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1882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docx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docx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与实施过程中的教师素质培养浅谈

邱新德

浙江省杭州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 311261 

e-mail:

chisasa@

摘要:

学生养成了不相信自己、不懂得举一反三、学习主动性不够、做事心太急,太浮躁、缺乏思考、缺乏勇气的等诸多坏习惯,“学生基础差”也不能成为教师的口头禅,教师不能把教学效果不好的责任推卸到学生身上,而应在自身化学学科能力、科学与人文能力、环境沟通与协调能力方面下功夫,上好每一节化学课。

教师明确正确的化学教育目标,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努力探寻化学教学的积极方式,正确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秉持积极的心态度,淡化结果,重视过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效帮助,鼓励、启发学生走向成功,尊重学生的价值,维护学生的尊严,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与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一同走向成功。

关键词:

化学学科能力 科学与人文能力 环境沟通与协调能力 过程 和谐 尊重

HavingFailedtoAchieveYourGoal,MakeSelf-examination

-ABriefTalkontheDevelopmentoftheTeachers’TeachingQuality intheProcessoftheHighSchoolChemistryNewCourseReformingandImplement

Qiuxinde

ZhejiangHangzhouXiaoshanNo.6Highschool311261 

e-mail:

chisasa@

Abstract:

Nowadays,manystudentshavedevelopedsuchbadhabitsasnotbelievingthemselves,notknowinghowtodrawinferencefromoneexample,beinglessactiveinstudying,beingtoonastyandflippancyinworkingandlackinginthinkingandcourage.However,"Student'sfoundationisbad"can'tbecometheteacher'spetphrase.Teachersshouldnotevadetheresponsibilitytostudents,butshouldfocusonimprovingtheirownabilities,suchasthechemistryacademicsability,thescienceandhumanitiesability,andtheabilityincommunicatingandharmonizingwiththeenvironmentsoastoteacheachsectionofchemistrysubjectinourbest.Tosolveproperlytheproblemsfacingusintheprocessofteaching,weshouldexplicitthechemistryeducationaltargetandexploretheaggressivewayofchemistryteachinginanrigorousandscientificattitude.Weshouldpaymoreattentiontotheprocessratherthantheresultsadheringtoanaggressiveattitude.Weshouldalsoprovidemorevalidhelptothestudents,encourageastudenttoheadforsuccess,respectthevalueofastudentandmaintainthestudent'sdignity.Weshouldestablishharmoniousrelationsbetweenteachersandpupilsandstudyhappilywiththestudentsinthegoodatmosphere,growinghealthily,whichwillfinallyleadtosuccess.

Keyword:

chemistryacademicsability,thescienceandhumanitiesability,andtheabilityincommunicatingandharmonizingwiththeenvironment, process,harmoniousrelations,respect

1 问题提出

1.1 以下是我对2005届所任教的高三班级进行的调查,要求每人写出学习化学的坏习惯中的三条,出现次数较多的坏习惯统计如表一所示:

表一 学生坏习惯情况统计

1

不总结,一错再错,不分析题目

2

不相信自己,太相信参考答案

3

很少看书,很少做题目

4

不懂得举一反三

5

学习主动性不够,作业太草率

6

做事心太急,太浮躁

7

缺乏思考

8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9

不会安排时间

10

缺乏勇气,不果敢

在2006年我让参加高二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对照这十条检讨自己,结果他们毫不犹豫一致认为:

这十条全部具有!

学生对他们的坏习惯能很坦率而且爽快地承认,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让学生写在他们的长处时则是相当困难。

1.2 这是2006年高考理综化学学科评卷质量分析中总结的学生失分原因:

(1)审题不清,胡乱做答。

(2)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够扎实。

(3)未能形成知识网络。

(4)获取、处理信息能力、实验能力不足。

(5)化学用语掌握不好,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6)考试心理欠佳。

据统计,2006年浙江省高考中,考生把硫酸铵中“铵”写成“氨”、“胺”、还有金字旁和氨组成的新字,大约有1/3之多。

虽然我的实际情况调查只是个别现象,但是与高考情况反馈比较,情形比较吻合,这说明化学教育的情形是不能让人满意的,问题一定是出自于化学教学过程本身。

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累,却没有得到大家想到的结果。

以“学生基础差”作为教学效果不好的理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当教学效果不好时,教师有责任、有理由从自身行为中找原因。

2 做一名合格化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三种能力。

学生自己所列举的学习化学的“坏习惯”中,基本没有与化学内容有关联,这个结果虽然让人吃惊,但这里反映出教师在化学学科以外还有许多方面要去做。

在过多关注分数的同时,不少教师却把原因归咎到学生基础知识的层面上,“学生生源素质差”是听到次数最多的理由之一。

那么,不妨问一下说这句话的老师:

作为一名专业教师,自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通过了什么途径来提高自己的化学教学水准?

这些努力有没有取得成效?

学生在你的指导下学习化学是不是轻松了?

如果没有,把出现问题的责任推卸到学生身上,是有失公允的。

新课程首先要求教师进行观念上转变,重新定位化学教育教学的目的,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新课程关于化学的教学目标[1],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设置的。

相对于让学生背化学方程式、让学生做化学题来讲,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得到统一和谐发展。

如果还是单纯传授化学知识与技能,已经不可能完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任务,根据我的思考与实践经验,我认为要上好化学课,教师必须具备并且要不断提高的三种能力:

化学学科能力、科学与人文能力、环境沟通与协调能力。

2.1 学科能力

作为具有专业背景的化学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学科知识,但大学所学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许多知识、能力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学习和培养。

把化学学科能力限定在解题能力或考试能力的范围内,是对化学教育理念的严重扭曲。

以下就几个主要方面对教师学科能力素养的提高作一些简述。

一、化学是一门充满辩证法的自然科学,认识、分析化学现象,需要辩证思维,不是把辩证法与化学分开来讲,教师的辩证思维能力及其在教学运用能力,需要长期磨练和积累。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过程中包含了观察、分析、逻辑等多种能力,而实验中的安全因素的考虑,更把实验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的联系增多,对教师的实验能力要求也越高,多做、与学生一起做实验是提高实验能力关键。

三、中学各学科虽然是分立的,但是各学科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的,其他学科尤其是物理、数学、语文等,在化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尤其要对所涉及的相差科学知识要有准确把握和规范应用。

表述能力可以看作是多学科能力的综合,在化学教学是一个重要能力,既要把一个问题表述得通俗易懂,又要符合严密的科学定义。

四、对教学大纲的理解与把握能力。

课程标准设定了教学内容范围与要求层次,掌握好这些标准,可避免加重一般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与指导。

五、学习资源的提供能力。

向学生推荐身边的优秀教师、适当的参考书籍以及网络资源。

六、化学试题与试卷的分析能力。

一道题目、一份试卷,最后都能正确反映学生存在的困难与困惑,老师具有从试题与试卷中找到具体的问题所在,并在教学中加以解决。

2.2 科学与人文能力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充满豪气的《石灰吟》托物言志,通过描述石灰制作过程中物质变化与性质特征,表达了自己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堪称一绝。

人文能给化学课堂带来更丰富、更美、并且有意义的鲜活“元素”,让化学内容更生动,更美。

另一方面,多数人更愿意认为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物质和精神财富,而不情愿相信科学技术也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多数人更愿意从科学的物质成就上去理解科学,而不情愿认识科学的文化内涵及社会价值,从而导致在化学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科学精神淡漠、行为失范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等令人遗憾的现象。

正是这种长期误解,使得化学教育的范畴越来越窄、难度越来越大。

科学是求真,但科学不能保证其本身方向正确,这既包括研究方向,也包括研究成果应用的方向。

20世纪科技的高度与迅速发展,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利,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众所周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

科学与人文是共生的,是互动的,有以人文导向的科学,也有以科学奠基的人文,人们的高质量生活不能只靠科学技术,因为人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精神养料和人生信念,这不能没有人文,不能没有艺术。

科技与人文并重才能导致社会向健康、公平、公正、文明的方面发展,所以说,教师的科学与人文能力是缺一不可的。

科学与人文是事物的两个面,缺少了哪一个面,都是不完整的。

科学能力包括了量化、有序化、系统化以及科学态度等几个方面,但很难确定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哪个方面所起的作用更大。

量化在化学学科中本身占有很大的比重,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有序化和系统化会被忽视。

例如,“框图”是有序化与系统化的一个很好应用,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发现,作为高考经常考查的“框图题”,不少学生在看到“框图题”内容多的一面时产生消极情绪,甚至连题目内容都还没有看清时就感到害怕,却没有意识到“框图”是一种表述问题的一种高效有序的手段而加以利用;加之老师在指导学生解答“框图题”的时候,往往过于强调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多数师生喜欢称为“题眼”),而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致使把提升知识系统化的机遇演变成了“危机”。

2005年高考江苏化学试题第17题是一个用“框图”来解决问题的好例子:

Cu2S与一定浓度的HNO3反应,生成Cu(NO3)2、CuSO4、NO2、NO和H2O,当NO2和N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实际参加反应的Cu2S与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A.1∶7B.1∶9C.1∶5D.2∶9

 

第一步:

写出框图

第二步:

标明生成NO2和NO的物质的量与得到的电子数目

第三步:

标明生成Cu(NO3)2、CuSO4的物质的量与得到的电子数目

第四步:

标明Cu2S失去的电子数目、HNO3得到的电子数目

第五步:

找到得、失电子数目的最小公倍数20

第六步:

确定的CuSO4、Cu(NO3)2、Cu2S系数分别为2、2、2

第七步:

确定NO2、NO、HNO3的系数分别为5、5、5+5+2×2=14

第八步:

Cu2S与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4=1∶7

利用“框图”对这道题的解答过程进行有序化的尝试,学生认为效果不错。

教学中发现,学生用在“有序化”上的时间很少甚至不愿意花时间写出相关内容,从而导致解题过程混乱,并造成最终错误或失败。

以下是一道出现频率很高的题目,这是一个典型的没有考虑量化也缺乏科学态度造成学生困难的事例:

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有足量水和煤油的试管中,已知钠的密度介于煤油和水之间,且水和煤油互不相溶,描述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

这个实验与所取的钠的大小有最直接的关系,当钠变得很小时反应接近停止。

这个问题的提出,显然教师没有去认真做这个实验,更没有认真去思考实验中会出现的科学问题,比如实验中所用物质的多个“物理量”的大小有关系:

水、钠和煤油的密度;钠的形状与质量;煤油的粘度;钠与煤油、水的表面张力都有关系。

仅以学生所认知的“钠的密度比煤油大、比水小”这样一个模糊的关系,让学生来直接推测实验现象,背离了科学精神,这个问题让学生来回答是不严肃也是不公平的!

如果认为这个实验有价值,为什么不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根据实验中得到的现象与数据,去探究反应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或原理,而只是对“实验现象”进行猜测呢?

另一个案例来自一个偶然的发现。

在准备硫酸亚铁溶液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瓶内液体黄褐色且浑浊、滴管与瓶口粘牢、瓶口破裂的硫酸亚铁溶液滴瓶。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我的推测是:

因为Fe2+被氧化了,溶液中有大量的Fe3+,Fe3+部分水解生成氢氧化铁导致溶液变得浑浊,瓶口粘牢并破裂的原因,是残留在滴管与瓶颈缝隙之间的溶液中的Fe2+被氧化为Fe3+,Fe3+水解产生Fe(OH)3固体,导致玻璃瓶口胀裂。

我如获至宝,把这个试剂瓶带到课堂,让学生观察和讨论产生的原因。

上完课之后,并特别请求实验老师把这个瓶子“收藏”好。

后来同事要上公开课,决定引用这个内容。

没想到原来的试剂瓶不见了,于是寻遍准备室的各个角落,也没能找出当初我用过的试剂瓶。

失落的同时又有一个新的意外发现:

学生分组实验用的28个硫酸亚铁溶液滴瓶,约半数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瓶内的试剂少,瓶口破损的程度要小一些。

这次意外的寻找,不但把想要瓶子又找回来了,同时证实这个发现并不是个别现象,所作的推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

当满怀兴奋之情去听这节公开课时,又一个意外发生了:

这位老师举着瓶子说:

“你们请看,这个瓶子是从垃圾里捡回来的……,……”这个试剂瓶的获得,难道不是一个“科学发现”吗?

这一发现不是包含了大家的汗水吗?

思考多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情境:

唐刘希夷:

《代悲白头翁》诗中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你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你在做什么?

在没有很特殊的情况下是想不起来了。

记不住没关系,因为你比一年前更优秀了!

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去年的这个时候,化学老师会准备硫酸亚铁溶液,为同学们做演示实验。

去年的硫酸亚铁溶液到今年会是样子呢?

请看这个去年的试剂瓶……

科学态度是教学中是学科不可替代的。

一位教师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对氯化亚铁溶液加热、灼烧后产物的分析:

Fe2+在加热时与空气接触被氧气所氧化,生成的Fe3+受热水解成氢氧化铁,氢氧化铁在灼烧时分解为氧化铁和水,因此最后得到的产物是氧化铁,这一观点也得到学生的一致同意!

显然这个推断是不对的!

我以最快的速度到实验室做实验,结果是:

氯化亚铁溶液加热蒸干后的产物略带黄色,这些固体在加水后全部溶解,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有很淡的红色。

这说明,只有微量的Fe2+被氧化。

这位教师对氯化亚铁的性质的错误认识,与其说是学科能力不足有关,不如说是缺少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这个实验只是举手之劳,却因为科学态度的缺乏,没有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结论,造成科学性错误,错过了自己纠正错误与提升自己的机会!

文理分科客观上造成了理科教师在人文素养上的一些不足,但是这不能成为把化学课上成冷冰冰、干瘪瘪、毫无生命力的理由。

化学是美的,更要把化学引向美丽的境界,这是对每一位从事化学教育的教师提出的要求。

让人高兴的是,在高中《语文》第六册中出现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这样科学与人文结合得完美的好文章,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2.3 环境沟通与协调能力

学生是化学教育中的主体,“以人为本”绝不是空洞的口号,师生之间沟通的不畅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高一《糖类》公开课上,教师展示一瓶白砂糖并问: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吗?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

不喜欢!

由于这位老师没能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出现的情景与预设相反,致使公开课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

学生是故意与老师作对吗?

不是,因为学生的确不喜欢吃这样的白砂糖了,他们喜欢吃的糖都是那些有特殊口味的,这显然与三十年前的情形不一样了。

从这样一个例子可以看出:

学生有太多的内容需要老师去了解,大到学生的人生目的,小到学生行为习惯甚至是他们喜欢的小饰物,都会影响到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学生是怎样学习的?

学生在学习时的心态如何?

学生之间的通过什么方式交流?

只有了解了这些信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才会有好的效果,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效果。

所以,教师去倾听学生的声音,去了解学生思维能力与习惯,都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甚至可以避免一些冲突。

在高二的下学期末,为了准备期末统测(考试内容是一学年的内容),我让学生自己去复习一章的内容,然后请每个学生提交三个问题。

收集上来的问题让我大吃一惊,统计发现,有30%的问题根本是无法回答的,有的问题却让人啼笑皆非,请看下面摘录的部分问题:

一、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是一个放热反应,为什么木炭燃烧前必须先引火点燃?

点燃后停止加热,木炭能够继续燃烧吗?

为什么?

二、是不是每个化学方程式均可达到化学平衡?

三、酸(性)溶液中有无OH-?

碱(性)溶液里有无H+?

为什么?

四、弱酸、弱碱的pH是指全部的c(H+),还是水解后的c(H+)?

五、工业上怎么制甲烷?

六、双键、三键是否为官能团?

“无奈”过后还得认真思考这些问题,说实在的,我还真不知道学生会提出这些问题。

第1题是初中的问题,第3至6题都是翻开课本便可解决的问题,第2个问题,“化学方程式可达到化学平衡?

”把化学反应当成了化学方程式!

与此类似这种本身概念不清,甚至本身就是错误的问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这些问题当中,有相当部分是学习认真的学生提出来的。

由此看来,我对学生的了解真的是太少了!

冷静下来,发现大多数学生平时就没有提问的习惯,原因就在于他们害怕提出的问题被老师“笑话”。

沟通的缺乏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有一位女生,高二的分班成绩很好,可是考试成绩却是一次比一次差,终于有一天我把她叫到办公室里沟通。

让我没想到的是,没说到两句话她就哭起来了,原来,她的父母均患有严重的疾病,只能靠低保生活,父亲又把全家的希望寄托在她一个人身上,对她的要求比较高。

这些心理压力没有帮她把学习成绩提上去,而事实却恰好相反。

了解了这些情况后,我花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帮助她调整心态。

虽然她的化学考试分数还暂时不理想,但看到她渐渐能安心学习,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学习成绩进步明显。

尽管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实际的工作沟通远不是说说就可以实现的,让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并说出他们所思所想,尽早发现问题,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与时俱进任务。

3 做一个优秀化学教师的三个维度

化学学科能力、科学与人文能力、环境沟通与协调能力并不是优秀教师唯一条件,正如问题1中所提到的“学习化学的坏习惯”中,没有一条与化学内容有关,草率,不相信自己,学习主动性不够,等等,这些问题如何去解决,需要认真去面对与思考。

把“化学方程式”等同于“化学”让学生背、“化学教学”等同于“教学生解题”使学生陷入题海中,正是简单的方式把化学教育教学陷入困境中。

教师不但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把责任归咎于学生的基础差、记忆力差等等。

《论语》为政第二第十章:

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2]孔子给出了一个很好启示。

教师在教学中的真正目的、实现教学目的的方式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心态,是决定化学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基础好坏只是一个客观事实,是对教学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不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教学只是一种盲目的行为。

教师在这教育目的、方式与心态上的选择,并不是由学生决定的,而是自己决定的。

目标与方式的错位,是造成教学效果差甚至是没有效果重要原因之一,教师只有具备了积极的心态,才能选择正确的目的,才能不懈对实现目的的方式进行探索,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的心态,更是重中之重。

3.1 确立正确的目标

徐光宪院士给了化学教师一个很好的选择理由,在《今日化学何去何从?

》[3]一文中指出:

“化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中心科学。

科学可按照它的研究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度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

数学、物理学是上游,化学是中游,生命、材料、环境等朝阳科学是下游。

上游科学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但研究的深度很深。

下游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除了用本门科学的方法以外,如果借用上游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化学是中心科学,是从上游到下游的必经之地,永远不会像有些人估计的那样将要在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夹缝中逐渐消亡。

”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就是要把承载化学的使命为荣,把化学作为振兴国家的事业,把化学作为帮助学生成才的载体,把教育事业作为终极目标,并享受这个过程的愉悦。

教师本身对化学学科的消极认识,是教师违背教学目标的主要原因,有些教师认为化学已经“过时”,或者认为上课成了一种负担;也有些教师的目标就是学校的考评指标和高考指标,分数成了“终极目标”,把化学教育等同于分数的做法,必然把化学教学陷于困境,化学学科的精髓也随之消失。

确立正确的目标是一个已经被人忽视的大问题,目标的确立表面上看起来是那么简单。

现实当中,许多教师对自己作为一名专业的化学教师的目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转而观注更多的学生的潜质好不好,关注学校下达的考核目标、竞赛能不能得到好名次。

所以,也就有了不少教师为了达到考核目标,不停地让学生听写、抄写化学方程式,一有时间就是让学生做题、然后讲题,有的学生分组实验取消,甚至连演示实验也尽量少做,更不要说让学生到实验室去做一些课外的实验;在“抓学生”的同时,没有提高自身的教学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教学能力、学术水平的停滞不前,表面上是“把自己的时间都给了学生”,实质上这些做法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新课程的实施,可以说是起一个拨乱反正的作用,要使这个作用发挥功效,关键就在教师确立正确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

“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化学教师必须遵循新课程目标作为首要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而教学。

3.2 探寻积极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