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004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docx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docx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a理论建设的任务b实践指导的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萌芽: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道德”“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政治学著作,也是著名的教育理论著作,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623英国科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

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

1776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教育学,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1779德国教育学家特拉普就任哈勒大学教育学教授,是德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

1780年他出版了《教育学研究》,是西方历史上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基本形成。

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a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讲义》拉伊《实践教育学》观点:

①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育学。

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③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b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观点:

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的一种文化历史。

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③教育研究要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④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c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

凯洛夫《教育学》。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学的著作。

e批判教育学:

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利》

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

广义:

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对象)和教育影响(手段)

三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作用的对象:

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作用的方向:

正向功能、负向功能

3按照教育的呈现形式:

显性功能、隐形功能

四教育的本质: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

五教育的本质特性: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识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的活动

5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永恒的历史现象,具有永恒性和历史性

六关于教育本质的若干观点

a教育是上层建筑:

①教育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为政治经济决定。

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而教育同生产力的关系是间接的、有条件的。

③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b教育是生产力:

①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

②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

③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了一个直接的劳动力。

④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型投资。

⑤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c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d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e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

f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def为教育本质的特殊范围说。

七教育起源的主要的观点

1生物起源说: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图尔诺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美国教育家桑代克

2心理起源说:

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

苏联麦丁斯

八古代教育的特征:

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③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教育。

④教育组织形式采用个别教学,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

⑤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面向少数有特级阶层的子弟。

⑥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在西方还包括宗教教义。

⑦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局限在狭小的天地里,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九近代教育的特征:

①扩大了教育对象,教育逐渐普及。

②教育和生产劳动的联系日益密切。

③教育内容日益丰富,产生了班级授课制。

④教育仍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十现代教育的特征

1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

①教育目的的二重性。

②资本主义国家教育不断改革和完善。

③学校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逐步结合。

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特征:

①全体公民不分民族大小、不论男女,不管政治地位高低,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

③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

3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

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理想走向实践。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③教育民主化纵深发展。

④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⑤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⑥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

⑦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⑧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⑨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方式。

10理论自觉性越来越高。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关于教育和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1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1922、3《教育独立议》内容:

①经费独立②行政独立③思想独立④内容独立⑤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2教育万能论:

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人非生而有善恶贤愚之别,人的性格取决于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但又认为改变社会环境,只需从立法和教育着手。

3人力资本论1959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人力投资—一个经济观点》全面的资本概念应包括物质和人力资本。

4筛选假设理论1973迈克尔、史潘斯《筛选假设—就业市场信号》

5劳动力市场理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技、人口)

1生产力:

①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制定。

②生产力发展状况影响着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

③生产力发展状况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④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2政经制度:

①政经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②政经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③政经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④政经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⑤政经制度决定教育结构、教育管理体制和部分教育内容。

3文化:

(广义:

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

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社会习俗和规章制度等的复合体。

)①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②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

③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育观念。

④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向导。

4科学技术:

①科技的发展与更新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必须掌握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

②科技影响和制约学校课程的设置。

③科技影像和制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5人口:

①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

②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③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1经济功能:

①教育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

②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发展。

③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④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2政治功能:

①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②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

③教育推进着政治民主化。

3文化功能:

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

⑤教育的文化传新功能。

4科技功能:

①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②教育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5人口功能:

①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②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③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

④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挑战

1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技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

包括:

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指建立一种适应现代化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体系。

①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较高水平的状态。

②教育现代化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转化。

③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教育整体转换运动。

④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基本特征:

①教育全民化②这样终身化③教育开放化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⑤教育必须塑造人的现代素质⑥教育科学化⑦教育法制化⑧教育多样化

内容:

①教育观念的现代化②教育制度的现代化③教育内容的现代化④教育条件设备的现代化⑤教育管理的现代化⑥教师队伍的现代化

2全球化与教育变革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

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

①在教育思想和体制上,受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刺激,各国都把发展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

②在培养目标方面,各国纷纷提出要培养跨世纪人才,造就世界公民。

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由于科技、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教育在全球化中的作用:

①探索全球化真谛,引导全球化健康发展。

②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培养国际标准的公民。

③加强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

3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之间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产业,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知识经济对教育的要求:

①倡导教育终身化,构建学习型社会。

②实现教育个性化,培养学生创造力③注重教育现代化,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④谋求教育国际化,培养未来人才。

4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其主要作用的社会。

信息社会的特点:

①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

②信息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信息以“加速度”方式积累。

④多种形式地提供多种感官的信息。

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①信息化讲革新教育观念。

②信息化将冲击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

③信息化将加速教育的个性化、社会化和全球化进程。

5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对教育的影响:

①多以文化促进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有助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态度与价值观。

②多元文化促进了教育民主的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③多元文化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④多元文化推进了教育的不断变革。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

1主要特点:

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①顺应性要求教育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繁到简、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逐渐地前进。

②阶段性要求教育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子啊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有区别、有重点的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③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根据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④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堆受教育者实施最佳的教育。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1主要观点:

a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英国高尔顿、美国霍尔)环境决定论(美国华生)教育万能论(法国爱尔维修)多因素论:

环境遗传交互作用观点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因素交互作用。

b内发论与外铄论c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2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一起阶段。

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④遗传素质在个体的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素质的作用日益减弱。

⑤遗传素质对人发展的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负荷常态有关。

3环境在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一定影响和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人的一生极速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逐步实现的,良好的环境促进人的发展,不良的环境会阻碍人的发展。

环境对人的影响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缺乏组织性和针对性,多以教育机构的出现也就成为必然。

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

a个体个性化主要是指个体在社会适应、社会参与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独特性。

1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

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③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观的实现。

b个体社会化指个体在出生后的发展中,习得社会化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病借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过程,既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①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的社会化。

②教育促进人的智力和能力的社会化。

③教育促进人的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教育,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A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

③学校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④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B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

①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②教育自身的状况。

③家庭环境效应。

④社会发展状况。

第四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狭义:

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

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之分: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

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是和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统一执行。

区别: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它所包含的教育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一些。

教育目的一般包括“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优质恩模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个人本位论:

法国卢梭瑞士裴斯泰洛齐和艾伦•••凯德国福禄培尔

2社会本位论:

德国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孔德、涂尔干

3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

美国杜威“教育无目的论”

4教育准备生活说:

英国斯宾塞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适应生活说:

美国杜威“教育即生活”,即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人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本领。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①人的发展与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

②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加剧工人的片面发展。

③现代机器大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并提出了客观要求。

④资本主义制度阻碍和限制人的全面发展。

⑤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和方法。

四教育地确立的依据:

①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②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需求③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五我国的教育目的

1①1949《中国人民这只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②1957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195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我过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的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义。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

④1981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当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⑤198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这是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⑥1985《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做出的决定》“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贯思想,又融入新的时代发展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具有时代气息和国家强盛对人才要求的紧迫感。

⑦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⑧199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⑨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同上”

⑩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同上”

⑾1999《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⑿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江泽民“三个代表”。

⒀2002十六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①培养劳动者或者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②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

③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六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德育和智育更具有基础性。

七培养目标:

是国家依据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的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的规格标准。

八培养目标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体规划要求;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系、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

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他是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操作和具体落实。

九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确立了基础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培养目标。

十1素质教育:

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997)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①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

②调整教育体系结构,夸大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

③构建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

④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

⑤调整和改革教育体系、结构、内容。

⑥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⑦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第六章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

①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②教育机构和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划。

二1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指一个俄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学校教育制度。

2学制的要素:

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3确立学制的依据:

①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制约。

②是时候政治经济制度和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瘦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制约。

④人口状况制约学制的确立。

⑤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制约着学制的确立。

⑥受国内外学制的历史经验影响。

4各级学校系统: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或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及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在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即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类专业教育,包括大学和专门学院。

5各类学校系统:

①按学习任务:

普通学校、专业学校②按学习对象的特点:

为正常儿童开设的学校、为特殊儿童开设的学校③按学校组织形式:

全日制指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函授学校、业余学校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制改革

1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①加强基础教育,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②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③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④对学校实行分级管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地方,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省市自治区和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

⑤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2199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①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②调整教育结构。

③改革办学体制。

④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

⑤改革和完善投资体制。

3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②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壮年文盲。

③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宽人才成长道路,减缓升学压力。

④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为学校毕业生提供继续学习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