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题库汇总情况学习通马原题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154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题库汇总情况学习通马原题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马原题库汇总情况学习通马原题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马原题库汇总情况学习通马原题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马原题库汇总情况学习通马原题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马原题库汇总情况学习通马原题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题库汇总情况学习通马原题库.docx

《马原题库汇总情况学习通马原题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题库汇总情况学习通马原题库.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题库汇总情况学习通马原题库.docx

马原题库汇总情况学习通马原题库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A.德国古典哲学B.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B  )

A.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B.与时俱进

C.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

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B)

A.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  B.在实践的基础上革命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C.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6.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7.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A.辩证法            B.科学社会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8.马克思的两个伟论发现是(  C)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主要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  BCE)

A.马克思主义法学   B.科学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哲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E.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有( ACD )

A.德国古典哲学B.剩余价值学说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E.唯物史观

3.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CD )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4.下面对马克思主义正确的表述是( ABCD )

A.是马恩创立并由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理论

B.是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

C.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D.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包括( ABC )

A.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B.无产阶级的壮大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BC )

A.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1838年英国宪章运动

C.1844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运动D.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

7.下列哪些人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AB)

A.黑格尔B.费尔巴哈C.亚当·斯密 D.欧文

8.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 ABCD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

C.实事

D.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

三、辨析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的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错。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与时俱进。

一是克服教条主义,二是反对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错。

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四、材料分析:

材料1:

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1999年,在有人宣扬社会主义“终结论”的今天,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围举行了一次“千年思想家”的评选,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材料2:

2003年9月,德意志电视二台进行了一相为期三个月的“最伟大的德国人”的调查。

前三名的得票数为:

阿登纳57万;马丁。

路德52万;马克思50万。

材料3:

2005年6月英国广播公司第四频道就“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展开调查。

这次调查共3.4万人投票,进入前十名的都是西方哲学家。

第一名是马克思;第二是大卫.休姆;第三位是维特根斯坦。

请回答:

1.材料1、2、3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在东欧剧变、联解体的今天还有这么多人崇敬马克思?

1.材料1、2、3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社会主义没有“终结”。

100多年中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日益深入人心。

东欧剧变联解体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与过时,人们还是相信马克思主义,因为它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规律,是真理。

2.我们应当怎么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客观实在性”是指C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状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2.运动是物质的A

A.根本属性B.唯一特性C.外部现象D.部本质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句话说明了B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

A.承认事物的矛盾性B.联系与发展

C.存在决定意识D.事物的绝对运动

5.量变是指D

A.事物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B.事物的变化由简单到复杂

C.事物的显著突变D.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6.事物螺旋式发展的根本特征是A

A.上升性B.重复性C.回复性D.循环性

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B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8.“物是感觉的复合”这个命题表达的是B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表达的哲学观点是C

A.唯心主义B.唯物辩证法

C.相对主义诡辩论D.形而上学

10.公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因和外因的关系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11.“扬弃”是A

A.既克服又保留B.抛弃C.既保留又继承D.矛盾的调和

12.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D

A.规律是普遍的B.规律是事物的必然的联系

C.规律是固定不变的D.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3.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C

A.一切从群众意愿出发B.一切从已获得的经验出发

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

14.矛盾是A

A.事物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关系

D.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1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D

A.辩证形式B.趋势和道路C.不同状态D.源泉和动力

1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这段话说明了A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1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A

A.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有否发展数量的增减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属性的变化

18.发展的实质是C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的变更

19.“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A

A.时间的一维性B.机会难得C.要把握事物的度D.形而上学观点

2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二、多项选择题

1.按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下列哪些属于物质现象ACD

A.镜中花,水中月B.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

C.阶级斗争D.日月星辰

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BD

A. 诡辩论的观点B. 辩证法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D. 变化发展的观点

3.客观规律是ABC

A.事物和现象之间在固有的联系B.事物和现象之间必然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本质的联系D.人们思维的逻辑规则

4.实践的基本特征是ABC

A.客观性B.自觉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创造性

5.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表现为ABC

A.质变过程中新质因素有量的扩B. 量变过程中超过度会发生质变

C.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D. 量变与质变没有任何区分的界限

6.“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ABD

A.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B.肯定与否定相互转化的原理

C.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的原理

D.事物发展过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7.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或相互转化的辩证思想的是AC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8.下列各项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ABD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 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9.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BC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 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1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有ABC

A.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的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D.量变和质变没有明显的区别

三、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

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

(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围,度这一哲学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四、简答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1)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

(2)重要意义:

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B可知性,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C辨证性,坚持物质是共性和个性的辨证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2.简述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1)相互区别:

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静中有动

 

(2)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形而上学不变论:

夸大静止、否认运动;相对诡辩论:

夸大运动、否认静止

3.什么是发展?

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愿望和要求,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什么是实践?

实践有哪些特点?

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就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活动。

实践活动具有三个突出特点:

第一,客观现实性;第二,自觉能动性;第三,社会历史性

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和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其他规律和畴的关键,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6.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决定人的矛盾性存在的最终根由,是人对自己的自然性存在的永不自满,即人的需要;而决定人的这种矛盾性存在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即人的实践。

实践使人与自然相分化,把人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成为万物之灵长,这就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冲突;同时,人与自然的统一也就要在实践中来完成,而且这种统一与新的对立又总是处于一个不断解决又不断发生的过程之中。

因此,在实践中折射出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人的全部秘密就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所以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五、材料分析题

1.学生乙,独生子——家庭条件好,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把他当作“小皇帝”疼他,学习成绩也不错,人长得还挺“酷”……小时候的一个晚上,妈妈带他去朋友家串门。

回到家,他突然发现一直攥在手里的一块糖没了。

那糖是妈妈的朋友给的,他家没有这样的糖,但是他要!

他要!

他一定要!

他打着滚地哭。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实在心疼,便带上手电,倾巢出动,沿着来路进行“拉网”大搜寻。

眼看到了12点了,糖还是没有找到。

妈妈看着因绝望而哭得死去活来的孩子,终于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

他要什么就准能得到什么。

后来他上了高中,要住宿,这可愁坏了家长,不为别的,就为孩子每天起床这件天大的事。

孩子每天起床都像一场战争,两个闹钟根本闹不醒他,必须得有人去推他,推劲儿小了还不行,得使劲推,好不容易推着坐起来了,你这边刚抬脚迈出门去,他那边又躺下呼呼睡着了。

这位家长还真有办法,就把这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孩子的“舍友”,每天起床的时候由舍友推他。

那家长也不让人家白推,声称可以“按月付酬”,只是人家舍友境界挺高的,说什么也不要。

上了大学想要一个女朋友,但是他看上的女孩根本看不上他,他不再打着滚哭,而是拿起一把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腕……在医院,他被抢救过来。

但是他又开始绝食。

父母哭着对他说:

你想把我们急死?

不就是一个女孩吗,你人生的路还长着呢,好女孩多的是。

他恨恨地说:

但是我就想要她!

要她!

要她!

请回答:

(1)父母对孩子这样的爱合适么?

为什么?

(2)请用学过的哲学道理说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应当把握的问题。

(1)不合适。

父母的爱要把握一个度。

对孩子的爱不能过度,过犹不及。

父母的爱过了度,这种爱就会发生质变。

“爱”过了头,就是“害”,就是“毁灭”。

(2)主要结合质量互变规律、矛盾规律等哲学原理回答。

2.《动物保护》杂志也介绍过一则故事:

在秘鲁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活着一只青年美洲虎。

由于美洲虎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全世界现在仅存17只,因此为了很好地保护这只珍稀的老虎,秘鲁人在公园中专门辟出一块近20平方公里的森林作为虎园,还精心设计和建盖了豪华的虎房,好让它自由自在地生活。

虎园里森林茂密,百草芳菲,沟壑纵横,流水潺潺,并有成群人工饲养的牛、羊、鹿、兔供老虎尽情享用。

然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从没有人看见美洲虎去捕捉过那些专门为它预备的“活食”,也从没有人看见它王者之气十足地纵横于雄山大川,啸傲于莽莽丛林,只是耷拉着脑袋,睡了吃,吃了睡,一副无精打采的熊样。

有人说它大约是太孤独了,若有个伴儿,兴许会好一些。

于是,政府又通过外交途径,从哥伦比亚租来一只母虎与它做伴,但结果还是老样子。

一位动物行为学家到森林公园来参观,见到美洲虎那副懒洋洋的样儿,便对管理员说,老虎是森林之王,在它所生活的环境中,不能只放上一群整天只知道吃草,即使不放进去几只狼,至也应放上两只豺狗,否则,美洲虎无论如何也提不起精神。

管理员们听从了动物行为学家的意见,不久便从别的动物园引进了几只美洲豹投放进了虎园。

这一招果然奏效,自从美洲豹进了虎园的那天,这只美洲虎就再也躺不住了。

它每天不是站在高高的山顶愤怒地咆哮,就是有如飓风般俯冲下山冈,或者在丛林的边缘地带警觉地巡视和游荡。

老虎那种刚烈威猛、霸气十足的本性被重新唤醒。

它又成了一只真正的老虎,成了这片广阔的虎园里真正意义上的森林之王。

请回答:

(1)放入美洲豹后美洲虎活跃起来,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这件事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启示?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没有矛盾,就失去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虎豹之间的竞争形成了矛盾的斗争性,这种竞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达到了竞长增高的结果。

虎豹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矛盾的同一性,使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2)成长中要培养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的环境会增加我们的能力,磨练我们的意志,更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3.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马骑赤兔,刀偃青龙,是《三国演义》中智勇双全,叱吒风云日虎将,是无数人心目中的英雄,深受人们的敬佩和赞赏。

然而其最后却落得败走麦城,死于权之手。

赤壁之战造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对备政权来说,有两个敌人;一是北操,一是江东权。

北方操拥兵百万,对吴、蜀两地虎视眈眈,大有吞灭之势;而权与备政权虽有矛盾,但此时单凭蜀国的实力断不能采用“两个拳头打人”,同时打击、两家。

当诸亮将守护荆州的重任托付关羽,在设宴交割印绶时,便问关羽:

“倘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

”关羽答曰:

“以力拒之。

”孔明又问:

“倘操、孔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

”关羽答曰:

“分兵拒之。

”一个“分”字,暴露了关羽主次不分,全线出击的错误战略,当即受到诸亮的批驳,“若如此,荆州危矣。

”孔明曰:

“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

”关羽遂问:

“哪八个字?

”孔明答曰“北拒操,东和权”,才能保荆州无虞。

关羽当即表示:

“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可惜,关羽并没有真正接受诸亮的劝诫。

当操在邺郡闻知备自立王,甚怒,即时传令,尽起倾国之兵,赴两川与王决雌雄。

但此时司马懿出班进谏曰:

“江东权,以妹备,而又乘间窃取回去;备又据占荆州不还:

彼此俱有切齿之恨。

今可差一舌辩之士,赍书往说权,使兵取荆州;备必发两川之兵以救荆州。

那时大王兴兵去取汉川,令备首尾不能相救,势必危矣。

”操大喜,即修书派满宠为使,星夜投江东见权。

权与众谋士商议,使人过江打探关羽动静后再做主。

遂遣诸瑾到荆州,向关羽求亲,希望关羽能把女儿给自己的儿子,两家结晋之好,与其计划共破操。

用婚姻来巩固军事联盟是古人常用的手段,亦不失为一桩美事,但关羽根本不买此账,出言不逊、破口伤人:

“吾虎女巡肯嫁犬子乎!

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

再休多言!

”诸瑾抱头鼠窜,回见吴候权不敢隐匿,遂以实告。

权大怒,商议取荆州之策。

关羽在关键时刻忘记了诸亮的话,将权推向了操。

权派吕蒙巧计偷袭荆州,致使关羽兵败麦城,后被权擒住。

关羽此时厉声大骂权为“碧眼小儿,紫髯鼠辈!

”惹得权动了匹夫之怒,斩了关公父子,一代英雄终此了其一生。

王备闻听关公父子遇害,哭绝于地,他急欲提兵问罪于东吴,诸亮劝谏曰:

“不可。

方今吴欲令我伐,亦欲令我伐吴:

各怀诡计,伺隙而乘。

王上只宜按兵不动,且与关公发丧。

待吴、不和,乘时而伐之,可也。

”不几日,备又下诏欲起兵东征,以雪此恨,当即受到众人反对。

云劝谏曰:

“国贼乃操,非权也。

今丕篡汉,神人共怒。

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若舍以伐吴,兵势一交,岂能骤解。

”况且,“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意天下为重。

”然而,备报仇心切,早把孰先孰后、孰主孰从弃置脑后,他不听诸等人的劝谏,下令起兵伐吴。

川将数百员,共兵七十五万,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

正在备兴兵征吴时,权又派去了诸谨去见备,欲以利害说之,使两国相和,共讨丕之罪。

诸瑾曰:

“臣请以轻重大小之事,与陛下论之:

陛下是汉朝皇叔,今汉帝已被丕篡夺,不思剿除;却为异姓之亲,而屈万乘之尊:

是舍大义而就小义也。

中原乃海之地,两都皆大汉创业之方,陛下不取,而但争荆州:

是弃重而取轻也。

备大怒说:

“杀吾弟之仇,不共戴天!

欲朕罢兵,除死方休!

不看承相之面,先斩汝首!

今且放汝回去,说与权:

洗颈就戮!

”诸瑾见先主备不听,只得自回江南。

权闻之,召众商议,欲退蜀军,则写表向帝丕称臣,帝封权为吴王,加九锡。

权另一方面又积极谋划与蜀作战计划。

在吴蜀双方交战中,不料东吴大将陆逊大破蜀兵于亭彝陵之地,火烧蜀军连营七百里。

在章武二年夏六月,备奔回白帝城,云引兵据守。

至章武三年夏四月,备自知命不久矣,遂下遗诏向诸亮托孤,于同年四月二十四日驾崩。

在此战争中,西蜀元气大伤,东吴虽然侥幸胜,但因推动盟友也不得不向俯首称臣。

请回答:

(1)在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中,有那些矛盾?

(2)在权向关羽求亲中,关羽错在那里?

(3)关羽为何失了荆州?

(4)备倾兵伐吴,又错在哪里?

(1)三国时期,矛盾在吴蜀之间交错,但吴蜀之间有联合的基础,他们面对共同的敌人。

因此南北的矛盾是主要的。

(2)关羽不顾吴蜀联合抗的大局,意气用事,破坏了本来的吴蜀联合抗的基础,犯了不分矛盾主次的错误。

(3)关羽是大意失荆州,就是没有注意到吴已经联合的新情况。

(4)蜀的主要敌人仍然是,而不是吴。

备没有分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4.材料1:

我们不要过分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