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3.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4949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3.docx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3.docx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3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17届)语文学科期中考试卷

说明:

1.本试题答案必须全部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不计分。

2.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西游记》这部小说现在不大用社会政治观点去解读,不再用诸如“反抗”啊、“人民斗争”啊去看孙悟空大闹天宫与他们去西天取经,而是回到“五四”前后,接受胡适等人的观点,认为“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实出于游戏”。

这样,这部小说除了可供人们怡性悦情、消遣娱乐之外,似乎没有多大的社会意义了。

其实,这部小说真如明代人说的,“虽极幻妄无当,然亦有至理存焉”。

这个“至理”就是被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了的心学。

因而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求其放心”的“修心”之道,以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但客观上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西游记》中的大量笔墨清楚地表明了作者是想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

心学的基本思想是“求放心”、“致良知”,即是使受外物迷惑而放纵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

这与道家的“修心炼性”、佛家的“明心见性”都有相通之处,实际上都可归结为个人的身心修养。

小说特别选用了“心猿”这一典型的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用语来作为孙悟空的别称,将他当作人心的幻象来刻画。

孙悟空开始大闹天宫,就是处于“放心”的状态,即其心放纵,无法无天,不合规范。

然后他被压在五行山下,喻示“定心”。

再后经过了漫长的取经道路,喻意其整个“明心见性”的过程,最后达到“魔灭尽”,“道归根”而“心猿归正”,修成正果。

所以小说的实际构架是一个“放心”、“定心”、“修心”的过程。

这是作者预设的理性框架。

但实际上心学本身在发展中又有张扬个性和道德完善的不同倾向,而《西游》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又积淀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这就使《西游记》在具体的描绘中,实际上所表现的精神明显地有所突破与超越,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

具体而言,假如说前七回主观上想谴责“放心”之害,而在客观上倒是赞颂了自由和个性的话,那么以第七回“定心”为转机,以后取经“修心”的过程,就是反复说明了师徒四人在不断扫除外部邪恶的同时也清除了内心的魔障,完成了人性的升华,孙悟空最终成了一个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能忍辱负重,能团结协作,且能保持着自己鲜明个性的人性美的象征。

当然孙悟空这样神通广大,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的;他所求的真经,所成的正果也不同于我们追求的真理与我们的梦。

但其精神,即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完美自己的人性,还是应该向慕的,因为这是每一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

正因为《西游记》的趣味性比较强,所以目前很受大众传媒青睐,包括日本、韩国、香港等地的电影、电视、动漫等不断地将它改编,这往往会使一些中国的读者感到非常别扭。

比如像看到一部日本的《西游记》电视剧,明明是唐代的人物却穿上了日本印象中中国人该穿的旗袍,让唐僧的师父像日本和尚那样生儿育女,乃至让唐僧变成了一个穿着洁白的袈裟的靓丽女性,且与爱徒孙悟空相爱着时,就会有一种“糟蹋”了原作的感觉。

但我觉得,即便如此,从中也可见到他们对这部名著的当代价值的认同之处。

据这部电视的“剧情介绍”说:

“这是中国明代的小说。

为了追寻维护世界和平的经书,孙悟空、沙悟净、猪八戒追随三藏法师出发前去天竺。

途中,师徒四人击退了袭击他们的妖怪。

这个描述作为人最重要的莫过于伙伴的故事,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一直让人着迷。

”这是他们对《西游记》的一种解读与接受。

接受的正是人类的一些基本的有价值的精神。

当然,他们的改编是为了他们的现代的国人看的,自然要考虑特定的接受对象,只要他们正面地传播我们的文学经典的积极精神,都应该抱欢迎的态度。

我们应该用一种开放的、现实的、大众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这不仅是指面向世界,即使是面对中国的读者,也是这样。

1.下面《西游记》中的故事,不属于“求放心”“致良知的一项是()”

A.猪八戒迷恋嫦娥美貌,触犯天条,被贬下界,却有看上高老庄高小姐,唐僧、孙悟空到来后,将其降服,在观音点化下皈依佛门,终成正果。

B.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设计抓住唐僧,并大战孙悟空,凭借三昧真火将孙悟空烧跑。

观音用莲花宝座和天罡刀将其制服,成了善财童子。

C.五庄观中,镇元子大仙因孙悟空等人偷吃人参果,打坏人生果树,非常生气,用法术惩罚师徒四人,最后观音使果树复生,人参果复原,这才平息了镇元子大仙的怒气,最终镇原子和孙悟空成了朋友。

D.天竺国,玉兔精贪恋人间繁华,变作天竺国公主。

她见唐僧英俊,想尽办法嫁给唐僧,最后,太阴星君和嫦娥仙子下凡,收回玉兔精,使其回广寒宫继续修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胡适认为,《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实出于游戏”。

这样,这部小说除了可供人们怡性悦情、消遣娱乐之外,似乎没有多大的社会意义了。

B.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时,有两个目的:

一是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求其放心”的“修心”之道,以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二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C.心学“求放心”、“致良知”,道家的“修心炼性”、佛家的“明心见性”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可归结为个人的身心修养。

D.国外将《西游记》不断改编,受到观众的青睐,是因为《西游记》趣味性强,并且国外改编者理解了小说内涵,可见,我国古典名著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承恩设计的理性框架是一个“放心”、“定心”、“修心”的过程。

但实际上心学本身在发展中又有张扬个性和道德完善的不同倾向,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

B.孙悟空在取经中过程中,不断扫除外部邪恶,清除内心魔障,最终,完成了人性升华,成了一个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能忍辱负重,能团结协作,且能保持着自己鲜明个性的人性美的象征。

C.孙悟空在取经中所展现出的精神是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完美自己的人性,作者认为这是应该向慕的,因为这是每一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

D.作者认为,虽然各国对《西游记》有不同的解读和接受,但他们接受的是人类的一些基本的有价值的精神,传播的是我们经典文学中的积极精神,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张禹字

子文,河内轵人也。

至禹父徙家莲勺。

禹为儿,数随家至市,喜观于卜相者前。

久之,颇晓其别蓍布卦意,时从旁言。

卜者爱之,又奇其面貌,谓禹父:

“是儿多知,可令学经。

”及禹壮,至长安学,从沛郡施雠受《易》,琅邪王阳、胶东庸生问《论语》,既皆明习,有徒众,举为郡文学。

甘露中,诸儒荐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

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

奏寝,罢归故宫。

久之,试为博士。

初元中,立皇太子,而博士郑宽中以《尚书》授太子,荐言禹善说《论语》。

诏令禹授太子《论语》,由是迁光禄大夫。

数岁,出为东平内史。

 元帝崩,成帝即位,征禹、宽中,皆以师赐爵关内侯,宽中食邑八百户,禹六百户。

拜为诸吏光禄大夫,秋中二千石,给事中,领尚书事。

是时,帝舅阳平侯王凤为大

将军,辅政专权。

而上富于春秋,谦让,方乡经学,敬重师傅。

而禹与凤并领尚书,内不相安,数病,上书乞骸骨,欲退避凤。

上报曰:

“朕以幼年执政,万机惧失其中,君以道德为师,故委国政。

君何疑而数乞骸骨,忽忘雅素,欲避流言?

朕无闻焉。

君其固心致思,总秉诸事,推以孳孳,无违朕意。

”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河平四年代王商为丞相,封安昌侯。

   禹成就弟子尤著者,淮阳彭宣至大司空,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

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恺弟多智,二人异行,禹心亲爱崇,敬宣而疏之。

崇每候禹,常责师宜置酒设乐与弟子相娱。

禹将崇入后堂饮食,妇女相对,优人管弦铿锵极乐,昏夜乃罢。

而宣之来也,禹见之于便坐,讲论经义,日晏赐食,不过一肉卮酒相对。

宣未尝得至后堂。

及两人皆闻知,各自得也。

(节选自《汉书﹒张禹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

B.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

C.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

D.加赐黄金/百斤养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医视疾/使者临问禹/惶恐复起视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典籍。

“论”是指论纂,编纂,“语”指言论,“论语”

即是经过整理编纂的言论。

B.“甘

露”与“初元”一样,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皇登基。

C.“食邑”是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又称采邑、采地、封地。

因古代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D.乞骸骨,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禹对《周易》《论语》这些经书都很精通,得到了萧望之的赞赏,萧望之建议皇上试用张禹当官。

这个建议很快就批复下来了。

B.张禹与汉成帝的舅舅王凤一起兼任尚书。

王凤名为辅政,实为专权,张禹内心感到很不安,为回避与王凤共事,多次托病上书请求辞职回乡。

C.张禹比较喜欢戴崇,戴崇拜访张禹,张禹每次都将戴崇带到后堂共同进餐,让妇女陪酒,令优人唱歌跳舞来助兴,直到深夜才散席。

D.张禹对彭宣敬而远之,彭宣拜访张禹,张禹则在便坐接待他,与他谈今论古,用餐也非常简单,从来不邀请彭宣到后堂。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卜者爱之,又奇其面貌,谓禹父:

“是儿多知,可令学经。

”(5分)

(2).宣为人恭俭有法度,而崇恺弟多智,二人异行,(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

(11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

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

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8.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5分)

9.试比较“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与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在表达特点上的异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用“,”表现君子博学并且能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佳句营造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侧面反映天气异常寒冷的诗句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贝聿铭:

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10岁时就对建筑产生浓厚兴趣。

1935年他到美国留学,1939年以优异的成绩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

1948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

   贝聿铭在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