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拜访习俗和送礼习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574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讲拜访习俗和送礼习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五讲拜访习俗和送礼习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五讲拜访习俗和送礼习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五讲拜访习俗和送礼习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五讲拜访习俗和送礼习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讲拜访习俗和送礼习俗.docx

《第五讲拜访习俗和送礼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拜访习俗和送礼习俗.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讲拜访习俗和送礼习俗.docx

第五讲拜访习俗和送礼习俗

第五讲拜访习俗和送礼习俗

拜访就是访问,指人们在日常的生活或工作中到亲戚、朋友、熟人、同时或者陌生人的住所或工作单位去看望、叙旧、晤谈、办事等方面的社交活动。

一般来说,拜访有官方和私人拜访之分。

前者比较正式和隆重,要求礼节周到,严格按照礼仪规范进行;后者则是平民之间的相互访问,一般比较随便,不甚拘泥于形式。

一、拜访习俗

(一)预约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拜访某人之前要先做好安排,向被拜访者提出前去的建议、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双方商定后方可进行。

也就是说,在拜访之前一定要事先约好。

原因:

现代西方社会,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较快,计划性强,不与被访者预约就突然造访,容易打乱对方的计划,造成不便。

——中国人拜访某一人一般不事先预约或通知。

这样做也有各种原因:

首先,事先预约或通知,主人要为待客准备饮料和饭菜,会给被访者造成麻烦和负担;其次,中国人访客一般会选择一个主人不忙的日子,如周末,不会带来多大的麻烦;最后,预约显得过于正式,中国人访客一般不会为此而惊扰主人。

——由于在传统上中国人访客并不事先预约,所以当客人大驾光临时,主人并不介意。

有时还会为要见的人不在向客人表示歉意。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而且,随着通讯方式的突飞猛进,人们联络起来越来越方便,在一些大城市,预约的做法也多起来。

——在英美等国家预约拜访有各种办法。

两个人面对面地商定,打电话或用书信等其他联络方式联系都无不可。

如果被访者在外埠,由于时间短促,无法事先约好,访客到达后再打电话也可。

但是,访前一定要事先通知。

如果事先没有约好就去拜访某人,访问者会遇到两种情况:

①主人可能会接待你(这是最好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访客不要待得时间太长,说完话、办完事立即告辞;②主人有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不能接待你(这样,拜访者被拒之门外),发生这种情况,人们要善于处理,不要造成一种僵持的局面。

——与他人预约时,说话要客气,语气要婉转,要与主人商量,不可强加于人。

例如:

1Ihaven’tseenyouforalongtime.IwaswonderingwhetherIcouldcomeroundtovisityousometime.

2I’dliketocomeandseeyousometime.Wouldyoubefreeoneafternoonnextweek?

3Mr.ZhangandIwouldliketocomeandvisityou.WoulditbeconvenientforustocomeWednesdayevening?

——按照英语国家的习俗,初次拜访一个自己不熟悉的人,在得到对方肯定的答复之后,还要写一封信,表示自己将按时赴约。

另外,经双方商定好的拜访一般不得取消。

万一有急事不能前往时,要尽早通知对方,并表示歉意。

前去拜访某人时,一定要准时,不得提前或迟到。

——在中国,虽然可以直接去拜访一个人而不必事先预约,但要注意选择比较恰当的时间,若是一般性的拜访,要尽量避开主人工作、吃饭或睡觉休息的时间。

(二)到访和迎客

英语国家的做法:

——访客按早约定的时间到达被访者的家门时先按门铃。

主人开门迎客,并说些客气话,如:

Hello,gladtoseeyou.Docomein.

——西方人的习惯是客人入室后要脱掉外衣。

这时主人常常会说:

”Letmetakeyourcoat.”或“ShallItakeyourcoat?

”(当然,也有访客身体欠佳的情况,如感冒等,或者是拜访时间较短,这时就不一定要脱外衣了。

)同样,入室脱帽也是英语国家人们必须遵守的礼貌习俗。

——紧接着,主人便请客人落座。

常用的套语是:

”Dositdown.”或“Takeaseat.”或“Makeyourselfcomfortable.”(请随便坐。

)等等。

——客人坐定后,主人常以各种饮料待客。

他们一般先征询客人的意见,问他们想用点什么,诸如茶、咖啡、啤酒、冷饮等。

客人需要什么给什么。

有时主人会先与客人聊一会儿,然后再问客人用什么饮料。

比如,他们会用如下一些话来征询客人的意见:

Wouldyoulikesomethingtodrink?

Teaorcoffee?

Orsomethingcold?

或Howaboutacupoftea?

(需要注意的是,当主人问”Wouldyoulikeadrink?

”时,那常常指带酒精的饮料,如啤酒或葡萄酒之类。

在饭前和啤酒或葡萄酒是常有的事,但这时候一般不喝热茶或咖啡。

——主人请客人用饮料时,访客会根据各自的需要或情况做出不同但很客气的回答,例如:

Oh,thankyou.Thatwouldbelovely.

I’dlikeacupofcoffee.

Yes,please,ifitisnottoomuchbother.

No,thanks.I’vejusthadacupoftea.

Notforme,thanks.

——对于表示不想喝什么的客人,主人有时还会客气地再问一次”Areyousure?

It’snottroubleatall.”

——主人一般将客人要的饮料放在客人落座旁边的桌上。

当主人送上饮料时,客人不必站起来接过去。

但是按照西方人的习俗,端上来的饮料需要全部喝掉。

如果喝不了多少,则少要。

如果要了饮料又剩下很多,这人会认为客人嫌饮料不好,或者表示不喜欢——这自然会增添许多不必要的误解。

——虽然吸烟仍然是不少西方人的一种嗜好,但到其他人家做客时,主人主动请人吸烟的情况极少。

客人自己想吸烟时要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不可贸然地从口袋中掏出香烟便吞云吐雾起来。

中国人的做法:

——客人达到主人房前,应该轻轻敲门,问一声:

“***在家吗?

”们若开着,也不可贸然进屋,应先问:

“家里有人吗?

”当得到主人的邀请时方可进入。

由于多数中国人拜访客人没有事先约好,所以到访时,要拜访的人不一定在家。

遇到此类情况时,客人多说:

“对不起,我改日再来吧!

”或者告诉其家人自己的姓名、单位和来访的目的,请代为转达。

有的则写一张留言条简单说明一下来访的目的。

——西方人在家中待客一般在客厅中进行。

中国人在以前受居住条件的限制,很少有人能在客厅中迎客,这时,就会在自己的卧室待客(北方农村的住宅虽有堂屋,但人们更习惯在长辈的卧室内待客),当然,现在居住条件宽敞了,人们也在客厅中待客。

——中国人一向有好客和礼貌待客的传统。

客人到访时,不管是家中哪一个人的客人,一般都会出来见面、寒暄。

——让座之后便向客人献茶敬烟。

请客人喝茶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俗。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以茶待客的规矩也不完全一致。

据说在北京用茶壶倒茶,壶嘴不能对着客人,茶杯无论大小都不可倒满,名为“浅茶”。

倒茶后双手捧杯送到客人手里,单手端茶杯或者把茶杯放在客人的面前都是不礼貌的。

(现在这种严格按照规矩献茶的已经很少见了。

——对于客人来说,当主人双手献茶时,他应该站起来,双手接过茶杯,并说一声“谢谢!

”在广东一带,主人敬茶时,客人右手指弯曲后轻敲桌面三下,以示感谢。

在广西用几个手指轻叩桌面则有不同的含义。

单指表示个人的谢意,双指表示夫妻的谢意,五指则代表全家的谢意。

在河南一些地区,客人想要继续喝茶时,杯中应留一些茶水,主人见此会给你继续添茶。

如果将杯中茶水全部喝完,则表示不再喝了,主人也就不再添茶了。

——除了以茶待客外,也有人端出糖果或水果请客人享用的。

目前,中国城镇软饮料十分流行,在夏季用汽水、矿泉水或可乐之类的饮料待客的也大有人在。

——对于主人的热情招待,客人会一再表示不必麻烦。

这种主客之间的礼让和推辞有时会使某些外国人感到大惑不解,但它确实表现了主人的待客之诚、客人的感激之情。

——中国人在外做客,一般遵循一条原则:

客随主便。

所以客人在主人家访谈时,一般不会主动提什么要求,在吃、喝等方面尤其如此。

如果主人问客人用点什么时,客人多半会说:

“随便,什么都行。

(三)交谈和话题

——待客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与客人交谈。

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不管客人来访的目的是什么,与客人进行一般性的交谈是免不了的。

——如果拜访的目的纯粹是为了看望或叙旧,主客双方少不了谈些目前各自状况的话题,如工作、生活、家庭之类。

如果拜访的目的是商讨某种事情,双方在寒暄之后就会言归正传。

——英语国家的人们在社交场合与他人交谈时所涉及的题目种类繁多,十分庞杂,从政治时事到家长里短几乎无所不谈。

1英语国家的大众话题之一是工作。

谈工作可以设计谈话人的职业、任职时间、职业兴趣,以及与工作有关的某些细节。

但是谈话时切莫涉及人们的工资收入,因为它属于个人隐私,是不能触及的。

谈有关工作的细节时要掌握好分寸,不可打破砂锅问到底。

谈话时大谈自己的工作也欠妥当,因为它容易给人一种三句话不离本行的印象或兼有炫耀之意。

听话人也会感到你知识面狭窄,只知道自己鼻子底下那点事。

2住所是人们感兴趣的另一个话题。

与人交谈时可以询问对方住在何处,住什么样的房子,住房是否宽敞、舒适、方便之类的问题。

如果在别人家做客,主人更喜欢客人恭维他们的住室宽敞、明亮和整洁。

女主人常常带领客人参观自己的住室,并向你详细介绍房子的特点。

谈住房可以,但切莫询问房子的价钱,因为这也是个人隐私,主人常常守口如瓶。

3英语国家人们的第三个大众话题是个人爱好。

个人爱好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阅读、集邮、运动、服饰、旅游、垂钓等几乎无所不包。

谈论个人爱好方面的题目容易引起听话人的兴趣和好奇心。

如果交谈双方发现二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不但谈话投机,并可能由此建立起长期的友谊。

4旅游或度假是西方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紧张的生活节奏常常促使他们寻找放松或休息的机会。

在这些国家里,经常待在住地而不外出旅游的人是很少的。

旅游或度假之前,他们乐意谈论自己的计划。

旅游或度假之后,则喜欢大谈个人的经历,甚至邀请亲朋好友到家做客,展示自己拍摄的照片,或者放映自己录制的幻灯或录像,和别人一起分享旅游的收获和愉快。

所以和别人交谈旅游经历或度假见闻是个很合适的题目。

5电影、电视、戏剧、音乐以及许多其他形式的大众娱乐活动也是人们乐意谈论的谈话题目。

由于电影电视的普及率很高,谈到电影的内容或电视的节目人人有话可说,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喜欢或厌恶的感想或评论。

所以,各种各样的大众娱乐活动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大众话题。

6英语国家有一个传统话题,就是谈天气。

英国人尤善此道。

天气是个长存不灭的题目。

天气的好坏与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切身生活,人们不会不注意它,也不能不理会它,所以谈论天气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而且天气也是个中性话题,它不涉及任何人的隐私。

当然西方人谈天气也不是死死板板地说:

天下雨了;天刮风了。

他们更多的是发表一些评论性的一件,例如:

It’slovelyweathertoday,isn’tis?

或Rathercold,isn’tit?

7英语国家的另一个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是有关国家或地方的大事情,如选举、罢工、自然灾害、政治丑闻、大型的犯罪活动、影响人民生活的政治和经济政策等等。

在谈论有关政治方面的题目时,不同政治派别或倾向的人会发表不同的意见或看法。

中国人与英语国家的人们谈论他们国内的此类话题时一定要谨慎,切莫不了解情况妄加评论,以免引起意见冲突,导致不愉快的后果。

——由于社会或文化背景的差异,一个国家的大众话题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可能成了十分敏感的禁忌。

例如:

1西方人对于诸如年龄、工资收入、婚姻状况、家庭财产等属于个人隐私方面的题目是讳莫如深。

但中国人对于这些却十分开放。

即使是一个年轻女子,当问及她的年龄时,会毫不迟疑地说出自己的真实岁数,而脸上并没有尴尬的表情。

中国人见面时,常常会谈到个人收入的问题,“你每月挣多少钱?

”会脱口而出,也不觉得问这样的问题有什么不当之处。

2西方人见面时问候对方的身体情况,表示关心,但对别人生病的情况一般不刨根问底,追问病情病因。

而中国人对于这一点却不怎么在乎,有的病人甚至会把求医治疗的情况详细说给别人听。

3在西方,宗教信仰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由于西方人在不同程度上多有信教的传统,一些虔诚的教徒对异教徒或无神论者感到不可理解。

所以谈及这类题目要掌握分寸,不宜争论。

中国信教或不信教的人都有,过去不少人把宗教看成一种迷信,容易引起信教人的不快。

在不得不涉及这类问题时,比较得体的做法是尊重对方的个人信仰,不可妄加评论,以免引起不快。

4中国人也有禁忌,只是与西方不同罢了。

中国人最忌讳的是“当着矮人说短话”,“哪壶不开提哪壶”。

这两句中国俗语的意思无非是说在与对方交谈时不要涉及他个人或与其有关的家庭或单位的短处或痛处,其中包括对方的生理缺陷,女士的胖瘦丑美等。

另外,中国人一般忌讳“飞短流长”。

对于那些没有根据的“流言蜚语”或“东家长西家短”,中国人多数是不屑一顾的。

人们更不愿意背着某人谈他的缺点或说他的坏话。

中国人不当面揭他人的短处,主要是顾及对方的面子,不能使人家下不来台,而影响双方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忌讳流言蜚语、背后议论他人反映的是中国人做人光明磊落的传统美德。

其次,在住所或其他的社交场合,中国人忌讳谈论粗俗不雅或者低级趣味的话题。

只有那些没有教养、没有品味的个别人才有兴趣谈这些话题。

即使这类人在一些大众社交场合也会有所顾忌或收敛。

中国人认为这些粗俗的话题登不得大雅之堂,因此也就成了社交场合忌谈的题目了。

——除了话题之外,人们还需要注意谈吐、举止和风度。

在这一点上中国和英语国家的礼仪规范大致是一样的。

总的要求是:

谈吐得体、举止文雅。

1与人交谈时,夸夸其谈,不着边际;自吹自擂,炫耀个人;言辞刻薄,讽刺挖苦等都是谈吐不得体的表现。

为使交谈生动活泼,趣味横生,中西方文化都主张谈吐要幽默机智。

当然幽默和机智是有文化差异的,中国式的幽默外国人不一定能够理解,而西方国家的幽默,中国人也不一定能够接受。

只要在交流中把话说得风趣,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是可以理解的。

2至于交谈时举止的文雅,中国和英语国家都有近乎一致的规矩,但也有差异。

谈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善于倾听对方的意见,不要东张西望,也不要随便打断对方。

在倾听别人谈话时,不可默不作声,没有反应,应不时地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反对,或者微笑表示高兴。

别人在谈话时不可站在一边偷听,更不能只与一个人交谈,把别人抛在一边不管。

也不可只与女士交谈,忘了男士的存在。

在与他人谈话时自己想要离开,最好找一个恰当的理由。

如果要去卫生间方便,最好用委婉语表达,以免使人听了尴尬。

(四)告辞和送客

——告辞和送客是拜访活动的最后一项礼仪习俗,哪一个国家或哪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没有,只是做法不同而已。

美国社会学家E.Goffman认为,人们见面时互致问候标志着交际活动的开始,而相互告别则象征着交际活动的终结,二者都具有促进和加强社交关系的功能。

——在英语国家,拜访结束时,一般由客人中的女士或年长者提出告辞之意。

如果拜访时间较短,客人提出告辞,再稍呆一会便可离去。

如果拜访活动的时间较长,主人留饭或应邀参加其他一些活动,而且又是在夜晚,客人在晚上10点半到11点之间告辞较为适宜,而且客人提出告辞和他真正离去之间应有一个短暂的时间间隔,约为15到20分钟。

客人提出告辞后不应马上离去,他需反复表示告辞之意两到三次。

否则,会显得唐突。

——在中国,除非主人一再挽留,客人一旦表示告辞会立即行动。

如果是宴请活动,客人吃完饭后马上告辞是不礼貌的,他至少还要呆上半个小时才能表示告辞。

——客人起身告辞,主人送客,这是中外一致的做法。

中国人送客一般要送到大门外,甚至大街上,而英语国家的人们送客到大门口为止,一般不出大门。

——客人离开前自然要说些感谢的话,而主人同样对客人的光临表示感谢,并表示有机会再次聚首。

但是人们观察到,双方在告别时有时话长,有时话短。

这多半与两个人分别后再次会面的时间长短有关。

如果双方分别后明后天又能见面,告别时话就短;如果分别后长时间不能相见,双方告别时话就长。

另外,双方分别时还伴有握手的礼仪,称为握别。

——英语中有一些固定的套语供告辞和送客礼仪之所需。

例如,客人告辞时常说的话有:

IthinkI’dbetterbegoingnow.

I’vegottogetupearlytomorrow.

IthinkIoughttobegoingnow.

Mybabysittermustleaveat11:

00.

IthinkImustbegoingnow.

Imustnotholdyouanylonger.

——告辞时,主客双方都要说“再见”,英语中这类用语已经司空见惯,如”Seeyou”,“Solong”,“Seeyoulater”,“Bye-bye”,“Goodbye”等等。

此外,还有某些问候语被用作告别语的情形,如”Goodmorning”,“Goodafternoon”,“Goodevening”等,在语气上非常正式,有时甚至有逐客的含义,人们在使用时应当特别注意。

”Goodnight”也是告别用语之一,但它用于晚间分别后不再相见的情形下。

有人在告别中也使用“Haveagood(nice)day.”或“Takecare.”等用语。

前者是祝听话人一天中好运,后者是请对方保重。

据人们观察,老年人使用这些辞别用语的较多。

——告别时双方说的一些感谢话的套语有:

Thankyouforalovelyafternoon.

Thankyou,I’veenjoythisbeautifulevening.

Thankyouforcoming.

——中国人待客,听到客人表示告辞之意时则一再表示挽留,并说:

“时间还早呢,再坐会儿吧!

”挽留客人表示待客之诚。

如果客人一说要走,主人就表示同意,好像主人乐意客人尽快离去。

即便是主人真有此意,嘴上也不会表示出来。

客人执意要走,主人为客人掀帘开门。

对于熟人或常客,主人送到大门外即可。

对于生客、贵客或远道而来的客人,往往一家人全部出动,送客到门外、汽车站或村口,看到客人离开后才回家。

——中国人在送客时口头上常说的客套话有:

“请慢走”、“请走好”、“不远送了”、“有空再来”等等。

客人对送自己的主人则说:

“不要送了”、“回去吧”、“请留步”、“再见”等客气话,这样,主客双方在热情洋溢的话语中分手,完成了拜访的整个礼仪过程。

二、送礼习俗

——送礼或馈赠是世界各国通行的社交礼仪,是人们表达心意的一种物质体现。

中国有句俗话: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人际交往中,按照各个国家或民族的习俗适当地送些礼物是为了向他人表示祝贺、慰问、友情、感谢,甚至是爱慕之意。

并且,人际关系也会从一个并不引人注意的方面得到加强和巩固。

——送礼虽然是国际通行的社交礼仪,但在送什么样的礼物,在什么场合送礼,如何送法等问题上,各国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少的差异。

1首先,赠送礼品,不是为了满足某人的物质欲望,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更不是为了借此打通关节,为自己捞取额外的好处,而应以“礼轻情意重”为原则。

中国和英语国家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据说,英国人向他人赠送礼品时注意“礼轻”,因为花费过多会使人觉得有“贿赂之嫌”。

英国人认为私人关系和业务关系要泾渭分明。

如果业务上有联系,送礼不宜过重,更不要送带有本公司标记的礼品。

在美国,亲友之间互赠礼品也避免馈赠昂贵的物品,否则会使受礼者感到心情不安。

美国人喜欢个人独立,不愿意于他人有很深的私人关系,更不愿意由此什么义务。

EdwardSteward在《美国文化模式》一书中曾这样论述:

“虽然社会活动占去许多时间,但是美国人避免对他人承担个人义务,他们不愿被牵扯进去。

像邀请或馈赠这类社交活动,接受下来,向对方表示谢意,就此为止。

接受者并没有义务必须回请或还礼,尽管人们模糊地感到某种答谢的举动是恰当的,但是这种社会压力并不具有其他文化中明显的社会义务所具有的那种正式的约束力。

美国人从事社交活动通常喜欢在尽可能不牵扯什么社会义务的条件下进行。

”中国人在交往中基本上是以“礼轻情意重”的原则行事的,但有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常常是厚礼相赠,这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陋习。

2关于送礼的场合,中国和英语国家也有异同之处。

西方人通常在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送别、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这些重要的日子送礼。

应邀到他人家中做客通常也带些礼物。

中国由于历史悠久,地区差别较大,送礼的日子或场合也比西方复杂。

例如,中国有诞生礼,即从孩子出生第一天到一周岁,要举行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内容不同的,在这些日子,但传统习俗,亲朋好友是要送礼的。

再如,中国人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非常重视给长辈或老年人过生日,现在小孩和年轻人也开始流行过生日了,因此,只要举行生日庆贺活动,应邀的亲朋好友自然要送礼。

还有,中国人在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时,礼仪复杂,送礼的要求也高于平时。

中国人基本不过圣诞节,但春节是送礼的重要日子,尤其盛行给孩子送礼。

中国人在春节时有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幸运”的孩子有时会得到数目惊人的“收入”。

当然,平时人们免不了有一些看望、拜访或宴请活动,按照习俗,大家也带些礼物表示自己的心意。

3关于送何种礼物,不仅中西差异大,而且与送礼的对象和场合密切相关。

下面介绍英语国家在不同的场合给不同的对象送礼的具体情形。

(一)英语国家的送礼习俗

1.生日礼物

——给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赠送生日礼物可以是带有小饰物的手镯、耳环、女孩喜欢的书籍、刻有孩子名字的文具、香水、头巾、腰带、墙画或者其他女孩子卧室的装饰品等;

——给十几岁的男孩子的生日礼物可以是衣服、体育器具、唱片或者受人欢迎的摇滚乐队的录音带、墙画、游戏机软盘、电脑软件等;

——给妻子或丈夫的生日礼物最好是那种她或他十分想要,但由于钱贵或别的原因而没有买的东西。

这种礼物会给对方一个惊喜;

——给老年夫妇最理想的生日礼物是商店礼品券、盆花、他们感兴趣的书籍等。

为他们订一份报纸,甚至给他们提供旅行机票都无不可;

——对任何人来说,你亲手制作的东西(DIY),如自己烤制的食品、手织的衣物或木工制品都是很好的生日礼物。

“Ababyshower”:

apartyatwhichtheexpectantparentsreceivegiftsfortheirexpectedchild.Bytradition,ababyshowerisintendedtohelpparentsgetitemsthattheyneedfortheirbaby.

“Asweetsixteen”:

atypeofpartyintheUnitedStates,usuallycelebratedforagirlonher16thbirthday.Today,thepartyismoregenerallytakenasanagecelebration,amustfortoday’steenagegirl,markingherbeginningofindependenceasshestepsfurtherintotheadultworld.Atsuchaparty,althoughuniquechocolatebarscanmakeanexcellentgift,givinghersomemoneyasgiftmaybethebest,becauseshewil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