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398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田敏

5、回忆我的母亲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

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

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难点: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三、课型:

新授课

四、教学准备:

课件、示范朗读语音

五、授课时间:

六、 教学时间:

2课时 

七、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指导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的1—7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过刘坚同志的《草地晚餐》。

记叙的人物是谁?

(学生答:

朱德同志)。

文章歌颂了朱德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学生答:

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等等)朱德同志的这些崇高的品质和革命精神的养成,固然与他接受马列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革命实践分不开,但也同他母亲钟太夫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分不开。

钟厚仁慈、坚韧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于革命事业。

她勤劳一生,在世上活了86个春秋,于1944年去世。

朱德同志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与敬爱之情,于1944年母亲逝世后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叙事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及写作年月。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做到:

1.在阅读时,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有侧重地指导学生做好下列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1)佃农(diàn)

(2)祖籍(jí)(3)妯娌(zhóulǐ)(4)勉强(qiǎng)(5)迁徙(xǐ)(6)慰勉(wèimiǎn)(7)溺死(nì)(8)衙门(yá)(9)私塾(sīshú)(10)调料(tiáo)(11)血溅(jiàn)(12)瞒着(mánzhe)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黑的字注音。

①不辍劳作(chuò):

不停地劳动(耕作)。

②任劳任怨(rènyuàn):

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

任,担当、承受。

③宽厚仁慈(réncí):

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④为富不仁(wéifù):

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⑤节衣缩食(suōshí):

尽量节省。

节,减省;缩,缩减。

⑥支撑门户(zhīchēng):

勉强维持家庭。

⑦东挪西借(nuó):

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⑧聊叙(liáoxù):

叙谈叙谈。

聊,姑且、略;叙,谈。

(姑且谈谈)

2.了解全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概括出母亲一生美德的几个方面;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的丰富感情。

3.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和段落层次的划分。

三、研习课文

1.什么叫回忆录?

学生分别查阅写作工具书,讨论。

明确:

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2.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学生议论: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教师肯定同学们的这些看法,进一步提出:

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

“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3.文章可分几个部分?

全文共有17段,从哪一段开始回忆往事,到哪一段结束?

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

学生议论,教师总结: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从第2段开始回忆往事,至第15结束。

这是文章第二部分。

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有些同学对这样的划分可能有异议,主要在14、15段上。

暂时搁下,待深入分析到具体段落层次时再研究讨论解决。

4.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请学生朗读或齐读这一部分。

提问、思考、讨论:

这一段写了几句话?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样写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

写了两句。

第一句交代了写作缘由。

第二句“我爱我母亲”,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由母亲的逝世而忆及许多往事,这些往事都反映了母亲“勤劳一生”,母亲“勤劳一生”便成了全文叙事的线索,同时也才“值得我永远回忆”,从而点明了题旨。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以“勤劳”二字总领全文。

作者热爱和悲痛之情,都是由值得回忆和歌颂的母亲勤劳一生而起。

(联系前面回忆录的定义)

板书:

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5.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要求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思考回答: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

回忆了母亲两方面的事:

一是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2—7段);一是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对压迫者的反抗以及对作者参加革命的支持和慰勉(8—13段)。

第14、15段,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议论,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2)第一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一大层次。

这里记叙了母亲的哪些事?

歌颂了母亲怎样的美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

第2、3段先记叙了“家境贫穷”的情况,母亲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

第4、5段写“母亲是个好劳动”,样样能干,“整日劳碌”。

第6段写母亲“聪明能干”,勤俭持家。

第7段写母亲“任劳任怨”,与家里人和睦相处以及同情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课文语言材料,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来回答问题。

作者通过这样平凡普通的事歌颂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美德。

(3)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归纳:

如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留有深刻的印象”,是议论;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是抒情。

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

板书第一层意思(2—7段):

写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

(4)第二方面的事,可划作第二部分的第二大层次。

主要是写母亲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和支持。

作者是通过哪些事来说明的?

教师提示:

主要写了四件事。

请同学课后预习第8到第15段,考虑这个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分析”一和“揣摩·运用”四、五。

2.熟读课文的后四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复习;研习课文第8—17段,归纳中心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8—13段,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

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

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

(这两件事放在第8段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

)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

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于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许多“慰勉”。

(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段中写的)

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

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

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段。

思考:

还写了些什么事?

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

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第11段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

第12段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

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

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

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

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

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

“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

3.请学生朗读第13段。

思考这一段追叙强调什么?

说明什么?

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真可谓“勤劳一生”。

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

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

这样写的作用,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请细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

板书第二层次意思(8—13段):

写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反抗压迫、支持革命的精神。

4.这一层次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895—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

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德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

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研析,细心体会这种记叙方法和写作技巧。

5.学生个别朗读或大家齐读第14、15段(即第二部分第三层次)。

思考:

作者由衷地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在段落结构的形式上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从两个方面来写:

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母亲留给儿子的这些,确实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而作者也深深懂得其价值,写了自己的深切感受,从而对母亲发出由衷的感谢之情。

对此要引导学生仔细体味感谢母亲的深刻理由。

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运用了排比段。

板书第三层次意思(14、15段):

由衷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6.有的同学对14、15段这种划分归类认为不妥,多数同学同意。

让同学们讨论,分别说说各自的理由。

(提示:

可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考虑)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补充:

从内容上看这两段感谢母亲的内容,正是对第2到第13段所叙述内容的概括。

从文章结构上看,这两段对文章第二部分有总括收束作用,而与第一部分照应并不紧凑。

但第16、17段(第三部分)则与第1段(第一部分)前后照应,联系紧密,气脉相承。

若把这两段归在第三部分,就会使结构上显得松散,气脉不畅。

从写法上看,这两段的议论和抒情正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与前面记叙的事例内容割裂,记和议的相辅相成作用就会削弱,影响文章内容的准确表达。

板书第二部分的意思(2—15段):

记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崇高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思考:

(1)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含义?

(2)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3)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

这给我们哪些深刻的启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离我而去”的万分悲痛之情和无限热爱的真挚的感情。

(2)说“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母亲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中普通的一员。

而正是像母亲这样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万普通劳动者创造了(已经过去)和创造着(今天和未来)人类历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

母亲是伟大的,劳动人民是伟大的。

作者把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升华到热爱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高度;作者把对母亲的歌颂之情升华到与歌颂劳动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从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以此对上述这方面的意义进行强调。

(3)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母亲的深恩,才算爱母亲。

为此,作者下定决心“能做到”,坚定信念“一定能做到”。

这一段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

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劳动人民为己任的崇高思想,艰苦朴素的精神,宽广无私的胸怀,坚定的革命意志,为实现祖国的“四化”大业而奋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三部分。

板书第三部分意思(16、17段):

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四、回顾全文。

1.指导学生根据段落层次的意思,归纳整理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2.进一步体会本文选材精当,安排得体和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两段。

2.做“揣摩·运用”题六中的部分题目。

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时 间 事 迹 表现的品质

作者小时候 母亲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勤劳俭仆、

(能记忆时起“整日劳碌着”的人 宽厚仁慈

四五岁、八九岁)(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线、任劳任怨、

挑水、挑粪,表现了母亲的勤劳;没有

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了母

亲的宽厚;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

戚表现了母亲的仁慈;)

教学反思

6、小 巷 深 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价值观

让文中最精华的思想和最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分析、概括课文内容。

难点:

1.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

 2.体会、掌握文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对表现中心、人物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准备:

课件、示范朗读语音

六、授课时间:

七、 教学时间:

2课时 

八、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母爱的氛围中,享受着来自父母的浓浓亲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母亲的形象,她虽是养母,却胜过生母,她以一位母亲的崇高无私的爱呵护着“我”长大,但“我”却在长大后,对于抚育“我”长大的养母产生了隔阂,对养育“我”长大的贫困的家产生了厌恶之情,并且离开了它,养母与“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母女二人后来的生活又怎样了?

让我们带着对文中这母女二人的命运和情感的关切之情来阅读这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二)、阅读要求

1、 默读课文,熟悉情节,认识人物。

2、画出文中生词和应掌握的词语。

(三)、字、词的落实

(四)、分析课文

1、 分析文中母亲这一形象。

提问:

文章前四个自然段都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

回答:

母亲是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她以卖冰棍为生,她好心地收留了“我”,一个弃婴。

为了“我”,她拿出所有积蓄换了住处,使“我在降临到人世一个月后,真正拥有了一个家”。

为了“我”,她甚至改变了以往的泼辣性格。

提问:

5——8自然段都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

回答:

课文第5——7自然段重点写母亲为了“我”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为了多一点收入,宁可“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任凭夏日“毒辣的阳光”把“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

母亲含辛茹苦,却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

第8自然段写母亲为“我”读书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

老师点拨:

课文中母亲这一形象一开始就给读者深刻印象,在秋风落叶的环境中在围观人们的冷漠中,母亲向“我”敞开了她“瘦瘪却温暖”的胸怀,为了“我”,她“拆掉了自己住了十几年的小木棚,搬进了小巷最深处那间门口有两个滑溜溜石凳的小房子”。

她的这一举动耗尽了她“所有的积蓄”,可见她对女儿的爱是多么的无私、大方!

她为了“我”,甚至改变了她以往的泼辣性格,可见爱的力量是多么神奇!

母亲为了“我”,在炎热的夏天,“她如同一尊雕像”一样,“执着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柜箱旁”,任凭太阳的炙烤,为了“比别人多赚的每一分钱”而无怨无悔!

一年四季的忙碌,换来的是“饭桌上经常能见到的荤菜”,和“我”见不到补丁的衣服,母亲的爱女之心真是令人感动。

和千万母亲一样,她也为“我”的点点进步而激动,陶醉!

“我”的一篇作文成了她的“珍藏”,老师夸赞“我”的一句话竟让母亲“高兴得落了泪”。

一位母亲的自豪之心写得多么动人!

提问:

母亲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她的心却是非常细腻的,课文第9——13自然段通过哪些细节写出了母亲的内心痛苦,她是怎样对待“我”的感情变化的?

回答:

如第11自然段。

面对我对“我”对母亲和家的感情变化,母亲“依旧满面春风”,她不让人看出她内心的孤独和痛苦又如第13自然段。

母亲听出“我”话的弦外之音,仍然为“我”弄好吃的。

老师点拨:

母亲以她特有的敏感,感觉到了我对她的冷漠和对家的厌恶,但她仍然抑制住内心的痛苦,用她的乐观和豁达从容面对,她对邻居们说的话,既有对女儿努力学习的自豪,又有对女儿不能与她相伴的自慰,母爱是无私的,在母亲眼里女儿永远是“对”的。

我们从第13自然段中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语言中,可以“读”出母亲内心的巨大痛苦,但母亲是坚强的,尽管女儿的话伤了她的心,但她还是点头答应了女儿的请求,起身摸索着给女儿做好吃的,母亲的话“我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

朴实无华却有打动人心的震撼力量!

提问:

课文写母亲最感人的情节在哪里?

课文中哪几个段落最让人感动?

回答:

写母亲克服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却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让别人默默地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地回家。

第25、——28段最让人感动。

提问:

这几段写母亲,用了描写人物的什么方法?

回答:

人物的肖像描写。

老师点拨:

作者在叙述情节上别具匠心,直到课文结尾部分才揭开“谜底”:

在“我”上高中的三年中,母亲总是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每月为“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母亲又是那亲的“善解人意”,她默默忍受内心痛苦,为了“我”有出息,也为了“我”的面子,让我们用心揣度一下,母亲的内心是多么复杂,多么痛苦啊!

但为了爱,她抑制住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她忍受着孤独、寂寞、清贫,一切为了女儿她的爱女之心是多么深远无私!

老师小结本节内容。

(五)、板书设计

小巷深处

林莉

一  母亲:

收养“我”  为“我”安家    为“我”骄傲  

无私、深沉的爱

辛勤抚育    平静面对        默默承受

(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

第二课时

(一)   复习上节内容

(二)   分析课文

1、  分析文中“我”这一形像。

提问:

“我”对母亲的感情可分为几个阶段?

(在文中画出并讨论)

回答:

可分四个阶段。

(1)       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

(2)       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

(3)       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

(4)       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

提问:

“我”开始回避同学,“厌恶我的家”的原因表现在哪一自然段中?

回答:

第10自然段。

老师点拨:

作者写母亲这一形像侧重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写“我”这一形像则侧重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文章写母亲对“我”的爱,却是在抒写“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过程中逐步展开的。

全文以“我”的感情发展变化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足,“我”对母亲的骄傲,到“我”长大后对贫穷之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后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尾,以感情构筑文章框架,文中许多细小的生活场景和事件同“我”感情的脉络连结起来,巧妙地融为一体,使文章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

2、  小结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讨论,老师归纳总结)。

(1)       亲的形象:

高尚无私、坚韧执着、沉默奉献。

(2)       “我”的形象:

为爱所动、悔悟改过、懂得爱心。

3、  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讨论后归纳)。

(1)       形象含义丰富。

①“母亲”的形象:

母亲那黝黑的脸、粗糙的手、黯淡的眼睛和挺拔的身形,充满憧憬的神态,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形象,这一形象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②“小巷”的形象:

深深的小巷,青石板铺成的路面、小巷深处既是母女俩家的所在,也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亦是作者感情的依托。

③“竹棒”的形象:

文中的竹棒反映了母亲和“我”感情变化的过程,那“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让读者掩卷深思。

(2)       选取生活琐事表达情感。

本文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琐事,这些琐细的事都表现了深沉无私的母爱。

板书设计:

小 巷 深 处

林莉 

   养母:

   

收养 弃婴                      改变性格

含辛茹苦               为我骄傲

每月送钱     忍受孤独

“我”:

满足——疏远——淡忘——悔悟                  虚荣

教学反思

7、我的老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找出文中莎利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③通过分析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人手法,积累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

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品味中质疑,在质疑中撞击,最终悟出文章之妙。

情感价值观

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领会莎利文老师对学生深沉的爱,懂得珍惜和回报所有人对自己的爱,以及海伦顽强勤奋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从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及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难点:

①侧面描写和衬托的手法的运用。

②细节描写的作用及疑难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预习法、讲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准备:

课件、示范朗读语音

六、授课时间:

七、 教学时间:

1课时 

八、 教学教程:

 

一、课文字词(分发)(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纳闷:

因疑惑而发闷

疲倦:

píjuàn疲乏;困倦。

脾气:

怒气;容易发怒的性情。

凝聚:

níngjù积聚;聚合。

眼眶:

yǎnkuàng泛指眼睛周围的部位。

启蒙:

méng)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筑巢:

建窝

树荫:

shùyīn树木枝叶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阴影。

凉爽:

liángshuǎng凉快

预兆:

(zhào)预先显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