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版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修订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3625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版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修订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江西版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修订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江西版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修订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江西版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修订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江西版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修订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版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修订版.docx

《江西版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修订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版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修订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版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修订版.docx

江西版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修订版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现象的一门规律,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1、教育:

就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2、教育活动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广义包括:

专职和兼职教师,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学生家人以及学生自己等。

狭义包括:

多在学校教育领域内目标使用,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

教师者是机建教育时间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实践护送的主导者)2受教育者:

(即学习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主职责的人,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的责任和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受教育者是机建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既是教育是实践活动中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教育影响也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经过教育者的选择和安排,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

3、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

教育、受教育、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并各自在教育活动中占有不同的位置,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有机结合,共同推动教育活动的发展变化,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形成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

主要表现以下: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长期以来争议最多的是“谁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及其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传统教育学派的基本观点,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客体。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直接掌握、控制和调节的是教育影响,并通过控制、调节教育影响来控制、调节教育对象的发展。

教育影响一方面要为教育者所支配,为教育者的目的服务,另一方面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而且西欧哪个一定意义上说,它的发展有时往往越了教育者力所能及的范围。

)总之,教育活动基本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结果是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发展。

4、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劳动起源说。

新三中心:

儿童、经验、活动;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书:

诗、书、礼、易、春秋;三科:

文法、修辞、办政法;四学: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5、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中心:

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6、提出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6.1、学校的产生需要具备的条件:

(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7、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1、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特点:

1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2古代教育3现代教育(主要表现:

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目趋普及性合多样性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8、教育学的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对象:

主要是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

任务:

指是从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大量的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9、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奴隶社会到17世纪)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3、教育学的科学教育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4、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5、教育学的分化和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10、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1、学习苏联的教育学(1949-1957)2、教育学中国化(1958-1965)3、教育学语录化(1966-1976)4、教育学的逐步发展(1977年至今);11、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2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4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学科路径的多样化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12、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不断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三【教师与教育学】

13、教育学的价值主要表现就为:

1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2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地解释教育问题3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教育学的价值“中介“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通过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的领悟教育的真谛,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在家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通过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提高全面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3)促进教育工作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5)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思想基础(6)通过传播教育理论,改善全社会的教育舆论环境和教育观念,从而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14、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1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使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与教育实践能力相互促进2将继承我国优秀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3专业理论与交流讨论结合4把专业阅读与教育写作结合。

二章【教育与社会】

【教育与社会经济】

15、教育是对象是人,教研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与人的发展相机制约,相互依存。

16、教育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17、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基本规律:

1教育与社会经济2教育与政治制度3教育与社会文化4教育与社会人口5教育与相对独立性;18、教育文化的功能:

1教育文化传承功能2教育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文化融合功能4教育文化创新功能;18.1、社会文化对教育制约作用: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3社会文化还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19、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2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20、教育优化人口功能:

教育控制人口数的量重要手段之一、教育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21、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什么意义:

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促使我们在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仅仅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方法去考察,还必须从教育内在的、特有的规律性去考察,更不能简单地照搬解决政治经济等方面地方去解决教育问题。

第一,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

第二,教育要对社会要有所批判。

第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

教育是要服从社会的,但由于社会构成和社会组织的复杂性以及社会阶层的多样性,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多元的和多变的,其中有合理的与不合理的、正确的与错误的、短期的与长远的、高层次的与低层次的。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22、人的发展:

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即身心两方面的发展。

23、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教育学上,通常归结为四个方面:

1、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和过程受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差异性不仅表现在形态上(身高、皮肤、面孔),也表现在感官和神经系统的机能方面具有不同的先天特点;4遗传素质本身可以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由于社会的分工,一个人长期从事某一方面的实践,经常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就能更好地掌握某一方面的规律)2、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永远不能离开社会环境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面,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环境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在不同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下,社会的物质文化水平不同,人的身心发展的方面,水平也就不同的)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发展中作用:

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功力2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表现出来2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2外铄论3实践主体论;25、影响个性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1儿童身心发展顺序性与教育2儿童身心发展阶段性与教育3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对教育的要求4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对教育的要求;26、为什么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3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承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同时,教育可以抓住儿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26.1、为什么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源于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以及高度的组织性3学校教育是一支经过训练的教师队伍担负的培养人的工作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最大限度地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是教育实践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是教育价值观的集中表现;27、教育目的概念:

指社会对所要造就的社会个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28、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29、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区别是什么:

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总的要求或共同的质量标,而培养目标则是不同层次、类型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如高等学校和中小学的培养目标,高等学校本科、专科预计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不同的,两者联系是:

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的依据,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培养目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体现、落实在培养目标之中;30、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分几个层:

1教育方、2教育目的、3培养目的、4各育目标、5单元教学目标6、每节课的目标;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31、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点的基本观点:

1个人本位论2人格本位论3文化本位论4生活本位论5伦理本位论6社会本位论;31.1、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是发展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教育目的的直接指向个体的发展,但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第二:

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社会价值是统一的,前者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表现出来;第三:

人既需要社会化,有需要个性化;即必然社会化,又必然个性化。

三【我国教育目的】

3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是教育性质根本所在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使受教育这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4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培养受教育者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32.1、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关于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u同生产劳动相结合)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意义:

(这种人具有以下的特征:

1不再受地域性、民族性、阶段性的局限2体脑结合,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3不再终身束缚于一种职业,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可以随自己的心愿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

晚饭后从事批判4通过生产的整个体系,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3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定教育的的意义:

(1确定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2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历史必然)3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3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两者相比较而存在。

其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击教育的如何让然不同,素质教育立足于“发展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应试教育则立足于“选拔人”来培养人,它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

34.1、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1政治素质教育2思想素质教育3道德素质教育4科学文化素质教育5身体素质教育6心理素质教育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35、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预计它们的衔接和关系。

是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的的基本制度保证。

36、影响学制的主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4民族文化传统。

37、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1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4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5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38、欧美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

西欧双轨制、美国单轨制、前苏联型学制。

39、我过学制的形成于发展:

1旧中国的学制有:

(1壬寅学制2癸卯学制3壬子癸丑学制4壬戌学制。

)2老解放区的学制:

(1干部教育与群从并举2学校教育的组织形成多样化,富于灵活性3依靠群从办学)3我国社会主义学制的建立与发展:

(1.1951年的学制改革:

1幼儿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5各级政治学制和培训班;2.1958年的学制改革:

“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

三结合:

1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3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并举:

1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办学并举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3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4全日制教育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5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5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并举;3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1幼儿教育:

招收3~6岁的幼儿,进行启蒙教育,使她们身心得到发展,为接受小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2初等教育:

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岁的儿童,学制为6年;3中等教育:

指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及业余中学,对学生实施全面法制教育)39.1、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4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6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7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促进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8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9大力支持和依法管理民办教育10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11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12改革质量评议制度和考试招生制度,完善中等和高等学校的考试招生制度

三【义务教育】

40、义务教育基本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义务教育三个基本特征是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否则就难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41、义务教育中的“义务”:

1国家有制定法律强迫儿童,青少年在学龄受教育的义务2国家有开办学校,任用教师,提供教材便利儿童入学义务3儿童及少年期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4家长有送子女入学的教育的义务5社会有交纳捐税和集资兴办学校,发展教育的义务。

41.、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政策重心是: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终身教育】

42、终身教育的含义及特征:

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个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体;1民主性2形式多样性3连贯性4自主性。

43、终身教育的产生的背景具体主要有:

1社会变化加速2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3人口的急剧增长4闲暇时间的增多。

44、终身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答:

1从教育过程上,传统教育仅把教育限制在青少年时期,而终身教育把教育贯穿于人的全部生活2教育活动的组织上,传统教育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骄傲与与校外教育等隔绝开来,而终身教育统筹安排各种教育活动,谋求各类教育之间的联系和统一3教育目的上,传统教育强调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而终身教育重视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促进自我表现发展4教育功能上,传统教育注重教育的筛选功能,而终身教育注重使人的素质充分的得到发展5教育机构上,传统教育主要限定在学校,而终身教育扩大到人们实际生活相关的各种环境6施教人员上,传统教育只能由社会汇总一部分人(教师)来实施,而终身教育根据时间和情况的不同,由社会整体来提供教育机会7教育内容上,传统教育集中于学习抽象的知识,而终身教育内容涉及知识、情感、审美、职业、政治、身体等,并注意从整体上寻求它们之间的联系8教育方法等加以区上,传统教育注重从外部施加,而终身教育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独立性。

45、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从趋同方面主要表现:

1教学过程的延续性和终身性(终身教育的名言是“教育:

从摇篮到坟墓;日复一日的人生经历,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历程)2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全面性(是阐释是“教育既是贯穿人的发展的一生,又是覆盖人的发展的全部”)3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和社会性(终身教育的代表思想是:

“使教育成为有效而便捷的一体化体系,使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得教育学习的机会”)4教学目的的双重性。

趋异方面主要表现:

1目标指向上的不同2战略选择上的不同3时间重点上的不同。

六章【教育全体】

一【学生】

46、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2学生是具有开发潜能的人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47、学生的社会地位的概括主要是:

1生存的权利2受教育的权利3受尊重的权利4安全权利。

儿童是权利的主体,儿童享有合法权利。

47.1、《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

1儿童利益最佳原则2尊重儿童尊严原则3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4无歧视原则;47.2、当代学生的特点:

1身体素质得到改革,生理成熟提前2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3平等意识增加,富有宽容精神4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5喜欢具有探素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6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积极和不良影响同时增多7学业竞争加剧,心理问题增多8自我意识较强,价值观念呈多样化。

48、教师职业发展阶段:

1非职业化阶段,教师职业的早期是融合在其他行业中,还没有分离出来,还不是一种独立的职业2职业化阶段,出现了独立的教师行业,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很低,从业人数也十分有限3专门化阶段,出现了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4专业化阶段,教师工作被视为一种专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掀起“教师专业化”的改革浪潮。

二【教师】

49、教师劳动的特点:

1劳动对象的能动性2劳动方式的示范性3劳动时空的广延性4劳动效果的隐含性5劳动手段的创造性6个体性与集体性统一相结合的工作方式。

50、教师角度的更新转换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学习的促进者2学生的交往者和合作者3终身学习者4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51、试论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要点:

(1)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或“专业”

(2)教师应该具备制定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

①专业知识素养: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②专业才能素养:

教学技巧,教学能力,教研能力;③专业精神素养:

专业道德、专业理专业情操、专业人格和专业自我,结合教育改革和时代要求展开论述。

52、简述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计划的环节:

1自我分析2环境分析3确立目标4拟定专业发展路径,设计行动方案

三【师生关系】

53、试评述新的教师生关系的几种模式:

要点:

简述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师生关系的特点;2分别说明三种师生关系模式下学生的行动特点3比较和评价三种师生关系模式4提出当今时代党倡导的师生关系要求。

54、师生关系的概念及作用主要表现几个方面: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学生愿不愿意接受教师的影响、能否主动配合教师,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良好的师生关系条件下,学生能够充分显示其独立性、自主性,有益于学生个性的发展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投射出学校的价值取向、人际关系状况、管理水平等。

55、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教师和学生活动过程中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熬煎、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56、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和方法:

1.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在正常的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了解和情感的产生是从课堂教学开始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阐述自己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赢得学生的尊重,展示对学生的爱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2.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在课外活动中师生双方的关系形态多种多样,因此师生双方的相互了解是立体的、多侧面的,它使师生双方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显得丰满、充实、有血有肉,其关系也变得丰富多彩3.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对于对于学校教育活动来说,目的不很具体,计划性、组织性不那么周密,但这种谈化了教育痕迹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

因此,师生关系建立的多种途径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内外,而且要在校外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角度和社会地位,增强教育的立体效果57、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3教学相长。

1.1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反映,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汇总的角色、地位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在科学真理面前,师生之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并不意味着削弱权威反而还会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发挥2.1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重教师,教师应当热爱学生,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友爱,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师德规范,是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反映;而且,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它能激发其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赖,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易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尊师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尊师和爱生互相促进,良性循环3.1教学相长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及其教育目的,才能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能得以发挥和发展;学生只有了解教师和品的的发展;学生只有了解教师和教师职业特点,才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好的自己的知识,促进职能和品德的发展。

58、简述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