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下第一单元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85198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八下第一单元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八下第一单元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八下第一单元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八下第一单元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八下第一单元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八下第一单元学案.docx

《语文八下第一单元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八下第一单元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八下第一单元学案.docx

语文八下第一单元学案

初二语文YW-2014-02-01

《藤野先生》导学案

编写人:

朱路辉审核人:

陈静波编写时间:

2014年1月20日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月日第节

【学习目标】

1 、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提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2 、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划分层次,整理文章的叙事线索;

3 、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和作者对他的深厚感情。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写出并能运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明白文章的大体内容及结构。

3、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提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一、预习案

(一)预习任务

1、朗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及字典来理解文章中重点字词。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

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二)预习检测

1、作者作品:

鲁迅,原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本文为一篇(体裁)选自他的散文集《》。

在初中阶段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驿站畸形不逊诘责

解剖绯红匿名

发髻瞥见教诲

深恶痛疾杳无消息油光可鉴

 

二、探究案

(一)自主、合作学习任务

一、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1、速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圈出需要积累的词句。

2、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段)在,见藤野先生前。

第二部分(第   段)在,与藤野先生相处相识。

第三部分(第   段)离开,深切怀念藤野先生。

3、由上题可知,全文是以为叙事线索,这是文章的线索之一(明线)。

二、深入探究,难点释疑(在课文旁做好批注)

1、探究点一:

初识藤野先生(藤野的全名、藤野供职的学校、藤野教授的课程、藤野的外貌等显著特征)

初识藤野让我们看见一个、的学者。

2、探究点二:

速读全文,找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每件事分别体现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3、探究点三:

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

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2 、把握本文的另一条线索(暗线):

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3、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

一、预习案

(一)预习任务

1、熟读课文,找出鲁迅先生的心路历程。

2、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复杂心情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二)预习检测

1、鲁迅为什么要到东京?

在东京他看见了什么?

听见了什么?

是什么原因使他离开东京?

2、鲁迅起初为什么选择学医?

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决心弃医从文?

3、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

用意何在?

4、鲁迅在仙台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他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探究案

(一)自主、合作学习任务

问题一:

通过分析鲁迅的心路历程,可以看出文章的另一线索(暗线)是什么?

问题二:

本文的语言精炼准确,耐人寻味,常常在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有力地表现出丰富深刻的含义和复杂深沉的心情,例如: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表示“只不过”的意思,表露对东京的失望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造成恶浊气氛的厌恶,为后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请你再找出几句——

(二)总结归纳

交流人生选择,鲁迅先生一生有多次重大的人身选择,你想过吗?

他的每一次选择的支点都是民族的利益、民族的前途,这不能不另我们感动。

尽管我们同学们的年龄不大,生活中也一定有不少次选择,请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看看你选择的支点是什么?

与鲁迅有什么不同。

三、检测案

1、结合句意解释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模胡:

即“模糊”,马虎,不讲究。

B.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

掌故: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C.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客死:

死在他乡异国。

D.问问精通时事的人……

时事:

这里是讽刺的说法,“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2、加点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A.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C.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A.比喻 借代 夸张   B.比喻 夸张 反语

C.夸张 反语 拟人   D.反语 比喻 对比

4、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有明暗两条,它们是()

A.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B.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C.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

D.“我”到日本后的所见所闻所感。

初二语文YW-2014-02-02

《我的母亲》导学案

编写人:

朱路辉审核人:

陈静波编写时间:

2014年1月21日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月日第节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中的生词并学会运用。

2、 理解文意,概括文中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3、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 、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词。

2、 理解文意,概括文中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一、预习案

(一)预习任务

1、运用字典和注释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3、了解有关作者的情况

2、朗读课文,找出有关母亲的几件事

(二)预习检测

1、作者作品:

胡适,字,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荣获35项博士桂冠,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闻名于世。

本文是胡适在40岁时写的一篇回忆录,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文绉绉嗣穈绰号庶祖母

吹笙摹画眼翳舔去

侮辱蒙骗佃户廿一

3、通读全文,我们知道这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下了自己至

时期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的成长的几件事。

二、探究案

(一)自主、合作学习任务(在课文旁做好批注)

1、问题一:

请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2、问题二:

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情?

它们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3、问题三: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了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二)总结归纳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胡适母亲是个怎样的人,作者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2、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一、预习案

1、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章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意。

2、跳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二、探究案

(一)自主、合作学习任务

一、深入探究,难点释疑

1、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

2、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练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二、自读课文、品味语言

1、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

从文章内容和语言角度分析)

2、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

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②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③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④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⑤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二)总结归纳

同学们,掩卷遐思,我们不能不说:

是母亲,撑托起我们成长的蓝天丽日;是母爱,伴我们坚实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孟郊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游子的念母之情。

感念母亲的恩德,我们就该以积极奋发去回报母亲的辛劳操持。

让我们道一声:

妈妈,您辛苦了!

我们爱你永远,以此来告白神圣无私的母爱。

三、检测案

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穈先生(mí)  广漠(mò)  捞着(lāo)  嬉戏(xī)

B.掷铜钱(zhì) 厌恶(wù)       摹画(mó)  管束(sù)

C.眼翳病(yì)  抽屉(tī)       容忍(rónɡ) 泡茶(pào)

D.文绉绉(zhōu)绰号(zhuō)    牢骚(sāo)  锁匙(shī)

2、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A.卑劣,不道德。

(  )

B.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  )

C.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  )

3、试用你的眼光评价一下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

 

初二语文YW-2013-02-03

《我的第一本书》导学案

编写人:

朱路辉审核人:

陈静波编写时间:

2014年1月21日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月日第节

【学习目标】

1、会读、会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课文,认识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一、预习案

(一)预习任务

1、通过课下注释及字典学会运用课后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通过复述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二)预习检测

1、解释下列的词语

凄惨幽默

奥秘翻来覆去

2、本文记叙了有关“第一本书”的哪几件事?

 

二、探究案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牛汉,生于1923年10月,山西省人。

抗日战争期间在陕甘地区读中学、大学。

1940年发表作品,主要写诗,近十年写作散文。

已出版诗集十余本,散文集七本,诗话集两本。

(二)自主、合作学习任务

1、问题一:

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

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问题二: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三)品味语言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

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四)课文总结

知识改变命运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让父亲装订完整的书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

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

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 挣扎。

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

 

三、检测案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凄惨(cǎn)马鬃(zōng)催眠(mín)藏书(cáng)

B.磨蹭(cèng)载成两半(cái)脊背(jí)梦幻(huàn)

C.掺和(chān)欣慰(wèi)卜劳恩(bǔ)翻来覆去(fù)

D.嘲笑(cháo)塾师(shú)嵩敬(chóng)冤枉(wǎng)

2、对题目“我的第一本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第一本书”仅指60年前小学一年级的国语课本。

B.“我的第一本书”不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C.“我的第一本书”指父亲给“我”上的第一课。

D.“我的第一本书”指“我”和乔元贞的友谊。

3、课文结尾提到“人不能忘本”中的“本”指什么?

对此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B.“本”在文中既指课本,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C.“本”指的是“书本”的“本”,意即不能忘记人生的第一本书。

D.“本”在文中指的是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

4、朗读全文,复述有关“第一本书”的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在这本书上还深藏着哪些情意?

 

初二语文YW-2013-02-04

《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编写人:

朱路辉审核人:

陈静波编写时间:

2014年1月22日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月日第节

【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3、理解语句含义,学习运用比喻、夸张描写人物肖像的方法。

 

一、预习案

(一)预习任务

1、积累课后重点字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2、收集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了解其人。

3、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

1、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巨匠,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列夫·托尔斯泰。

他的一生,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他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2、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胡髭()长髯()鬈()发黝()黑

滞()留愚钝()禁锢()轩()昂

犀()利侏儒()酒肆()尴尬()

锃()亮甲胄()粲()然

2、理解下列词语并听写

粗制滥造、藏污纳垢、郁郁寡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广袤无垠、颔首低眉、无可置疑、黯然失色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探究案

一、深入探究,难点释疑

1、问题一:

默读前五段,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2、文章为什么重点写他的眼睛?

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3、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但联系全文来看,读者仍能感觉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

这是为什么?

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的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义?

二、探讨提升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讨论:

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三、总结归纳

《重读大师》一书作者说:

“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

”静心去读托尔斯泰的小说吧,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三、检测案

1、对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B.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

(这句总结式的一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平常人的外表。

C.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的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托尔斯泰晚年实现了世界观转变,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教会进行猛烈抨击,宣扬博爱修身,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之路,所以“阴云才消除”、“悲凉之地解冻”。

D.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托尔斯泰批判社会丑恶现象,遭到敌对势力的反击,一生中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

2、听写词语

初二语文YW-2013-02-05

《再塑生命》导学案

编写人:

朱路辉审核人:

陈静波编写时间:

2014年1月23日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

月日第节

【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企盼、油然而生、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2、感受海伦顽强的精神、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莎莉文老师的人格魅力。

3、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一、预习案

(一)预习任务

1、学会运用课后重点词语。

2、朗读课文,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识记名言。

【知识链接】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她生于亚拉巴马州,在波士顿柏金斯盲人学校莎莉文老师的协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写作,还学会了说话,上了大学,并且成为有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二)预习检测

1、请选择触动你的心灵的话背诵。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搓捻(     )   繁衍(    )   迁徙(   )   觅食(    )   花团锦簇(    )    

栖息(     )    小憩(     )   遨游(     )   惭愧(    ) 冥思遐想(    )

3、识记并理解下列词语。

  

企盼繁衍迁徙花团锦簇 

不可名状期期艾艾小心翼翼美不胜收

二、探究案

一、理解题意

1、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

谁再塑了谁的生命?

2、她原来的生命是个什么样子?

现在又是什么样子?

(结合文章内容做答)

3、在海伦心中,莎莉文老师有怎样的地位?

试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

二、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1、莎莉文老师为教育海伦.凯勒做了哪些事?

请给文中的三部分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你认识具体事物的?

能为我们举几个例子吗?

3、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三、重点赏析

1、关于“爱”的教育:

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我认识“爱”的?

2、假如你是海伦的老师,请你告诉她“爱是什么”?

 

四、探讨提升

想一想,海伦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五、总结

同学们,是莎莉文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爱,确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它升华时,可以奔流不息,可以惊天动地,可以发挥非凡的潜力,可以能人所不能。

唱响爱的颂歌,会使人情思无限,胸怀宽阔。

海伦说:

“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延续传承的也是一个涵义丰富的爱的故事。

三、检测案

1、听写词语

2、词语专题积累活动。

(1)“截然不同”表示两者不相同、区别很大的意思。

你还能说出哪些表示此类含义的成语?

(2)“花团锦簇”是形容色彩斑斓的意思,你还能写出几个形容色彩丰富的词语吗?

3.仿照下列句子,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

爱是冬日里的一束阳光,爱是__________;

爱是漫漫长夜里的一豆灯光,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