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选修手册高二年级.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198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10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选修手册高二年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马选修手册高二年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马选修手册高二年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马选修手册高二年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马选修手册高二年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选修手册高二年级.docx

《马选修手册高二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选修手册高二年级.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选修手册高二年级.docx

马选修手册高二年级

语文组

《英汉翻译摭谈》课程纲要

 沈培健

一、基本项目

课程名称:

英汉翻译摭谈

主讲教师:

沈培健

教学材料:

自编

课程类型:

学科拓展类选修

授课时间:

每周1-2课时

授课对象:

高二学生

二、课程目标:

第一级目标:

从英汉互译的现成案例入手,激发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及其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兴趣,养成体会和理解两种语言的同异,其语言、文体、修辞的微妙之处的习惯。

第二级目标:

借助对实例的讨论和辨析,关注在英语背景下的汉语学习,和汉语背景下的英语学习,影响和干扰。

第三级目标:

以案例学习的方式,自主翻译或赏析一篇散文或小说,形成文本,作为课程的结业作业。

三、课程内容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大家自幼就开始接触和学习,入学之后,汉语文更是我们的基本课程。

而英语的学习,在我们的小学、中学课程中,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初中之后,从课时而言,几乎和汉语持平。

汉语与英语学习中的互相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互相借鉴,灵活应用,是可能的。

认真关注这一问题,自觉研究两种语言,对于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本身,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深入的研究,是目前的中学阶段所难以胜任的。

然而,让学生对这一现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不能轻忽的无可旁贷之责。

1.翻译(定义、目的和标准)。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它不仅需要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再现原语言材料的内容,而且要帮助译文的读者顺畅的理解,特别是能够自然的体会到原作的意味和风格。

2.谚语(化境:

把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

谚语是最有意味的语言形式,也是有着丰富的原生文化特色的语言。

比较内容和意蕴接近的英汉谚语之间的“微殊”以及“大同”。

3.相得益彰和因词害意(语义、语法、句法)。

4.文体的翻译(应用文体、科技文体、论述文体、文艺文体)

5.一个完整的案例:

鸟啼

选修课程的主要内容:

1.供学生讨论的素材。

主要选取语文课本或读本中已有汉译的英文散文、小说,以及编选而成的专题材料。

2.鉴赏实践活动:

带着镣铐跳舞(既要考虑到对原文的忠实,又要按照译文的语言规则来表达原文的思想和趣味)。

四、课程实施建议

在自愿报名学生中选择或随机抽取学生组成班级,班级规模在20——30人之间。

每周一课时,共18个课时,具体时间由教务处统一安排,需配备多媒体设备。

五、课程评价建议

  满分100分,60分以上者获得本课程学分。

  1.出勤(20分,请假1次扣1分,缺席3次及以上者,2此项不得分)

  2.课堂听讲和讨论中的表现。

认真听讲参与讨论(20分,30%18-20分,30%15-17分,30%11-14分,10%10分)。

3.完成规定作业(小作业两次,每次5分,大作业一次,50分)。

《逻辑和说理》课程纲要

羊刚许倩

一、基本项目

主讲教师:

羊刚、许倩

教学材料:

自编

课程类型:

学科拓展类选修

授课时间:

每周1-2课时

授课对象:

高二学生(喜欢写作,希望发展自己说理能力的高二学生)

二、课程目标

第一级目标:

学生能了解公共说理的要求,学会负责任地合逻辑地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

第二级目标:

学生能掌握观点的发现和形成、证明和阐述、评判或驳斥等等写作知识(含、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第三级目标:

例如学生能用事实证明观点(区分事实和观点、事实论据的来源、选择事实论据的要求、事实论据的表述),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分析、比较分析等等(本课程拟由师生合作开发,第三级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意愿确定)

三、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写作课程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并可供学生模仿的作品;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方面的写作知识;三是具有课程意义的写作实践活动。

本课程的三方面内容说明如下:

1.供学生模仿的范文分范文、例文两类,范文为名家说理精品,主要由教师选择提供,数量在18篇左右,例文为学生优秀习作,一部分为教师积累的往日学生习作,一部分在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习作中产生。

2.写作知识主要来自三方面:

学术研究新成果,教师本人在实践中开发的知识,中学作文教学知识体系中有利于本课程目标达成的知识。

3.写作实践活动。

主要分三类:

新闻事件评论,如:

研究生考试迟到,向老师下跪求情入场考试,可以允许吗?

文章观点质疑,如:

《拿来主义》中“大宅子”的比喻恰当吗?

哲理问题讨论,如:

“一切都会过去吗”?

四、课程实施建议

在自愿报名学生中选择或随机抽取学生组成班级,班级规模在20——32人之间,人数能被4整除,便于分为若干个4人小组,小组数额不超过8个,以保证小组代表有充分课堂发言的时间。

每周一课时,共18个课时,具体时间由教务处统一安排,需一间教室并配备多媒体设备。

五、课程评价建议

  同时满足下列三个基本条件者,即可获得本课程学分。

  1.出勤率在90%以上。

  2.认真听讲并参与活动、讨论,在整个学习周期内,大组发言3次以上(含3次)。

3.完成规定作文练习数量(原则上包括课内外各类练习共12次)。

同时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且达到下列条件之一条者本课学习成绩为B,达到下列条件之两个以上为A。

1.学习本课程期间有1篇以上含1篇说理文章(包括阐释文、论辩文、评论文、分析文等)在省级以上正式刊物发表。

2.达到校级发表水平或能自如回应同学对文章的质疑。

3.有半数作业交电子文稿至指定信箱。

4.有两篇以上作文在全班交流,或两篇以上习作全班印发。

5.在小组活动中表现突出,为同学所认可。

6.对本课程的开设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

  附:

学校应当加强公共说理教育

作者:

徐贲

出处:

2009年4月18日南方都市报

  北大教授孙东东说:

“那些老上访专业户……都是偏执型精神障碍。

”这位教授“不讲理”,不仅因为他的话没有根据(结论无充分论据),而且还因为这话暗含着一个“因人废言”的谬误逻辑。

这个逻辑是,既然是精神病人,他们的话,当然不能当真,不值得理会,不仅不值得理会,还要强制关押起来!

一个大学教授的公开讲话出现这样的说理和逻辑问题,联想到一些网络和“说不”类写作的非理性语言,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公共语言逻辑和说理问题的忧虑。

  学校的逻辑和说理教学已经成为一件不容耽搁的事情。

在一些国家中,学校从初中、高中直到大学一年级,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就是公共说理,主要通过“说理写作”(expositorywriting)教学来进行。

  学校教授的是普遍的“说理”,不是这个或那个科目的说理。

科目虽有不同,但说理的基本部分却差不多。

基本上是三部分:

逻辑、文字、思想,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

  说理的最显见部分是逻辑。

但是,教师一般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讲授”逻辑部分,因为说话或写作的基本形式逻辑是浅显而常识性的,不需要特别深谈,只要点明就行。

基本的逻辑就像基本的语法,高小或初中学生就知道主谓宾结构,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副词用来修饰动词,等等。

这不是什么特殊的知识,只要会正常运用语言的小孩子都不会弄错。

  基本的逻辑思维也差不多,大人要说服小孩,也得讲道理,讲道理就得有逻辑,否则就“说不通”。

大人越讲道理,小孩就越有机会学讲道理。

小孩懂道理,并不需要特别的逻辑“知识”。

只要思维正常,肯动动脑筋,理由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一般只要点一点就能明白。

正是基于人的这种基本能力,一般人只要稍加点拨,总是可以在不合逻辑的公共语言中看出其中的谬误。

逻辑思维因此能够成为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具备的公民常识。

  说理的第二个部分是文字。

文字就是文章,除了文通字顺、语法正确,也还要求有良好的文章结构逻辑,如主题明确、起承转合、论述有层次、充分考虑并应对反方意见、先有论述再有结论,等等。

教师在指导和评阅学生作文时,会搁置自己的立场,尽量客观地从学生的立场去评估他们的说理能力,看他们是否能表达清楚、轻重有序、自圆其说、以理服人。

  说理的第三个部分是思想内容。

在中学阶段,由于学生的思想尚有待形成和成熟,说理教学一般侧重于基本的语言和基本逻辑能力。

在大学里,学生有了专业,也比较成熟了,写论文时,内容的要求也就会提高。

这时候,如果学生写作中有赞成或主张暴力、歧视、仇恨这类内容,教师当然不会不予置评。

可是,不管专业知识多么高深,多么有创见,说理表述的基本逻辑、语言要求仍然是绕不过去的。

这也是为什么说理教育是从初中就开始的。

  逻辑、语言(文字)和思想这三个部分是结合在一起的。

逻辑严密的说理语言也会谦和有礼,仔细定义自己所用的主要概念,不用侮辱性字眼,不带吵架的腔调,尽量少用带有预设情绪的词汇。

这样的说理在思想上也会倾向于人的自由、平等、尊严价值,主张包容,尊重他人权利,反对压制不同意见。

  相反,缺乏逻辑的话语势必会以逻辑之外的手段去支持它的“说理”,如暴戾、武断、专横的用词,攻击对方人格、谩骂和侮辱,甚至压制对方发言。

这种话语在思想上也势必会有排斥性、仇恨情绪和暴力倾向。

人应该通过自己的自由思想、独立判断而拥有看法和观点,不因为受到胁迫、欺骗、恐惧而不得不有某种想法或做出有这种想法的样子。

因此,非理性话语不仅仅是个别人话语的弊病,而且是整个社会的危害。

理性话语是民主社会的特征。

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理性话语能力,从社会作用来说,这是一种帮助维护民主公共生活秩序的公民教育。

从公民修养、禀性来说,这是一种提高国民素质的人文教育。

(作者系知名学者)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纲要

王湘萍

一、基本项目

课程名称:

外国文学作品选读

课程类型:

讲授、品读

授课教师:

王湘萍

授课对象:

高二学生

教材材料:

自编

授课时间:

一学期(每周1-2节)

二、课程目标

1.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讲解,丰富学生的文学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以获得自己对外国文学的直观感受,以课内有限的选文为桥梁,进入到更为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学大花园。

三、课程内容

1.古希腊神话之众神谱系

2.古希腊神话之英雄传说

3.古希腊神话之经典女性形象

4.塞万提斯和他的《堂吉诃德》

5.莫里哀和他的《伪君子》《吝啬鬼》

6.雨果和他的《九三年》

7.海明威和他的《老人与海》

8.卡夫卡和他的《变形记》

9.杰克·伦敦和他的《热爱生命》

10.川端康成和他的《雪国》

四、课程实施建议

1.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高中五册必修教材中选入的外国文学作品并不多,因此如何以课内有限的选文为桥梁,将学生的视野带入更广泛的外国文学作品中,是教学中着重要考虑的。

高二第二学期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本选修课也试图为之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师讲授与学生品读相结合。

教师介绍与作品相关的背景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强调学生对作品的自主研读。

3.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领导、学校教导处、教科室的大力支持。

五、课程评价

(1)必须达到一定的修习时间。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办法(试行)》的精神,本课程的修习时间不得少于12课时。

(2)在学习过程中的良好表现。

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即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参与探讨情况等。

(3)本课程将学生的情感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在确定学生的最终学习等级时一般不设定不合格,而是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四档等第。

 

《走进唐诗》课程纲要

宋建荣

一、基本项目

课程名称:

走进唐诗

课程类型:

讲授、品读

授课教师:

宋建荣

授课对象:

高一或高二学生

教材材料:

自编

授课时间:

一学期(每周1-2节)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古典诗歌的讲解,丰富学生的文学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以获得自己对古典的直观感受,以课内有限的选文为桥梁,进入到更为丰富多彩的唐诗大花园。

三、课程内容

第一节千古唐诗

第二节独振新风

第三节吴中四士

第四节边塞诗人

第五节山水诗人

第六节一代诗仙

第七节千秋诗圣

第八节大历诗人

第九节韩孟诗派

第十节新乐府派

第十一节别调独弹

第十二节一代诗豪

第十三节风流才子

第十四节朦胧诗人

第十五节唐末余音

四、课程实施建议

1.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高中教材中选入的唐诗品并不多,因此如何以课内有限的选文为桥梁,将学生的视野带入更广泛的古典诗歌品中,是教学中着重要考虑的。

2.教师讲授与学生品读相结合。

教师介绍与作品相关的背景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强调学生对作品的自主研读。

3.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领导、学校教导处、教科室的大力支持。

五、课程评价

(1)必须达到一定的修习时间。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办法(试行)》的精神,本课程的修习时间不得少于12课时。

(2)在学习过程中的良好表现。

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即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参与探讨情况等。

(3)本课程将学生的情感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在确定学生的最终学习等级时一般不设定不合格,而是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四档等第。

 

《明清散文选读》课程纲要

许倩

一、基本项目

课程名称:

《明清散文选读》

课程类型:

学科拓展类

授课教师:

本校高一语文教师

授课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

教学材料:

自编

授课时间:

一学期(每周1-2节)

二、课程目标

1.了解明清小品文的创作背景、题材、代表作家及作品;

2.提高古代散文的阅读能力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结构具体如下:

1.山水游记小品以及《西湖梦寻》、《陶庵梦忆》

2.传记小品

3.尺牍小品

4.清言小品以及《幽梦影》

5.寓言小品

6.明清之际的散文——钱谦益

7.清初学者散文——黄宗羲

8.清初“性灵派”散文——袁枚

9.清初“江左三大家”散文——吴伟业

10.清初吴中文人的散文——汪琬

11.清初桐城先驱各家的散文——戴名世、丘维屏

四、课程实施建议

1.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注重文本阅读,结合写作背景等材料,知人论世,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3.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领导、学校教导处、教科室的大力支持。

五、评价建议

(一)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本课程建议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因为这样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有利于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每一课的评价都基本上由学生来完成。

(二)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本课程建议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对学生每一堂课上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

同时让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与激励作用。

(三)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知识背景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

(四)本校本课程将学生的情感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在确定学生的最终学习等级时一般不设定不合格,而是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四档等第。

《“飞鸿”文学社》课程纲要

乐赟

一、基本项目

  1.课程名称:

“飞鸿”文学社

  2.授课教师:

乐赟

3.教学材料:

自编

  4.课程类型:

语文拓展类

  5.授课对象:

高二年级部分学生

二、课程目标

1.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心得交流,丰富学生的文学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鼓励学生动笔,让学生用心感受生活,放眼世界,爱上写作,学会写作,留下思想的足印。

三、课程内容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寄语飞鸿。

让社员思考认识“飞鸿”的内涵,飞鸿文学社的写作精神;

第二阶段:

经典阅读。

通过社员自己找资料,开设讲座,以沙龙的形式交流心得,提高社员的阅读水准和欣赏品位;

第三阶段:

家国天下。

让社员走出课堂的局限,放眼世界,关心时局,思考时局,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课程实施建议

1.理论知识传授与创作、问题探讨和考查相结合。

2.多样化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作专题演讲;也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就某个专题查找、阅读、收集资料文献,在此基础上,撰写一些形式丰富的读后感、心得,并组织学生交流。

对优秀作品应当给予鼓励、展示和推荐。

五、课程评价

(1)必须达到一定的修习时间。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办法(试行)》的精神,本课程的修习时间不得少于12课时。

(2)在学习过程中的良好表现。

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即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参与探讨情况等。

(3)本课程将学生的情感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在确定学生的最终学习等级时一般不设定不合格,而是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四档等第。

(4)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办法:

对课程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与学,提高下一轮课程开发的质量。

计划采用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会的形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

(1)目标定位是否准确;

(2)方案设计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3)内容实施是否具体生动;

(4)方法选择是否多样合理;

(5)时间安排是否恰当;

(6)教学效果是否令人满意

 

《咬文嚼字》课程纲要

周学红

一、基本项目

1.课程名称:

咬文嚼字

2.课程类型:

学科拓展类

3.教学材料:

自编讲义

4.授课教师:

周学红

5.授课对象:

高二年级文科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

6.授课时间:

每周1-2课时

二、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高中语文课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和其他领域的学习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在口语交际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现代社会交际的需要;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恰当地进行表达。

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语境和人际关系,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而有个性,材料充分、生动,有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直率而清晰地陈述个人的看法,敏捷而恰当地作出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课程内容

第一节汉语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正确认读字音

第三节书写规范的汉字

第四节辨析近义词

第五节成语的正确使用

第六节句子的成分

第七节句子的类型

第八节句式的变换

第九节句子的仿写

第十节病句的辨析

3.课程实施建议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作专题演讲;也可以鼓励和指导学生就某个专题查找、阅读、收集资料文献,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探讨一些时下流行的语言现象。

(2)教学时应结合有关内容有意识地强调强化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意识对规范使用汉语的作用。

(3)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对有关课题作形象化的处理,例如使用图片、幻灯、以及计算机软件等。

(4)原则上每节内容用2课时完成。

4.课程评价建议

Ⅰ.学生学业的评价办法:

(1)必须达到一定的修习时间。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办法(试行)》的精神,本课程的修习时间不得少于12课时。

(2)在学习过程中的良好表现。

由学生互评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必须良好以上。

(3)认真完成作业,并考查合格。

(4)达到以上要求的学生同意认定1学分。

Ⅱ.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办法:

对课程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与学,提高下一轮课程开发的质量。

计划采用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会的形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

(1)目标定位是否准确

(2)方案设计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3)内容实施是否具体生动

(4)方法选择是否多样合理

(5)时间安排是否恰当

(6)教学效果是否令人满意

 

《<诗经>里的爱情》课程纲要

张阳成

一、基本项目

课程名称:

《<诗经>里的爱情》

课程类型:

学科拓展类

授课教师:

张阳成

授课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

教学材料:

自编

授课时间:

一学期(每周1-2节)

二、课程目标

1.背诵相关诗歌。

2.通过对相关诗歌的学习,使学生对爱情有更深的理解。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结构具体如下:

(一)爱情中的矜持与奔放:

《将仲子》与《氓》

(二)海誓山盟:

《木瓜》

(三)相约黄昏后:

《静女》与《东门之杨》

(四)深沉的思念:

《月初》与《子衿》

(五)思妇的情怀:

《扬之水》、《君子于役》与《风雨》

(六)离别之苦:

《燕燕》

(七)走向美满:

《女曰鸡鸣》

四、课程实施建议

1.探寻文本背景,联系学生实际。

2.注重文本阅读,揣摩细节,把握诗歌主旨和人物特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五、评价建议

(一)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本课程建议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因为这样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有利于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每一课的评价都基本上由学生来完成。

(二)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本课程建议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对学生每一堂课上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

(三)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知识背景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

(四)本校本课程将学生的情感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在确定学生的最终学习等级时一般不设定不合格,而是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四档等第。

 

《人文旅游》课程纲要

高娜

一、一般项目

1.课程名称:

人文旅游

     2.主讲教师:

高娜

    3.教学材料(改编、创编、选编):

自编教案和多媒体(图片、视频)

    4.课程类型:

学科拓展类

     5.授课时间:

一学期(每周1-2节)

     6.授课对象:

高二对文史和旅游有兴趣的学生。

二、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

(1)拓宽学生视野,对我们周围的世界多一些了解,深入感受各种文化的外在表现。

(2)补充、增加一点历史地理知识,并能够与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提高审美愉悦感,进而能去发掘生活中的美,热爱我们这个世界,热爱人类,热爱生活。

(4)能进行对生活的再认识和再思考,审视周围世界,有新的发展的视角。

最终能确立有正确取向的“三观”。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

各个文化旅游胜地的人文背景,文化氛围。

感受异己文化的风情、魅力。

(1)意大利:

罗马(斯巴达克斯、《罗马假日》、凯撒)、威尼斯(禁欲主义、弗罗伦斯)。

建筑风格、但丁。

(2)希腊:

希腊神话、雅典(巴特农神庙)

(3)耶路撒冷:

三教合一

(4)印度:

恒河、泰姬陵、泰戈尔

(5)东南亚:

柬埔寨的吴哥窟、缅甸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

3.课程实施建议

(1)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审美取向,引导学生竖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提高审美品位。

本课程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国家和名胜,介绍名胜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用精美的图片和视频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绚烂的课堂背景,让他们在视听震撼中牵动情思,游目骋怀。

(2)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和情趣的引导。

在“受业”的同时也要“传道”。

更多地让学生发现中外在精神品质和情感需求上的共同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