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讲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9300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docx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讲义.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docx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考试大纲要求

1.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

2.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

知识结构体系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的初始概念包含“城”、“市”二个含义

城——城堡,具有防御功能,为防备野兽伤害及其他部落袭击而筑。

市——市场,拥有商品交换的商业功能。

随后,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逐渐形成了城市。

“城市”产生的三种学说——交易学、防御学、地利学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1.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

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

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

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

考试大纲要求

1.掌握城市化的含义

2.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知识结构体系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发展的世界性现象。

城市化的含义十分丰富,不同学科的专家均有不同角度的认识,但其实质含义是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人口)、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农村的扩散、基础设施现代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更新、环境的改善等众多因素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

水平的度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二)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1.初期阶段

2.中期阶段

3.稳定阶段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长到了2001年的37.7%,因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这一加速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考试大纲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2.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

知识结构体系

(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城市的历史约有5000年,中国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儒家、道家和法家都自此形成并发展。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变通

2.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

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到近百万。

①中轴对称。

②东西两市。

③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④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

①三套方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②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借助京杭大运河舟车之利,促进了什刹海商业区的形成。

明清北京城

①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

②突出8km中轴线。

③在城外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④皇城南形成商肆。

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考试大纲要求

1.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2.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4.熟悉战后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

知识结构体系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都是对当时的规划思想进行总结,然后对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性文件。

1.《雅典宪章》(1933年)

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主题“功能城市”——发表《雅典宪章》——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人手,对城市恬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

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

城市看成丁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该宪章是1977年在秘鲁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所签署的文件。

认为《雅典宪章》的一些指导思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变化,要进行修正。

强调入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做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做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3.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四)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城市规划理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性认识是不适宜的,要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科学地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内容如下:

功能理论——城市形态和结构。

决策理论——系统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方法论、科学决策。

规范理论——规划价值目标及其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基础——经济活动的聚集。

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

城市聚集区——群密集的、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的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

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1957年提出,指多核心的城市连绵区,人口2500万人以上。

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等。

3.城镇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

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每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

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形成城市的等级体系。

城镇之间交通、通信所组成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赋予了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引力模型)。

城市体系——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格迪斯、芒福德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架。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

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等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

城市体系内容——职能、规模和空间结构。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城市内部各类土地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关联。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l923年提出,城市划分成为5个同心圆。

扇形理论——霍伊特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由内向外扩展,并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

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1945年提出。

三、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考试大纲要求

1.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

2.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

3.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知识结构体系

(一)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1.经济全球化基本特征

2.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

工业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时代

(二)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

(三)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2.1992年联合国发布《全球21世纪议程》——提出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变革现行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3.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

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96年度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

1.知识经济四个特点

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

信息技术——使知识以有限成本传播;

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人力因素——空前重要。

2.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

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

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

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

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

知识经济将催生各种高科技园区,它将是未来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大的中心城市仍然是科技创新的最重要基地。

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五)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

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

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

1.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体系水平结构。

2.知识经济时代——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众多的制造与装配基地)、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少量的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垂直结构。

(六)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

1.知识传播的信息化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2.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心区娱乐等。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一、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考试大纲要求

1.掌握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2.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知识结构体系

(一)城市规划的作用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修改后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三条)

1.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城市规划,主要体现在:

提供城市社会发展的保障措施

在修正市场失败的基础上支持土地和房地产市场

保证土地在总体利益下进行分配、使用和开发

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保证土地使用符合社区利益

2.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的城市规划,其目的在于:

实现国家的发展政策

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员提供有关发展控制的导引

协调种类开发,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

考虑财产所有者估价规划政策对他们的利益影响

告知公众规划政策

3.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构架的城市规划,主要的表现在于:

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是城市的空间系统

城市未来发展空间构架的实现意味着在预设的价值判断下来为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等做形态化的体现

(二)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1.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2.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机制,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5.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运作

(三)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1.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

2.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

3.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

4.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

5.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队伍建设

二、城市规划体系

知识结构体系

(一)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

1.法律法规——国家和地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立法权的城市)法规体系;地方法规必须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

2.技术法规——国家或地方制定的专业性标准和规范,分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二)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由以下三个层次的规划组成。

1.城镇体系规划——全国、省(自治区)、跨行政区域、市域、县域五个类型。

2.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

3.详细规划——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

1.我国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由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成——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

2.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同级政府负责。

3.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指出:

设区城市的市辖区原则上不设区级规划管理机构,如确有必要,可由市级规划部门在直辖区设置派出机构。

(四)城市规划的专题研究

1.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分析,找寻对策,为城市规划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

2.专题研究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和规划的具体要求而确定

3.城市规模的研究

城市规模的概念: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一般以人口规模表示

城市人口规模研究方法

①综合平衡法

②比例法

③区域分配法(城市化法)

④环境容量法

⑤线性回归分析

城市环境容量的制约条件主要包括

①城市自然条件

②城市现状条件

③经济技术条件

④历史文化条件

三、城市用地的分类与评价

考试大纲要求

1.掌握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2.掌握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3.熟悉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知识结构体系

(一)城市用地的分类

我国1991年3月开始实行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范围内纷繁复杂的各种用地归纳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十大类城市用地名称及其代号是:

居住用地(代号为R),公共设施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其中E类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平衡。

在城市规划中,总体规划用地阶段以大类为主,中类为辅;分区规划则以中类为主,小类为辅;详细规划则需达到小类深度。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1.自然条件评价

工程地质条件

①土质与地基承载力

②地形条件

③冲沟

④滑坡与崩塌

⑤岩溶

⑥地震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条件

对待地面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城市规划要兼顾两者。

①水对城市的影响——防洪标准、措施的合理制定,保证城市建设的安全。

②城市建设可能对原有水系的破坏——如过量取水、污水的大量排放、改变水道与断面等。

水文地质条件

包括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条件。

①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后二者可作为城市水源;承压水由于受大气降水的影响较小,不易受地面污染,可作为城市的主要水源。

②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会形成“漏斗”,造成水质污染,严重的还会造成水源枯竭和地面沉陷。

③对地下水有污染的建设项目不应布置在地下水的上游方向。

气候条件

大阳辐射

强度与日照率,影响城市建筑密度、城市用地指标与规模、建筑群体的布置。

风向

①风是地面大气的水平移动,由风向、风速表示。

②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表示风向的特征指标叫风向频率(以各个风向发生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表示)。

③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风所移动的距离,以平均风速表示。

④风玫瑰图——风向频率图与平均风速图。

⑤盛行风向按城市不同风向的最大频率来确定(如上图为北北东方向)。

⑥风速与污染危害的关系——风速越大,污染物越易扩散。

⑦静风——无风,盆地、峡谷城市的静风频率很高,烟气滞留城市上空无法吹散。

⑧工业区位于盛行风向(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即最小风频的上风位。

⑨城市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向时,工业区要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⑩规划楔状绿地插入城市,以引导风向;道路系统与冬季盛行风向成一定角度,以减轻寒风对城市的侵袭。

气温

①逆温层——在日温差较大的地区(尤其在冬天),因夜间城市地面散热冷却较快,大气层下冷上热,在城市上空产生逆温层现象,大气比较稳定,有害的工业烟气滞留或扩散缓慢,加剧城市污染。

②热岛效应——城市建筑密集、硬地过多,生产与生活散发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温度比郊区高的现象,规划中应增设大面积水体和绿地。

降水与湿度

降水量的大小与强度对城市较为突出的影响是排水设施,要防止山洪、江河汛期的威胁。

2.建设条件评价

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方面

①布局结构是否合理(城市功能分区与结构协调)。

②布局结构能否适应发展需要。

③布局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④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与潜力。

城市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方面

①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包括质量、数量、容量与改造利用的潜力,这些都将影响到土地的利用及旧区再开发的可能性与经济性。

②设施齐全的地区,有利于土地价格的升值。

社会、经济构成方面

①人口密度反映土地利用的强度与效益,并影响拆迁的难易程度。

②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影响用地功能组织与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3.经济评价

城市用地经济评价是指综合评价土地质量,为土地使用提供依据。

好地优用,劣地巧用,用经济手段调节土地使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

城市用地的基本性质

城市土地除具有土地资源的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

①承载性——承载城市物质要素和社会经济活动,是其基本的自然属性

②区位的极端重要性——与几何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③地租与地价

地租——土地供给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向土地需求者让渡土地使用权时,索取的利润;

地价——指土地一定年限内使用权的价格,是国家向土地使用者出让土地使用权时获得的一次性货币收入。

土地分配的基础——追求利益最大化。

级差地租——不同区位的土地或同一土地由于开发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别地租。

级差地租理论——关于土地等级差别理论,是认识土地经济价值差异的基础。

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基本因素层:

包括土地区位、城市设施、环境优劣度、其他因素

②派生因素层:

包括繁华度、交通通达度、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城市规划条件等

③因子层:

从更小的侧面具体地对土地使用产生影响

四、城镇体系规划

考试大纲要求

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知识结构体系

(一)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调查分析预测

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

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2.规划布局(三大结构)

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3.区域发展支撑条件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4.实施保障——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二)城镇体系规划成果

1.城镇体系规划文件——规划文本;附件

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

附件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2.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图纸

城镇体系规划现状图

城镇体系规划图

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等专项规划图

图纸比例一般为1:

500000—1:

100000。

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用1:

50000—l:

10000。

五、城市总体规划

考试大纲要求

1.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2.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3.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成果要求

4.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

5.掌握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6.掌握城市分区规划的作用和内容

知识结构体系

(一)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

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主要任务——研究确定总体规划的重大问题,作为编制规划成果的依据

主要内容

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包括:

市域城乡统筹战略;确定生态、环境、土地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级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②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③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④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⑤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⑥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

⑦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⑧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⑨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纲要文本、说明、相应的图纸和研究报告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2.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3.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4.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5.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6.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

7.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三)中心城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5.安排建设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