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
扬州市2013-2014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检测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嘈杂/漕运纱锭/白洋淀玉玦/生死抉择
B.烹饪/妊娠襁褓/捣糨糊诅咒/人为刀俎
C.赦免/威慑停泊/舶来品飙升/分道扬镳
D.伉俪/高亢馄饨/浑天仪采撷/仓颉造字
解析:
C(A.cáodìng/diànjuéB.rènqiǎng/jiàngzǔC.shèbóbiāoD.kànghúnxié/jié)
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⑴.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此,各级政府部门。
⑵.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组织者在赛事安排上,创造性地采用走进社区、现场体验等方式,以突出全面互动的特点。
⑶.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据说《蓝色的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A.责无旁贷独出机抒巧夺天工B.当仁不让独出心裁巧夺天工
C.责无旁贷独出心裁妙手偶得D.当仁不让独出机抒妙手偶得
解析:
C(责无旁贷:
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贷,推卸。
当仁不让:
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此处不合语境。
独出心裁:
原指诗文的构思独到,别具一格。
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独出机杼:
比喻文章的命题和构思独特新颖,与众不同。
独:
独特,特别;机杼:
织布机和织布梭,引申为织布方法,比喻诗文等的构思和布局。
用错对象。
妙手偶得:
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
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巧夺天工:
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不合语境。
3.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在某大学新生座谈会上,有位学生问:
“我们现在读什么书最有用?
”一位老教授回答说:
“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但要想捕到鱼,就必须要编织一张网。
”
示例一:
我们不知道哪本书以后会有用(2分),现在只能抛弃功利的想法,多读书。
(2分)
示例二:
读书不能急功近利(2分),现在读得多,将来用时会得心应手(2分)。
答题要点:
①读书不可急功近利,②目前读书,利在将来。
4.分析下面图表中的三组数据,归纳出两个结论。
(5分)
结论①:
①我国网购用户年龄分布偏年轻化。
(2分)
结论②:
②我国网购用户有向中老年人群渗透倾向。
(3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高奋,字茂琰,广陵人也。
父悝,少孤,事母以孝闻。
年十三,值岁饥,悝菜蔬不餍。
每致甘肥于母。
抚幼弟以友爱称。
寓居江州,刺史华轶辟为西曹书佐。
及轶败,悝藏匿轶子经年,会赦乃出。
元帝嘉而宥之,以为参军,遂历显位,至丹阳尹、光禄大夫,封建昌伯。
高崧,字茂琰,广陵(今扬州)人。
其父高悝,年少时便失去了父亲,侍奉母亲十分孝顺,名闻乡里。
高悝十三岁时,遇到了荒年,自己连野菜都吃不饱,却常常想方设法弄来美味给母亲吃。
照顾年幼的弟弟,以友善著称。
寓居江州时,江州刺史华轶授予高悝西曹书佐的职位。
等到华轶兵败后,高悝将华轶的儿子藏匿了一年时间,赶上天下大赦才让他出来。
晋元帝赞许高悝的德行,宽恕了高悝,并让他出任参军之职,其后一直担任高级官职,官至丹阳尹、光禄大夫,封为建昌伯。
崧少好学,善史书。
总角时,司空何充称其明惠。
充为扬州,引崧为主簿,益相钦重。
转骠骑主簿,举州秀才,除太学博士,父艰①去职。
初,悝以纳妾致讼被黜,及终,崧乃自系廷尉讼冤,遂停丧五年不葬,表疏数十上。
帝哀之,乃下诏曰:
“悝备位大臣,违宪被黜,事已久判。
其子崧求直无已。
今特听传侯爵。
”由是见称。
拜中书郎、黄门侍郎。
高崧年轻时热爱学习,精通史书。
小时候,司空何充夸奖他聪明。
何充主政扬州,安排高崧担任主簿,更加看重高崧。
此后,高崧转任骠骑主簿,又被推举为秀才,授太学博士之位。
因父亲的丧事而辞去官职。
当初,高悝因为纳妾而遭遇诉讼被贬退,等到高悝去世,高崧就到廷尉处自请囚禁,为父申诉冤屈,并停丧五年不下葬,上了几十篇表疏。
皇帝可怜他的孝心,于是下诏说:
“高悝担任大臣的职位,因违背法令被贬退,案子早已判定。
现在他的儿子高崧不停地申请重审,只能依顺他,恢复高悝爵位并允许承袭。
”因为这件事,高崧备受称赞。
官拜中书郎、黄门侍郎。
简文帝②辅政,引为抚军司马。
时桓温擅威,率众北伐,军次武昌,简文患之。
在曰:
“宜致书喻以祸福,自当反旆。
如其不尔,便六军整驾③,逆顺于兹判矣。
若有异计,请先衅鼓④。
”便于坐为简文书草曰:
“寇难宜平,时会宜接,此实为国远图,经略大算。
能弘斯会,非足下而谁!
但以此兴师动众,要当以资实为本。
运转之艰,古人之所难,不可易之于始而不熟虑。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或能望风振扰,一时崩散。
如此则望实并丧,社稷之事去矣。
皆由吾暗弱,德信不著,不能镇静群庶,保固维城,所以内愧于心,外惭良友。
吾与足下虽职有内外,安社稷,保家国,其致一也。
天下安危,系之明德。
先存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
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
”温得书,还镇。
简文帝执政时,安排高崧担任抚军司马。
当时桓温专权,率军北伐,大军驻扎在武昌,简文帝很是担心。
高崧说:
“您应该致信桓温,向他说明利害得失,他自己就应当率兵返回了。
如果他不这样做,就整率六军人马出征,对立或和顺由此可以分辨。
假如桓温有其他想法,就祭旗出兵(讨伐他)。
”于是他就坐下来替司马昱起草书信说:
“寇贼发难,应该平定,有时机,应该承接。
这确实是为国家着想的长谋远虑,夺取天下的宏图大略。
能够弘扬光大这种时运的人,除了足下还能有谁!
但因此兴师动众,重要的是应该以雄厚的实力为根本。
辗转运输的艰难,正是古人最头疼的事,不能从一开始就认为它容易而不加以认真地考虑。
假若担心失去什么,就用尽一切手段,或许就能容易看到纷乱,很快崩溃逃散。
这样(您的)威望和实力全都会丧失,国家的大业也就完了。
都是由于我昏庸懦弱,品行确实不高,不能使众百姓沉着安定,凭借险势连城固守,以保卫国家,这就是我于内问心有愧,于外对不起好友的原因。
我与足下,虽然任职有内外之分,但安定国家,保卫皇帝,这个目标是一致的。
天下的安危,寄托在您这样的明德之人的身上。
(您宜乎)先考虑使国家安宁,然后再图谋那外部(的战事),以使帝王的基业兴隆昌盛,道义弘扬彰著,这就是我对阁下的期望。
一点真诚的想法,怎能再顾虑疑忌而不坦诚尽言呢!
”桓温见信后,率军返回了原来镇守的地方。
崧累迁侍中。
是时谢万为豫州都督,疲于亲宾相送,方卧在室.在径造之,谓曰:
“卿令疆理西藩,何以为政?
”万粗陈其意。
崧便为叙刑政之要数百言。
万遂起坐,呼崧小字曰:
“阿酃!
故有才具邪!
”哀帝雅好服食,崧谏以为“非万乘所宜。
陛下此事,实曰月之一食也”。
后以公事免,卒于家。
(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一卷,有删节)
高崧数次升迁,官至侍中。
此时谢万为豫州都督。
(一天),谢万因迎送宾朋而疲乏,正躺在屋里休息,高崧直接来拜访他,对他说:
“您受命治理西藩之地,准备怎么样处理政务?
”谢万粗略地说了自己的想法。
高崧便对谢万讲述了执政的关键点,洋洋数百言。
谢万于是起身(致谢),唤着高崧的乳名说:
“阿酃!
原来你这么有才华啊!
”晋哀帝喜好服食丹药,高崧谏言认为“不是皇帝应有的行为。
陛下这件事,实在就像日食月食一样(犯了过失)”。
此后,高崧因为公事而被免,终老于家中。
注:
①艰,旧时指父母亲丧事。
②简文帝,即司马昱。
晋元帝少子。
被崇德人后和桓温立为皇帝,在位2年,病死。
本文中,司马昱尚未即位,只是辅政的大臣。
③整驾,备好车马,准备出发。
④衅鼓,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以血涂鼓行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宥,宽恕)(3分)
A.值岁饥,悝菜蔬不餍餍:
吃饱B.元帝嘉而宥之宥:
奖励
C.逆顺于兹判矣判:
分辨D.哀帝雅好服食雅:
平素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高崧政治才干的一组是()
①遂停丧五年未葬,表疏数十上②如其不尔,便六军整驾,逆顺于兹判矣
③能弘斯会,非足下而谁④先存宁国,而后图其外
⑤裕便为叙刑政之要数百言⑥陛下此事,实日月之一食也
A.①②⑥B.C.②④⑤D.③④⑥
C(①表现高崧的孝道,③是奉承之词,并非实情陈述,⑥表现直谏的品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崧年少时热爱学习,精通史书。
小小年纪,便声名远扬,得到了朝廷官员的赏识,为成年后的入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B.高崧为了帮父亲高悝翻案,在父亲去世后的五年时间内没有安葬父亲,先后上了数十道奏章,终于打动了皇帝。
C.高崧为司马昱出谋划策,并以司马昱的口吻写信给桓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了桓温,使其回师。
D.高崧官居侍中时,因谢万热衷于送往迎来,不问政事,便找上门去,批评谢万不认真处理政务。
谢万呼其小名表示不满。
解析:
D(原文只说谢万“疲于亲宾相送”,并无“热衷”之意。
呼高崧小名也不是为了表示不满。
)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及轶畋,悝藏匿轶子经年,会赦乃出。
(3分)
译文:
等到华轶兵败后,高悝将华轶的儿子藏匿了一年时间,赶上天下大赦才让他出来。
(得分点:
“经年”1分,“赦”1分,句意正确1分)
⑵.宜致书喻以祸福,自当反旆。
(3分)
译文:
(您)应该致信(桓温),向他说明利害得失,他自己就应当率兵返回了。
(得分点:
“喻”“反旆”、补充省略成分各1分。
)
⑶.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
(4分)
译文:
一点真诚的想法,怎能再顾虑疑忌而不坦诚尽言呢!
(得分点:
“诚怀”“岂可”“顾嫌”“尽”各1分。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听业上人①弹琴齐己
万物都寂寂,堪闻弹正声。
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
湘水泻寒碧,古风吹太清。
往年庐岳奏,今夕更分明。
注:
①上人:
精于佛学的僧侣。
⑴.说明“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一联的含意。
(2分)
解析:
如果人心像业上人弹的琴声那样纯正(1分),那么天下就会和平安宁(1分)。
⑵.颈联是如何描写琴声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解析:
颈联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或:
以有形写无形,通感)(2分),以秋季湘水的奔流及清澈生寒,暗示琴声的流畅凄凉;(1分)以古风的高旷与淳朴,渲染琴声的淳朴清正。
(1分)
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该诗:
“太和之气,从来咏琴诗俱未写到。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太和之气”的理解。
(4分)
解析:
太和之气,一是指琴声纯正,二是指琴声带来的心气平和,三是劝解世人修持心性的禅意。
(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⑵.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⑶.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
⑷.,多于机上之工女。
(杜牧《阿房宫赋》)
⑸.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⑹.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⑺.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⑻.,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父亲的冬树夏清
看着老屋门上的那把领,有了些锈蚀,心中便是一阵痛,然后,眼睛也也开始刺痛。
我转身逃开了,没有打开那把锁,没敢走进那扇门。
——尽管我知道钥起还在门头那块砖洞里,尽管我是那么的想念它。
我回到它的身边,却不敢面对它。
我转身走到屋后,却迎面撞上了那棵枣树。
那是父亲的冬树,是父亲亲手栽种的枣树,有多少年了我不得而知。
在我记得它的时候,它已经很粗壮了。
每年一到季节,满树就会开嫩黄细碎的花朵,微风拂过,那些小小花儿挤在绿叶间,发出窸窣絮语,好像在商量结出一个什么模样的果实来讨主人的欢心。
父亲对这棵奉树倾注了很多的心血,按时培土、剪枝、施肥。
而每次剪枝对父亲来说都是一次揪心的取舍,踌躇再三才会修剪掉多余的枝杈。
父亲给枣树施的都是天然有机肥,在离树约一米远的地方挖一个坑,每隔一段时间就把发酵好的尿液倒进坑里,让树根慢慢吸收。
所以,这棵枣树结的参比别人家的都要甜。
父亲对枣树的爱惜和精心曾让我的心里都起了一些妒意。
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对我们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和宠爱,而对这棵参树却倾注了他很多的心力和情感。
朦胧中依稀记得一次看露天电影,人很多,我站在板凳上也看不见,父亲把我扛在他的肩上,虽然屏幕上激烈的枪战和熊熊燃烧的大火吓哭了我,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坐在父亲肩上的感觉让我觉得好幸福,那被宠爱的温暖一直储存在我的记忆深处,永远也不会消失。
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参树枝繁叶茂,一年比一年挂的果多。
那些枣除了解我们的馋和供鸟雀们啄食外,还能换回一些钱贴补家用。
对于这一点,母亲很满意,随着卖枣的钱一年比一年多,母亲也默认了父亲对枣树的这份“闲情”。
每年来收枣的是一个外乡人,他和父亲互相递一根香烟,说上一个价钱,父亲并不讨价,双方认同后就开始摘枣。
摘参是一项很费力气的活,因为手摘不着,也不能用竹竿子敲打,那很伤树。
每次都是父亲亲自爬上树用力晃动树干,枣就会像冰雹一样落下来。
听到响动,孩子们快乐地飞过来,不顾脑袋被砸疼的危险。
我戴着一顶旧草帽,拣着枣,遇到个儿特别大、颜色特别红的枣就揣进兜里,留着自己享用。
父亲和外乡人过秤非常认真,连几两也要算清楚,惟恐不这样就对不起那些枣儿了。
这时候母亲已经做好饭,照例要留外乡人吃顿饭。
父亲不会喝酒,外乡人自斟自饮,酒足饭饱之后,带着感激之情挑着枣上路了。
父亲则坐在门前的屋檐下,抽着烟,迷着眼,目送着外乡人远去。
我想,父亲对枣树倾注了心血和爱,而冬树给予父亲的除了丰收的喜悦之外,也给了父亲很多我无法理解的慰藉吧。
每当黑夜来临,劳累了一天的父亲终于有了安静的时光,他便坐在参树下,点燃香烟,默默抽着。
父亲和母亲是老式的包办婚姻,一辈子吵吵闹闹、磕磕碰碰没消停过,但他们从未说过要分开的话。
他们选择厮守一生,默默忍耐,除了有他们自身的原因外,更多的是他们有了我们这些孩子。
父母每一次的战争都以父亲的让步而偃旗息鼓,而这样的夜晚父亲总会在枣树的身边坐得更久些。
幼时的我对黑暗中那一点烟火有过强烈的好奇,但终因无知未能走进父亲的世界里,我无法解读那忽明忽暗的烟火后面的隐痛和喜悦。
现在,人已经走远,树还在,烟火已灭,温暖和气息已被风带走,我似乎才明白了那烟火的意义。
一一虽然我看不见父亲的身影,看不清他的面容,但只要有那烟火在,我就会睡得踏实。
我抚摸着粗糙的树皮,抬眼望去,蓝天烈日下,枣树的模样却是那样的凄凉,躯干虽然挺立,但树叶稀疏,果实寥寥。
我知道,枣树还活着,按时开花挂果,但它的精神气没有了。
父亲走了,他把枣树的气场也一并带走了。
倏地一阵风吹过,一粒枣落在我的身边,我捡起放进口中,一股酸涩的滋味直逼心间......(选自《西部散文家》2009年第1期,有删改)
11.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解析:
通过“我”的心理描写(1分),表达了对家的深厚感情(1分),奠定了全文情感的基调(1分),同时为下文引出并重点写枣树作铺垫(1分)
12.文中父亲对枣树的爱惜和精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4分)
解析:
①父亲舍不得剪枝,每次对他来说是一次揪心的取舍;②父亲给枣树施天然有机肥,而且在养料、施肥地点上都精心选择;③为了不让枣树受到伤害,每次都是父亲亲自爬上树晃动树干;④父亲不讨价还价,但父过秤非常认真,惟恐对不起枣儿。
(每点1分)
13.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
⑴.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坐在父亲肩上的感觉让我觉得好幸福。
解析:
突出受到父亲宠爱时的幸福感(1分),并通过“第一次”和“唯一”衬托父亲对枣树倾注了很多心力和情感(2分)。
⑵.我捡起放进口中,一股酸涩的滋味直逼心间。
解析:
枣树没有了父亲的照顾而缺少了精神气,似乎没有了原来的味道(1分);作者因父亲的去世内心而感到酸涩的心理感受(2分)。
14.文章描写枣树,怀念父亲,以“父亲的枣树”为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6分)
解析:
①从对象看,树是父亲亲手栽种并精心照料的;②从情感上看,树给父亲带来喜悦,并给心理上有隐痛的父亲带来慰藉;③从主旨上看,文章赞扬了父亲和树一样隐忍却又默默奉献的精神,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每点2分)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论怀疑三木清(日)
人的理性自由首先在怀疑之中,我不知道有那种不进行怀疑活动的自由的人。
那些被叫做真正的人都进行怀疑活动的,这意味着他们是自由人。
但是,无论哲学家如何规定自由的概念,现实的人的自由在于节度之中。
怀疑是理性的道德,因而必须有节度,一般说思想家的节度是很关键的。
据说蒙田最大的智慧在于他的怀疑具有节度。
实际上,不懂节度的怀疑不是真正的怀疑。
过度的怀疑并非仅仅是纯粹的怀疑,而是变成作为一门哲学理论的怀疑论,或陷入怀疑的神秘化、宗教化。
这都已不是怀疑,而是一种独断。
怀疑作为理性之德净化人的精神,就像啼哭在生理上净化我们的感情一样。
怀疑与其说类属于啼哭,倒不如说类属于欢笑。
假如欢笑是动物所没有的,而是只有人才有的表情,那么自然怀疑和欢笑之间存在着类似之处。
欢笑也能净化我们的感情。
怀疑家的表情不新是冷若冰霜的。
如果怀疑没有理性特有的欢快便不是真正的怀疑。
不确实是确实的基础。
只要哲学家自身存在着怀疑,他就会从人生世界的根本意义去进行认识,就会进行写作。
诚然,他并不是为不确实的东西而工作。
——帕斯卡写道:
“人为不确实而工作。
”但正确地说,人并非为不确实的东西而工作,而是为不确实的东西所驱动才工作的。
人生不仅是工作,而是创造。
人生不单是存在,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且必须如此。
因为人为不确实的东西驱动而工作,我们才可以说一切创造过程的基础中都包含着一种冒险的追求精神。
怀疑驾驭独断的力量正是理性驾驭情感的力量的体现。
情感总是单纯的肯定,多数独断的基袖在于情感。
真正的怀疑家追求逻辑。
但是独断家根本不进行推理,或只是进行形式上的推理。
独断家常是失敗主义者、理性的失败主义者。
他决不像外表显露的那样强大,他很弱,以至对别人都感到有必要来显示自己的强。
要纯粹地停留在怀疑上是困难的。
当人开始怀疑时,情感就在等着机会捕捉他。
所以真正的怀疑不属于青春,而表示精神已经成熟。
青春的怀疑不断地伴随着感伤,并变成感伤。
让怀疑停留在一处是错误的。
打破精神惯性的是怀疑。
精神成为惯性,意味着精神中流入了自然。
作为破除精神惯性的怀疑已经显示出理性对自然的胜利。
不确实是根源,而确实是目的。
一切确实之物都是创造而成的,是结果。
作为开端的原理是不确实的。
怀疑是通向根源的手段,独断是通向目的的手段。
我们常依此而下结论说,理论家是怀疑性的而实践家是独断性的;动机论者是怀疑性的而结果论者是独断性的。
但是,我们应当理解独断和怀疑都必须是一种方法。
就像肯定在否定之中、物质在精神之中,独断在怀疑之中。
不管一切怀疑如何,人生是确实的。
因为人生是创造的过程:
因为人生不单是存在,而是被创造的东西。
(张勤,张静萱译,有删改)
15.怀疑的意义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6分)
解析:
①怀疑可使人获得理性自由。
②怀疑可以净化人的精神。
③怀疑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
(答对1点给2分)
16.怀疑与独断有什么本质区别?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①怀疑的基础在于理性,独断的基础在于情感。
②怀疑追求逻辑,独断拒绝推理。
③怀疑是通向根源的手段,独断是通向目的的手段。
(答对1点给2分)
17.文章最后说“人生不单是存在,而是被创造的东西”,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6分)
解析:
①人生是在不断怀疑、创造中形成的,所以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被创造的结果;②人生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不断怀疑、创造的过程;③人生只有不断怀疑、创造,才会更加充实、丰满和完善。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70分)
前几天,一条名为”烟台的文哥走丢了”的信息被数十万烟台网民转发:
“文哥走丢了,帮转!
他陪伴了好几代人整个小学和初中,他总是戴着警察帽子指挥交通......他也老了…
如果您见过他请不要欺负他,请带领他走到三马路,每个人都会指引您到他家的方向。
谢谢!
”文哥叫谭洪文,今年47岁,患先天性智残,在众多二三十岁烟台人的记忆中,市区三马路上,一年四季都在模仿警察的样子认认真真帮孩子们指挥交通。
因此烟台市民王女士说:
“特别希望他能赶紧回家,毕竟我们对他的感情也比较特殊,代表我们童年、上学时期的一部分回忆。
”——《齐鲁网》2013年11日2日。
要求:
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作文立意举隅:
①再平凡的人身上,也有正能量(文哥);②一个人的力量(文哥改变了一座城市);③寻找文哥,传递爱心(社会影响);④爱人者,人爱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013—2014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2013.11
1.C(A.cáodìng/diànjuéB.rènqiǎng/jiàngzǔC.shèbóbiāoD.kànghúnxié/jié)
2.C(责无旁贷:
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贷,推卸。
当仁不让:
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此处不合语境。
独出心裁:
原指诗文的构思独到,别具一格。
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独出机杼:
比喻文章的命题和构思独特新颖,与众不同。
独:
独特,特别;机杼:
织布机和织布梭,引申为织布方法,比喻诗文等的构思和布局。
用错对象。
妙手偶得:
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
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巧夺天工:
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不合语境。
)
3.示例一:
我们不知道哪本书以后会有用(2分),现在只能抛弃功利的想法,多读书。
(2分)
示例二:
读书不能急功近利(2分),现在读得多,将来用时会得心应手(2分)。
答题要点:
①读书不可急功近利,②目前读书,利在将来。
4.①我国网购用户年龄分布偏年轻化。
(2分)②我国网购用户有向中老年人群渗透倾向。
(3分)
5.C(宥,宽恕)
6.C(①表现高崧的孝道,③是奉承之词,并非实情陈述,⑥表现直谏的品质)
7.D(原文只说谢万“疲于亲宾相送”,并无“热衷”之意。
呼高崧小名也不是为了表示不满。
)
8.
(1)等到华轶兵败后,高悝将华轶的儿子藏匿了一年时间,赶上天下大赦才让他出来。
(得分点:
“经年”1分,“赦”1分,句意正确1分)
(2)(您)应该致信(桓温),向他说明利害得失,他自己就应当率兵返回了。
(得分点:
“喻”“反旆”、补充省略成分各1分。
)
(3)一点真诚的想法,怎能再顾虑疑忌而不坦诚尽言呢!
(得分点:
“诚怀”“岂可”“顾嫌”“尽”各1分。
)
9.
(1)如果人心像业上人弹的琴声那样纯正(1分),那么天下就会和平安宁(1分)。
(2)颈联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或:
以有形写无形,通感)(2分),以秋季湘水的奔流及清澈生寒,暗示琴声的流畅凄凉;(1分)以古风的高旷与淳朴,渲染琴声的淳朴清正。
(1分)
(3)太和之气,一是指琴声纯正,二是指琴声带来的心气平和,三是劝解世人修持心性的禅意。
(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
10.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赢得仓皇北顾(4)架梁之椽
(5)可以横绝峨眉颠(6)梦啼妆泪红阑干(7)抟扶摇而上者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