导致美苏之间“冷战”的爆发。

二、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1.杜鲁门主义

引导学生阅读1947年3月国情咨文内容节选,分析杜鲁门主义的实质与影响。

2.马歇尔计划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7页马歇尔计划内容,观察马歇尔计划宣传画、动画地图,分析其实质与影响。

1948年—1952年美国共拨款130亿美元(其中88%为赠款),援助了欧洲16国和亚洲国家土耳其。

参加马歇尔计划的国家最终都被纳入美国范围。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

苏联和东欧各国为打破美国及其盟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于1949年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经互会的成立使欧洲形成了两种对立的经济体系。

3.德国被分裂

德国地处欧洲中心,经济发达,是冷战期间美苏争夺的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德国分裂的动画地图,了解德国分裂的过程,感悟美苏之间始终避免战争的自我控制机制。

二战结束时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苏、美、法、英四国分区占领。

1947年美、英、法占领区合并,并公开实行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分裂德国的政策。

苏联对西方国家公开分裂德国的举措做出了强烈的反应,1948年6月,苏联切断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

美英通过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间的三条“空中走廊”为西柏林军民大规模空运物资,同时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

柏林危机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最严重的冲突事件之一,两个超级大国都直接卷入了这场斗争。

但它们的处理方式耐人寻味。

苏联和美国一方面在德国柏林问题上紧张对抗,另一方面它们又都留有余地,努力寻求解决危机的途径,避免冲突升级。

苏联的封锁始终仅仅限于水陆交通,对西方的空运不加干扰。

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强迫苏联解除水陆交通的封锁。

经过11个月的较量,最终双方达成妥协,解除封锁。

柏林危机加快了德国分裂的步伐,1949年5月和10月,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相继成立。

4.“北约”与“华约”

引导学生观察北约与华约动画地图,了解北约华约两大集团的形成发展过程,分析其性质与影响

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冷战”,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其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1952年,希腊、土耳其加入北约。

1955年联邦德国成为北约成员国。

北约的成立,特别是联邦德国的重新武装,使苏联感受到严重威胁。

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订了《华沙条约》,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

至此,至此美苏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1968年,阿尔巴尼亚退出华约。

1982年,西班牙加入北约。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苏东剧变中,华约于1991年宣布解散,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xx年,波兰、捷克、匈牙利加入北约。

xx年,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成为北约成员国。

至此,北约成员国发展到26个。

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冷战概念,阐述冷战影响。

作业

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是

A.美国B.英国C.法国D.德国

2.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中心是

A.波兰B.罗马尼亚C.苏联D.保加利亚

3.二战后,为稳定资本主义和遏制共产主义,美国积极推行冷战政策。

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           D.《友好互助条约》的签订

4.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

A.准备发动朝鲜战争B.复兴欧洲、对抗苏联

C.干涉其他国家内政D.准备发动越南战争

5.“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欧洲中心地区争夺的重点是

A.德国B.波兰C.瑞士D.法国

6.二战后,美国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

将“冷战”推向了高潮的重要事件是

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美国推出“杜鲁门主义” 

C.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D.“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

7.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由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C.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  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集团

8.东西方冷战结束的标志是

A.苏联从阿富汗撤兵  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C.美日欧三足鼎立   D.美国重新称霸世界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948年至1952年美国共拨款130亿美元

(其中88%为赠款),援助了欧洲16个国家。

美国的援

助解救了西欧国家的燃眉之急,对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起了促进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马歇尔计划宣传画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实施“冷战”后的哪一项重要计划?

 

(2)该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3)该计划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0.观察下列图片:

 

《华沙条约》签字仪式北约会徽

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情况。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北约”正式成立;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在华沙签订了《华沙条约》,“华约”正式成立。

(2)“北约”与“华约”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北约”与“华约”是世界性军事政治集团。

19.美国、俄罗斯(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是当今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两个大国。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北大西洋公约》签字仪式《华沙条约》签字仪式

 

苏联冷战宣传画:

华盛顿的“和平鸽”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

(1)北约与华约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这两大组织的建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世界性军事政治集团;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2)“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1分)

苏联败下阵来,苏联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