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类阅读理解答题技巧.docx
《人物传记类阅读理解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传记类阅读理解答题技巧.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物传记类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人物传记类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传记的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
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
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
如:
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文体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
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传记的阅读要】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传记的阅读要:
1.理清作品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
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探究,答题方法:
观点+文本的材料+总结)人物传记类文本是高考实用类文本的一种类型。
人物传记的主角是人物,而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成就等往往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
而对这“多方面”的概括与提炼恰恰成为了高考试题的考点。
探究能力是《考试大纲》明确要求的考点,《考试大纲》说,指出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本文就从如何做“哪些”题和如何做探究题两个角度谈谈高考实用类人物传记类文的答题技巧。
一般有四个题,123为容题4为探究题
首先谈如何做“哪些”题。
题型1:
容题我们来看下面的几个题目:
卷《晚清学人守敬》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
响?
(6分)
卷《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
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6分)
省通州市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丽萍:
舞蹈是种信
仰》
“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丽萍的这一观念?
请简要叙述。
(6分)
省兴化市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卷《苦闷灵魂的呼声》
从全文看,朱自清为什么苦闷?
他苦闷的灵魂发出了哪些呼声?
(6分)
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人物传记类文本都有“哪些”题,那么怎样做人物传记类文本中的“哪些”题呢?
我们先来看卷《晚清学人守敬》题目的答案:
(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从上面的答案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信息:
(1)分值6分,回答了4个方面。
这告诉我们,6分的题目,回答的角度绝不可能只1个角度,一般要有3个角度。
(2)用
(1)、
(2)、(3)这些序号排列答案。
这告诉我
们,这种序号排列答案的答题形式更有助于阅卷教师较快找到得分点,这能够取悦于阅卷教师,容易得到“感情分”。
(3)黑体字部分,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的。
这告诉我们,答案有一定的蛛丝马迹可寻。
那么,答案的蛛丝马迹在哪里呢?
这要看人物传记的特点与具体文本的特点。
人物传记的主角是人物,表现人物的方法就是蛛丝马迹。
表现人物的方法有哪些呢?
肖像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性格、品质、思想、成就,时间、空间、逻辑,若干事例等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方式,抓住这些蛛丝马迹就能够找到思考的角度,从而寻求到题目的答案。
有时候,从具体文本的特点入手也能够寻求到题目的答案。
如以下几种:
(1)几个段落呈并列式排列,每段开头的句子整合到一起,就是答案。
(2)一个段落中,各层的层意就是答案。
(3)一个段落中,相同结构的句子就是答案。
(4)一个段落中,重复出现的词语所统领的句子就是答案。
(5)一个段落中,多个分号隔开的句子就是答案。
为什么以上所列会成为答案呢?
因为这些段落或句子
从形式上看恰好与并列的“哪些”吻合以上所讲,几乎纯粹是考试的技巧,但这些技巧恰是很多问题的答案所呈现出来的共同的特征。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捷得做出答案。
以上所讲,对做其它文本的“哪些”题也有帮助。
但是,要想更科学合理的做出正确的答案,还需要从具体文本、具体题目入手。
平时多总结,多培养概括能力才是最可行的办法。
探究能力,《考试大纲》指出了具体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那么,如何解答此类试题呢?
1.阅读全文,把握文本容传记类阅读要抓住传主的经历,可从时间、事件上把握,理清人物的主要事件、思想、情感、贡献等。
这是阅读把握文本的基础,只有在全面了解文本容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探究文本的深层意韵、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才能探究文本的疑点难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审清题干要求,是解答试题的前提。
对于探究性问题或个性化、创造性解读,更应该审清题目要求,是对文本文体特征的个性化、创造性解读,还是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进行探究或个性化解读,一定要分清,避免只结合文本而忽略联系生活的要求。
3.依据要求,寻找文本依据。
探究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探究的源头仍然离不开文本本身,千万不要误解探究是考查文本以外的知识能力,可以天马行空。
其实不然,探究试题的命题原则是依据文本的,由文本出发而延伸的,因此,解答探究问题也不能耐脱离文本,应该依据要求,寻找文本中的依据。
4.联系已知,阐述个人见解。
探究往往要求考生联系自己学过的知识,或掌握的生活知识经验,写出自己的看法。
因此,解答时需要联系学习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5.中肯公允,客观准确作答。
探究试题,一般要求考生要表明字对问题的看法或观点。
无论同意或否定某种观点,我们在解答时都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不可模棱两可,或是或非,都要中肯、公允、客观其次,要注意准确的用语,不可出现错误的语句,同时,注意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语言术语。
(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题型2:
容题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
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
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
感基调);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
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
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3:
容题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容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
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
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容就在你眼前了。
公祠
1有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
祠后有山曰山,洞前有水名江。
皆因愈而名。
2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
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公元819年,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修路盖庙,劳民伤财。
愈对这件事有看法,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
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3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
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比之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
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
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
愈自己也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
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4但是,当他到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
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
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
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
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
见此情景愈大吃一惊,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
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
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
但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
四件事。
一是驱除鳄鱼。
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
只知投牲畜以祭,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
害。
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
三是赎放奴婢。
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
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
不可想像,从他贬到再离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
5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
应该说愈是言行一致的。
面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愈深恶痛绝,坚决抨击。
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
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
刀赴会。
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汉。
所以东坡说他: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6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
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
愈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
只这一点他比屈原、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
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
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
这宏伟的公祠,还有这山水,不是纪念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7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荒蛮之地视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
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选自梁衡《人杰鬼雄》有删节)
1.下面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的公祠、山、水都是因为的人民纪念愈的功绩,同
时以此为愈洗清冤屈并对朝廷表示抗议。
B.作者认为的人生的逆境大概可以分为四种,愈是处
在人生的逆境中第二、第三两种逆境。
C.地方偏僻,文化落后,有很多弊政陋习,在愈的努力之下大为改观。
D.愈在发现当地乡学不兴、文化落后,所以他提倡古文运动,并由此发展成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古文运动,开一代文章先河。
E.愈比屈原、白多一层高明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而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2.文章第6小节说:
“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
请结合愈的经历理解这句话。
3.结合全文,愈言行一致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请概括
并作简要分析。
4文章第2小节说:
“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文人墨客遭遇大祸反而成就了业绩。
请举例予以评析。
参考答案:
1.AD(A,不是纪念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D,古文运动跟没有必然联系。
)
2.①愈一生屡遭贬斥,仕途十分不顺,这是“悲”;
②但愈能走出个人低落的心境,为官一方,造福百姓,做出了诸多业绩,这是“壮”。
③如果愈没有为老百姓做出贡献,老百姓也不会纪念他。
3.⑴为官不说假话:
针对宪宗迎佛骨冒死进谏;⑵为文不说空话:
倡导古文运动,要求“文以载道”、“言务去”;⑶为政务绩:
为人民做的四件实事,亲自参加平定叛乱,晚年时还亲自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
4.司马迁,史铁生等人遭遇身体的、精神的灾祸,反而写出了传世的文章,可谓遭遇大祸反而成就了业绩。
举例要有古代的例子和现当代的例子,大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