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454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docx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docx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章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的含义

1、健康概念的历史演变

2、健康的意义

3.中西医医学中的身心相关思想

(1)中医学中的身心相关思想

①形神合一论:

《黄帝内经》(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主宰)

《类经·针刺类》(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

《文子·符言》(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神则穷。

强调了神对于形的制约作用)

②身心关系:

从起源看:

形具而神生

从作用看:

神是形的主宰。

形是神依附的实体,神是形的技能表现。

神充则气强渗衰则身衰,神亡则死。

从生理看:

神是形体的功能表现。

形是神的寄托之宅。

从病理看:

形衰则神无所主,神乱则形有所伤。

(2)西医医学中的身心相关思想

①希波克拉特的体液说;笛卡尔的二元论(身心交感论)

②现代身心医学体系的支柱:

Freud的精神分析学说,发展那则归功于美国精神分析学家DunbarF(《精神与躯体变化》)

③现代身心医学体系的形成:

心理、躯体、社会文化以及神经心理和心理生理等多方面的研究。

④美国《心身医学杂志》中,HerbertWeiner博士的述评

二.WHO关于健康的概念

WHO规定,健康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社会,生理,心理上的安好状态.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臂臀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

第二章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现状

第一:

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决定了制定健康标准的艰难;

第二:

心理健康与否的判别要受社会环境、文化风俗、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民族特点的影响;

第三:

心理健康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

第四:

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需要大规模的人群抽样;

第五:

基于心理活动规律的研究的不确定性。

(我被绑架到精神病医院)

2、心理健康标准制订的依据

第一:

统计测量标准;

第二:

社会规范;

第三:

生活适应;

第四:

临床诊断;

第五:

主观经验。

(抑郁症)

☆☆正常的异常心理☆☆

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

疲劳感:

感到疲惫不堪,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长,还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失。

焦虑反应:

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特定环境的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并随着时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如面临高考,有些学生坐立不安,有的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高考过后一切云消烟散,属正常情绪反应。

类似的歇斯底里现象:

多见于妇女和儿童。

有些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性自杀。

另外,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成真实的现实,绘声绘色的描述,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所致。

强迫现象:

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晚上难以入睡。

反复思考今天做了什么或者明天计划做什么,自己一时到这种思考没有必要,但是还是反复的想而通宵不眠。

有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思考某件事是否得罪了某个人等,有时我们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等等但这种现象持续时间步长,必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工作,仍属正常现象。

恐怖和对立:

我们站在很高或者很安全的地方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到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

如站在大桥上或高塔上想想自己往下跳的情景。

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于正常现象。

疑病现象:

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在亲友邻居同事因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

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以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偏执和自我牵连:

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对自己影射着某种意义,特别是对自己有不利影响。

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好似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领导不点名的批评某种不良现象,首先想到领导在批评自己等。

这种现象通常是偶发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醒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紧密联系。

错觉:

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和迫切期待的心理状态下可能出现错觉,但经过重复验证后可以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幻觉:

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能听到敲门声,呼吸声。

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

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

正常人在入睡前和行前偶有幻觉体验,不能视为病态。

自言自语:

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不影响工作属正常现象。

总之,正常与异常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正常人可以有某些异常行为,精神病人可以保留部分正常功能。

我们要从小排样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但不可狭义的解释并追求完美和绝对的心理健康,因为这种状态不可能存在。

3、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马斯洛的标准

第一:

有充分的安全感;

第二:

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

第三:

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第四:

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第五:

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和和谐;

第六: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第七: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八:

适度的情绪发展和控制;

第九:

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

第十:

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4、我国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

第一:

智力正常;

第二:

情绪适中;

第三:

意志健全;

第四:

人格统一完整;

第五:

自我意识正确:

第六:

人际关系和谐:

第七:

社会适应良好:

第八:

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二.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成因

1、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因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

小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际关系、情绪状态、自我控制、动机、自我概念、学习能力评价等。

初中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我控制、情绪状态、学习能力评价、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动机等。

高中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我控制、情绪状态、学习能力评价、自我概念、人际关系、动机等。

2、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一:

学习和升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

品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三:

情绪和情感方面的问题;

第四:

人际关系和青春期方面的问题;

第五:

个性与人格方面的心理问题;

第六:

特种心理障碍问题;

第七:

严重心理失常问题。

3、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

第一:

本体因素(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心理活动因素:

认知、情绪个性等)

第二:

诱发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

第三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

一.由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别学校相继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名称繁多;

政府文件不断变化:

1988:

《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对学生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要进行综合培养和训练;

199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1994: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1998: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的预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

1999.1: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继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遵纪守法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实施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1999.6: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1999.8: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正式使用“心理健康教育”。

2001.1:

《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小学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0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

2001.4: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2001.6:

《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含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三.功能

1.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2.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3.推进社会文明与进步。

三.存在的问题

1.观念陈旧落后,形式主义严重;

2.地区差异大,整体水平偏低;

3.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4.理论水平较低,指导实践不力;

5.操作缺乏规范,消极倾向显现(个别化倾向、医学化倾向、课程化倾向、德育化倾向)

第四章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正面教育)

含义:

是指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可行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心理学中第一印象的作用;小学老师的特殊身份;学校教育的特殊影响。

操作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指导,选择性的借鉴先进的经验和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机结合;重视正面的启发教育。

选择性的要求:

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容。

教育与生活事例(略)一班主任老师的话;积极评价的效果明显

二.全体性原则

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校所有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

只顾两头,不顾中间。

(正态分布曲线)

操作要求:

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共同需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克服偏见;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必须是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克服教师的情感偏向(学生最反感教师的做法)

教育事例:

统计学的原理;教师的刻板印象;问题的获得等

三.差异性原则

含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目前存在的问题:

忽略个性,片面的一刀切;差异存在的必然性。

操作要求:

了解个别差异及其表现;区别对待气质和性格不同的学生,宽容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游戏:

推人);作好个案记录。

四.主体性原则

含义: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尊重(尊重的含义:

重视、欣赏、赞美)学生的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实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助人自助);忽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解决的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问题;忽略了学生实践的环节(只有理论教育没有实践机会)。

操作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我选择、自我指导,既不能采取强迫手段也不能包办代替。

教育事例:

古希腊神话传说;曾经的经历(教师和学生的对话:

教师先说)

五.整体性原则

含义:

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目前存在的问题:

割裂心理活动的完整性和全貌;分析学生问题的成因片面现象严重;解决问题的方式“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教育事例:

东营一学生的例子(不完成作业)

操作要求:

关注人格整体的完整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全面、详细、多角度、全方位;教育和辅导采用综合模式。

六.发展性原则

含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以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目前存在的问题:

缺乏灵活性,固步自封;观念僵化(木偶奇遇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顾眼前存在的问题,不顾长远)。

操作要求:

明确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防治与发展相结合;辨证的观点看待学生。

(训练:

野渡无人舟自横)

七.活动性原则

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武打片解决问题的模式)

目前存在的问题:

活动流于形式,作秀成分严重(原因:

大环境的影响、媒体的忽悠)。

操作要求:

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精心组织和设计;耐心指导亲身体验。

教育事例:

爱妈妈与洗脚。

八.尊重与保密结合的原则

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障。

目前存在的问题:

贯彻落实的状况极差。

操作要求:

求助学生的所有资料以及信息绝不应作为社交或闲谈的话题;各案资料不应该出现在教育者的公开演讲或谈话中;避免以举例的形式炫耀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教育者所有的个人记录,不能视为公开的记录,不能随便让人查阅;记录不能随便带离咨询与辅导机构;设立健全的储存系统,确保求助者档案的保密性(科学研究除外)。

教育事例:

语文老师把学生的情况告诉班主任后。

 

第五章认知与健康

一.认知与健康的相关概念

1.认知与相关概念

认知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它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观念、阐释事物的思维模式、评价是非的标准、对人对事的基本信念等。

2.心理健康的认知理论

贝克的认知疗法

迈切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法

埃利斯的理情情绪疗法

(1)埃氏关于人的特性的观点

第一.人既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

人们有保护自己、快乐、思考并以口语表达、爱、与别人沟通、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倾向;同时也有自我毁灭、逃避思考、因循、覆辙、迷信、无耐性、完美主义和自责,以及逃避自己的倾向。

第二.情绪是人们思维的伴随物,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考、去行动时,就会是愉快的、富有竞争精神以及行有成效。

情绪和心理上的困扰,是不合理思维的结果。

第三.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和信念,人们经常会因为扭曲思考的天性以及习得的自我挫败模式,妨害自我成长。

犯错误是正常人的正常现象。

第四.持续的情绪困扰是内部言语持续的结果。

不断的用内部言语进行自我重复,这些不合理的自我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第五.大部分的情绪困扰都起源于责备。

我们会有一种很强的倾向,把我们的欲望和偏好转变为独断的、绝对的“应该”、“必须”等要求与命令。

当我们被这些命令控制时,我们就开始责备自己与别人,就会陷入痛苦之中。

绝对性的认知是人类悲剧的核心。

第六.人有改变自己认知的能力,他可以通过自我对谈、自我评价达到自我支持。

他还可以创意的决定对同样的情景产生不同的感受。

(2)埃氏关于情绪障碍的理论

  这一理论特别情调认知的重要性.其要点为:

情绪不是某一诱发事件引起的,而是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主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与评价引起的.这一理论被称为ABC理论.

※※具体治疗过程※※

埃氏认为改变认知失真最难得问题是:

如何觉察自我挫败的信念并向起挑战。

因为认知失真具有无意识性、自动性功能性的,是不知不觉的,所以克服认知失真首先要使无意识意识。

使无意识意识化的具体步骤如下:

(1)表面顿悟

(2)洞察

第一:

了解困扰自己的事件A和C的关系

第二:

了解最初获得非理性信念的方式,我们自己的制约比幼年时期别人所给予的制约更重要

第三:

改变自己的方法是积极的尝试练习

(3)ABCDEF理论

A是诱发事件

B信念

C情绪与行为的结果

D是驳斥

(1)侦测-----侦测出非理性信念,包括各种绝对观念

(2)辩论-----进行理性与验证性的质疑,得出不同的结论,表现出新行为

(3)分辨-----学会分辨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

E是效果,以合宜的思考代替不合宜的思考

F是新的情绪状态,不再感到严重的焦虑和消沉。

为达到DEF的效果,可以采取有利的认知方法,包括驳斥非理性信念、认知的家庭作业、改变自我告知内容、幽默的使用等。

(3)有关的认知理论概括

第一.认知是行为与感情的基础

第二.消极的情绪由消极的思维决定(态度决定一切)

第三.几乎一切的消极思想都蕴涵着重大的曲解

第四.通过改变思想与认知,可以改变消极的情绪.

案例分析

二.健康认知模式的特征

1.积极,不消极

2.客观,不自欺

3.独立,不依赖

4.灵活,不僵化

5.本质,不幼稚

三.当代青少年主要的认知失真

1.极端思维

2.心理过滤

3.瞎猜测

4.虚拟陈述,隐藏的假定

5.情绪推理

6.人格化

四.认知失真的特征

1.认知失真的根源在于认知能力的有限性

2.无意识性和自动性

3.自我保护功能

(1)海徳的认知平衡理论:

认知结构具有趋向平衡的本质特征,这种平衡使人的认知和情感无应激的共同存在着,所以这种情况下无论人的认知还是情感变化对于人个体来说都不存在压力。

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压力、痛苦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即可发生。

说明认知平衡的动力特性。

(2)费斯丁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是不可避免的,失调的产生意味着应激状态的产生,会导致压力、紧张、痛苦甚至精神崩溃、自杀等反应;减少不协调的途径一是改变行为,二是改变认知。

4.不安全感强的人,认知易失真

5.感情色彩浓厚的关系中,认知易失真

五.错误认知观念的矫正

1.艾理斯的理性情绪疗法

观念改变的艰难性————为什么我们惧怕蛇

怕蛇是最普遍的恐惧症之一,然而,许多人可能从来没有亲自看到过蛇。

那么,这种恐惧症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项新研究表明人类已经进化成了天生对蛇和蜘蛛的特别感觉,天生知道害怕它们。

心理学家发现成年人和儿童都在各种不恐怖的物体中发觉蛇的图像比青蛙、花卉或毛虫要快得多。

这些研究人员认为此能力能帮助人类在野外更好地幸存下来。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博士后瓦内萨·罗布说:

“此主意贯穿进化历史,很快知道怕蛇的人类更有优势幸存和繁育后代。

能快速发现有蛇出现的人类更容易传下他们的遗传基因。

”先前,人类学家已经表明在野外注意蛇的这一需要让早期的灵长类动物进化出更好的视力和更大的大脑。

当研究人员想到人们是如何普遍不喜欢这种滑行的无腿动物时,他们便萌生要调查人类为何怕蛇的念头。

罗布说:

“这种感觉真的很普遍。

我们根本没有看到过蛇,真的没有道理来不可抗拒地讨厌或憎恶蛇。

”罗布的同事、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朱蒂·德劳琪碰巧被蛇吓呆了。

德劳琪说:

“我几乎是一位蛇恐惧症患者。

当我看到蛇的图片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叫‘天啦’。

我们进行此项研究的原因是因为我一直对人们是如何惧怕蛇的这一问题非常着迷。

我的直觉是一定有一些东西让我早早地有了害怕蛇的感觉。

科学家发现,虽然婴儿和非常小的孩子通常不怕蛇,但他们如果有过不好的经历,或甚至他们在媒体上接触到有关蛇的负面描述,他们发现蛇就会出奇地快捷,并表现出对蛇害怕的天质。

对蜘蛛也同样害怕

为了解更多原因,心理学家向成年人和3岁孩子展现蛇的图片,同时周围放满了许多类似颜色的物体,如青蛙、毛虫和花卉。

之后,科学家向他们展现四周摆满了蛇的青蛙或花卉图片。

这2组测试者识别隐藏着的蛇的速度都比其它隐藏物体快。

罗布说:

“我们用蜘蛛还做了实验,发现有同样的结果。

”虽然此小组没有测试其它恐惧症,但他们认为这些天质不必进行讨论。

此新研究结果发表在2008年3月刊的《心理学科学》杂志上。

案例:

什么是幸福?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最新的研究结论:

男性身高超过177.8cm,女性超过162.6cm,比其他人拥有更高的幸福感。

英国卡迪夫大学心理学家克里夫·阿诺尔的幸福公式:

幸福=户外活动+(亲近自然×社会交往)+夏日童年回忆/温度+对假期的热望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幸福公式:

幸福=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2、伯恩斯的三栏目技术

随想

认知失真

合理反映

被老师批评是个非常丢人的事…

极端思维、以偏概全、瞎猜测…

人人都可能犯错误,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再说了,老师没有批评别人,只批评了我,说明老师关注我比较多一些…

3、塞利格曼的ABCDE记录

不愉快事件--------------

念头------------------------

后果------------------------

反驳-------------------------

激励--------------------------

4.言语分析

放纵者

压抑者

回避者

明智的表达者

5、归因错误与治疗

五因三纬度的归因特征

原因源

稳定性

可控性

能力

主观

稳定

不可控

努力

主观

不稳定

可控

任务难度

客观

稳定

不可控

方法

主观

不稳定

可控

运气

客观

不稳定

不可控

不同的归因将引起不同的期望和情绪,并具有不同的动机作用.

※※抑郁的归因治疗 ※※

应当警惕以下一些报警信号:

  1.人逢喜事而精神不爽。

经常为了一些小事,甚至无端地感到苦闷、愁眉不展。

  2.对以往的爱好,甚至是嗜好,以及日常活动都失去兴趣,整天无精打采。

  3.生活变得懒散,不修边幅,随遇而安,不思进取。

  4.长期失眠,尤其以早醒为特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5.思维反应变得迟钝,遇事难以决断。

  6.总是感到自卑,经常自责,对过去总是悔恨,对未来失去自信。

  7.善感多疑,总是怀疑自己有大病,虽然不断进行各种检查,但仍难释其疑。

  8.记忆力下降,常丢三落四。

  9.脾气变坏,急躁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

  10.经常莫明其妙地感到心慌,惴惴不安。

  11.经常厌食、恶心、腹胀或腹泻,或出现胃痛等症状,但是检查时又无明显的器质性改变。

  12.有的病人无明显原因的食欲不振,体重下降。

  13.经常感到疲劳,精力不足,做事力不从心。

  14.精神淡漠,对周围一切都难发生兴趣,也不愿意说话,更不想做事。

  15.自感头痛、腰痛、身痛,而又查不出器质性的病因。

  16.社交活动明显减少,不愿与亲友来往,甚至闭门索居。

  17.对性生活失去兴趣。

  18.常常不由自主地感到空虚,自己觉得没有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19.常想到与死亡有关的话题。

抑郁症的主要临床特征与归因治疗策略

(1)引导人们改变方法

(2)改变抑郁者对后果的评价

(3)学会正确的归因

(4)学会正确的预期

 自我关照要点:

(1)千万不要给自己制订一些难以企及的目标,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