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下学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751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下学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代文学史下学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代文学史下学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代文学史下学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代文学史下学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下学期.docx

《古代文学史下学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下学期.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史下学期.docx

古代文学史下学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

<一>小型知识点

1.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他有诗才,其诗清新超拔,雄健豪迈,尤擅长于七言歌行,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

高启又是“北郭十子”之一。

但实际上,明初众诗人中,高启是最有成就的诗人。

2高启的作品风格发展转变的过程:

元初时期反映“战乱生活”的作品如:

《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基调凝重悲怆。

元末,许多诗作体现元末的文学精神。

如表现自我人格的《青丘子歌》,强烈而鲜明地体现了脱离伦理的羁绊而获得自由发展的个人化要求。

诗中的“不问龙虎苦战斗”,正遭到了朱元璋的强烈厌恶。

随后出现一系列主观色彩鲜明的形象,引人注目。

如《孤鹤篇》中自由、美丽的世界也仅是幻想而已,与诗人常常感受到的孤寂相伴随的是莫名的惊悸。

入明以后,他曾对新王朝抱有期待。

写有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歌颂国家统一,也包蕴着对于统一给人民带来安定富足的期望。

但同时,新朝的所作所为已在他心中投下了阴影,而且越来越浓重,国家百姓生灵涂炭。

如:

《江上见逃民家》,真实地描述了这种萧条景象

3.宋濂的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强调“文”要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

如《秦士录》

4.宋濂的人物传记:

《秦士录》、《王冕传》、《记李歌》、《竹溪逸民传》、《吴衍传》等;记叙散文有《环翠亭记》。

5.刘基的散文创作,被人置于宋濂相并称的地位,他的《郁离子》是寓言散文的典范。

其往往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揭露反省现实生活的弊端。

6.台阁体:

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和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就是指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其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7.茶陵派:

以李东阳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钅弋、邵宝、鲁铎、石瑶等。

其文学主张:

诗文有别;批评诗的理化(以诗叙事,以诗言理)与俗化;主张学古。

8.前七子:

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后七子:

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9.前后七子文学复古的得失与影响?

(1)积极意义上:

首先,他们在复古的旗帜下,努力为文学追求一席独立的地位。

其次,在重视文学独立地位的基础上,前后七子增强了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也正是这一点上,他们对旧的文学价值观念和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定的冲击。

(2)弊端上:

他们在复古过程中,在拟古的圈子中徘徊,他们的主张与创作实践存在着距离,求真写实的观念并未在她们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为数不少而缺乏真情实感的模拟之作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水准。

(3)也给后世文坛带来了直接或者间接、正面或者负面的种种影响。

如:

诗人沈德潜曾经标榜前后七子的复古业绩。

(4)前后七子的一些文学主张在某种意义上也开启了后世文学的新精神。

如公安派的直抒胸臆的“性灵说”。

9.唐宋派:

嘉靖年间,文坛中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

该文学派别将前七子作为自己的反驳对象,提倡唐宋文风,茅坤采录八大家之文,而编成的《唐宋八大家文钞》讲唐宋古文明家标榜为效法的“正统”。

唐宋派强调“文以明道”。

10.归有光的散文其长处在于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平凡琐事以及普通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因此读来使人感到真切生动,回味无穷。

如《先妣事略》,《项脊轩志》。

11.明代戏曲两大部类:

杂剧和传奇。

明代剧坛以传奇最为盛行,加之有元杂剧珠玉在前,所以明杂剧在明代长期处于低潮,而且也不如元杂剧。

12.明初宫廷派剧作家中朱权的创作:

作品有《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因袭过多,成就平平。

13.朱权的戏曲理论专著《太和正音谱》,兼戏曲史论和曲谱为一体,它继元代钟嗣成《录鬼簿》、周德清《中原音韵》二书余绪,在戏曲史上地位很高。

14.朱有燉(号诚斋),是明代杂剧史上创作较多的作家,今存杂剧31种。

另有散曲集《诚斋乐府》、诗文集《诚斋新录》。

其作品思想性不高,艺术上略有可取之处。

对于体制的改革:

突破一人主唱的限制。

不纯唱北曲,多用增句,定场不念诗而念词。

所有这些都对杂剧的南曲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5.康海,著有《中山狼》。

“中山狼”系列题材盛行,表明明代中后期杂剧创作以影射、讽刺、批判为主,极富战斗力。

杂剧:

陈与郊《中山狼》、汪廷讷《中山救狼》传奇:

无名氏《中山狼白猿》

16.冯惟敏,《僧尼共犯》主题鲜明,表为批判佛家禁欲思想,实为批判程朱理学,主张思想解放。

17.讽刺杂剧:

徐复祚《一文钱》(吝啬鬼卢员外);王衡《郁轮袍》(王推冒充大诗人王维);吕天成《齐东绝倒》(矛头直接对准“圣君”尧、舜,表现“情”大于“法”);茅维的《闹门神》(叙旧门神不肯退位的丑态)。

18.爱国题材杂剧:

陈与郊《文姬入塞》,《昭君出塞》;叶宪祖的《易水寒》;茅维的《闹门神》

19.爱情题材杂剧:

汪道昆《大雅堂乐府》:

(!

)《高唐梦》(楚襄王与巫山神女相会)

(!

)《五湖游》(范蠡与西施归隐)

(!

)《远山戏》(张敞为妻画眉)

(!

)《洛水悲》(曹植与洛神邂逅)]

以及冯惟敏的《僧尼共犯》;

20.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人、田水月等,浙江山阴人。

为明代最有成就的杂剧作家。

徐渭的代表作品《四声猿》,四部剧长短不一,因剧情而定,思想上离经叛道,艺术上通俗且有气势

《狂鼓史》为《四声猿》之冠,亦堪称明杂剧代表作品。

用虚构手法写历史事件,带浪漫主义色彩,内容影射严嵩。

②《玉禅师》反映官僧矛盾,否定禁欲主义,富有时代特点,被评为《牡丹亭》的先声。

③《女状元》&《雌木兰》歌颂女子文武才华,批判封建礼教。

前者全剧用南曲,具备开创意义。

21.徐渭所作的《南词叙录》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的专著,对传奇作家们也产生过极大的鼓舞作用。

22.明清传奇的两大主题是:

“忠奸对立”、“情理冲突”。

(即鲜明的忠奸对立观念、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深广的社会忧患意识,成为明清传奇的重要主题)

23.明中期的三大传奇:

(!

)李开先《宝剑记》——忠奸剧的定型。

(取材于水浒,写林冲落草的故事)

(!

)梁辰鱼《浣纱记》又名《吴越春秋》——将爱情与国家兴亡融于一体的历史剧的新篇。

(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范蠡与西施)

(!

)传为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揭发当朝首辅严嵩的罪恶;打破了传奇作品一生一旦的格局。

24.明后期的著名爱情悲剧中的两部“红”剧:

①周朝俊《红梅记》——一条线是裴顺卿与卢昭容的婚恋关系,另一条线是李慧娘与裴顺卿的生死之爱。

(贾似道之妾)李慧娘强烈的斗争精神,借男女爱情抨击了贾似道的凶狠残暴,给爱情注入鲜明的政治内容,爱情与政治相互表里,与清代《桃花扇》遥相呼应。

②孟称舜《娇红记》——叙写王娇娘与申纯二人自由恋爱,反抗包办婚姻,最终在封建势力压迫下双双殉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5.明后期的高濂的爱情喜剧《玉簪记》,将潘必正与陈妙常的恋爱故事作为全剧的主体情节。

26.“沈汤之争”:

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以汤显祖为代表的“至情派”(又名“临川派”、“玉茗堂派”)均形成于明后期,两派之间曲论斗争激烈,促进了当时传奇的成熟与繁荣。

27.根本分歧在于:

沈璟从重视曲乐的角度出发,要求文辞服从音律,重曲法,他们的观念则倾向于后七子;而汤显祖则从重视曲文的角度出发,要求音律服从文辞,重曲意,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

28.汤、沈之争无疑是明后期主情文学思潮和复古文学思潮相互撞击,在曲坛上激起的波澜。

但是,汤显祖的文化品位无疑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29.汤显祖,字中国明代末期戏曲剧作家、文学家。

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年号若士、茧翁,江西临川人。

30.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或者“玉茗堂四梦”:

(1)《还魂记》即《牡丹亭》;

(2)《邯郸记》改编自唐传奇《枕中记》:

大篇幅地描写“恶情”代表字文融与卢生之间狗咬狗式的斗争,字文融是一个奸诈刻薄、结党营私的权臣形象,卢生则是一个追逐功名富贵的书生,因夤缘幸进,最后扶摇直上,变得荒淫无耻的封建官僚。

(3)《南柯记》改编自唐传奇《南柯太守传》:

《南柯记》中的淳于梦是一个由有事功之心的士子成为有所作为的能吏而终于在宦海中堕落的典型。

(4)《紫钗记》改写《紫箫记》:

多情的霍小玉与专横的卢太尉之间的对立,而李益只是在两者之间游移不定。

最后通过具有特殊势力的黄衫客的成全,二人才得以团圆。

31.“临川四梦”的比较:

*从题材内容上看,《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政治问题戏。

前者女性占主体地位,后者则男子占主要和绝对的位置。

*从审美倾向上看,风情戏的主要基点是对人物发自内心的肯定,充满热情的赞颂。

政治戏的基点则在于对主要人物及其所处环境的整体否定。

*从哲学主张和理想皈依上看,风情戏时刻高举真情、至情的旗帜,而政治戏则反映出矫情、无情的可憎可恶。

*从曲词风格上看,风情戏妙在艳丽多姿,政治戏则显得尖锐深刻。

32.汤显祖的“至情”论:

(大致表现在四个方面)

(1)从宏观上看,世界是有情世界,人生是有情人生。

(2)从理想上看,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牡丹亭》便是至情的演绎。

汤显祖在本剧《题词》上写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3)从途径上来看,最有效的“至情”感悟方式是借戏剧之道来表达。

(4)汤显祖曾经尝试过以情施政,在县令任上创建其“至情”理想乐园。

33.《牡丹亭》的曲词填空:

(1)“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2)《题词》上写出: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3)纳兰词: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4)纳兰词: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4.李贽的“童心说”:

所谓“童心”即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绝假纯真”即不收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蔽障和干扰;“最初一念”实则指人本然的私心。

35.“公安派”:

主要人物有袁氏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

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36.“公安派”以“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直抒胸臆的抒情特征;清新清逸的艺术风格;浅率化的弊端等。

37.小品文的名称并不始于明清,小品一词,来自佛学,本指的是佛经的节本。

38.晚清小品文的特点:

(1)(显著特点)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作品中常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尚。

如:

袁宏道《西湖二》——山水画草的美景,游春仕女的艳态等。

(2)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

如:

张岱《自为墓志铭》——客观上叙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

39.小品文:

张岱《陶庵梦忆》《菜根谭》;袁宏道《西湖二》;王思任。

40.清代的四大诗论(诗歌理论):

神韵说:

(王士祯);格调说:

(沈德潜);性灵说:

(袁枚);肌理说:

(翁方纲)

41.元代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拜月亭》:

“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白朴《墙头马上》:

“愿普天下眷属皆完聚”;郑光祖《倩女离魂》。

王实甫《西厢记》: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二>**主要大型著作**:

一.罗贯中《三国志演义》(附:

手写版资料)

“三雄”:

枭雄刘备英雄孙权奸雄曹操;

“三绝”:

义绝关羽、智绝诸葛、奸绝曹操

2.施耐庵《水浒传》

1.小说评点者:

(繁本):

现存较早的百回本是汪道昆的《忠义水浒传》;

另有李卓吾(120回)百回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

还有明末金圣叹将其腰斩成70回的《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简本):

现存较早较完整《水浒传评林》;

另有吴从先的《小窗自纪》中,有《读水浒传》一文,简称“吴读本”,有人甚至认为它是“古本”。

2.《金瓶梅》一书则是借《水浒传》的“武松杀嫂”一节演化而来。

三.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

1.题材来源:

真正蓝本应该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

2.主题:

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3.人物形象:

杜丽娘:

德才兼备、唯唯诺诺的千金小姐,追求爱情,坚持理想,生死以之,敢于斗争的深情女郎;

春香:

活泼可爱的人物,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皮、直率层面的外化;

柳梦梅:

痴情、钟情、纯情。

4.戏剧冲突:

正方(杜丽娘与小丫头春香、青年书生柳梦梅)

反方:

(代表顽固封建统治阶级的南安太守杜宝和陈腐迂阔的封建教化系统的老塾师陈最良)

四.《西游记》的题材演变:

1.故事源流:

玄奘取经原始唐代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归国后,他奉召口述所见所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

(真实与虚幻并存)

2.由其弟子等人撰写的《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穿插离奇的事。

3.成书于北宋年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深沙神”出现了一次,还出现了猴行者这一形象。

并且其开始将历史取经故事文学化。

4.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在元代渐趋势定型。

“猪八戒”首次出现在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中,“深沙神”也改成了“沙和尚”。

5.至迟元末明初,有一部故事比较完整的《西游记》问世,这为后来作为一部长篇百回本《西游记》的成书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五.世情小说《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简称“张评本”(《金瓶梅》)的重要意义?

——以“酒色财气”为主题。

《金瓶梅》有评价曰:

“虽间杂猥词,而其佳处自在”

1.文学是角度上来说,它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第一部以“写实”为基调的长篇小说(小说中没写朝代兴衰等大事,而是写家庭琐碎之事,将视角转向普通的劳苦大众,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2.由一家而写及天下国家:

看似写西门庆的家庭兴衰史,实为批判社会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也就是由家庭辐射社会的宏阔视野官场。

3.其立意在于暴露。

即从暴露社会的矛盾走向剖视扭曲:

他写世情不在于一般的临摹,而是着意在暴露。

它的暴露,不但有广度,而且把矛头集中到封建的统治集团,在封建专制社会里,将暴露社会黑暗的焦点聚集在以皇帝为中心的最高统治者身上,可谓是抓住了腐朽的封建政治的要害。

4.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主要多色调、立体化地刻画人物的性格。

更多地形象就像生活中的人物一样有恶有善,色彩斑斓。

例如来旺的妻子宋慧莲,长得俏丽、聪慧,但又浅薄、淫荡。

即使如西门庆这个大恶人,也没有简单化。

5.其语言更加口语化,多用“市井之常谈,闺房之碎语”,在口语化、俚俗化方面做了尝试。

如王婆揭潘金莲的老底时说的“呆里撒奸”“养汉当饭”。

六.冯梦龙的“三言”(相关故事情节的阅读):

(1)社会新主角——商人: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两县令竞义婚孤女》,《施润泽滩阙遇友》

(2)官场新形象——“清官”:

《滕大尹鬼断家私》《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3)婚恋新观念(嫁小百姓):

《张廷秀逃生救父》,《卖油郎独占花魁》

(4)人性解放的曙光: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汪大尹火焚宝莲寺》,《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况太守断死孩儿》。

七.凌濛初的“二拍”(相关故事情节的阅读》

(1)商人描写的新内容:

《赠芝麻识破原形》,《转运汉遇巧洞庭红》,《乌将军一饭必酬》。

(2)公案故事的新开拓:

《恶船家计赚假尸银》,《进香客莽看金刚经》,《硬勘案大儒争闲气》。

(3)婚恋题材的新进展(自主):

《通闺闼坚心灯火》,《李将军错认舅》,《同窗友认假作真》,《小道人一着饶天下》,《满少卿饥附饱颺》(负心汉),《程朝奉单遇无头妇》,《程朝奉单遇无头妇》

八.清初戏曲:

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长生殿》*———重史意识,化长恨为长生的意蕴。

1.主线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历史故事,朝政军国之事是副线,习称天宝遗事。

2.其创作基本上是继承了白居易诗和白朴剧的内容和意蕴,而有所改变。

它的命意在于“乐极哀来”的道理。

它的前后两部分中,前者是写实,是爱情悲剧,后一部分是写虚,是鼓吹真情。

*《桃花扇》*———历史反思与征实精神,下层人物形象,国家至上的思想。

1.它是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全剧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展示弘光小王朝兴亡的历史面目,从而建立的历史背景。

2.下层人物形象(地位低下却是最高尚的人):

妓女李香君,艺人柳敬亭、苏昆生等。

3.人物形象:

(1)李香君——色艺双全、义盖云天的秦淮歌女;

(2)侯方域(可视为孔尚任的化身)——风流倜傥、忧国忧民的明末名士

4.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三个阶段:

(1)出仕前,只是单纯地抒发兴亡之感。

(2)出仕后,因有感于康熙知遇之恩,产生了颂扬当今圣上的构思。

(3)由于淮扬现实生活的磨难和京中闲官冷宦的刺激,他重新审视了大量素材,深化对南明史料的认识,使吊明之亡的意蕴渐浓,颂扬圣朝的情绪也渐淡。

8.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创作的基本理念:

“假神道以设教,正因果于鬼狐”

1.《聊斋志异》基本的叙事特征:

真幻错综,以幻写真,在幻想的鬼狐世界背后隐藏着焦灼而犀利的人间省视。

2.故事来源:

(1)采撷或借鉴前人的小说和笔记;

(2)友人所提供和寄赠;(3)集中更多的作品,尤其是那些爱情题材的名篇,多为作者虚构创造,并无“本事”可考。

3.《聊斋志异》的文体来说,其中有简约记述奇闻异事如同六朝志怪小说的短章,也有故事委婉、记叙曲微如同唐传奇的篇章。

清代纪昀讥其“一书而兼二体”,鲁迅称之为“拟晋唐小说”。

4.结构故事的两种模式:

(1)人入异域幻境;

(2)狐、鬼、花妖、精怪幻化进入人世间。

5.小说主题题材:

最为突出的则是描写了士人的精神世界,其中有关科举制度的弊端及其对社会、尤其是对文人心理造成的严重影响,是蒲松龄着力表现的题材之一。

6.小说故事的主要类型:

(1)对科举士子如痴如狂的精神状态的刻画,更具深度。

《叶生》、《王子安》(跟鬼玩,吓鬼)等;

(2)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审视科举制度的影响,如《胡四娘》。

(3)对生活充满了一直津津有味的热爱,这主要表现在他那些描写爱情的作品中,如《娇娜》、《阿宝》、《婴宁》、《青凤》等。

(4)表现了一种对知识与智慧的推崇——花妖狐魅的笑影和诗情,其中最有诗情画意的意象,是那些美丽而多情的花精。

《黄英》、《葛巾》等。

(5)其中也有一些揭露官场黑暗腐败的作品,表现出了与民众息息相通的情感。

如《梦狼》、《促织》等。

蒲松龄颂扬了被压迫者的反抗,《席方平》最具代表性。

(6)还表现出了一种博大的人道主义胸怀,使得对社会黑暗的揭露更具人性的力量与思想的深度,如:

《公孙九娘》。

九.《儒林外史》———对文化的反思

1.《儒林外史》是一部文人写文人的小说,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主人公和主干情节,传奇性和戏剧化的描写让位于现实性和性格化的表现,这使《儒林外史》别具一格。

2.主要构思:

正面看:

开篇就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

一方面通过他的观点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另一方面是在“外史”展开前,树立一个理想人格的典范。

反面看:

(1)其描写更具有历史包容性,可以在小说中找到不少相关情节是取材于历史的。

如梅玖开始对周进十分无礼,但当周高中入仕后,却冒充他的学生,还小心翼翼地将其早年对联装裱。

(2).它的具有反讽意味的历史感还表现在人物对前代典范虚有其表的模拟上,这一点在娄三、娄四公子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3.通过这种正反面的结构描写:

突出的是一种相同的思想旨趣:

用朴素的生活对抗被世俗污染的人性。

4.其主体部分,描写了四代儒林士人:

(1)是生活在成化末年的周进、范进,以及年岁略小的严贡生、严监生——他们是八股取士制度的热衷者和社会基础;

(2)是活动于正德末年和嘉靖前期的相国公子娄三、娄四公子,以及制艺选家马纯上,匡超人、牛浦郎——或空虚、或寒酸,或借举业和名士头衔坑蒙拐骗;(3)是生活于嘉靖后期的杜慎卿、杜少卿,以及余特、余持兄弟。

还有庄绍光、虞博士——最有声色的一代,多数在势利的风俗中离乡别井;(4)是生活于嘉靖末年的陈木南,以及比他略早的汤由、汤实——向妓女谈论科场和名士风流。

10.曹雪芹的《红楼梦》

1.在《金瓶梅》影响下的创作:

《金瓶梅》后,小说家开始把目光转向家庭。

但如果作者对其所描写的题材缺乏深刻的感受时,他就更多地只能求助于外在情节的夸张性表现。

《金瓶梅》受人诟病的性描写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此造成的。

而《红楼梦》的题材同作者关系之密切,在小说史上是空前的。

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只是表现在情节与素材上,更值得重视的是作者对描写对象的充沛的感情体验,使他在创作中流露出难以遏制的忧伤和忏悔;而这恰恰是此前小说所缺乏的,甚至是整个传统文化所少见的。

2.写作理由:

在曹雪芹的心理中,有着很强烈的怀旧气质,他的追忆闺中密友,其实反映了饱经沧桑的男性共有的感情与心态;而作为一个写作理由,则表现了一种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审视生活的态度。

3.创作理念:

(1)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却也意识到了虚构的重要,他在创作中“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就是一种自觉的艺术提炼、改造的过程。

(2)强调了自己是“大旨谈情”,借书中人物之口说:

“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

4.有两条线索:

一是贾府的衰落,二是宝黛钗的婚恋。

5.两线索之间的联系:

因为前者,三人的婚恋才不同于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因为后者,贾府的衰落也不同于《金瓶梅》等小说中简单的因果报应框架下的盛衰过程,而在与人生问题的深入联系中,获得了更沉重的生命内涵。

6.悲剧产生的原因: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大方面:

太虚幻境与荣宁二府就是理想与现实的一种折射,而大观园则是二者的交汇;小方面:

人物的设置也隐约反映了这样的矛盾。

如贾宝玉在梦中呼唤“兼美”,一旦醒来,他就不得不在林黛玉与薛宝钗之间做出选择。

(2)曹雪芹对人的生命与人生意义的思索。

(对美人黄土这一意象运用时,没有堕入否定生命的虚无中,也并非一般地抒发红颜薄命的感慨,而是表现出了一种对青春、对生命的深深眷恋,寄予了作者的无限同情和忧伤。

7.悲剧的表现:

(1)浓重的末世感。

(《红楼梦》中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实际上是这一规律性现象的反映。

(2)宝黛钗感情纠葛:

“悲金悼玉”、“情重愈堪情”的感伤。

8.叙述层面与情节结构:

第一回至第五回都可以看成是《红楼梦》的“楔子”,包括石头自述、灵河畔神话、甄士隐故事、冷子兴演说、太虚幻境等组成部分。

(1)石头自述了除了叙述意义外,那种与生俱来的“自怨自叹”,也决定了主人公的人生态度。

(2)灵河畔神话赋予了宝、黛的爱情以一种美好的、也是超越世俗的品质。

(3)甄士隐故事及一僧一道出现,赋予小说深刻的哲学意味。

(“好”与“了”的意识和情节“盛”与“衰”的线索也构成了作品内在的思想结构。

(4)太虚幻境作为一个虚幻的世界,与贾府的世俗伦理世界也构成了一种“真”与“幻”的对比。

9.细节描写:

真实感(湘云和黛玉的打趣);用笔深细(宝玉进父母房);画面感(四十回的欢笑场面)。

10.《红楼梦》的诗美特征:

(1)赋予了小说强烈的抒情意味,使叙事文学与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完美地融汇在一起。

(2)对人物命运的关注是其诗美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