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选修知识要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792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选修知识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选修知识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选修知识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选修知识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 选修知识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选修知识要点.docx

《高中历史 选修知识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选修知识要点.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选修知识要点.docx

高中历史选修知识要点

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大全

三生石编辑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要点总结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一)时间:

公元前四世纪中期。

(前356年——前338年)。

或秦孝公在位期间。

(二)地域:

战国时期的秦国。

(三)历史背景(或原因):

①春秋战国之际,铁制农具和牛耕逐渐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②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他们要求进一步打破束缚,解放生产力。

③社会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制度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

④春秋战国之际,战争频繁,各国为了自保纷纷进行变法。

⑤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主张变革,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

(四)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

通过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推行郡县制,制定秦律等措施,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上:

通过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③军事上:

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④社会习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的政策等。

(五)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②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取得主动权。

④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强和秦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于中国以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六)改革的性质(实质):

商鞅变法是一次至上而下的促进秦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改革。

(七)成败原因分析:

(成功)

①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是时代潮流,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个趋势;

②秦国国君有比较集中的权利,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变法;

③商鞅制订了全面有效的改革措施并坚决贯彻执行。

(八)特点:

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九)其他:

局限性: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和压迫。

③没有与旧制度、旧文化彻底划清界限。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时间:

公元五世纪末南北朝(420年——589年)

(二)地域:

北朝(中国华北地区或黄河中下游地区)

(三)历史背景(或原因):

1北魏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中国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

②北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但是各种制度有许多缺陷,基层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导致广大农民负担繁重阶级矛盾尖锐。

④北魏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民族矛盾尖锐,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⑤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政权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进行改革。

⑥孝文帝具有良好的汉文化素养,深刻认识到了汉族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

(四)主要内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使无地农民获得了耕地。

3设立三长制,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到完善。

4推行新的租调制,大大增加国家收入。

5495年,迁都洛阳以后,改革的重点在于移风易俗,措施有:

易服饰、该汉姓、讲汉话、通婚姻、该籍贯等。

(五)历史作用:

1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推动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变,增加了国家收入。

2鲜卑族积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汉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改革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六)改革的性质(实质):

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维护北魏鲜卑族封建统治的改革。

(七)成败原因分析:

(成功)首先包括历史背景的①⑤⑥点另外加:

④改革措施顺应了封建化的历史潮流。

⑤始终有最高统治者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八)特点:

是一次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改革。

(九)其他:

注意迁都洛阳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恢复和发展的关系。

前因后果。

文化落后的民族往往因为其军事力的得强大而能够征服先进的民族。

但是要维护其统治就必须像被征服民族学习。

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主建立起的政权。

元朝很快被推翻,蒙古人又回到北方草原;清朝统治中国长达267年,满族在中国多数地区都有分布。

两种不同的结果,和当时统治者对汉民族和汉文化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时间:

十九世纪中后期。

(二)地域:

俄国

(三)历史背景(或原因):

1十九世纪中叶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俄国的阶级矛盾,农奴反抗、农民暴动不断威胁着沙皇的统治。

2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经济远落后于西欧。

③社会上出现主张解放农奴,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思潮。

④革命民主主义者准备推翻沙皇封建统治。

⑤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统治者认识到必须进行改革。

(四)主要内容:

①“二一九法令”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并且享有公民权。

②规定土地仍归地主所有,但是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

农民要缴纳赎金,还需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

③农民获得份地时,首先必须以现金形式支付赎金的20%至25%。

剩余部分必须在之后的49年内还本付息,才能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

④为了加强对农民的控制,法令规定由村社负责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

农民付清赎金后,经村社同意才能离开。

另外在1861年之后,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司法、教育、军事方面也做了一些改革。

(五)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改革之后工厂、工人数量增加一倍多。

②政治上沙皇专制政权逐渐转变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③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④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的发展,并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六)改革的性质(实质):

由俄国沙皇领导至上而下的具有明显资产阶级性质的的改革。

(七)成败原因分析:

(成功)

①改革有掌握实权的沙皇的领导。

②改革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顺应了历史潮流。

③改革取得了俄国最广大的农奴的支持。

(八)特点:

由俄国沙皇领导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目的还是要维护其封建统治。

(九)其他:

历史局限性:

①“二一九”法令只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只是沙皇被迫作出的让步,没有改变其专制的本质。

②从实际上看改革具有欺骗性和掠夺性。

改革后许多农民遭受了更重的剥削。

③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一)时间:

十九世纪后半期(1871年开始的一系列改革)

(二)地域:

日本

(三)历史背景(或原因):

①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出现新兴资产阶级。

②幕府统治腐朽,遭到资产阶级、下层武士和民众的反对。

③列强对日本的侵略冲击了其封建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经济经济的发展。

④西南强藩领导了倒幕运动,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掌握了实权。

(四)主要内容:

①政治方面:

废藩置县形成了真正的中央集权政府。

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

②经济方面:

进行土地改革,允许土地买卖;在政府主导之下发展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③文化方面:

派遣留学生,让民众了解西方;建立近代教育体制,提高国民素质。

④军事方面:

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设立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五)历史作用:

①政治上,颁布了《日本1889年宪法》,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近代天皇制建立起来。

②经济上,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崛起为东方经济强国。

③文化上,日本全面向西方学习,促进了日本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④对外关系上,20世纪初完全废除了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⑤(局限性)改革的不彻底性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道路,给东亚其他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六)改革的性质(实质):

促进日本近代化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七)成败原因分析:

(成功)

①日本明治政府掌握实权,在政府的有力保证下进行改革。

②改革措施全面具体,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③19世纪后半期列强的侵略重点是中国,无暇他顾,为日本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④明治维新期间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日本引进了最先进的技术,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⑤保守势力逐渐被削弱,民众乐于接受改革。

⑥日本民族善于学习他国,不固步自封。

(八)特点:

同时起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作用。

政府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由中下级武士和部分资产阶级领导。

(九)其他:

A、列强侵略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B、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根据地的原因。

C、P117本课测评第二题“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英国工业革命的不同”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一)时间:

约1895——1898年(高潮“百日维新”和结局“戊戌政变”都在1898年)

(二)地域:

中国(清朝晚期)

(三)历史背景(或原因):

①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早期维新思想出现,及康有为、梁启超对维新变法的宣传。

维新派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四)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力行新政,鼓励官民上书言事,裁减冗员,举荐新政人才。

②经济上,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个人开办工厂,鼓励发展铁路、矿物,开办国家银行、兴办邮政等。

③文化上,改革科举,在各地设立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选派学生留学海外等。

④军事上,建立新军队,装备新武器,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舰等。

(五)历史作用:

①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思想政治运动。

其目的在于救亡图存,有很强的爱国性。

②从内容上看,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的近代化,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④维新运动留下了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六)改革的性质(实质):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思想政治运动。

(七)成败原因分析:

(失败)

①根本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守旧势力力量强大。

②变法过程中只是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③变法措施过于激进,或许措施不完备,缺乏可操作性。

④新政遭到多数地方官员的抵制,无法落实。

⑤列强假意支持维新变法,而实际上中国是其侵略的重点。

(八)特点:

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条件下进行改革,改革措施不够彻底全面。

(九)其他:

A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

托古改制,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约1985——1912)的原因和表现。

C甲午战后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

①资本输出为主代替了以前发动战争,开辟港口、以商品输出为主的侵略方式。

②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替代了直接割地。

D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最大的危害:

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知识要点

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

第1课美国《独立宣言》

1、《独立宣言》的历史背景

(1)欧洲启蒙思想在北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独立宣言》的问世奠定了理论基础。

(2)北美产生了自己的启蒙思想家富兰克林和杰斐逊,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3)潘恩发表的《常识》产生了巨大影响,激励更多的人为独立而战;

(4)独立战争爆发后,争取独立成为整个殖民地人民的共同目标;

(5)大陆会议决定宣布独立,1776年7月4日,杰斐逊为首五人委员会草拟的《独立宣言》通过。

2、《独立宣言》的发表——1776、7、4杰斐逊

3.《独立宣言》的内容

①组成部分:

《独立宣言》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阐述了宣言的目的。

第二部分高度概括了当时资产阶级最激进的政治思想,即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独立的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历数英国压迫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条条罪状,说明殖民地人民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拿起武器的(强调独立的正义性和必要性)。

宣言的最后一部分庄严宣告独立。

②《独立宣言》体现了哪些思想?

——平等与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民革命权利

4、《独立宣言》发表的意义

1)、积极意义与影响:

P27

①(在美国史上)宣告美国诞生。

②(在文件史上)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国的原则,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

③(在革命史上)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④(在解放史上)推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⑤它体现的民主思想,成为美国人不断追求的理想。

2)、局限性(消极影响):

P27

①承认奴隶制

②有权参与政治的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

第2课法国《人权宣言》

1、《人权宣言》背景:

①根本原因:

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发展。

②思想基础:

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③三级会议的召开和大革命的爆发。

2、《人权宣言》的思想基础:

洛克和卢梭等欧洲启蒙学者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思想”。

3、《人权宣言》的基本原则:

天赋人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产权、主权在民

4、《人权宣言》的意义:

①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等级制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实际上宣告就封建王权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诞生;

②以法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权利取代了以君主个人意志为标志的封建特权;

③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将启蒙思想发扬光大,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④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的进程,对世界、欧美、亚洲和中国革命产生影响;

第3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11

1、背景:

1)、时代背景:

(1)1912、1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2)1911、12《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3)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2)、理论来源:

启蒙思想

3)、现实依据:

美国1787年宪法

2、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3、内容:

①规定国家性质(“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规定国民权利和义务;

④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⑤实行责任内阁制。

4.性质和地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5、评价:

①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施政原则,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

②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蓝本。

④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民主化进程。

第四单元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

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材P42)

1、1689年《权利法案》

⑴背景:

英国悠久的宪政传统和1688年的光荣革命

⑵颁布:

1689

⑶内容:

《权利法案》是英国宪政史上重要的文献,它以法律条文的形式,一方面限制了英王的实际统治权,另一方面保障了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从而结束了英国都铎王朝以来形成的君主专制统治。

⑷影响:

教材P43

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得以确立。

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成为以后很多国家资产阶级效法的样板。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1)形成:

《权利法案》《三年法案》《王位继承法》

(2)基本原则:

①限制王权②议会权力至上

(3)特点:

国王与议会并存,共同构成国家的政治体制

3、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历史意义。

P44

(1)英国资产阶级分享到了国家权利,英国获得了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2)英国在本质上逐渐实现了向现代民主国家的转变。

(3)英国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为欧洲乃至世界做出了贡献。

第2课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一)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1、含义:

内阁由议会产生,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2、形成过程:

(没有任何成文法律为依据,依靠惯例形成的)

(1)起源:

16—18世纪初,枢密院中外交委员会

(2)形成:

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3)发展:

18C后期,形成内阁可以提前大选惯例

(4)完善:

19世纪上半期,议会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必修1P37)、两党制度

3、主要职权:

⑴内阁:

⑵议会:

⑶首相:

4、内阁制原则:

⑴产生方式:

下院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内阁成员由首相从下院多数党议员中挑选任命。

⑵统治方式:

全体一致,集体负责制。

⑶去留方式:

内阁失去下议院信任时,全体辞职或请求国王下令解散下院,重新进行大选。

(二)、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影响

1、代议制的含义:

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和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

2、英国宪政(或政治制度)的特点:

⑴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

⑵保留君主,代表国家,但“统而不治”。

⑶以议会和责任内阁为权力核心。

⑷没有一部成文宪法,不成文的习惯法与惯例在政治生活起着更大作用。

⑸基本政治框架保留着中世纪的传统特征。

⑹发展的渐进性与创新性。

3、影响:

⑴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使英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⑵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

⑶对于欧洲和北美地区、英国海外殖民地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3课美国代议共和制度的建立

——1787年宪法与美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确立

1、背景:

①邦联政府的松散性,缺乏一个有效的全国性政府,无力保护独立战争成果;

②战后经济困难,激化社会矛盾(谢司起义);

③没有封建专制的传统;

④以麦迪逊为代表的联邦主义者的贡献;

⑤吸收英法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精髓

2、宪法的内容:

共和体制、三权分立原则、联邦制

(1)1787年宪法的内容

①确立了代议制共和制度。

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和代议共和制的原则。

规定所有的公职向人民开放,总统和国会议员都是民选的。

【注意理解概念:

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②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思想。

权力归属

产生

职权

联系

立法权

国会

各州议会选参议员;

选民直接选众议员

最高立法权、征税权、征兵权、宣战权、贸易权、缔约批准权

相互独立,彼此制约和平衡

行政权

总统

选民间接选出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任命政府高官、法律否决权,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司法权

联邦法院

总统任命,

参议院同意

最高审判权、释法权

③确立了联邦制。

规定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分割,互不侵权。

【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宪法的意义:

①地位:

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宪法。

②对美国:

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促进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巩固独立战争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为美国以此后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制度保证。

③对世界:

为许多国家效仿(对中国的影响?

(3)宪法的局限性:

间接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才有选举权

(4)宪法局限性的原因:

①1787年制宪会议的初衷只是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邦联;

②宪法本身是大州与小州、南方和北方的代表及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

(5)宪法的完善:

①手段:

通过宪法修正案修正宪法。

②成果:

黑人和妇女权利陆续得到承认。

③意义:

联邦制内容得到补充和完善,宪法生命力得到更新,对美国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