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569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态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态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态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态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态学.docx

《生态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学.docx

生态学

生态学复习资料整理---刘晓良

名词解释:

(考8个,加粗的最好都记住)

1、环境:

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

2、生态学:

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s):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4、环境因子:

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5、生境:

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6、限制因子:

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7、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8、Shelford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

9、生态幅:

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10、光补偿点:

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

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产物不再增加或增加得很少,该处的光强度。

11、长日照植物:

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长日照植物;

短日照植物:

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称短日照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

三基点温度:

温度是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酶都有其最低、最适和最高温度。

12、积温:

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

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K=N(T—T0)

K表示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是个常数;

N表示天数(d)

T表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

T0表示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最低临界温度(生物零度,℃);

13、温周期:

自然条件中的温度周期性变化,对植物生长有极大影响,相应的周期变化称温周期。

14、基因型:

种的遗传本质,即生物性状表现所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

表型:

与环境结合后实际表现出的可见性状

15、种群生态学:

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生活史格局以及种群与其栖息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他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

研究种群动态、特征及其生态规律的科学。

16、绝对密度:

指单位面积中的实有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

表示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17、构件生物:

指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由这些构件组成个体。

18、种群:

是指特定空间内能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19、种群年龄结构:

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

年龄锥体:

用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称年龄锥体。

年龄锥体可划分为3种基本类型:

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20、性比:

是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21、生活史:

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22、生长:

生物物质增加、细胞数量增加。

发育:

伴随生长,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至成体的转变过程。

23、绝对生长速度:

单位时间内个体的增长量。

相对生长速度:

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的增长量。

24、繁殖:

生物形成新个体的所有方式的总称。

包括:

营养繁殖、孢子生殖和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

是指通过两性细胞核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25、扩散:

是指生物个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中。

26、繁殖成效:

个体现时繁殖输出与未来繁殖输出的总和。

27、繁殖价值(RV):

是指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

繁殖成本:

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耗。

28、亲本投资:

有机体在产生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

29、一次繁殖生物:

在生活史中,只繁殖一次即死亡的生物为一次繁殖生物

多次繁殖生物:

一生中能繁殖多次的生物称为多次繁殖生物

30、种内关系:

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包括…….(找课本)

种间关系:

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包括…….(找课本)

31、种间竞争:

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争夺空间或资源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

32、协同进化:

是指物种A的性状作为对物种B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物种B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物种A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33、密度效应:

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间的相互影响。

自疏:

同样年龄大小的固着生活生物中,竞争个体不能通过运动逃避竞争,因此竞争中失败者死去,这种竞争结果使少量的较大个体存活下来的过程。

自疏法则、最终恒定产值法:

(后面简答题)

34、领域:

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领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个体进入的空间

35、高斯假说:

两个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36、他感作用:

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阻止别种植物在其周围生长的现象。

37、群落:

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38、优势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种叫优势种。

建群种:

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39、植被型:

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的、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要求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层片:

同一生活型、不同种植物的组合。

40、生活型:

是生物对综合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同适应的结果

生长型:

根据植物的可见结构分成的不同类群。

生长型反映植物生活的环境条件,相同的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长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41、叶面积指数定义:

LAI=总叶面积(单叶面)/土地面积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面积

42、群落的外貌:

是认识植物群落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标志。

群落的外貌决定于群落优势的生活型和层片结构。

43、季相:

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季相。

44、平衡说:

共同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物种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非平衡说:

组成群落的物种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自然界中的群落不存在全局稳定,存在的只是群落的抵抗性和恢复性。

45、演替:

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46、波动:

短期的可逆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更替。

47、演替顶极和顶极群落:

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当群落达到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时(物种组合稳定),群落演替渐渐变得缓慢,最后的演替系列阶段称演替顶极;演替最后阶段的群落称顶极群落。

48、生态系统: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

49、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表现为结构上、功能上、能量输入和输出上的稳定,当受到外来干扰时,平衡将受到破坏,但只要这种干扰没有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仍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原来状态。

50、食物链:

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一环套一环似链条式的关系,

51、食物网(foodweb):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叉链索,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此即食物网。

52、营养级:

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物种。

例如,植物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和所有自养生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共同组成第一营养级。

53、生态效率:

是指各种能流参数中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

54、初级生产:

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从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

这种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或第一性生产。

55、次级生产:

初级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或第二性生产。

56、生物量:

某一特定观察时刻,某一空间范围内,现有有机体的量,它可以用单位面积或体积的个体数量、重量(狭义的生物量)或含能量来表示,因此它是一种现存量。

57、生产量:

是在一定时间阶段中,某个种群或生态系统所新生产出的有机体的数量、重量或能量。

它是时间上积累的概念,即含有速率的概念。

58、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它是指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及其在地球表层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包括土壤圈)等各圈层之间,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

59、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学物质所构成的,可分为贮存库和交换库。

60、流通率:

物质在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和单位时间的移动量称流通率。

周转率:

出入一个库的流通率除以该库中的物质的总量

周转时间:

该库中的物质的总量除以出入一个库的流通率

61、地方病:

自然界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地表元素发生迁移,常造成一些元素在地表分布的不均。

这种生物地化循环时常导致某些生态系统中生命元素含量的异常,或不足,或过剩,从而造成植物、动物乃至人类的疾病。

这种疾病常呈区域性,故称“地方病”。

62、荒漠化:

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植被稀少或缺少,土地生产力有明显的衰退或丧失,呈现荒漠或类似荒漠景观的变化过程。

63、湿地:

指不论其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常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碱水或碱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过6m的滨岸海域(p.300)。

草原:

以旱生、多年生禾草植物占优势的群落叫草原。

荒漠:

指以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乔木占优势的地上不郁闭的一类植物组成的群落,称之为荒漠。

64、尺度(scale):

一般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尺度和比例尺:

大尺度指较大空间范围内的景观特征,往往对应于小比例尺、低分辩率;

小尺度指较小空间范围内的景观特征,往往对应于大比例尺、高分辩率。

65、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66、全球环境变化简称为全球变化:

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

67、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它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68、物种多样性:

指生物有机体的多样化,包括种的丰富度和种的均匀度。

69、生态系统多样性:

指生态系统中生境类型、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丰富程度或多样化

70、灭绝是一个种或一个种群已完全丧失了通过繁殖来维持生存的能力,残存的个体已不能够生存或生育后代

71.、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2、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73、自然反应时间:

表示种群受到干扰后,返回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74、竞争排斥原理:

生态习性相近(食物、利用资源的方式等相同)的两个不同种群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即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群不能永久共存。

75、群落交错区:

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

2010级考试内容:

名词解释:

优势种、群落、生境、生活型、繁殖、繁殖成效、种间竞争、层片

分析题:

logistic方程(S型曲线)【画图+公式+解释】

假设:

有一个环境容纳量(K)当Nt=K时,种群为零增长(dN/dt=0)

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按比例降低

数学模型:

dN/dt=rN=rN(1-N/K)(微分式)

Nt=K/1+ea-rt(积分式)

式中:

a—截距,反映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

K表示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

模型描述与分析:

logistic曲线呈“S”型。

“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

①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②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

①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K/2)时密度增长最快;

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重要的意义:

(1)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是农、林、渔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r、K两个参数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简答题:

(7题)

1、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研究:

优点:

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

不易重复。

实验研究:

优点:

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

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系统分析与数学模型研究:

优点:

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

有时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

2、植物的密度效应两大定律:

1)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植物个体平均重量

d——密度

Y——单位面积产量

Ki——常数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的原因在于:

在高密度情况下,植株之间的光、水、营养物的竞争十分激烈,在有限的资源中,植株的生长率降低,个体不变。

2)-3/2自疏法则(公式、符号,含义都必须记住):

3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题要点:

1具备一定的种类组成;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2不同物种之间相互影响;6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3形成群落环境;7群落的边界特征。

4具有一定的结构;

4.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答:

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6.限制性作用

5.减缓全球变化的途经:

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性人口的增长。

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尚包括人类对大自然的盲目开发和破坏,社会体制、政策、法律的疏漏和失当。

途经:

①减缓气候变化:

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中颗粒物质的形成。

其核心是控制化石燃料的消耗。

②生态系统管理:

全球变化的实质在于人与环境的关系丧失和谐,导致环境破坏。

生态管理强调系统中各部分的和谐和整体持续性。

全球变化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因此,减缓全球变化必须在多层次上进行:

(p.339)

1)技术:

例如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率、降低太阳能设备的制造价格和提高转换效率。

2)管理: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如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需要合理规划管理。

3)法律:

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则,建立国际间的合作与约束机制(如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4)教育:

通过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等。

6.生态入侵的定义?

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入侵: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生态入侵。

7.

 

第一章

1、生态学的经典范畴:

经典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包括: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

(填空)

近代生态学研究的内容:

分子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根据其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类群、生境以及研究性质等可将其划分如下:

1)组织水平:

分子生态学、进化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

2)类群:

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陆地植物生态学等。

3)生境类别:

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淡水生态学等。

4)研究性质:

有理论生态学与应用生态学。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v野外研究:

优点:

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

不易重复。

v实验研究:

优点:

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缺点:

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区别。

v系统分析与数学模型研究:

优点:

高度抽象,可研究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缺点:

有时与客观实际距离甚远,若应用不当,易产生错误。

第二章

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综合作用:

自然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间总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任何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水分平衡、气温等——植物生长。

⏹主导因子作用:

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是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变化的。

如光合作用时-光强是主导因子,温度和CO2为次要因子。

⏹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

⏹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直接和间接作用

⏹限制性作用

2、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1)限制因子:

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2)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3)Shelford耐性定律:

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

即为耐性定律。

4)生态幅:

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3、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

(最好结合书本看下)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与正比。

⏹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4、盐碱土对生态影响:

一、盐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填空题)

1)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

盐土中含有过多的可溶性盐类,这些盐类降低了土壤溶液的渗透势,从而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

2)伤害植物组织;土壤含盐分太高时,会伤害植物组织,尤其在干旱季节,盐类积聚在表土时常伤害根、茎交界处的组织。

3)引起细胞中毒:

由于土壤盐分浓度过大,植物体内常积聚大量的盐类,往往会使原生质受害,蛋白质的合成受到严重阻碍,从而导致含氮的中间代谢产物积累,使细胞中毒。

4)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5)在高浓度盐类的作用下,气孔保卫细胞的淀粉形成过程受到妨碍,气孔不能关闭,即使在干旱期也是如此,因此植物容易干旱枯萎。

二、碱土对植物生长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土壤的强碱性能毒害植物根系

2)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结构受到破坏,质地变劣。

第三章

1、自然种群有3个基本特征:

1)数量特征;2)空间特征;3)遗传特征

2、种群特征:

1)种群密度

2)初级种群参数:

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

3)次级参数:

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

3、

第四章

1、生物扩散方式:

植物扩散、动物扩散

1)植物的扩散:

植物多为固着生长(浮游植物除外),只有繁殖体可以移动,多需借助媒介。

繁殖体:

孢子、鳞茎、根茎、果实、块根、块茎、种子等。

传播距离决定于3方面的因素:

可动性(体积、重量、特殊构造等);

传播因子(风、水、动物、重力、主动弹射等);

地形条件(间接因子)

2)动物的扩散:

多为主动扩散(可动性)

原因:

食物资源不足、社会结构及领域性、自然环境与气候季节性变化、

躲避天敌、追寻配偶、生境突变、环境污染等。

形式:

迁出、迁入和迁移(外因性迁移:

环境变化;内因性迁移:

繁殖、密度控制等)。

迁移用于鱼类研究时也称为洄游,用于鸟类和兽类时也称为迁徙。

(填空)

2、动植物扩散的意义:

1)可以使种群内和种群间个体得以交换、防止近亲繁殖。

2)可以补充或维持在正常分布区以外暂时性分布区域的种群数量;

3)扩大种群分布区。

7、繁殖格局:

第六章

1、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1)优势度:

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和计算方法不统一。

2)重要值: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

3)综合优势比:

在密度比、盖度比、频度比、高度比和重量比中取任意二项求其平均值,再乘100%。

第七章

1、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和稳定6个阶段。

2、群落演潜的类型:

3、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5)人类的活动

4、两种不同的演替观:

一、经典的演替观:

①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

②前一阶段群落中的物种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二、个体论演替观:

Egler(1952)提出初始物种组成决定群落演替系列中后来优势种的学说,Connell和Slatyer(1977)提出了3种可能的物种取代机制:

促进模型、抑制模型、忍受模型

第九章

1、构成系统的3个条件:

①系统由许多成分组成

②各成分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③系统具有独立的、特定功能。

2、生态系统基本组成:

①非生物环境(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

②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

③消费者(动物)

④分解者(微生物)(填空)

4、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

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最基本的联系是通过营养结构来实现的。

(一)空间结构分为: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

生态系统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环境的逐渐分化导致对环境有不同需要的生物各自占有一定的空间,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构成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如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

2)水平结构:

生态系统水平结构也是水平(分布)格局。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密度等在二维平面中的不均匀配置,群落表现为斑块状的分布格局,称为镶嵌性。

生态系统内环境因子不均匀性是形成镶嵌的主要外因。

(二)时间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一般有三个时间度量,一是长时间度量,以生态系统进化为主要内容;二是中等时间度量。

以群落演替为主要内容;三是昼夜、季节等短时间的变化。

短时间变化反映动植物为适应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整个生态系统外貌上的变化,如季相、旱季和雨季。

不同年度之间生态系统外貌和结构也会有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是有规律的,也可能是无规律可循的。

(三)营养结构:

食物链、食物网

Ø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意义(p197)

Ø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及能流和物流间的关系

5、林德曼效率:

6、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含义:

一方面是系统保持现行状态的能力,即抗干扰的能力(抵抗力;

另一方面是系统受扰动后回归该状态的倾向,即受扰后的恢复能力。

7、生态系统稳定性机制: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维持自身的稳定性,自然生态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控制论系统,因此负反馈调节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8、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内涵:

1)生物生产6)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2)生物防治7)休闲、娱乐

3)环境净化8)传粉、传播种子

4)调节气候9)土壤形成及其改良

5)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10)文化、艺术素养--生态美的感受

第十章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最好结合课本227至229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