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97078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docx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_七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一)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

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

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

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

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当学生迷路的时

  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

  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分组交流、讨论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

(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 )①(a-2b)2=a2-2ab+b2

  ( )②(2m+n)2=2m2+4mn+n2

  ( )③(-n-3m)2=n2-6mn+9m2

  ( )④(5a+0.2b)2=25a2+5ab+0.4b2

  ( )⑤(5a-0.2b)2=5a2-5ab+0.04b2

  ( )⑥(-a-2b)2=(a+2b)2

  ( )⑦(2a-4b)2=(4a-2b)2

  ( )⑧(-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x+y)2=______________;②(-y-x)2=_______________;

  ③(2x+3)2=_____________;④(3a-2)2=_______________;

  ⑤(2x+3y)2=____________;⑥(4x-5y)2=______________;

  ⑦(0.5m+n)2=___________;⑧(a-0.6b)2=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 公式右边共有3项。

  

(2) 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2=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2=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2=________________

  (5)(mn+3)2=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2=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2=_____________

  (8)(2n3-3m3)2=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

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 P34 随堂练习 P36 习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虽然算不上课本中的难点,但在整式一章中是个重点。

它是多项式乘法特殊形式下的一种简便运算。

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公式两种形式的使用方法,以提高运算速度。

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学生总结公式的等号两边的特点,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公式的内容,让学生说明运用公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特别注意的细节。

然后再通过逐层深入的练习,巩固完全平方公式两种形式的应用。

为完全平方公式第二节课的实际应用和提高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二)

  一、“引导——发现”模式

  这种模式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与合作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活动——参与”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探索,参与实践,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和数学建模方法,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部分数学活动既可在课内进行又可以在课外进行,像问题解决、数学游戏、数学实验。

一般来说,课外活动更重视培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习内容受课本的约束也很少。

  “活动——参与”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数学调查;②数学实验;③测量活动;④模型制作;⑤数学游戏;⑥问题解决。

  三、“讨论——交流”模式

  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因此也是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模式。

  这一模式的教学目标是:

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培养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协作能力。

它的特点是,对学习内容通过问题串形式开展讨论,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通过讨论,交流思想,探究结论,掌握知识和技能。

  “讨论——交流”模式一般的教学结构是:

提出问题——课堂讨论——交流反馈——小结。

(例:

完全平方公式)

  四、“自学——辅导”模式

  “自学——辅导”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进行自学、自练和自改作业,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学生通过自学,进行探索、研究,老师则通过给出自学提纲,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它的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强,有利于学生在自学中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自学——辅导”模式一般的教学结构是:

提出要求——自学——提问——讨论交流——讲解——练习。

  五、“讲解——传授”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系统讲解为主脉,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用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它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和形成熟练技能。

  以上我们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在选择教学模式时,要明确三点:

  1、最有效的学习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2、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学生接受式学习与发展式学习互相补充、合理结合;

  3、数学教学模式不能机械的截然划分,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几种模式可以进行相互渗透与综合。

  每一位教师都应认识到,没有可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教学模式,也没有所谓最好的教学模式。

对某一种教学目标、某一类数学教学内容、某一个班学生不一定只有一种教学模式,有多种模式可以选用。

我们必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特点等诸多方面来考虑,灵活地进行选择与组合,这样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过程。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设计: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

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

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

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

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 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教学过程(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7、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

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

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一个条件:

一角,一边

  2、两个条件:

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3、三个条件:

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

  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

  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一下。

举例说明:

  如老师上课用的三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但一个大一个小,很显然不全等;

  再如同是:

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

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

  板演: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

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

  实物演示:

  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

  举例说明该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类比着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性有无稳定性

  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题组练习(略)

  3、(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过程。

对一般学生要求口头表达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根据。

  教师带领,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

  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议一议: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受教师启发,从最少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想一想:

  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

  画一画:

  按照下面给出的两个条件做出三角形:

  

(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

30°,50°

  

(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

4cm,6cm

  (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 30,一条边为3cm

  剪一剪:

  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

  比一比:

  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学生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

  学生总结出:

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那出准备好的硬纸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四边形、五边形不具稳定性。

  学生练习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反思,归纳整理。

  z+z平台演示

  z+z平台演示,教师加以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互动合作。

  经过对各种情况得分析,归纳,总结,对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结论很显然只需学生想像即可,z+z平台辅助直观演示。

  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

   8.3《再探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1)董连武

   教学目标

   ①经历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

   ②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③学会比较估算与精确计算以及检验方程组的解是否符合题意并正确作答;

   ④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难点:

确定解题策略,比较估算与精确计算。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说明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用方程组表示问题中的条件以及如何解方程组。

本节我们继续探究如何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问题)养牛场原有30只母牛和15只小牛,一天约需用饲料675kg;一周后又购进12只母牛和5只小牛,这时一天约需用饲料940kg。

饲养员李大叔估计平均每只母牛1天约需用饲料18~20kg,每只小牛1天约需用饲料7~8kg。

你能否通过计算检验他的估计?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本节学习目标,强化本章的中心问题。

   以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讨论,突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探索分析,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

   判断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的方法有两种:

   一、先假设李大叔的估计正确,再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来检验。

   二、根据问题中给定的数量关系求出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约需用饲料量,再来判断李大叔的估计是否正确。

   学生在比较探究后发现用方法二较简便。

   设问1:

如果选择方法二,如何计算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约需用饲料量?

   (有前面几节的知识准备,学生可以回答)

   列方程组求解。

   主要思路:

   实际问题→(设未知数,列方程组)→数学问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解题过程。

   解:

设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约需用饲料xkg和ykg。

   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组

   解这个方程组,得

   这就是说,平均每只母牛和每只小牛1天各约需用饲料20kg和5kg。

饲养员李大叔对母牛的食量估计正确,对小牛的食量估计不正确。

   引导学生探寻解题思路,并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一主要是估算的运用,而方法二是方程思想的应用。

   分步到位,渗透模型化的思想。

   规范解题步骤,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表达的习惯。

   让学生认识到检验的重要性,并学会正确作答。

   拓广探索,比较分析

   设问2:

以上问题还能列出不同的方程组吗?

结果是否一致?

   个别学生可能会列出如下方程组

   但结果一致。

   比较分析,加深对方程组的认识。

   课堂练习,反馈调控

   《一千零一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有一群鸽子,其中一部分在树上欢歌,另一部分在地上觅食。

树上的一只鸽子对地上觅食的鸽子说:

“若从你们中飞上来一只,则树下的鸽子就是整个鸽群的1/3;若从树上飞下去一只,则树上、树下的鸽子就一样多了。

”你知道树上、树下各有多少只鸽子吗?

   教师巡视、指导,师生共同讲评。

   出示古典名题,一方面及时巩固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

   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有哪些步骤?

   学生思考后回答、整理:

   ①设未知数。

   ②找相等关系。

   ③列方程组。

   ④检验并作答。

   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梳理所学知识,建立起符合自身认识特点的知识结构。

   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自我评价

   ①必做题:

课本第116页习题8.3第1

(1)、3、5题。

   ②选做题:

课本第117页习题8.3第8题。

   ③备选题:

   

(1)解方程组:

   

(2)据《新华日报》消息,巴西医生马廷恩经过10年苦心研究后得出结论:

卷入腐败行为的人容易得癌症、心肌梗塞、过敏症、脑溢血、心脏病等。

如果将犯有贪污受贿的580官员与600名廉洁官员进行比较,可发现,后者的健康人数多272名,两者患病(致死)者共有444人,试问犯有贪污受贿罪的官员与廉洁官员的健康人数各占百分之几?

   (3)《希腊文集》中有一些用童话形式写成的数学题。

比如“驴和骡子驮货物”这道题,就曾经被大数学家欧拉改编过。

题目是这样的:

“驴和骡子驮着货物并排走在路上。

驴不住地埋怨自己驮的货物太重,压得受不了。

骡子对驴说:

‘你发什么牢骚啊!

我驮的货物比你重。

假若你的货物给我一口袋,我驮的货就比你驮的重一倍,而我若给你一口袋,咱俩驮的才一样多。

’问驴和骡子各驮几口袋货物?

   你能用方程组来解这个问题吗?

   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为更多有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机会和资料,分层次布置作业。

备选题供教师参考。

6.4扇形统计图

 

一、教材、学情分析

“扇形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四节的学习内容,是从生活中实际问题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造使用教材设计的一节课。

生活中经常需要收集数据,而统计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