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534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4

 

【学前导引】

我们在接触古代和外国的文化遗产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

对这一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那么鲁迅先生是如何看的呢?

学了《拿来主义》,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学习目标】

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含义。

2.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的讽刺意味,欣赏鲁迅杂文的风格特点。

 

【基础知识精讲】

·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见《祝福》一文)

2.鲁迅先生的主要杂文集:

①《热风》;②《坟》;③《华盖集》;④《华盖集续编》(1926);⑤《而已集》(1927);⑥《三闲集》;⑦《二心集》(1930);⑧《南腔北调集》(1932~1933);⑨《伪自由书》;

⑩《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共16部。

3.写作背景

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各种错误思潮随之泛滥,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甚嚣尘上,在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思想比较混乱。

针对这种状况,鲁迅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字词储备

礼尚往来:

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

尚,崇尚、重视。

仪节:

礼节。

大度:

气量宽宏。

自诩(xǔ):

自我夸耀。

诩,夸耀。

给(jǐ)与:

给。

残羹(ɡēnɡ)冷炙(zhì):

吃剩的饭菜。

文中借指权贵们的施舍。

冠冕(ɡuānmiǎn):

“冠冕堂皇”的省语,意思是很体面,有气派。

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吝啬(sè):

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

本文中并非贬义。

孱头(càntou):

软弱无能的人。

方言。

蹩(bié)进:

躲躲闪闪地走进。

玄虚:

文中指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国粹:

原指国家文化中的精华,文中是反语。

·课文剖析

1.思路结构分析

作者的思路大体是这样的:

对待文化遗产这件事并不是纯粹的学术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分歧和论争,也不是一个孤立现象,这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民族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重大原则问题。

而文化问题又同一个国家政权的内外政策密切相关,因此作者在构思本文时,就不能不把它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从近代的闭关锁国到“现在”的投降卖国,从对旧文化的抱残守缺到对进步文化的深闭固拒,都是与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不相容的。

这样,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把矛头针对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又联系历来有人自诩地大物博、盲目自大、自欺欺人的可笑心理进行分析批判,尖锐指出实行“送去主义”的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

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

这是说,不能光看着人家将有害的东西“送来”;必须“自己来拿”。

可是在接受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历来就有“左”和右两种主张,如果不给予分析批判,不但对“拿来主义”的正确性仍可能产生怀疑,甚至还会成为坏事,带来“危机”,因此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鉴别,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且要强调无产阶级应有的眼光和立场,指出“新主人”和“新文艺”之间的辩证关系,再一次阐明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课文主旨归纳

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3.论证方法借鉴

本文在论证“拿来主义”时,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比喻论证和比喻修辞不同,比喻论证是一种论证方法,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加形象,更加通俗易懂。

本文中,作者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有害也有用的部分,用“姨太太”“烟具”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无用部分。

作者把这些融入论证过程中,并不像比喻句那样要求有相似点,这就与一般的比喻修辞格不同。

此外,作者还写了对这所“大宅子”的不同态度,有“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的勇敢者,有“徘徊不敢走进门”的不敢接近的“孱头”,有“放一把火烧光”的全盘否定的“昏蛋”,也有“大吸剩下的鸦片”全盘接受的“废物”。

所有这些,构成了文章比喻论证的有机部分,形象地论证了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一中心论点。

4.语言特色欣赏

鲁迅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本文语言的特点是犀利和幽默。

犀利是能够三言两语,甚至只用一句话一个词语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例如“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的东西,这是‘抛给’的”。

一个“给”字就击中了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一句话就把“送来”和“拿来”的区别点明了。

犀利的语言多用于揭露敌人,鞭笞丑恶,也用于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

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只有五句话八十二个字,集中回答了五个问题,论因果,作选择,加判断,都深中肯綮、无可移易。

每一句都是精确、犀利的典范。

幽默,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在论辩的文章中还显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

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当而风趣的比喻。

作者对于如何占有,怎样挑选,早已深思熟虑,胸有成竹。

题目虽大,道理虽深,却能以小喻大,深入浅出。

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

这就是幽默的力量。

鲁迅的幽默和风趣,正如唐弢在《琐忆》中所说:

“他揭开了矛盾,把我们的思想引导到事物内蕴的深度,暗示他的非凡的观察力,显示了一个成熟的思想战士的特点。

5.疑难问题精释

①本文题目为《拿来主义》,而第一段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起笔?

举出“学艺”上的三个例子有什么作用?

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全面理清该文思路的一个关键。

鲁迅从回顾中国历史开始,意在说明从清政府奉行“闭关自守”政策的失败与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在推行卖国投降政策上是一脉相承的。

而“到现在”的政府,闭关自守的“关”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

1927年,蒋介石上台后,勾结各帝国主义国家,不断出卖领土主权。

“九一八”事变后,大片国土沦丧,美英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财政经济命脉,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军事力量,这些便是“送去主义”的明证。

但本文着重讲文化方面的问题,所以作者用“别的且不说罢”一转,列举“学艺”上的三个例子,说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揭露了反动政府媚外卖国成风,古今反动派由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再到投降的历史,揭示出“闭关”“送去”的危害:

“闭关”误国,“送去”卖国,其后果是“送来”了侵略。

在对这惨痛的历史进行批判后,再提出拿来主义即无产阶级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观点。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是对立的,形成鲜明对照,前者弊端越多批之愈深,揭之愈深,就更反衬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

这种先破后立,为下文阐释“拿来主义”的原则并对其内涵作具体分析论证打下扎实基础,也显示出作者立论的严谨和周密。

②区分“抛来”“抛给”“送来”几个词语不同的含义。

“抛来”是一种无目的行为,接受者可要可不要,有选择权。

“抛给”和“送来”则体现着“抛”者和“送”者即帝国主义者侵略的需要。

当时帝国主义以“送来”为名行侵略之实的事例比比皆是,人所共知。

如一九三三年六月,美帝国主义者为挽救其经济危机,提高粮食价格,同中国签订“棉麦借款”的协定,向中国倾销农产品,进行经济侵略。

所以作者说,不要误解为“抛来”的,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一字之差,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强盗面目昭然若揭。

由此我们也可看出鲁迅先生的文字功力之深。

③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试分析它的思路。

第一句重申“拿来”的主张,既紧扣题意,又收束全文。

第二句承接前一节的“挑选”,根据对我有用的原则,对文化遗产区别处理。

第三句阐明“拿来”的目的是推陈出新,创造无产阶级新文化。

第四句与前文斥责的“孱头”“昏蛋”相照应,提出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辨别真假革命者的标准,明确地说只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工作者,才能担当起破旧创新的艰巨任务。

最后一句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用排比的手法,双重否定的句子强调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言简意赅,感情真切。

 

【学习方法指导】

理解词语深层含义的方法——由表及里法

所谓由表及里法,简言之就是由词语表面的意义深入探求,进而理解其深层含义的方法。

汉语中的词汇可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两大类,而绝大多数是多义词。

多义词的几个意义的地位并不是平列的。

其中至少有一个意义是基本的、常用的;其他的意义一般是由这个意义直接地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

前者叫做基本义,后者叫做转义。

转义又分引申义和比喻义两种。

在作品中尤其是文学作品中转义的使用是经常的,我们在阅读时一定要认真领会,不能浅尝辄止。

举个简单的例子,“这条公路真宽”中的“宽”就是使用了基本义,即“横向的距离大”;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中的“宽”则是使用了引申义,即“不严厉,不苛求”。

再如,“灯光太暗,眼睛容易近视”中的“近视”是使用了基本义,即“视力有缺陷”;而在“他看不见前途,眼光太近视了”中的“近视”则是“眼光短浅”的意思,使用了比喻义。

在阅读中只有领会了词语的深层含义之后,才能进而深入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例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文中的“大门”和“碰钉子”显然不是基本义,需要我们深入领会,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应是指第一次鸦片战争,以英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列强使用武力,强行进入中国。

这里的大门应是指中国的“国门”,即边境。

“碰钉子”的常用义是“遭到拒绝或受到斥责”,而在这里,是指鸦片战争以后,清廷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例2.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一句中的“残羹冷炙”的基本义是“吃剩的饭茶”,这样理解显然太过肤浅,联系上面的“佳节大典”和“磕头贺喜”,我们再往深处想,可以理解为“权贵的施舍”,但这还不到家。

鲁迅在文中强调“拿来主义”的重要性之前,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并指出它们的危害。

如果我们只是送出去,送物送人送地,那我们的子孙就会无立锥之地,就会成为亡国奴,就会向别人乞讨度日,那样我们的中国就完了。

这样来领会这一词语,才算是比较深刻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知识拓展】

·迁移

《拿来主义》分析(节选)

在这篇短文中,鲁迅通过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观点,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

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了这样一些方面:

1.“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鲁迅既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强,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

对于这些貌似警惕性很高、革命性很强的“孱头”和“昏蛋”,鲁迅透过表面现象,看出了他们的实质。

鲁迅清醒地、坚决地反对了他们所代表的错误倾向,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清了第一层障碍。

2.“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鲁迅把旧的遗产区分为三个部分:

一部分是对人民有益无害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使之有益于人民的身体健康;一部分是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则要一分为二,正确地吸取、使用它的有用的方面,而清除其有害的毒素;还有一部分是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枪”“烟灯”和“姨太太”),原则上要加以“毁灭”,有些则酌留少许,送进博物馆,以发挥其对人民的认识和教育作用。

总之,是要在“拿来”之后,再根据无产阶级的利益,进行细致的鉴别,严格的挑选,从而决定弃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而不是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对于那种“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也就是那些“全盘继承”论者,鲁迅投以厌恶和鄙夷。

这就为正确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扫清了第二层障碍。

3.创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占有”“挑选”都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新文艺的创造,为了推陈出新。

但是,要想很好地推陈出新,就必须勇于批判继承。

因此鲁迅说: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拿来主义”的光辉思想,贯穿于文化革命的先驱鲁迅一生的言行和著作中。

早在五四时期,他就一方面和那些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御用文人,那些主张尊孔读经开倒车的“国粹主义”者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另一方面他也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从事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考订、辑录、校勘、评价文化遗产的工作,做出了批判继承的光辉榜样。

至于对外国革命文化的介绍,也花去了鲁迅一生中大量的心血。

鲁迅从自己参加社会斗争和文艺斗争的革命实践中,深感到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因此,他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钻研和分析论证,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

比如他在《论“旧形式的采用”》(见《且介亭杂文》)一文中就曾指出:

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

”在《〈木刻纪程〉小引》一文(见《且介亭杂文》)中,他又具体地指出:

“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不难看出,鲁迅关于批判继承的这些论述是十分正确和深刻的。

·发散

关于杂文

杂文是具有文学性的议论各种社会问题的文章。

杂文有过杂感、小品文、随感录等等名称,现在统一叫杂文。

人们把杂文称为诗和政论的结晶。

所谓诗,是说杂文应当像诗那样形象、生动、精练、充满感情;所谓政论,不是说它议论的范围只限于政治领域,而是说它不论议论政治问题还是文艺问题、经济问题、科学问题、日常生活问题等,都不应当就事论事,陷入具体业务的讨论,而应当提到政治的或思想的高度去分析。

杂文是文学散文的一种,属于偏重议论的一类。

我国古代先秦诸子的散文里,有不少通过讲故事来发议论的片断,其实就是杂文的雏形。

现代杂文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开始出现的,它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起过很大的作用。

而鲁迅先生是把杂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推向高峰的杰出代表。

现代杂文的主要特点是:

①尖锐泼辣,战斗性强;②形象生动,语言隽永;③短小精悍,一击中的;④形式活泼,手法多样。

 

【同步达纲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自诩(xǔ)脑髓(suì)吝啬(sè)

B.蹩进(bié)糟粕(pò)国粹(cuì)

C.磕头(kē)鱼翅(chì)冷炙(zhì)

D.孱头(càn)茅厕(cè)徘徊(huái)

2.下列句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以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B.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推进“象征主义”,以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C.但是我们没有人根据“礼上往来”的仪节,说道:

拿来!

D.虽然形势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不同,却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3.下列句中加粗的“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①此后是顺便到欧洲去传道

②然而尼采不是太阳

③“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④这是抛给的

⑤但是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A.②④B.①③C.③⑤D.②⑤

4.依次填入下面一句话中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  )上天堂,(  )落地狱,(  )我们的子孙是在的,(  )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A.或 或 却 因此B.或许 或  但 所以

C.或 或 但 所以D.或  或许 却 因此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9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②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③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④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⑤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6.第②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A.借喻、借代B.借代、借喻

C.借代、夸张D.借喻、夸张

7.理解“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的“捧”字,最正确的一项是

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B.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自豪。

C.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D.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8.分析本段文字的结构层次,选出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9.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几句

A.第①句B.第②句

C.第④句D.第⑤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既“拿来”又“送去”

正在进行的“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我们“拿来”了十五个国家的十八个城市的电视节目。

人家的艺术,我们可以观摩、思索、借鉴,既开阔了观众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电视艺术,可谓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这是“拿来”。

此外,还有“送去”。

据了解,明年,本市将在汉堡举办“上海电影周”,在澳大利亚举办“上海儿童电影周”、上海杂技园,舞剧《大禹》将赴欧、美、加、日等国演出。

等等,真是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拿来”和“送去”,这便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会使我们文化更充实、更成熟。

切勿一提“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大胆地“拿来”,也可大胆地“送去”。

10.根据语境,具体阐发“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之句的含意。

11.第二段中所讲的“送去”与鲁迅批判的“送去主义”是否相同?

为什么?

12.“一开放,就担心人家那儿的‘苍蝇’和‘蚊子’”的思想与下列哪一项相同

A.孱头B.昏蛋

C.废物D.清醒的青年

 

 

参考答案

一、1.A(髓suǐ)

2.D(势—式 拉—剌 却—确)

3.A 4.C 5.D

二、6.B 7.C 8.C 9.B

10.观摩思考,借鉴人家的艺术,提高我们的艺术。

11.不同。

鲁迅批判的是“只送不拿”的欺世惑众、媚外求荣的行径,这里的“送去”属正常的有来有往的文化交流。

12.A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拿来主义》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4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2、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月日总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2′)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

“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冯先生回答:

“不!

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3′)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

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

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

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三、整体感知课文(10′)

★放录音,整体感知“拿来主义”

1、思考:

“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

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3、课文论述的结构【板书】

第一部分(1-4):

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5-9):

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10):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分析第一部分(20′)

★诵读鉴赏1~4段,合作讨论问题(指定一个学生诵读1~4段)

1、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

——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板书】

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

实质—媚外;

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2、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

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

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

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3、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