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30.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462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3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3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3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3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3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30.docx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30.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30.docx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30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阅读组合训练30

古诗词阅读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的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分)

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

2.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2分)

“敲”写出了诗人对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诗人久候客人不至的失落与无聊;“敲”与“落”衔接紧密,将诗人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文言文阅读

骆统

骆统字公绪,会稽乌伤人也。

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

统母改适①,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

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

御者曰:

“夫人犹在也。

”统曰:

“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

”事适母②甚谨。

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

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

统曰:

“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

”姊曰:

“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苦此?

”乃自以私粟与统,又以告母,母亦贤之,遂使分施,由是显名。

以随陆逊破蜀军于宜都,迁偏将军。

黄武初,曹仁玫濡须,使别将常雕等袭中洲,统与严圭共拒破之,封新阳亭侯,后为濡须督。

数陈便宜,前后书数十上,所言皆善,文多故不悉载。

年三十六,黄武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骆统传》)

注释①适:

出嫁。

②事适母:

服侍嫡母(宗法制度下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

【《三国志》简介】

《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参考译文】

骆统字公绪,是会稽郡乌伤县人。

父亲骆俊,官做到陈国相,被袁术杀害。

骆统的母亲改嫁,做了华歆的妾,骆统当时八岁,就和亲戚宾客返回到会稽郡。

他的母亲送他,他拜别母亲上了车,脸朝前不回头,他的母亲在后面哭泣。

驾车的人说:

“夫人还在呢。

”骆统说:

“不想增加母亲的思念,所以才不回头。

”他服待姨母非常恭谨。

当时发生饥荒,同乡和远方的客人很多生活窘困,骆统为了他们而减少了(自己的)饮食。

他的姐姐仁爱有德行,丈夫死后回到娘家,没有儿子,见骆统这样很为他难过,多次询问他原因。

骆统说:

“士大夫们粗劣的食物都不够可以吃,我有什么心思独自吃饱饭!

”姐姐说:

“确实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像这样让自己受苦呢?

”就把自己私人的粮食给了骆统,又告诉了母亲,母亲也认为骆统有贤德,于是让骆统分发施舍,骆统因此声名显扬,(骆统)因随陆逊在宜都打败蜀军,升任偏将军。

黄武初年,曹仁进攻濡须,派非主力部队将领常雕等人袭击中洲,骆统和严圭共同抗击打败了他,駱统被景封为新阳亭侯,后来任濡须督察。

他多次陈述有利时政的意见,前后数十次上书,所说的都很好,文字太多所以没有全部载录。

骆统年纪三十六岁,黄武七年死。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3分)

(1)面而不顾(回头看)

(2)数问其故(屡次,多次)

(3)文多故不悉载(全部)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统为之饮食衰少。

骆统为了他们而减少了(自己的)饮食。

(2)诚如是,何不告我,而自苦若此?

确实是这样,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像这样让自己受苦呢?

5.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为了不让母亲担忧,八岁的骆统在与母亲分别时强忍着不回头,可见他年少懂事。

B.骆统十分孝顺,尽管母亲改嫁,但他侍奉母亲一如既往。

C.骆统总是为他人着想,为吃不饱的人减少了自己的饮食,把粮食分施给别人,因此声名显扬。

D.骆统参与军事行动,先后打了两次胜仗,多有战功,显示了较高的军事才能。

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B(他侍奉的是“嫡母”)

6.你认为骆统是个怎样的人?

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3分)

年少懂事,忧国忧民,有较高的军事才能。

现代文阅读

(一)余香

赵文辉

①有人要跳楼啦!

②不,已经跳了,只是没摔下来,还挂在楼檐那儿。

那是老张家的二儿子张亮,今年高考成绩不如意,想上个普通的高校,可家里又拿不出钱,就觉得没出路了,他一念之差……跳的时候他又后悔了,双手抓住一根膨胀螺丝,膨胀螺丝是有线电视台工程班走线时打在楼檐上的。

求生的欲望迫使张亮高喊:

“救命!

③楼下马上围满了人,还有不少人正从屋里往外跑,一边下楼一边问:

“怎么了?

怎么了?

”楼长周大爷也来了。

他用手扩成喇叭冲上面喊:

“张亮,你要坚持住,我们马上来救你—”张亮全身颤抖,声音也在颤

抖:

“救……我……”发颤的声音揪住了楼下众人的心。

④周大爷吩咐几个年轻人:

“你们上楼去救张亮,他快坚持不住了。

”因为怕张亮摔下来,周大爷又采纳了一个楼友的建议:

“好!

大伙都回家抱被子,越多越好。

”人群“哗”的一下便散了,楼道里响起了匆匆上楼的脚步声。

周大爷虽然年纪大,却第一个抱来了家里的四条被子。

接着一条、两条、三条被子越聚越多,花花绿绿铺了一地,一会儿就有一人高了,众人这才松了口气。

这时,上楼救张亮的几个小伙子也爬上了楼顶。

就在他们快接近张亮抓住的那根膨胀螺丝时,张亮没了力气,手一松,一声尖叫……大伙都闭上了眼睛。

⑤厚厚的被子如一座棉花垛,使张亮有惊无险。

张亮毫发未损,只是吓晕了。

老张两口子赶来,冲那一叠被子跪下来“嘭嘭”磕响头,又转过身冲大伙磕头。

周大爷劝住了他俩。

“谢过被子就行了!

”周大爷说着,开始让大伙往回拿被子。

大家谈论刚才的场面,都夸周大爷指挥有方。

周大爷说:

“多亏大伙行动迅速………”一扭头,却发现了一个异常情况。

⑥那是三楼刚结婚的小刘两口子。

原来刚才他们回屋,看着结婚时新买的几条真丝被子,怎么也舍不得往外抱,怕弄脏了。

在他们犹豫不决的时候,张亮已经摔下来了。

如果他们不出来也就没什么事了,偏偏好奇心强,又要出来看看,却没想到最后领被子这一环。

结果他们尴尬地站在那里,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周大爷明白了怎么回事,默默地叹了一口气,却冲他俩喊:

“小刘,过来拿你家的被子!

”小刘两口子一愣,却见周大爷抱着一条八成新的被子朝他们走过来。

他们还没回过神儿,周大爷就已经把被子搭在小刘身上,说:

“没错吧。

”还冲小刘挤挤眼睛。

小刘两口子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脸红红的,抱着被子悄悄上楼去了。

没有人注意他们,要是他们空手回去可就不一样了。

⑦几日后,楼上楼下开始为张亮上大学的事捐款,发起人竟是小刘两口子。

他们带头捐了三千块,惊了一楼人。

周大爷在一边冲他们伸大拇指,两人却一脸惭愧,声音很小地说:

“周大爷,是你拯救了我们的灵魂……”周大爷赶紧冲他们摆手,让他们打住。

⑧后来,小刘两口子把被子里里外外拆洗得干干净净,还给了周大爷,被子里还夹了一束康乃馨。

周大爷用鼻子闻闻,一个劲儿地称赞,然后把康乃馨插在茶几上的花瓶里。

好长好长时间,屋里的香气都不散。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7.选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根据第①一⑦段的内容填空,完成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

(4分)

张亮跳楼遇险,周大爷指挥施救→众邻居抱来被子聚叠,张亮掉下获救→大家拿回被子,小刘夫妇遭遇“未拿出被子”的尴尬→周大爷将自家被子给小刘夫妇领走,暗解尴尬→小刘夫妇被感化,发起为张亮捐款的活动。

8.作者以“有人要跳楼啦”开头,好在哪里?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作者以“有人要跳楼啦”开头,起笔突兀,简短有力,先声夺人,能牢牢抓住读者的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感知全文,说说文章题目“余香”的含义。

(4分)

“余香”既指小刘夫妇赠给周大爷的康乃馨的香味,又指周大爷、小刘夫妇等人品德的芬芳。

10.结合语境,研读第⑥段中的画线句,想象小刘两口子此时的心理活动,以第一人称将其描述出来。

(100字左右)(4分)

示例:

跟这些好邻居比起来,我们真自私啊!

幸好周大爷把自家的被子让我们拿回家,否则真没脸见人呢。

周大爷,您化解了我们的尴尬,也给我们上了一课,是您拯救了我们的灵魂啊,我们一定会想办法回报您这份苦心的!

(二)城市里的菜地

晓寒

①河对面那一大片狭长的河洲,都用来种菜。

河把土地分开,同时也把生活分成两种。

我的窗户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面镜子,照山照水,照一座小城,照出一片菜地的丰歉。

②我和土地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来到这座小城以后,渐渐疏离了农事,把一片菜地当成风景看了。

我是菜地里的常客,空闲了就去,点一根烟,慢慢地,边走边看。

黄瓜花开了,偷偷绕过巴掌大的叶子高举在阳光中,波辣辣地变黄,做好了招蜂慈蝶的准备。

苦瓜开始显山露水,沟沟壑壑都在膨胀,一刻不停地忙着扩充自己的地盘。

芹菜拱出来,挤眉弄眼,芽尖上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抖落干净。

白菜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肿大,不起眼的白菜,也学会了用夸张的比例来表现自己的憨态可掬。

这些花朵、叶子、瓜果上,都挂着不同的节令,像超市里货物上贴着的标签。

菜地,已成为我另一本鲜活的日历。

③我母亲很少来城里住,城市在她眼里,一身的毛病。

你看你住那么高,一往下看吓死人,夜里睡着了都不踏实;一眼看过去,到处都是屋;街上车子打架,走条路都提心吊胆。

而她一辈子生活在村庄里,打开大门就对着田垄和山冈,到处撒满了稻子、瓜菜、花草树木、鸡鸭牛羊,喊一嗓子就有人答应,这种敞亮和温情是城市里拿钱都买不到的。

④有年春天,儿子过生日,母亲破例来住了两夜。

一天傍晚,我领她去菜地里看看。

一路过去,母亲指指点点:

这个菜栽得好,你看苗嫩葱葱的,以后肯定结得多;这块不行,要赶紧松土、放肥,再不搞就迟了,你看这人不能懒,人一懒,地也懒了。

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母亲几乎没停过嘴巴,脸上的表情也阴晴不定。

⑤一根藤蔓爬到沟里来了,母亲把它牵回架子上,一条虫子在叶子上爬,母亲把它捉了,母亲在不自觉中就把这些事做了。

各种瓜菜,没有一样是闲着的,拔节的拔节,长个的长个,散发着不同质地的清香。

在里面走着,亲切、踏实,知道自己离土地最近,离庄稼最近,离根最近。

⑥这晚,母亲显得很高兴,大概是没有想到,城市里还有这样一处地方。

不过,并没有因为一片菜地,使母亲改变对城市的看法,她还是像以前一样很少进城。

我回家去,母亲总会去菜园里摘些菜给我带走,每次摘菜的时候便会问我,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

我说老样子。

过了几年,母亲再一次问我,河边那块菜地还好吧?

我说妤着哩。

母亲不再说话,看样子她对我的回答很满意。

⑦事实上,那块菜地早已经被推平,几条街道纵横穿过,一些商品房从上面拔地而起,菜地以另一种形式变得高耸幽深,河的这边和那边都变成了同一种生活。

那些菜如今被埋在了城市的底下,人在上面走过,

汽车从上面碾过,只有日子还在流转,雨仍然从天空落下。

(选自2017年5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1.作者为什么说菜地已成为他另一本“鲜活的日历”?

(3分)

“鲜活的日历”是指不同的蔬菜表示着不同的时令季节,“我”一路走来,顺次看看它们,就像翻开一张张日历,菜地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或:

去看菜地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意思对即可)

1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4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各种蔬菜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它们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的特点,表达作者对菜地的喜爱。

(意思对即可)

13.文章的标题是“城市里的菜地”,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写母亲?

(5分)

菜地是连接母亲和城市的纽带;母亲对菜地的感情代表了老一辈人对土地和庄稼深厚的感情,具有典型意义;写母亲其实也是写作者自己,菜地对作者来说具有“根”的意义;母子对话内容和菜地的现实遭遇形成对比,加重悲剧色彩,深化了文章主旨。

(答出三点即可)

14.联系全文,分析第⑦段的作用。

(6分)

内容上:

交代菜地的结局(城市中这块令人感到亲切、踏实的菜地被无情吞没);与前文中菜地的生机勃勃形成对比,与“我”和母亲的愿望形成反差,表现“我”的痛心;结尾具有鲜明的画面感,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结构上:

照应文章的开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