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期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2540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学期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1学期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1学期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1学期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1学期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学期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docx

《1学期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学期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学期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docx

1学期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

2015-2016-1学期《形势与政策》

期末复习资料

目录

1.为何说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1

参考资料一:

1

参考资料二2

2.如何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性?

4

参考资料一4

参考资料二5

参考资料三6

3.“一带一路”建设面临哪些挑战?

11

参考资料一11

参考资料二12

4.为什么说“互联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功能?

13

参考资料一13

参考资料二15

5.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你可以做些什么?

16

参考资料一16

参考资料二17

6.你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19

参考资料一19

参考资料二20

7.与日本相比,为什么德国能彻底反省二战罪行?

23

参考资料一23

参考资料二24

8.你身边有哪些“互联网”的故事?

25

参考资料一25

参考资料二27

9.大国关系的调整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29

参考资料一29

参考资料二29

1.为何说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参考资料一: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

毛泽东同志说:

抗日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洗礼,特别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民族终于觉醒了。

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与侵略者殊死搏斗,激发起团结御侮的巨大能量,彰显出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

这场战争,使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空前觉醒、空前团结,为民族前途和命运而抗争的意识空前增强。

这种巨大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民族团结,从根本上决定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决定了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从198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屡遭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蹂躏,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受到侵蚀,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这个时候的中国,毫无国际地位可言,没有与诸强平等对话的资格。

这种状况到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随着抗战的展开和胜利而得以提高。

中国政府充分利用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这一历史契机和有利的国际环境,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初步废除了各国由对华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许多特权,使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开始崩溃。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成为联合国的主要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使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形成的大国地位得以初步确立,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显著提高。

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加快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步伐。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奋斗,最重要的政治前提,就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自觉地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反对专制统治结合起来,把积极抗日与推进民主进步运动结合起来,把为中国人民谋民族解放与谋社会解放结合起来。

政治力量的消长和人心的向背,直接影响了战后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历史走向,进而决定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抗日战争胜利后只用了4年时间,中国共产党便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争取到了最光明的前途。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道路。

参考资料二

纵观历史长河,多少民族因无法抵御外来入侵而走向灭亡,多少民族因遭受战火重创而一蹶不振,而中华民族则如凤凰一般经受住战火的洗礼,磨折不倒,压迫不了,最终涅槃重生。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则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的转折点,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

主权之于一个国家犹如水之于鱼,空气之于人,八年抗战的胜利,曾经的不平等条约的废除,让中国收回了由于不平等条约而失去的一部分主权,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了中国国际地位,这是中国人民长期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及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一个重大胜利,在精神上打碎了不平等条约加在中华民族身上的沉重枷锁,显示了中国人民在争取平等自由独立的道路上的初步胜利,也为后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平建立平等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领土和主权是一个国家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抗战的胜利也让中国从日本手中重新收回祖国宝岛台湾,被日本强占50余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台湾的收复也为香港,澳门的回归奠定了基础。

主权的独立,是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建设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的基础。

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被加快;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战争既是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意志和精神的较量。

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取得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根本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锤炼和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以及由这种精神所焕发的整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弥补了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足。

这种精神,在民族优秀文化的沃土中孕育,在共产党人先锋模范作用的感召中激发,在抗日战争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团结奋斗中弘扬,是中国人民抗暴御侮的力量源泉。

抗日战争中彰显的民族气节,显示的民族智慧,凝聚的民族力量无不显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及由此唤起的巨大威力。

在凶残的侵略者杀戮面前,中华儿女莫不以战死为荣,多少人血洒疆场、壮烈牺牲,多少人毁家纾难、捐资破敌,多少人宁死不屈、以身殉国。

回望抗战,我们为民族智慧的大迸发而自豪。

面对军事上敌强我弱的严峻局面,中国人民以卓越的想象力、创造力打击侵略者,特别是敌后军民广泛开展的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巧妙战术和作战方法,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猖獗一时的日寇陷入草木皆兵的困境,充分展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回望抗战,我们为民族伟力的大释放而振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旗帜,凝聚起不同阶级、政党、阶层、派别和军事武装;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汇聚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

白山黑水,长城内外,中原大地,珠江两岸,到处燃起全民抗日的烽火;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父教其子,兄勉其弟,到处是奋勇杀敌的壮烈景象。

华夏同胞,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救祖国于危亡,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正是因为民族的团结,广大人民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日本帝国主义面临的不再只是—个软弱的政府,一支孤军作战的军队,而是整个中华民族,是四亿五千万人民用血肉筑成的新的长城,它的侵略就不能不遭到彻底的失败。

而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这种民族统一和团结无不为抗战胜利后打败国民党、蒋介石,奠定了基础,积蓄了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凝聚广大人民力量所奠定的重要基础,为战后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中国的建成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没有在抗战时期凝聚的统一和团结力量,中国共产党就很难在抗战胜利后仅仅4年之间取得胜利,迅速实现中华民族的高度统一和团结。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保家卫国的斗争,也是挽救人类危亡、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

它不仅阻止了日军向北进攻苏联,而且推迟了日军南进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日军与德军无法在北非会师,保证了美、英、苏“先欧后亚”方针的实施。

中国人民作为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决定性力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人类和平、进步与正义事业作出了彪炳千秋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被迅速接纳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的重要一员。

1941年1月1日,中国与美国、英国、苏联领衔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四大国”身份出现在战时的国际舞台上。

1943年12月,蒋介石前往参加中、美、英三国首脑召开的开罗会议,共同商讨对日作战问题,并发表著名的《开罗宣言》。

这是中国首脑首次参加最高级国际会议,在国际事务中,首次发挥重要作用。

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中国官员作为主要战胜国的代表参加了日本向盟国投降的仪式。

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中国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

毫无疑问,抗战的胜利是中国从弱国变为强国,从封闭走向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开始,并且为新中国成立后真正走向世界,获得与世界各国真正平等的地位,与世界各国建立密切的联系,在国际事务中真正发挥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基础,从而也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奠定了基础。

中国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亚洲大陆反对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

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尽了自己的伟大责任。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中国百年耻辱,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以及台湾的收复让中国获得了主权的独立,领土的完整,从而为战后民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抗战的胜利也显示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这股力量也为中国这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不竭动力;而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让中国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

2.如何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一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

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

之所以产生了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于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

 

首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

众所周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从1979年开始,我们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开放和开发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

但显然,前期的对外开放重点在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成为了“领头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始终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失衡。

“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也主要经过西部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承担着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广大区域的重任,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

同时,东部地区正在通过连片式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

因此,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

有数据显示,1979至2012年,中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761.08亿美元。

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

可以说,这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

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

据统计,2014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

“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

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早期,以欧、美、日等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有着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就恰好成为他们最大的投资乐园。

所以,中国早期的对外开放可以说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

而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全面转型升级的重任。

长期建设形成的一些产能需要出路,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却面临着当初中国同样的难题。

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如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一些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家电、甚至汽车制造、钢铁、电力等,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就顺应了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

 

第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国际经贸合作与经贸机制转型的需要。

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中国“入世”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可以说,WTO这一被大多数成员国一致遵守国家经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封锁。

但是,近年来国际经贸机制又在发生深刻变化并有新的动向。

“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紧密联系的。

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建自贸区,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

在建的自由贸易区中,大部分是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

因此,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必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而得到落实和发展。

参考资料二

中国现在处于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的境地;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并且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当今世界也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虽缓慢复苏,但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一带一路“战略则顺应而生。

“一带一路”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再次创新,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一带一路”战略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大范围、高水平、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彰显了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一带一路”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交流与互鉴,让各国人民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

“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推动全球再平衡。

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参考资料三

这确实是一个站在全球高度、盘活区域内各种资源、推进国家全面改革开放、促进与周边国家的战略安排,到底应该如何把握“一带一路”这样一个发展战略,理解其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意义呢?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首先,“一带一路”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建设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互利互惠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经济,通过巩固、扩大我国与中亚、东南亚等沿途国家和地区的彼此相互开放,互利合作,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不断扩大经济发展规模和总量,造福于沿途各国人民。

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江沿边开放、今天全面开放这样几个阶段。

全面开放受制于以下因素:

第一,区域发展水平差异。

“一带一路”国内段覆盖了我国中西部的大多数省份,大部分地区,如何让中国广阔的内地,中西部地区由原先的“内陆腹地”变成“开放重地”,这是全方位开放要突破的的重点和难点。

过去受地理区位空间条件制约,广大内陆地区发展水平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开放水平,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和福建等7个省市2013年进出口值3.29万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79%,而中西部地区的重庆、河南、安徽、云南、陕西、甘肃、贵州等7个省市占5.7%。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过去那些不发达的、被认为无法与沿海地区竞争的内陆地区,如非洲、南美以及包括亚洲腹地、荒凉的北极圈等在内的所谓地缘政治“空旷区”,正在全面卷入世界经济增长大潮,“第三次工业革命”、“页岩气革命”等,正在改变世界经济增长模式,世界经济的地理布局也将发生巨大变化。

一旦基础设施改善,就会显示铁路运输在时间和成本方面具有新的优势。

国际上不少大公司,例如惠普(H.P.)、富士康(Foxconn)等,已经着手将其一些重要生产基地向内陆地区迁移,并尽可能以铁路运输替代海运、空运,以求抢速度、降成本。

以前,沿边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地缘政治影响,为防止战争破坏,经济建设步伐放缓,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限制。

边疆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就业岗位较少、生活有待改善,特别是一些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处于贫困失业状态,容易滋生不满情绪,“一带一路”建设带动边疆地区和沿途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从而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包容、融合,消除各民族、宗教间的各种隔阂和误解,促进地区的安全稳定、经济繁荣和人文交流。

最近领导人重点调研新疆、福建、宁夏、陕西等地区,明确了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地位,福建建设目标是通向中西部和东南亚的运输大通道,陕西要发展临空经济产业构筑空中丝路。

通过“一带一路”进行战略调整和空间重新布局,打破原有的点状、块状的开放模式。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无论是早期的经济特区、还是去年成立的上海自贸区,都是做单一区域的规划,受行政区划约束的规划。

“一带一路”把中国的大多数省?

纳入进来,连成片,形成带,横向看,贯穿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纵向看,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且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

这样通过全方位的推进国内的各省区的互联互通沿途国家和地区这样一个相互的合作,那么通过产业的承接和转移,通过经济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缩小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这个对于我们中国的改革开放,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第二,开放区域单一,全面开放受制于开放区域相对单一。

多年来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欧美日,2013年,尽管我国对东盟、南非、中亚五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双边贸易额有了较大增长,我对欧盟、美国、日的双边贸易额仍占我外贸的1/3,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加上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风险日益显现,产能过剩压力加大,传统的经济贸易市场它的吸收能力有限。

过剩产能对经济运行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中国全部产业产能利用率不超过65%。

经济转型已经成为走出困局的唯一机会和选择。

怎么转?

要把我国巨大的产品制造能力与沿途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需求联系起来。

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国与沿途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9%。

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1/4。

拿丝绸之路经济带分析,这一带包括了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蒙俄3条经济走廊和新亚欧大陆桥。

中巴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注重能源开发运输与国家安全,孟中印缅强调与东盟贸易往来,新亚欧大陆桥是中国直通欧洲的物流主通道。

中国急缺的各类矿产资源,如油气、天然橡胶、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等得到满足,现在这些资源主要通过沿海海路进入中国,铁矿石依赖于澳大利亚和巴西,石油依赖于中东,渠道较为单一,与其他重要资源国的合作不深,新增了这些有效的陆路资源通道对中国十分重要。

与中国情形不同,沿途国家需要大量的轻工品、家电、机电、高铁建设等高端装备正好多为中国过剩的产能,在国内消费加速启动难以推进、传统贸易伙伴难以消化过剩产能的情况下,通过“一带一路”来开辟新的进出口市场、互通有无是一个新的合作发展思路。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将加快中国利用巨额外汇储备走出去的步伐,沿线国家将从中国投资中受益;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如何打造?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就要促进国际秩序朝着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方向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绝大部分是转型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解决中国自己的城乡、区域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要为改革国际经济秩序当担相应的责任与使命。

改革开放之处,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微不足道,198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仅为2.2%,现在14%左右。

IMF称到2016年,中国所占的比重将升至18%,超过美国。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全球经济和世界市场的影响力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

来自于头号大国美国的压力越来越大,围堵的声音在增加。

中国经济要保持可持续增长就需要走出去,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改革国际经济秩序。

美国积极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借壳(TTP)深入影响亚太地区,这个TPP正在积极落实区域性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整合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和东南亚国协的主要成员国,想成为亚太区域内的小型世界贸易组织,虽然美国强调强调没有排斥中国的意图,但是由于中国农业、金融、科技产业、环境问题等方面都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需要一定的时间转型,至少需要5年时间的调整期,必须慎重处理多国多边贸易协定。

美国试图用TTP使中国边缘化,那么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周边合作与发展,倒逼改革,掌握对外经贸合作的主动权,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不妥协也不冲突。

特别是在货币问题上,推动与贸易夥伴的货币互换协定,降低亚太地区贸易过程中对美元的依赖程度。

中国改革开放积累了巨大的优势,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劳务和巨大的市场,也积累了巨额的资产。

中国对外金融资产达5万多亿美元,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只有6600多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7%~8%左右。

对外直接投资如果达到世界平均水平30%,约1.8万亿。

美国持有的东亚资产71%以上都是对外直接投资,如果我们拿出70%用于对外直接投资,那就是3.5万亿美元。

这种转变就意味着中国的对外金融资产从对外储蓄、投资金融产品向对外输出资本、投资实体经济的转变,成为国际投资大国。

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构建的世界金融体系总体上是被西方控制的,无论是亚洲开发银行还是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融资还存在许多困难,仅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亚洲开发银行就预测为8万亿美元。

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城乡规划还是区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是条件。

这些都是立足长远的战略安排,需要政府支持,政府间的合作,加快互联互通。

光靠中国是打造不出来的,而是需要周边国家共同的参与,才能给所有参与国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好处。

所以,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表示,未来10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达到1.25万亿美元,外直接投资将增长近三倍,构建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银行和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战略实现提供融资工具和资金保证。

通过对对外金融资产进行合理多元化的管理和运用,可能变成政府、企业或个人的对外投资,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在资源所在地投资建厂生产,带动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发展,然后把产品卖到全球,其中一部分用来满足国内需要。

从全球范围内来配置资源、市场,形成全球范围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