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172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docx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

认知:

通常指人怎样获得和应用知识。

它包括一系列心理活动:

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语言和决策等。

认知心理学主要指信息加工心理学,是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一门科学。

他们把人脑与计算机类比,把它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研究人脑获得、储存、加工和使用信息的机制。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脑与计算机类比,是功能上的类比,不是结构上的类比。

也可以说是软件层面的类比,不是硬件层面的类比。

信息加工系统的主要成分有:

感觉、记忆、控制、反应。

反应时:

机体从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所需的时间。

包括了从信息输入——中枢加工——反应输出的全过程。

“开窗”技术:

通过精细的实验设计,使每个可能的加工阶段都明确地呈现,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

1967(美)心理学家,奈塞尔――《认知心理学》

知觉:

是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获得感觉信息的意义的过程。

模式:

从广义上讲,指刺激的空间组合和时间组合,即具有一定结构的刺激的整体。

模式识别:

指人们确认某种视觉刺激模式是什么,并把它与其他模式区别开来的过程。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性:

指向性和集中性。

鸡尾酒会现象:

听觉注意现象。

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

双作业操作:

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不同的作业,是一种研究信息加工容量和注意分配能力的方法。

中枢能量理论:

注意是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

组块:

是指将若干小的信息单元联合成较大的信息单元的信息加工过程。

范畴大小效应:

句子谓语的范畴越大,判断句子真伪所需的时间越长。

典型性效应:

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对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表象,是以形象的方式保存和再现人们经历过的事物的一种心理表征。

图片优势效应:

图片比语言材料好学好记,而情节生动的图片又比普通图片好记。

思维:

对事物和现象的外部联系及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在感觉、知觉、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是一种更复杂、更高级的认知活动,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等特点。

人工概念:

由实验者人为设定的有特定属性的意义单元

空白试验法:

让被试在主试不给予反馈的条件下,对一系列的刺激作出反应,如果被试能对这些刺激作出系统的反应,那么就可能确定这种反应的基础即假设。

问题空间:

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的一个基本范畴,是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

问题行为图:

用来表示问题空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图形,它将问题解决过程分解为许多操作和认识状态,清楚的揭示问题空间和搜索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么?

一、反应时记录法

(一)、因素相减法(减法反应时)

(二)、因素相加法(加法反应时)

(三)、“开窗”技术

二、口述记录法

三、计算机模拟法

 

因素相减法

基本原理:

复杂反应的反应时与简单反应的反应时之差,就是复杂反应比简单反应多出来的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也是该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减法反应时实验的逻辑:

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阶段。

 

因素相加法

基本原理:

信息加工过程可以分解为若干阶段,完成一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

通过考察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时间的影响,可以区分出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

如果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时间产生的影响是彼此独立的,则它们属于不同的加工阶段;如果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时间产生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则它们属于同一个加工阶段。

这一作业由4个相互独立的加工阶段构成:

对测试项目编码;将测试项目与识记项目作顺序比较;作决策;作出反应。

相加因素法实验的基本逻辑:

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影响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人与计算机在信息加工上有何区别?

(1)人有认知系统和生物系统,两者相互作用。

人还有社会性,计算机只有认知系统;

(2)人脑在操作上具有易出错、不稳定、容量有限、模糊、粗略、适应性强等特点,计算机具有不易出错、稳定、容量大、精确、详细、较呆板的特点;(3)人加工信息的方式在整体上是系列的,同时也包含平行加工,计算机加工信息的方式是系列的;(4)人能够直接加工离散信息和模拟信息,而计算机只能加工离散信息,连续的模拟信息需要转换成为离散信息,才能被计算机接收和加工。

因此,用计算机模拟法得出的结论要适当应用于有限的范围内。

解释知觉如何产生的理论

1、格式塔学派的观点

(1)知觉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它主动对刺激进行选择、加工、组织,使其变成具有完整结构的形象。

(2)知觉具有组织性。

它遵循一定的组织原则,将外界许多孤立的刺激组织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如:

【接近律、相似律、对称性、封闭律、连续律、共同命运律和最简单原则】

2、直接理论(刺激物学说)

由吉布森提出。

主要内容:

知觉的产生依赖于人的感官直接从环境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客观刺激的特性直接提供了知觉的形象,这一过程并不需要运用以往知识经验来加工外界信息。

支持该理论的证据:

人的深度知觉来自于物体本身的结构级差。

即物体距离近的部分纹理细密、细节清晰,距离远的部分纹理粗大、细节模糊,这成为人们判断深度的直接依据。

如:

【视崖实验】

3、认知理论(假设检验学说)

由布鲁纳和奈塞尔等人提出。

主要内容:

知觉是一个多层次的信息加工过程,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决定的,而是由当前刺激和知觉者的某些内在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包含了假设检验的过程。

因此,个人的知识、经验、需要、态度、兴趣和期望在知觉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支持该理论的证据:

同一刺激可以引起不同的知觉,如:

【双关图】

不同的刺激可以引起相同的知觉,如:

【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可以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经对片断的、模糊的刺激做出补充、解释,从而获得刺激的完整意义,如:

【散点图】、【知觉定势】。

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是从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先分析刺激的个别特征,然后解释知觉对象的一般意义。

自上而下的加工,是从头脑内部的知识经验开始的加工,先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和期望,把外界信息加以组织和调整,解释知觉对象的一般意义,而后才确定外界刺激的个别特征。

这两种加工统一在知觉过程中,缺一不可。

一般来说,在知觉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起主要作用;后期阶段,自上而下的加工起主要作用。

但有时两种加工同时进行。

【字词识别实验】

给被试有时呈现、有时不呈现上下文,然后再呈现目标词,要求被试判断目标词是什么。

目标词呈现的时间有长有短,上下文也有长有短。

结果:

无论有无上下文,目标词呈现的时间越长,正确识别率越高。

不论目标词呈现时间如何,有上下文比没有上下文对目标词的正确识别率要高。

可见:

刺激呈现时间较长有利于自下而上的加工,有上下文有利于自上而下的加工,两种加工同时存在。

有关模式识别的理论

模式识别的过程,一般来说是将外界刺激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判定长时记忆中的哪些信息能与外界刺激达到最佳匹配、能最好地解释刺激模式。

1、模板匹配理论

主要内容:

在人的记忆中储存着许多关于各种物体详细刺激模式的心理表征,称之为模板,它们与外界刺激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模式识别就是把刺激模式与记忆中的模板进行比较,如果二者达到匹配,模式就被识别;否则,模式就不能被识别。

证据:

字母的短时记忆编码实验;磁卡的身份认证;收款机对商品条形码的识别。

评价:

模板匹配过程是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

将模式中的关键特征与次要特征看作同等重要,难以解释人类模式识别的广泛适应性,难以解释人能够迅速识别以前没见过的新模式,记忆的负担很重。

2、原型匹配理论

主要内容:

在人的记忆中储存着许多代表某一类物体关键特征的心理表征,它们不代表任何特定的物体,只代表某一类物体的最基本的特征及其典型的结构模式,称之为原型。

模式识别就是把刺激模式与原型进行比较,如果二者达到匹配,模式就被识别;否则,模式就不能被识别。

证据:

对几何图形的原型再认率比对变形的再认率高;采用原型策略完成分类作业的效率较高。

评价:

原型匹配过程是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

强调了模式中的关键特征,适应性较强,记忆的负担较轻。

3、特征分析理论

主要内容:

在人的记忆中储存着许多关于外界物体单个基本特征的“部件模板”,模式识别是由人的特征觉察系统依照“部件模板”,把一个完整的刺激分解为各个基本特征,然后用这些基本特征合理地构造出刺激的整体模式。

证据:

计算机的特征分析模型——“鬼城”模型;“感受野”的研究;在具有不同特征的字母系列中寻找目标字母的实验。

评价:

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加工方式。

依据刺激的特征和相互间的关系构造刺激模式,有学习的色彩,有更强的适应性,大大减轻了记忆的负担。

4、“拓扑”理论

主要内容:

“拓扑”是物体的一种结构特性,表现为物体的封闭性、连通性和是否有洞。

模式识别并非首先对刺激作特征分析,而是首先要提取刺激的大范围拓扑特征或整体特征,然后再确定局部特征。

证据:

陈霖的“似动实验”

●■

评价:

“拓扑”理论是从整体到局部的加工方式。

结构优势效应:

刺激的整体结构对于模式识别能够起到有利作用。

注意选择性的模型理论

一、知觉选择模型

(一)过滤器模型

1958Broadbent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有限,因此有一种过滤机制,当外界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其中一部分被选择的信息,能通过这种过滤机制,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其他未被选择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过滤机制之外,完全丧失。

又称“瓶颈”理论。

(二)衰减模型(AttenuationModel)

她认为过滤器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但一些信息仍可得到高级加工。

两个模型的相同之处:

根本出发点相同,即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须通过过滤器调节;

过滤器的位置相同,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之间;

过滤器的作用:

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

二、反应选择性模型

外界所有的信息都可以进入神经系统,并且得到充分的知觉加工到达记忆系统,激活记忆系统中的表征,输入信息与表征的相关关系决定了对输入信息的选择或再认,故信息的选择作用只发生在机体对刺激作出反应的阶段。

过滤器模型和衰减器模型,都认为人的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有限,都认为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知觉加工之前,因此都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反应选择模型,认为人的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没有限度,认为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知觉加工之后,因此被称为晚期选择模型。

知觉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比较

主要差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

知觉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

(集中性注意)(分配性注意)

什么是受控制的加工?

自动化加工?

人在活动时需要较多的注意。

一般出现在人们完成复杂的或不熟悉的工作的过程中。

特点:

容量有限;是一种系列加工,速度较慢;可以被人的意识所控制和操纵,表现为有意注意。

人在活动时不需要或者很少需要注意。

一般出现在人们完成熟练工作的过程中,也有少数自动化加工来自先天的本能。

特点:

容量几乎没有限制;是一种平行加工,速度很快;不能被人的意识控制或操纵,表现为无意注意或有意后注意;它节省心理能量,有利于注意的分配。

记忆的分类

按信息加工深度和保持时间长短分类: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

一般持续约0.25~2秒钟,也叫瞬时记忆。

人的感觉器官(视\听\味\嗅\触等)在接受外界刺激之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保持极短的时间.

如果不被立即注意或复述,瞬间就会消失。

2、短时记忆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受到了人的注意之后,成为鲜明的知觉,短时记忆一般保持约5秒钟~2分钟。

如果不经过复述和深入加工,几分钟后就会消失。

短时记忆的特点是:

现实性、短暂性、容量有限。

它的作用是:

加工器和缓冲器。

3、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和深入加工之后,在人脑中长期保持下来,长时记忆持续的时间从几分钟、几年直至终生。

长时记忆从理论上来说是不会被遗忘的,所谓无法回忆只是无法提取过去储存的信息。

短时记忆的作用:

一方面,短时记忆将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经过加工转换到长时记忆中(加工器);另一方面,它又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并短暂保存,以便处理当前的心理活动(缓冲器)。

简述系列位置效应以及系列位置效应的解释

系列位置效应:

对系列材料进行回忆时,中间部分回忆成绩较差,起始和结尾部分的回忆成绩较好。

对系列位置效应的原因有两种解释:

1、前摄抑制(先学材料干扰了对后学材料的回忆)与倒摄抑制(后学材料干扰了对先学材料的回忆)。

系列材料的起始部分只受到倒摄抑制,结尾部分只受到前摄抑制,而中间部分受到了双重抑制。

2、长时记忆与短时记忆。

系列材料的起始部分反映了长时记忆,结尾部分反映了短时记忆,而中间部分既超出了短时记忆的范围又没有来得及转化为长时记忆,故容易遗忘。

遗忘的原因

消退理论认为: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没有得到复述,即使在保持期间没有受到任何干扰,记忆的痕迹也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自然消退,出现遗忘。

干扰理论认为: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在保持过程中,由于对其他材料的记忆或其他的心理操作干扰了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从而造成了遗忘。

什么是平行扫描?

什么是系列扫描?

比较它们

如果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比较,那么被试的反应时将不会随识记项目数量或记忆集的大小而发生变化,这种同时比较为平行扫描。

如果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诸项目一个个的相继进行比较,那么被试的反应时将随着识记项目增多或记忆集的增大而增大,这种相继比较为系列扫描。

其中系列扫描又分完全的系列扫描和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

完全的系列扫描是指对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都要顺序检查一遍,即将识记项目与记忆集中的每个项目都比较一次,然后才判定识记项目是否与记忆集中的一个项目匹配,看它是否包含在记忆集中。

自我停止扫描是指在记忆集中检查出所要的项目后停止比较,即在识记项目与记忆集的同一项目匹配以后,就不在搜索下去。

长时记忆

分为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的编码是表象代码:

包括视觉代码和听觉代码。

语义记忆的编码是语义代码:

在长时记忆当中,不论是语言信息还是非语言信息,都可以用语义代码进行编码。

人类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语义代码来储存。

表象有哪些特性?

1、模拟性

指表象与客观事物相类似,当表象被唤起时就相当于感知到真实的客观事物一样。

【心理扫描实验】

科斯林用该实验证明了表象的模拟性。

先给被试看一张虚构的地图,让被试记住地图上物体的位置,如:

房屋、树木、湖泊、船和港湾等。

当被试熟记之后,把地图拿走。

然后,主试指定地图上的一个物体,要求被试在脑海中想象出整个地图,并且在想象中注意该物体所在的位置。

接下来,主试说出另一个物体,让被试在想象中把“视线”从前一个物体转向第二个物体,当“视线”到达第二个物体时被试就按键做出反应。

这就叫做心理扫描。

地图上共有7个物体,相互间有21种不同的距离。

假设被试形成的关于地图的表象具有很高的模拟性,那么物体间的距离应决定心理扫描的时间,即被试反应时间的长短与被扫描物体间实际距离的远近是相互对应的。

实验结果证实了以上假设,随着扫描距离的增加,反应时间也相应增长。

这说明,表象与真实的图片极其相似,保留了物体原有的空间特性。

2、抽象性

表象的抽象性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表象不是客观事物的刻板模写,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是概括了某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较为抽象的表象;第二,表象并不局限于产生它的感觉通道的特性,它可以与来自其他感觉通道的表象进行沟通。

【色听现象】

3、可操作性

储存在人脑当中的表象,可以被人操作或控制,即对它进行各种认知加工,就象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表象的可操作性来源于它的模拟性。

【心理旋转实验】

谢帕尔德用一系列心理旋转实验证明了表象的可操作性。

·在第一个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对一对的三维物体的二维平面图形,让被试判断每对图形是否描绘的是同一个物体。

成对的图形分三种情况:

两个图形描绘的是同一个物体,但在平面上相差一定的角度;

两个图形描绘的是同一个物体,但在深度上相差一定的角度;

两个图形描绘的是两个不同的物体,表现的角度也不同。

成对图形的角度差异(平面的或深度的)从0度到180度,变化梯度是20度。

其中有一半图形是描绘同样物体的,另一半是描绘不同物体的。

被试要完成判断任务,就可能需要在想象中将图形的表象加以旋转,以便使每两个图形在相同的角度下作比较,这就是心理旋转。

因此,两个图形之间在方向上相差的角度越大,被试进行心理旋转、作出判断的反应时间就应该越长。

结果表明,被试判断每两个图形是否相同的反应时,与图形在呈现方向上相差的角度成正比。

不论是平面旋转还是深度旋转,都表现出了相同的趋势。

被试的自我报告也证实了他们在想象中旋转表象。

可见,表象能够被人控制和操作。

·在第二个试验中,呈现给被试的材料是字母R的不同形象,其中一类是正像(R),另一类是反像(Я)。

两类材料各有6种平面的呈现方向,分别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0度、60度、120度、180度、240度、300度。

结果表明,被试判断字母是正像还是反像的反应时,与字母R离开垂直位置(0度)的度数成正比。

当R垂直时反应时最短,当R旋转180度时(上下倒置)反应时最长。

说明被试总是将字母旋转到垂直位置时,才做出正像或反像的判断。

在以上两个实验中,被试进行心理旋转的速度大约分别是50度/秒和300度/秒。

速度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图形的不同复杂程度和不同的旋转方向造成的。

图片优势效应:

谢帕德让被试学习单词、语句和图片之后,过两个小时做再认测验,结果对图片的再认率为98.5%,对单词的再认率为90%,对语句的再认率为88.2%。

斯坦汀让被试分别学习1000个单词、1000张普通图片、1000张有生动情节的图片。

过两天之后进行再认测验,发现被试头脑中保留的单词是615个、普通图片是770张、生动图片是880张。

以上研究证明,图片比语言材料好学好记,而情节生动的图片又比普通图片好记。

为什么提出人工概念?

假设考验说基本观点:

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存贮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

Bruner提出关于假设检验说的几个策略:

1同时性扫描:

被试根据第一个肯定实例的部分属性形成多个部分假设。

记住这几个假设,依照其中一个假设选取卡片以后,将主试给予的反馈与这几个假设进行对照,看窨哪个假设是正确的,以获得有用信息。

缺点:

给记忆和信息加工带来很大负担。

2继时性扫描:

此策略应用于部分假设,与同时性扫描区别在于一次只考验一个假设。

如果被试现在运用的假设被证实为正确的,就可以继续使用,否则就采用另一个假设,再对它进行考验。

这个策略给记忆带来的压力较小,但形成概念的整个过程时间较长,以前被排除的假设很可能被再次应用,很不经济。

3保守性聚焦:

此策略运用于总体假设的考验,以第一个肯定实例的全部属性作出焦点,相继选取一张与焦点只有一个属性不同的卡片。

这样一来,如果改变了焦点的一个属性的卡片被证实为肯定实例,那么所改变的这一个属性就不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

相反,如果改变焦点的一个属性而被判定为否定实例,那么所改变的这一个属性必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

优点:

大大减轻记忆负担;被试可以从中获得非常确定的信息;减少概念形成作业的复杂性和抽象性。

此策略在应用时,被试的每一次选择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并且每次都可以得到确定的信息,从而使整个作业过程变得简捷而具体。

4博弈性聚焦(FocusGambling)应用于总体假设的考验和保守性聚焦相似,它一次改变焦点卡片的一个以上的属性,如2、3个属性,如果主试给予肯定,则一次排除多个属性,如果否定,则其中的属性为相关属性。

优点:

被试可以很快地只做一次选择而成功把握概念,时间紧迫实例呈现较少的情况下可采用。

缺点:

风险大。

其中总体假设优于部分假设

保守性聚焦优于博弈性聚焦;继时性扫描优于同时性扫描

什么是气氛效应,包括哪两个结论?

气氛效应指前提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包括:

1两个肯定前提使人得出肯定结论,两个否定前提使人得出否定结论,而一个肯定前提和一个否定前提则使人倾向于作出否定结论。

2两个全称前提使人得出全称结论,两个特称前提使人得出特称结论,而一个全称前提和一个特称前提则使人倾向于作出特称结论。

 

生成转化语法包括哪几个

1短语结构语法:

认为一个句子是由许多组成成分构成的,其中短语是重要的结构。

短语结构语法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重写规则构成,这些规则可使一个符号转换为另一个符号。

2转换语法:

表层结构按转化规则从深层结构得来,其中表层结构是指实际说出的句子,是句子的形式,;深层结构是指对应于句子意义的抽象表征,是句子的内容和意义,转换语法的核心是转化规则。

 

系列模型和相互作用模型。

系列模型是言语理解经历着顺序相对,固定的一系列加工阶段。

相互作用模型认为各种水平的加工以复杂的方式发生相互作用,信息并不总朝着一个方向流动,而且一些加工水平也是可以重叠的。

这两类模型的根本差别即在于系列模型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型,而相互作用模型既包括自下而上加工,又包括自上而下加工,以及这两种方向相反的加工过程的相互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