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小建中汤.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478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小建中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3小建中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3小建中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3小建中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3小建中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小建中汤.docx

《13小建中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小建中汤.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小建中汤.docx

13小建中汤

13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工2枚

芍药18g生姜9g胶饴30~--50ml

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每

日3服。

胶饴冲服。

(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

主证:

心悸而烦,腹中痛,虚怯少气,面色不华,神疲乏

力,苔白润,舌质淡,脉涩或弦或缓弱.

副证: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四肢酸痛,梦遗失精,鼻衄,

里急。

(临证加减]

L自汗者,本方加黄芪、防风。

2.盗汗者,本方加浮小麦、桑白皮、青蒿、地骨皮。

3.胃纳不佳,食欲停滞者,加鸡内金、神曲、党参,或白术、茯苓、莱菔子、炒谷麦芽等。

4.气血明显虚弱者,酌加肉苁蓉、黄精、枸杞子、当归、

炙黄芪、熟地黄等。

5。

有瘀痛者,加田七;有痹痛者,加桑寄生、姜黄;有虚

秘者,酌加生地黄、生白术、火麻仁、生首乌、肉苁蓉等。

6。

有咳嗽者,加川贝;心烦不宁者,加酸枣仁、炒栀子、

淡豆豉。

7.反酸及干呕口吐涎者,加川连、吴茱萸;少腹冷痛者,

加沉香、小茴香。

8.吐蚘,腹痛时时发作,腹痛喜温喜按者,加川椒、雷丸、

使君子等。

9。

本方治疗胃病的体会:

凡胃病,有下列四点中之一二项,

便可用本方:

①胃痛时必兼肢冷且喜按;②中虚,内无热邪,便

结而小便不黄者;③El虽渴必喜热饮,舌苔多淡或色白者;④腹

中急痛,心悸,脉象弦缓或涩弱者。

[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5,

(6):

17]

、10.本方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

药用小建中汤加黄芪治疗消

化性溃疡,25天为1个疗程.临证加减:

反酸者,加乌贼骨、

川贝母l痛甚者,加延胡索、丹参、川楝子。

11。

本方加味治疗寒性溃疡病:

以小建中汤加味治疗溃疡病

属虚寒证者。

处方组成及用法,黄芪12g,桂枝9g,白芍18g,生

姜3片,大枣7枚,炙甘车5g,饴糖50g(冲)。

上方水煎去渣,

加入饴糖烊化,每日1剂,分2次服。

连服7剂为1个疗程,于第

8天服粗鹿茸(价廉效佳)3g.鹿茸焙成焦黄色,研细末,用鸡汤

或瘦肉汤送服。

服鹿茸后忌食豆类3天。

12.本方加减治疗胃炎与胃溃疡:

以小建中汤加黄芪(即黄

芪建中汤)加减,药用黄芪、白芍、大枣、麦芽各30g,;桂枝

10g,甘草6g,玄胡15g。

大便色黑者加乌及散(乌贼骨、白芨各15g);病久者加丹参20g;胃脘冷痛甚者加良附丸(高良姜

12g,香附15g);便溏纳呆加白术、焦山楂各15g。

13.本方加减治疗胃倾倒综合征。

胃倾倒综合征是胃切除

后,出现的一系列血容量不足的临床症状和合并症。

以小建中汤

加黄芪(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各30g,芍药20g,

桂枝、炒白术各15g,甘草、玫瑰花各lOg,炮姜6g,大枣5

枚。

贫血者加当归12g,枸杞子15g,阿胶、鹿角胶各6g;脘腹

胀满者加香橼、炒枳壳、煨木香。

失眠者加肉桂、黄连各工0g;

吻合口溃疡者加浙贝母lOg,生三七粉6g;吻合口炎症、舌苔黄

厚者加蒲公英20g,黄芩lOg,减桂枝为6g,去炮姜;大便稀溏

加入炒扁豆lOg,山药、麦芽各15g,芡实20g

14.变通小建中汤治疗胃痛:

将小建中汤原方中之桂枝改为

肉桂,生姜改为干姜,并加大白芍、肉桂、干姜、饴糖四味药的

剂量。

药用肉桂20~30g,白芍24~36g,干姜15~30g,炙甘

草15g,大枣15g,饴糖90g(可用白砂糖代替)。

胃痛剧烈腹微

闷胀者加延胡索15g,木香12g;上消化道溃疡加地榆24g。

15.本方治疗习惯性便秘:

药用饴糖30g,白芍15g,桂枝

6g,炙甘草5g,生姜3片.,红枣3枚。

后5味用清水600ml煎

取400ml,滤渣,人饴糖加温令化,空腹热服,每日2次,7日

为1个疗程。

16.本方加黄芪,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名黄芪建中汤。

[金

匮要略]

17.本方加当归,治产后诸虚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少腹拘

急者,名当归建中汤。

[千金翼方]

18.本方加前胡、细辛、黄芪、橘皮、人参、当归、茯苓、

麦门冬、半夏,去饴糖.治脏腑虚损,潮热自汗,将成劳瘵者,名乐令建中汤。

[和剂局方]

19.本方加当归、白术、人参、麦冬、川芎、附子、肉苁

蓉、半夏、黄芪、茯苓、熟地、去饴糖。

治阴斑、劳损,名十四

味建中汤。

[和剂局方]第九节小柴胡汤证的兼变证与疑似证

(102、103、104、105、107、108、109)

一、小建中汤证(102)

[原文]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2)

[提要]里虚兼感外邪的证治。

[释义]本条论述中焦虚寒、气血不足而兼感外邪的证治方药。

伤寒二三日,尚属

病之早期,当有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表象。

今见心中悸而烦,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

若心烦而喜呕,伴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则为邪传少阳,治当和解,主以小柴胡

汤;若心烦口渴、高热汗多,当属邪传阳明,治宜清下,主以白虎、承气等方。

若心悸

而渴、饮水则呕,并见小便不利等症,则为水气停蓄,饮邪凌心,治宜温阳化饮,主以

茯苓甘草等方。

然此条既未言及诸症,亦未治以诸方,反以小建中汤方主之,以方测

证,则知其必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而复为外邪所感,以致表里同病。

结合100条原文理解,二者皆属表里同病,惟本条为太阳太阴同病,而100条所论

为少阳太阴同病,是以所见证情同中有异。

太阴之病,是中焦虚寒、气血不足,此二者

所同之处,故有心神失养之悸烦,经脉失濡之腹中痛,气血不充之脉涩等症。

而本条表

证为病在太阳,故当见发热恶寒、身痛脉浮等;而100条则为少阳邪郁,故可见呕烦腹

痛、胁痞脉弦等症,此二者所异也。

然就其治疗原则而论,表里同病里虚者多宜先里后

表,故二者均先主以小建中汤,温建中土,调补气血。

待气血充盈、脾土复健之际,无

论太阳、少阳之邪,皆可因正气得复而自行解除。

设若未解,视其邪之所在,或汗或

和,此又随证遣方用药之理也。

[选注]

程郊倩:

可见阳去入阴,必有其先兆,善治者,急宜杜之以未萌矣。

心中悸而烦,

则里气虚而阳为阴袭,建中汤补虚和里,保中州,以资气血为主。

虽悸与烦,皆小柴胡

汤中兼见之证,而得之二三日,里证未必便具,小柴胡汤非所与也。

(<伤寒论后条辨。

辨少阳病脉证篇))

汪苓友:

伤寒二三日,邪当传里之时。

今则别无他证,但心中悸而烦者,此外邪已

微而不传,正气骤虚不能自持也。

盖阳气内虚则心悸,阴气内虚则心烦,故与小建中

汤,以建其里气之虚。

愚以此条病,必是太阳伤寒发汗之后所变,故建中汤,即桂枝汤

小变其制也。

(<伤寒论辨证广注。

卷四))

徐灵胎:

悸而烦,其为虚烦可知,故用建中汤以补心脾之气。

盖栀子豉汤治有热之

虚烦,此治无热之虚烦也。

(<伤寒论类方.桂枝汤类))

<医宗金鉴):

伤寒二三日,未经汗下,即心悸而烦,必其人中气素虚,虽有表证,

亦不可汗之。

盖心悸阳已微,心烦阴已弱,故以小建中汤先建其中,兼调营卫也。

(<医

宗金鉴。

订正仲景全书。

伤寒论注。

太阳中篇))

尤在泾:

伤寒里虚则悸,邪扰则烦。

二三日悸而烦者,正虚不足,而邪欲入内也。

是不可攻其邪,但与小建中汤,温养中气。

中气立则邪自解,即不解,而攻取之法,亦

可因而施矣。

(<伤寒贯珠集。

太阳权变法))

[评述]历代医家对本条所论证候看法基本一致,大多认为其为表里同病,而以里

证为病理重心。

对里证的认识,多倾向于脾气不足、气血两虚。

心悸一症,自以虚证为

多;而对心烦一症,则有主张邪扰者,有认为阴弱者,观点不尽相同。

笔者认为,在复

杂的病理状态下,将某一症象单纯解释为某一特定病机的体现,有失偏颇;症象的出

现,往往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在里虚已著而外邪未解的情况下,心悸而

烦,既是邪气扰乱心神的体现,更是气血失养之病象,若加凿分,则太过拘泥。

[治法]温中健脾,调补气血。

[方药]小建中汤方(参见100条)。

[方义]本方虽以桂枝汤为基础,然倍芍药而重用饴糖,则变解表之剂,而为建中

之方。

方中饴糖、甘草、大枣,味甘性温,补益脾胃,温建中州,中气得复而气血生化

有源。

桂枝、生姜性味辛温,与甘药相合,而奏辛甘化阳之功。

倍用芍药之酸寒,得甘

药之助,而成酸甘化阴之义。

如此甘温建中而阴阳气血双补,可使阴阳平调,营卫协

和,是以本方具有调补气血、内外兼顾之功。

值得强调的是,本方与桂枝汤组成药物仅差一味,然其组方大旨却自此而变。

桂枝

汤桂芍等量,与甘药相伍,辛甘助阳,酸甘化阴,“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

化气调阴阳”,然究以辛甘发散为重,故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为其主要功效。

而本方加

用饴糖,以甘温建中为主,且倍用芍药而增其化生阴血之力,是以本方虽具桂枝汤之基

本组成和功效,却以调补里虚为其主要功效,而兼具调和营卫之作用。

[方论选]

成无己:

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生育荣卫,通行津

液。

一有不调,则荣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中脏,是以建中名焉。

胶饴

味甘温,甘草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脾者,必以甘为主,故以胶饴为君,

甘草为臣。

桂枝辛热,辛,散也、润也。

荣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味酸微寒,酸,收

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枝、芍药为佐。

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胃

者卫之源,脾者荣之本,(黄帝针经)曰荣出中焦、卫出上焦是也;卫为阳,不足者益之

必以辛;荣为阴,不足者补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荣卫通;是以姜枣为使。

谓桂枝汤解表,而芍药数少;建中汤温里,而芍药数多。

殊不知二者远近之制。

皮肤之

邪为近,则制小其服也;桂枝汤芍药佐桂枝以发散,非与建中同体尔。

心腹之邪为远,

则制大其服也;建中汤芍药佐胶饴以建脾,非与桂枝同用尔。

<内经>曰:

近而奇偶,制

小其服;远而奇偶,制大其服。

此之谓也。

((伤寒明理论.诸药方论))

<医宗金鉴):

是方也,即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也。

名曰小建中者,谓小小建立中气

也。

盖中气虽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故仍以桂枝和营卫;倍芍药加胶饴,调建中

州;而不啜稀粥温复令汗者,其意重在心悸中虚,而不在伤寒之表也。

中州建立,营卫

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悸烦可除矣。

呕家不可用,谓凡病呕者不可用,恐甜助呕

也。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太阳中篇))

张路玉:

桂枝汤,方中芍药、桂枝等分,用芍药佐桂枝以治卫气;小建中方中加倍

芍药,用桂枝佐芍药以荣气,更加胶饴以缓其脾,故名之曰建中,则其功用大有不同

耳。

(<伤寒缵论.卷上})

[点评]成氏以药物性味理论,结合经义,全面阐释了本方的组方大旨;<金鉴)从

病理出发,认为本方虽以桂枝汤为基础,但重在心悸中虚,而不在伤寒之表;张氏比较

分析了桂枝汤与本方的组方意义。

诸家皆认为本方以扶植中土为其功效,然吴氏更主张

本方具有解肌和表之功,只是以温建中州为重点。

上述各种观点虽立论角度不一,但皆

持之有据,阐论平允,有助于全面正确理解本方之功用。

[临床应用]

(1)张仲景对本方的应用

1)用治中焦虚寒、气血不足之证而兼伤寒表证,见102条。

2)用治脾虚腹痛兼少阳邪郁者,见100条。

3)用治虚劳病中焦虚寒、阴阳两虚证,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

4)用治黄疸病脾虚气血不足者,见(金匮要略.黄疸病篇>。

(2)后世医家对本方的应用

1)<千金方):

治产后苦少腹痛,芍药汤(即本方)。

2)<苏沈良方):

此药治腹痛如神。

然腹痛按之便痛,重按却不甚痛,此止是气痛;

重按愈痛而坚者,当自有积也。

气痛不可下,下之愈甚,此虚寒证也。

此药偏治腹中虚

寒,补血,尤止腹痛。

若作散,即每五钱匕,生姜五片,枣三个,治一栗大。

若疾势

甚,须作汤剂,散服恐力不胜病也。

3)<本事方后集):

治肠风痔漏,赤芍药、官桂去皮、甘草炙,已上等分,右父咀,

每服二钱,生姜二片,白糖一块,水一盏,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4)<证治准绳):

治痢不分赤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

其脉弦急,或涩浮大,

按之空虚,或举按无力者,是也。

5)(方极):

小建中汤,治里急,腹皮拘急,乃急痛者。

6)<张氏医通):

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加桔梗,以提肺气

之陷;寒热自汗,加黄芪。

7)<证治大还):

凡膈气病,由脾胃不足,阳气在下,浊气在上,故痰气壅塞膈上,

而饮食难入也。

若脉弦,宜小建中汤。

(3)现代应用

本方在现代临床中亦得到广泛运用,无论内伤外感,大凡病机属于脾胃虚寒、气血

不足者,均可酌情选用小建中汤,其中尤以用治消化系统病证最为常见。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习惯性便秘、慢性肝炎等病证,多以

中焦虚寒、气血不足之腹痛为应用要点。

赵氏以本方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痛21例,全

部病例均见胃脘疼痛绵绵,时剧时缓,痛喜按压,得温则舒,喜热饮食等症,胃镜检查

示8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例萎缩性胃炎,11例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治疗效果良好,

胃镜检查比较结果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而张氏以本方加减治疗十二指肠溃疡30余例,

均获良效。

基本方:

桂枝9g,芍药18g,黄芪、乌贼骨、白芷各30g,甘草15g;水煎2

次分服,每日1剂,连服6剂停药1天,为1疗程,一般3—5疗程可愈。

便秘加火麻

仁9g;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者,加黄连9g;痛剧者白芷可增至60g,甘草增至30g。

空腹时服用。

对于小儿反复发作性腹痛,本方化裁治疗亦颇见效。

83例治疗结果表

明,疗效可高达98.1%。

该方对神经精神系统的多种病证亦有良好疗效。

对16例轻、中度抑郁情绪并伴食

欲不振的患者治疗结果表明,本方对精神症状全面改善性良好。

尤其对抑郁情绪有效,

具有速效性,且无副作用。

临床评价结果显示P值(精神症状)在该方的有效范围内

呈高值,由此认为本方的适应症为抑郁情绪,并推测其适用于轻度意志减退的病例。

另外亦有报道用本方化裁治疗松果体瘤、脊髓空洞症而获良效者。

本方对虚劳病之脾胃虚弱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金匮要略。

虚劳病篇)曾经明

确指出: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

小建中汤主之。

”结核病属中医虚劳病范畴,故可辨证选用小建中汤予以治疗。

李氏报道治疗一粟粒性肺结核女性患儿,下午低热,久治不愈,病延3月余。

体瘦食少,精神

萎靡,大便干,日行1次,舌质淡,苔正常,脉沉细无力。

以本方加党参、黄芪、

当归,服2剂后,热退食增,精神转佳。

7剂后复诊又有低热,依上方继服14剂而

愈‘“。

(4)医案选录

1)里虚伤寒。

治乡人邱生者,病伤寒发热,头痛烦渴。

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

迟而弱。

许(叔微)曰:

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曰:

“尺中迟者,营气不足,未可

发汗。

”用小建中加当归、黄芪,翌Et脉尚尔。

其家索汗药,言几不迩。

许忍之,只用

建中调营而已。

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

矣。

信乎医者当家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取效暂时,亏损五脏,以促寿

限,何足贵也。

寥笙注:

本案患者病伤寒,头痛发热,虽似麻黄证,而脉浮数无力,尺以下迟而

弱,此为里虚气血不足之候。

脉证不相吻合,应舍症从脉,虽有麻黄证,亦不可发表,

故以小建中汤加当归黄芪,大补营血,建立中气,中州既建,然后审其病之在表在里,

或汗或下,方不致误。

以中州既建,虽发汗不致亡阳,虽下阳亦不致内陷,所谓急则从

标,而缓则从本也。

服小建中汤加味五日,营血得复,尺脉方应,然后以麻黄汤解表,

得汗而愈。

若不循次第,妄用麻黄汤发汗,虚以实治,必亡阳而死。

小建中汤为桂枝汤

化裁,功能温养中脏,补虚和里,使气血两调,外邪亦能自解,中寓攻于补的方剂。

枝汤治太阳中风表虚证,小建中汤治太阳伤寒里虚证,故方可加味互用,一表一里,对

比观之,尤易醒人眼目。

本案辨证关键在于脉诊,尺以下弱而迟,为里虚气血不足,此

为要点,若凭证而不察脉,治必大错,信乎切脉之不可或缺也。

((伤寒名案选新注))

2)虚性眩晕。

邓某,女,50岁,因常发头晕眼花、四肢麻木而来诊。

初诊时需人

扶持才能步入诊室。

消瘦,面色暗灰,眼青唇白,神疲寡言,说话极费力。

诉常有眩

晕,坐时亦需人扶持,否则易倾倒。

不欲食,大便难,小便微黄。

舌苔白,脉弦迟。

西

医一向诊断为高血压病,现按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寒。

投以小建中汤加减:

桂枝、炙甘草

各15g,生姜24g,白芍18g,大枣、党参、麦芽糖(溶服)各30g,水4碗煎服8分,

温服;另配用吉林参6g炖服。

3剂后病情大有好转,头晕减轻,食欲增加,体力增强。

以后继续用小建中汤加减,1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新医学)1975;(12):

592)

3)过敏性紫癜。

李某,女,6岁,1980年4月初诊。

患者全身皮肤有出血点伴关

节痛、腹痛3天。

于3天前,全身关节肌肉轻微疼痛,未引起家长注意。

近3天来关节

肌肉疼痛加重,同时伴有腹痛、呕吐,并发现全身有出血点,而去某医院检查:

心肺

(一),肝脾未触及,血常规和血小板计数正常,大便潜血(++),尿常规红细胞20一

30个,蛋白微量,诊断为“过敏性紫癜”。

来诊时查:

患儿体质虚弱,面色无华,全身

皮肤有出血点,脉弦,腹拘急。

<金匮要略)曰: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

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据此,投小建中汤4剂,服后其症

大减,关节肌肉疼痛、腹痛明显减轻,出血点减少,呕吐消失。

又投4剂后,诸症消

失,尿常规正常,大便潜血转阴,再投3剂善其后。

(<经方的临床运用))

4)麻疹后腹痛。

林某,男,7岁,1964年12月15日入院。

其母代诉麻疹后7天,

曾患腹痛吐蛔,经住院治疗3天,用乌梅丸方作为汤剂内服,复用下虫剂等,曾下蛔虫10多条,痛瘥回家,5天后腹痛又起,曾经某医用氯霉素未效,迄今月余,缠绵不愈。

近来喝稀饭即呕,但食炙煿物未见吐。

诊得小儿疹后形衰纳少,面色无华,手足厥冷,

唇红舌绛,苔见灰白,津多不渴,脉见弱而微数,体温正常,大便或溏或结,溏时日必

数次,结时几天不下,腹痛时作时止,小便或赤或白,按腹胃脘虚软,绕脐拒按而痛。

证属久病里虚,气血均伤,寒热错综,阴阳失和;拟清里温胃,和其阴阳;予小建中加

黄芩:

黄芩、杭白芍各6g,桂枝、炙甘草各4.5g,生姜9g,大枣6枚,加水煎取药汁

冲入饴糖1食匙,分2次温服。

服药后未见呕吐,并得熟睡3—4小时,醒后腹痛顿止;

次日照原方再服1剂,腹亦未痛,且能食粥。

病家要求出院,即照原方将黄芩用量减

半,配2剂带回自服。

半月后随访,小儿已复健康,腹痛亦未再发。

(<浙江中医杂志),

1996,1:

23)

[按语]小建中汤以甘温建中为其组方原则,而寓温中健脾、补益气血、调理阴

阳、协和营卫诸多功效于一方,故临床可广泛用于治疗内伤、外感各种病证以脾胃虚弱

为病理重心者。

值得注意的是,本方虽以温中健脾为主,但与理中汤有别,并不适于阳

虚挟湿之证,于阴阳两虚而阳虚为主者尤宜;若阴虚内热较甚者,亦当慎用。

后世医家

对本方的运用甚为灵活,常据其病证阴阳亏虚的轻重而予以化裁施用,如血虚者加当

归,气虚者加参、芪,内热者加黄芩,挟痰者加枳、橘、夏等,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

治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