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热点题目节约粮食.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01184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热点题目节约粮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作文热点题目节约粮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作文热点题目节约粮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作文热点题目节约粮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作文热点题目节约粮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热点题目节约粮食.docx

《作文热点题目节约粮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热点题目节约粮食.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热点题目节约粮食.docx

作文热点题目节约粮食

2021作文热点题目——节约粮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朴素的古训,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

珍惜粮食,就是体恤人力、尊重劳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然而有人认为:

“我用自己的钱消费,就算倒掉一些饭菜,也不会影响到他人。

”有人则说:

“多点一些菜,促进消费、拉动经济,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一些“舌尖上的浪费”现象。

请你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

要求:

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素材

国家倡导节约粮食,这批素材不容错过

名言警句 

01. 君子以俭德辟难。

——《周易》

(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灾难。

02.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

(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勉,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03.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荀子》

(在加强生产的同时节约用度,老天也无法让你贫穷。

04.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

(靠宁静来修养身心,靠节俭来培养品德。

05. 俭开福源,奢起贫兆。

——《魏书》

(节俭是福气的源头,奢侈是贫穷的先兆。

06. 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

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史记》

(饭菜能吃饱就行,没必要太过丰盛;屋子能住下人就行,没必要豪宅大院。

07.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唐·李商隐《咏史》

08.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唐·白居易《草茫茫》

(狼藉,形容困厄、窘迫。

奢侈的人容易陷入困厄,节俭的人可以长保平安,二者吉凶的对比就在眼前。

09.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0.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11. 口腹之欲,何穷之有?

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宋·苏轼

(口腹之欲没有穷尽,懂得节制才能惜福延寿。

12. 制俗以俭,其弊为奢。

——宋·王安石

(要通过节俭来整治民风,而奢侈是一种社会弊端。

13. 惟俭养德,惟侈荡心。

——《明通鉴》

(节俭能修养品德,奢侈会败坏心性。

14. 凡不能俭于己者,必妄取于人。

——魏禧[明末清初散文家]

(凡是不肯节俭的人,一定会从别人那里乱拿东西。

15.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家训》

16. 俭以寡营可以立身,俭以善施可以济人。

——《古今图书集成·家范典》

(寡营,意思是欲望少,不为个人钻营谋划。

节俭并减少欲望可以自立于世,节俭并乐善好施可以帮助他人。

17.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

——《格言联璧》

(节俭的人有节制,有节制的人也会有各种好的品行;奢侈的人容易放肆,放肆的人会做出各种恶行。

18. 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

——钱泳[清代诗人]

(只有节俭可以珍惜、保有福气,只有节俭可以培养廉洁的品行。

19. 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

——中国谚语

20. 节约便士,英镑自来。

——英国谚语

21. 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

——英国谚语

22. 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点。

——古巴谚语

23. 节省下来多少,就是得到多少。

——丹麦谚语

24.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

25. 我始终相信,内心生活更严肃的人,外表生活也会更朴素。

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少的。

——海明威《真实的高贵》

人物素材 

01.苏东坡:

口腹之欲,何穷之有?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是美食家,著名的“东坡肉”就是由他发明的。

但是喜欢美食不一定要铺张浪费,东坡先生好吃,但吃得很节制。

他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口腹之欲,何穷之有?

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口腹之欲没有穷尽,懂得节制才能惜福延寿。

当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生活十分窘迫。

他绞尽脑汁,精打细算:

每月初一,取出这个月的生活费,把它们分为30串,挂在屋梁上。

每天早上挑下一串来使用,如果有剩余就放进一个大竹筒里,用来招待客人。

就是这样节俭度日,苏轼依然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正是因为习惯了俭朴的生活,苏轼才能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落,才能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胸怀。

02. 范仲淹:

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他在应天书院读书时,一位同窗好友见他的伙食太差,便让家人送饭时多捎上一份,准备赠与范仲淹。

范仲淹再三婉拒:

“我多年吃粥已经习惯了,如果骤然吃上你送来的美味佳肴,以后就再也吃不下粥了,那怎么能行呢?

范仲淹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到他儿子范纯仁结婚时,范仲淹已经身居高位,经济相当宽裕了,但是当他听说儿子想用锦罗绸缎作为婚房的装饰,立即把他喊来训话:

“吾家素清俭,安能以罗绮帷幔坏吾家法,若将帷幔带入家门,吾将当众焚之于庭。

其节俭的家风可见一斑。

范仲淹在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曾经留下一句话:

“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人仔细品味。

03.“一品宰相”曾国藩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一度功高震主,权倾天下,但他的起居生活却非常俭朴。

老外戈登描述他与曾国藩会面的情景:

“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油渍斑斑。

名震天下的总督却活得如此清苦,恐怕大清天下找不到第二个了。

吃饭上,曾国藩亦不讲究,简单至极。

通常他每顿饭只有一个菜,“决不多设,虽身为将相,而自奉之啬,无殊寒素。

因为每餐只享用饭一碗、菜一品,当时人们戏称他为“一品宰相”。

为提倡节俭,教育家人,曾国藩于大堂上亲书一联:

“惜食惜衣,不惟惜时兼惜福;求名求利,但知求己不求人。

04.“抠门”的盖茨

比尔·盖茨31岁便成为世界首富,我们都知道他富可敌国,却不知道他过日子有多抠门。

一次,盖茨和一位朋友同车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由于去迟了,以至于找不到车位。

朋友建议他把车停在贵宾车位,“噢,这可要花12美元,可不是个好价钱。

”盖茨不同意。

朋友要替他出这个钱,盖茨依然不同意,他觉得饭店这是“超值收费”。

最后,他们费了好大劲终于把车停到了普通停车区。

但就是如此“抠门”的盖茨,在慈善事业上却非常慷慨。

他和妻子梅琳达捐赠了超过240亿美元,用来支持全球医疗和教育事业。

每个人都有“抠门”的时候,也都有“慷慨”的一面。

什么时候“抠门”,什么时候“慷慨”,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

05.华人首富和两片西红柿

李嘉诚是华人首富,但他在生活中却非常节俭,能省则省。

有钱人的手表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动辄几万几十万。

有谁能想到李嘉诚的手表只值3000港币,是一款西铁城的太阳能手表。

他觉得这款表走时很准,很好用,很爱惜。

一次,李嘉诚在澳门参加一个招待会,当宴会快结束的时候,有人看到这么一个细节:

李嘉诚面前的盘子里还剩下两片西红柿,他笑着招呼身边的助手,助手轻步上前,两个人一人一片把西红柿分着吃了。

这小小的两片西红柿,折射出李嘉诚勤俭节约的品格。

在他看来,即使是不起眼的小物件,也不能因浪费而抹杀了它存在的意义。

“不能浪费”,这简单的四个字,是李嘉诚先生一生坚持的财富观。

06.清贫度日的“百校之父”

田家炳,香港著名企业家,他因资助教育而为国人所熟知。

在中国大陆,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动辄捐款几百万、几千万的田家炳,在香港却过着堪称清贫的生活。

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

出门住酒店,他都要自带肥皂,因为他觉得“用了酒店的肥皂,用不完很浪费。

外出吃饭,他只要一杯清水,不喝饮料。

一位香港记者问他为什么,他回答道,“全港七百万人,若每人少开一罐饮料,就能省下七百万个罐。

田先生一直持这样的理念:

资助教育是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其意义远胜于个人享受或者留给后辈儿孙。

07.捐款一千多万的清华教授

2012年2月,处于癌症晚期的清华大学教授赵家和,捐出毕生积蓄1400余万元,设立基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学生。

赵教授没有创办过企业,也没有转让过专利,他的钱都是一分一分省出来的。

1998年,退休后的赵家和应邀去美国讲学,收入不菲,但赵教授却规定全家每月只能用100美元的生活费。

家人去超市采购食物时,只敢挑最便宜的鸡腿和法棍面包,买衣服时,甚至会拣一美元的化纤毛衣,吃一顿中式自助餐,就是全家人最奢侈的享受。

就这样,三年以后,赵家和带着省吃俭用积攒下的20万美元回到国内。

他把这“第一桶金”交给搞金融的学生打理,把后来的讲学所得也陆续补充进去,这笔钱越积越多。

资金积累到500万时,他开始有计划地资助贫困学生,临终前,他把钱一分不剩地捐了出去。

《晏子春秋》中说:

“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

”这句话是赵家和教授一生最好的写照。

事例素材 

01.舌尖上的浪费

据统计,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

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02.吃完一道再上一道

在澳大利亚,小型公务聚餐基本都是“份饭”,而大型聚餐靠服务生“适时”地提供每道餐品,上一道没吃完就不会上下一道,因此很少有食物浪费。

03.浪费食物要罚款

德国被认为是处罚餐厅浪费最严厉的国家。

无论自助餐还是点餐,都不能浪费,一旦发现有人浪费,任何人都可向相关机构举报,工作人员会立即赶到,按规定罚款。

人民日报曾经报道:

一行中国人在德国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

餐厅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花的是你自己的钱,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

04.“最大份炒饭”挑战吉尼斯纪录失败

2015年10月23日,在江苏扬州,一份总重量4000多公斤的扬州炒饭成功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然而,三天之后,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机构却宣布该纪录无效。

原来,挑战成功后,一部分炒饭被送到养殖场做了饲料。

而吉尼斯世界纪录对此有严格规定:

用于挑战的食品最终必须为民众食用,不得有任何浪费。

此举随即引发网友吐槽,主办方的行为遭到了大家的一致谴责。

在我们这样一个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国度,粮食被赋予了特殊的感情色彩,“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炒饭喂猪”活动挑战的不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是公众情感和公序良俗,它被官方机构否认,受到公众谴责,都是咎由自取。

精彩语段 

01.只有以敬畏之心对待食物,才能品味出每一粒米的香甜!

02.要养成剩菜打包的习惯,不让盛宴变“剩”宴,因为粮食来之不易,源自天地“粮”心。

03.锅清、碗清、盘清,是对食物的尊重,更是对劳动者的尊重。

04.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那么“舌尖上的浪费”则呈现了一种丑陋的饮食观,它是对食物的亵渎。

05.节约粮食看起来只是个人的小事,但乘以14亿人口,就是天大的国事。

06.节约粮食,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珍视,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还是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

07.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我们不得不正视“两个中国”:

一个是跨越发展、越来越富足的中国,一个是依然有大量困难群众的中国;一个是克勤克俭奋斗前行的中国,一个是惰性滋长耽于享乐的中国。

如果能看到这“两个中国”,你就明白了大力倡导节俭之风的时代意义。

08.要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离不开每个个体“起而行之”。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一粥一饭省起,真正走向“关心粮食和蔬菜”的诗意栖居。

“节约粮食”话题作文

学会这两种套路,议论文不再无话可说

这两种套路说起来很简单,可能不少同学有意无意中也用到过,就是“分论点法”和“正反论证法”。

分论点法 

先说“分论点法”。

作文开头用一到两个自然段来亮出总论点,也就是你的核心立意、核心观点。

如果是材料作文,需要先简要引述题目中的材料,然后再亮明你的观点。

然后就是作文的核心部分,从总论点中分解出若干个分论点,依次进行论述。

最后再用一到两个自然段进行总结,当然,一般来说,在作文的结尾处还要写下你的愿景和呼吁。

作文整体上呈“总——分——总”这样一个布局。

▲“分论点法”思维导图

“分论点法”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找到合适的分论点。

你需要对总论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论证,每一个角度,就是一个分论点。

一般来说,各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它们互为表里,互相补充,共同发力,最后把总论点支撑起来。

就如同用三角架把相机支撑起来。

比如以“宽容”为话题的作文,核心立意当然是“我们都应当学会宽容。

为什么要宽容呢?

或者说宽容有什么好处呢?

每想到一条就是一个分论点。

宽容的人朋友多,遇事有人帮;宽容的人心中怨恨少,心理更健康。

这两点很容易想到,是现成的两个分论点。

但是两个分论点有点少,把思维再往开拓一拓,把话题再往远扯一扯。

宽容的人胸怀大,格局也大,更容易成就大事业。

好了,有这三个分论点逻辑基本就完整了,然后分别展开,依次论证,写够800个字很容易。

到底要设置几个分论点,这个要视具体话题具体确定。

一般来说,有三、四个就显得比较全面了,而且字数上也适中。

最近国家号召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这是一个热门话题。

就以此为例,用“分论点法”来写一篇作文,给大家作个示范。

写作示范

天地“粮”心,杜绝“剩”宴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实现了“富起来”。

可是就在全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奢侈浪费的现象也随之产生。

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各种酒楼食肆、餐厅厨房,每天都有大量的剩饭剩菜被随意丢弃,白白糟蹋。

据统计,在中国每年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这个数字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交待背景,相当于材料作文中的引述材料。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发出了“节约粮食”的号召。

但是有人对此心存疑问:

既然我们已经“富起来”了,还有节约粮食的必要吗?

笔者认为:

不仅有必要,而且非常必要。

(亮出总论点:

节约粮食非常必要。

首先,节约粮食是国情的需要。

事实上,虽然现在多数国人不再为吃饭而发愁,但我们的富裕还只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还有近一亿的人口是扶贫对象。

有句话说得好,“在当前需要我们正视的有‘两个中国’:

一个是跨越发展、越来越富足的中国,一个是依然有大量困难群众的中国。

”如果能同时看到这“两个中国”,你就明白了大力倡导节俭之风的时代意义。

(分论点1:

节约粮食是国情需要。

其次,即使哪天我们实现了“绝对”的全民富裕,粮食也不可随意浪费,因为节约粮食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珍视,也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句诗我们从小就会背,但你未必还记得它的名字——《悯农》,如果你对风吹日晒之下辛勤劳作的农民有所悲悯,就不应该把好端端的饭菜遗弃到垃圾桶。

(分论点2:

节约粮食是对劳动者的尊重。

最后,从我们自身来说,珍惜粮食,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也是一种重要的品德修养。

白居易有诗云“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生活奢靡的人,为了满足贪欲,很容易误入歧途;而习惯了节俭的人,方方面面有节制,自然能规避人生道路上的许多风险。

此外,习惯了节俭生活的人,一旦遭遇逆境,更容易适应和面对。

苏东坡是有名的美食家,但他从不奢侈浪费,他说“口腹之欲,何穷之有?

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正是因为养成了节俭的生活习惯,当他遭遇贬谪,生活陷于困顿的时候,依然能够开荒于东坡,保持乐观,从容应对。

我们都知道苏东坡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气,可你是否知道,这种豪气是以勤俭节约、习劳习苦为底气的。

(分论点3:

节约粮食是一种重要的品德修养。

总之,无论从国家、他人还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珍惜粮食都是我们的不二选择。

(总结观点)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一粥一饭省起,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坚决不让盛宴变成“剩”宴,因为粮食来之不易,源自天地“粮”心。

(发出呼吁)

正反论证法 

所谓“正反论证法”,就是先正面论证一种观点或行为,然后再驳斥与之相反的观点或行为。

还是以“宽容”为例。

先来论证“宽容”的好处:

宽容的人朋友多,心情好。

再来论证“不宽容”的弊端:

心胸狭隘之人交不到朋友,心中常怀怨恨,心理容易失衡。

经过一正一反两重论证,你的核心观点就会显得坚挺而有力。

用“正反论证法”写议论文,开头、结尾与“分论点法”相同——开头亮出观点,结尾总结观点并写下愿景。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论证的过程,一个是依次论证各个分论点,一个是从正反两面论证总论点。

正反两面的论证,可以各自用两个自然段来组织,一个自然段用“名言”来论证,一个自然段用“事例”来论证。

这样下来,核心论证过程共由四个自然段组成。

作文整体呈“总——正——反——总”这样一个布局。

▲“正反论证法”思维导图

下面还是以“节约粮食”这个话题为例,改用“正反论证法”来写,看看是什么效果。

为了便于大家对比,作文的起首和结尾与上一篇完全相同,只是在核心论证部分采用不同的方法,请大家辨别其中的异同。

写作示范

天地“粮”心,杜绝“剩”宴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在“站起来”的基础上实现了“富起来”。

可是就在全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奢侈浪费的现象也随之产生。

君不见,大江南北的各种酒楼食肆、餐厅厨房,每天都有大量的剩饭剩菜被随意丢弃,白白糟蹋。

据统计,在中国每年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这个数字真是让人触目惊心。

(交待背景,相当于材料作文中的引述材料。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发出了“节约粮食”的号召。

但是有人对此心存疑问:

既然我们已经“富起来”了,还有节约粮食的必要吗?

笔者认为:

不仅有必要,而且非常必要。

(亮出总论点:

节约粮食非常必要。

古话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节约粮食不单是对社会资源的珍惜,也是对他人劳动的一种尊重。

盛在我们碗里的每一粒米,都经历过插秧、除草、收割、加工、运输、烹制等诸多劳动环节,如果你能明白其中的艰辛,又怎能忍心把它们随意倒掉?

(用名言警句进行正面论证)

北宋名臣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读书时一位好友见他的伙食太差,便让家里送饭时给他捎上一份,可是却被范仲淹婉言谢绝了,“我多年吃粥已经习惯了,如果骤然吃上你送来的美味佳肴,以后就再也吃不下粥了,那怎么能行呢?

”范仲淹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后来他一度出将入相,位极人臣,但是节俭的作风从未丢弃。

范仲淹在晚年时回顾自己的一生,曾经留下一句话:

“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他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每个现代人仔细品味。

(用事例论据进行正面论证)

李商隐有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如果我们不把“舌尖上的浪费”当作一回事,久而久之,必然养成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往小处说,可能会让一个家庭陷入经济窘境,往大处说,可能还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运。

因为浪费粮食看起来只是个人的小事,但乘以14亿人口,就可能成为天大的国事。

(用名言警句进行反面论证)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华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那么“舌尖上的浪费”则呈现了一种丑陋的饮食观,前者带给我们的是自豪,后者只会让我们脸红。

人民日报曾经报道:

一行中国人在德国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

餐厅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花的是你自己的钱,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

”这样的处罚理由让当事人无话可说,这样的事例值得每位国人引以为戒。

(用事例论据进行反面论证)

综上所述,珍惜粮食、杜绝浪费,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珍视,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体现,我们都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马上行动起来。

(总结观点)

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一粥一饭省起,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坚决不让盛宴变成“剩”宴,因为粮食来之不易,源自天地“粮”心。

(发出呼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