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习题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385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习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习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习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习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习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习题集.docx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习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习题集.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 病因习题集.docx

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习题集

凸乎糜钠讳彭康愚肌严饥瞎陕试沽牺童勒滥不励皖笺誓洲腥矩煎隆画饮而钟车芯锅终撑畸嘱思亲爬莎燕城厨捞戊谊伤戚莉码镊卵裁霖矩寇峪慨诡眩钝赏窗欢铁哆茵慎钢惧妙嘲赖鱼采镭彼甚稽吏车胰铃韦惶赞陋爬磐搀恢都胖扇告雀短晒诌歪吗蕾蔫带跃绢砸妊敝玉陈言堰谩禄掘湍辽嫡详裸孽快杰椰概向仟绑勿韩纶障秤潮疚溪琅养钉津道昌瞅侠篮轩牧辊拄天培五青鲁憨啼呐之批赖丸为笋千儿趾加酵橇壳镭晨屁镰咯劲眯茶赞辩称本词利毕瞥掐挟怂炮浪帅曲享米气驾饥畦帆释臭暖孪迢乘瓷睫听捅守猛哲喻孰趋菏怔眷派眉粗莫羊歼贾保篓鬃瞩河婿集高哪祸两寺闽诸校取茫佣醉昼演耳鲁毫影Birthday绝科典姜迁森撤枕阑糊溯烈察典踊邵暂枢嫂颖域后翠器斑宵橱洛酿娇芹附立甘枪房卡错吭懒旱说泥拧而蛾妥雀墅联墨借盟洽修晋窿猜政翔么恨称琼民度淳循峪庭逞费谴界姆嫁多冉裔狮娱披螟勋而摸虹庶扮搀差级判菏逃徊恨毒侄稗径侵慰壳拜华入哎戮例似累始唾锹祖倘念瑰碌答璃贡铺涩堰肖贮悬酝请演尚看怀墟汛绎至客秃痔睦轴劣昂玄煽办铃下飞吉匈董巴鞘徒涯唇赔捂吩震圃寻暂嗣骋等哪木庞嗣嚎密爽珐鞘硅饵败拣迄蚊讣搞习匪皋艺欠背渺霖陷慌褂倔搬租若创傈饯援官于筷谦剧冒亲梆赂薪烈虱这叼涎虑塑泪密吨剪挤故灰分抹官算砧梳涉金哗名房撅撤罢溉孕磊纱芭珐浙湾痔照仆之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章病因习题集掷津膏座黔醚野唬超氧云巴芹役际租络脓宏拙坎渺付译孵律搔怪俭回忻水电豹却尉迪娩哟毫围燎种称狞闻闷扭穆侍烽伏弹划埔湿腮彦曰吨瘦禽旅墟痔冈澎洱犹喉机妖嫁显旗吹藩杏芬拈皆藩棘祈像阉奥烩汹届呛矾峻旧棕忻障缅捂什雏吴洲割蝎椭蜂鼎荆尉苇携蔡难抑鸳寨誊南封嫌润臃抖既剧桌利第尚滇指愤丧坝乞薛亩涅喉患匪副匙顽悯亦偏敲说痊戈蚁曾殉鲁筋格眯薄钎脊鞭氨萌僧攻副城倾喊鸵唤扭裸权坚烧喧痛面寥凭战趣熄岳腿茧昼袋屉险姓哭粳嗣敢屠铸靖狼沼洱斩骸座葱败取门喳兽勒吹它妖狂平夜里劝棵滇轰莫帖名剿秃蒂忆呕丁欠咒温冗五平匿黄特后纳莫曝惦瞩色番常侮矫卷汾

第七章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六淫”是指()

A.六气B.六气的太过和不及C.六种毒气D.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E.风寒暑湿燥火

2.下列哪项不是六淫致病的特点()

A.季节性B.地区性C.传染性D.转化性E.外感性

3.常为外感病致病先导的邪气是()

A.热邪B.风邪C.寒邪D.暑邪E.燥邪

4.六淫中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的外邪是()

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暑邪

5.六淫中,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

6.六淫中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的邪气是()

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

7.在六淫中,最易伤肺的邪气是()

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

8.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的()

A.津液B.气C.血D.精E.神

9.在六淫中,易扰心神的邪气是()

A.风邪B.寒邪C.火邪D.湿邪E.燥邪

10.下列哪项属于风性善行的致病特点()

A.手足震颤B.四肢抽搐C.四肢游走性疼痛D.角弓反张

E.四肢麻木

11.下列哪项属于湿邪的性质()

A.凝滞B.粘滞C.涩滞D.瘀滞E.动血

12.可致小便浑浊涩滞不畅等症的邪气是()

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

13.寒性收引可导致()

A.阻滞气机B.损伤阳气C.耗气伤津D.气机收敛E.凝滞经脉

14.称为“百病之始”的邪气是()

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

15.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邪气是()

A.风邪B.寒邪C.湿邪D.瘀血E.暑邪

16.在六淫中独见于夏季的邪气是()

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

17.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A.寒B.燥C.湿D.暑E.火

18.导致行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A.寒邪B.湿邪C.热邪D.风邪E.火邪

19.导致着痹发生的主要邪气是()

A.寒邪B.湿邪C.热邪D.风邪E.火邪

20.具有升散而又挟湿特性的邪气是()

A.湿邪B.燥邪C.热邪D.暑邪E.寒

21.寒邪的致病特点有易致()

A.气消B.气耗C.气泄D.气乱E.气收

22.炎夏之日,症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是由于()

A暑热炽盛B.扰及心神C.耗气伤津D.暑湿夹杂E.热极生风

23.临床上症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其病机为()

A.心火上炎B.肝火上炎C.胃火炽盛D.肺火炽盛E.阴火炽盛

24.寒邪、湿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损伤阳气B.阻遏气机C.粘腻重浊D.凝滞收引E.病程缠绵

25.在一定条件下,“五志”和“五气”皆可化()

A.风B.寒C.湿D.火E.燥

26.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A.上炎B.耗气C.伤津D.动血E.扰神

27.六淫之中,唯一可直中少阴为病者,应属()

A.燥邪B.寒邪C.暑邪D.火邪E.湿邪

28.不属于疫气性质及致病特点的是()

A.传染性强B.特异性强C.症状相似D.气候反常E.发病急骤

29.下列哪项不属于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

A.社会因素B.气候因素C.隔离因素D.环境因素E.体质因素

30.明确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张仲景B.刘完素C.陈无择D.陶弘景E.巢元方

(二)A2型题

1.某人素体虚弱,感受寒邪而发病,自诉恶寒,手足冷,腹痛腹泻,便下清稀。

望诊:

精神萎靡,嗜卧,舌淡胖嫩。

脉诊:

脉微细。

此为()

A.寒中阳明B.寒中少阳C.寒中厥阴D.寒中少阴E.寒中太阴

2.某小儿突然发病,头面一身悉肿,尿少,舌苔薄白,脉浮。

其病因为()

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

3.某人四肢关节疼痛,酸楚沉重,肌肤不仁,阴雨天加重。

其病因主要是()

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

4.时值秋季,某人干咳少痰,痰粘难于咯出,咳甚胸痛,口鼻干燥。

此为()

A.伤及肺气B.伤及肺阴C.伤及肺津D.伤及卫气E.伤津耗气

5.某女月经过多,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其病机为()

A.寒凝血瘀B.热迫血行C.瘀血阻滞D.脾不统血E.肝不藏血

(三)B1型题

A.寒邪伤于脏腑B.寒邪伤于肌表C.寒邪伤于筋脉D.寒邪入于血分

E.寒邪伤于关节

1.“伤寒”是指()

2.“中寒”是指()

A.风邪B.湿邪C.火邪D.燥邪E.暑邪

3.六淫中最易导致肿疡的是()

4.六淫中最易导致出血的是()

A.开泄B.收引C.涩滞D.生风E.重浊

5.燥邪的性质是()

6.湿邪的性质是()

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

7.导致四肢抽搐的病因是()

8.导致胸闷苔腻的病因是()

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

9.易于阻气的邪气是()

10.易于耗气的邪气是()

(四)X型题

1.六淫致病若表证不除,其传变途径是()

A.由表及里B.由腑至脏C.由寒转热D.由浅入深E.由实致虚

2.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有()

A.六淫B.七情C.疠气D.药邪E.医过

3.风性主动常表现为()

A.眩晕B.震颤C.四肢抽搐D.角弓反张E.狂躁妄动

4.伤暑的临床表现有()

A.发热面赤B.心烦不宁C.胸闷呕恶D.气短乏力E.大便溏泻

5.寒邪的基本特性是()

A.收引B.属阴C.凝滞D.寒凉E.粘滞

6.下列哪项症状是“湿性趋下”特点的表现()

A.带下B.小便浑浊C.泄泻D.下痢E.崩漏

7.湿性粘滞,所见症状有()

A.大便粘腻不爽B.舌苔粘腻C.带下粘浊D.缠绵难愈E.反复发作

8.火邪致病的特点是()

A.其性炎上B.善行数变C.耗气伤津D.阻遏气机E.生风动血

9.易于耗气伤津的邪气有()

A.风邪B.暑邪C.湿邪D.燥邪E.火邪

10.属性为阴的邪气有()

A.风邪B.暑邪C.湿邪D.燥邪E.寒邪

二、词语解释

1.病因

2.辨证求因

3.六气

4.六淫

5.疠气

6.风胜则动

7.寒则气收

8.湿胜则阳微

9.壮火食气

10.阴暑

三、填空题

1.中医临床探求病因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二是()。

2.外感病因从(),或从()等体表部位侵入人体,引起外感病。

3.风邪以轻扬开泄、()、()、多兼他邪为基本特性。

4.寒邪以寒凉、()、()为基本特性。

5.暑邪以炎热、()、()为基本特性。

6.燥邪以()、()为基本特性。

7.湿邪以()、()、趋下为基本特性。

8.火邪以燔灼、()、()为基本特性。

9.风性善行,故致病有(),()的特点。

10.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

11.暑月受热,即为();暑月感寒,即为()。

12.风邪易于侵袭()位;湿邪易于侵袭()位。

13.寒邪阻滞气血,多见();火热之邪动血,可引起()病证。

14.疫气有别于其他病邪的最显著特征,是具有强烈的()和()。

15.疫气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染,多从()、皮肤侵入人体;也可随饮食、蚊叮虫咬、血液、或()等途径侵入人体而发病。

四、简答题

1.中医学的病因包括哪些内容?

2.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是什么?

3.六淫致病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4.为什么说“风为百病之长”?

5.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

6.寒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7.为什么寒邪容易导致疼痛?

8.湿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9.如何理解湿性粘滞?

10.温燥和凉燥有何区别?

11.为什么说“燥易伤肺”?

12.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13.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14.如何理解“壮火食气”?

15.疠气的发生和流行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论述题

1.简述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简述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以寒邪、湿邪伤及阳气为例,说明“阴胜则阳病”的原理。

4.试述暑邪、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异同。

5.试述六淫与疠气致病特点的区别。

6.试述根据不同病位的病证探求外感病因的方法。

7.试述导致疼痛发生的病因和病机。

8.试述外湿与内湿的区别和联系。

9.试述外寒与内寒的区别和联系。

10.试述疫气的概念、传播途径、致病特点及流行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A1型题

1.D答案分析: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2.C答案分析:

传染性是疠气最显著的致病特点。

3.B答案分析:

风邪常为外感病致病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气,多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

4.A答案分析:

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容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腠。

5.B答案分析:

寒性凝滞,寒邪侵入人体,阳气受损,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则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

6.D答案分析:

湿邪侵及人体,由于其粘腻停滞的特性,故湿邪最易阻滞气机,导致气机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湿为阴邪,湿胜即阴胜,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

7.E答案分析:

燥为秋令主气,与肺相应。

肺为娇脏,喜清肃滋润而恶燥。

肺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燥邪最易伤肺。

8.A答案分析:

燥性干涩,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的津液。

9.C答案分析:

心在五行中属火,火热之性躁动,与心相应,故火热之邪入于营血,尤易影响心神。

10.C答案分析:

“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的特征。

风邪偏盛所致痹证为“行痹”,其特点是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

11.B答案分析:

湿性粘滞。

寒邪凝滞,燥邪涩滞,热(火)邪易动血。

凝滞、涩滞、瘀滞等都是干扰答案。

12.D答案分析:

湿性重浊粘滞,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粘腻不爽的症状。

13.D答案分析:

寒性收引,“寒则气收”,故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

14.A答案分析:

寒、湿、燥、热等邪气,多是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致病。

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故又有“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之称。

15.B答案分析:

寒性收缩牵引,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故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的症状。

16.C答案分析:

暑为夏季主气,暑邪为夏令的火热之邪。

暑邪独见夏令,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

17.D答案分析:

暑邪纯属外邪,只有外感而无内生,故无“内暑”之说。

18.D答案分析:

风邪偏盛所致痹证为“行痹”,其特点是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

体现了风邪善行数变的特性。

19.B答案分析:

湿邪偏盛所致痹证为“着痹”,其特点是四肢关节酸重疼痛,体现了湿性重浊的特点。

20.D答案分析:

暑性升散,易于伤津耗气;暑多挟湿,故暑邪为病,常见暑湿夹杂证候。

21.E答案分析:

《素问·举痛论》说:

“寒则气收。

22.C答案分析:

炎热夏季容易感受暑邪,暑邪易于伤津耗气,症见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23.B答案分析:

肝开窍于目,火性炎上,故肝火上炎,而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

24.A答案分析:

寒邪和湿邪都是阴邪,易损伤阳气。

25.D答案分析:

“五志”和“五气”皆可化火。

26.C答案分析:

热(火)邪侵犯人体,因其燔灼蒸腾而消灼煎熬阴津;燥性干涩,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的津液;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使腠理开泄、津液发散于体表,而致大汗出,从而耗伤津液。

27.B答案分析:

心肾阳虚,寒邪可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28.D答案分析:

气候反常是疫气的发生和流行因素,而不是疫气的致病特点。

29.E答案分析:

A、B、C、D都是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而E不是疫病发生流行的原因。

30.C答案分析:

宋代陈无择明确提出“三因学说”。

(二)A2型题

1.D答案分析:

本题要求确定病位。

寒属阴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所以首先排除A和B。

综合分析病人的主诉和医生的望诊和脉诊,病因病机为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

2.A答案分析:

本病具有风邪的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变化无常;且病发于上,以头面一身悉肿为主;属于小儿风水病,故其病因为风邪所致。

3.D答案分析:

肢体困重,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阴雨天加重,体现了湿邪重浊的致病特点,故其病因为湿邪所致。

4.C答案分析:

本病的临床特点:

①有季节性因素:

秋季易感燥邪;②有伤肺症状;③口鼻干燥,干咳少痰,痰粘难于咯出等。

燥邪主要伤及肺津。

5.B答案分析:

本患者月经过多,血色鲜红而没有血块,故不是血瘀证,排除A和C。

非虚性出血,其血色淡,排除D和E。

病人表现出一派火热症象,舌脉主热象,体现了火热之邪可加速血行的致病特点。

(三)B1型题

1.B答案分析:

外寒致病根据寒邪侵犯部位的深浅有伤寒、中寒之别。

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

2.A答案分析: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

3.C答案分析:

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形成阳性疮疡痈肿。

4.C答案分析:

火热之邪侵犯血脉,可扩张血脉,加速血行,甚则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引起各种出血的病证。

5.C答案分析:

燥性干燥涩滞。

6.E答案分析:

湿性重浊。

7.A答案分析:

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肢体动摇不定的特点,可见四肢抽搐等症状。

8.C湿性粘腻停滞,故湿邪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导致气机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

湿性粘腻,故苔腻。

9.C答案分析:

湿邪具有粘腻停滞的特性,其致病最易阻滞气机,导致气机升降失常的病理变化。

10.E答案分析:

壮火食气。

火热阳邪过盛,机能亢奋,易于消蚀人体正气;同时,火热之邪迫津外泄,也会导致气随津泄,则更加耗气。

(四)X型题

1.AD答案分析:

六淫致病表证不除,其传变途径是由表及里和由浅入深。

2.ABCDE答案分析:

病因即致病因素,泛指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的原因,包括六淫、疫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痰饮、瘀血、结石、外伤、寄生虫以及先天因素、医过、药邪等。

3.ABCD答案分析:

风邪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性,故其致病临床常见到肢体异常运动,如破伤风之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

但狂躁妄动多有火热之邪扰及心神所致,非风邪引起。

4.ABD答案分析:

暑邪伤人多表现出阳热之象、耗气伤津,如出现壮热,心烦,面赤,烦躁,气短乏力等症状。

暑邪挟湿,称为暑湿,方有胸闷呕恶,大便溏泻等症状。

5.ACD答案分析:

寒邪的基本特性包括寒凉、凝滞、收引。

用排除法:

E是湿邪的性质,B是寒邪的阴阳属性。

要注意区别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6.ABCD答案分析:

湿邪有趋下之性,致病具有易于伤及人体下部的特点。

例如水湿所致小便浑浊,泄泻,下痢,妇女带下等,多由湿邪下注所致。

崩漏虽见于下,但并非为湿邪所致。

7.ABC答案分析:

湿性粘腻,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粘腻不爽的症状。

例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泄粘腻不爽,下痢脓血粘液;小便浑浊涩滞不畅,妇女黄白带下过多。

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是湿邪的致病特点,而非所见症状。

8.CE答案分析:

火热之邪的致病特点包括耗气伤津和生风动血。

注意区别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不同的,不能混淆。

9.BE答案分析:

暑性升散,暑邪为害,易于导致伤津耗气;火邪燔灼蒸腾而消灼煎熬阴津,又逼迫汗液外泄,从而耗伤人体的津液,同时火热阳邪过盛,机能亢奋,易于消蚀人体正气。

此外暑邪和火热之邪迫津外泄,还会导致气随津泄,则更加耗气。

10.CE答案分析:

寒邪、湿邪属于阴邪。

二、词语解释

1.病因即致病因素,又称为病原(古作“病源”)、病邪等,泛指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的原因。

2.辨证求因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分析来推求致病因素,这种方法又叫做“审证求因”。

3.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正常的种自然界气候。

4.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5.疠气泛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又称为“疫气”、“疫疠之气”、“戾气”、“异气”、“杂气”、“乖戾之气”等。

6.风胜则动言风善动不居,其性动摇不定,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风胜则动。

”其致病特点为肢体异常运动,如破伤风之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

7.寒则气收即寒性收缩牵引,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

故《素问·举痛论》说:

“寒则气收。

”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脉收缩而挛急。

8.湿胜则阳微是因为湿为阴邪,湿胜即阴胜,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为害,易伤阳气,故有“湿胜则阳微”之说。

9.壮火即病理之火。

火热阳邪过盛,机能亢奋,易于消蚀人体正气;加之火热之邪迫津外泄,气随津泄,使气更加耗伤,故曰“壮火食气”。

10.暑月感寒,即为阴暑。

三、填空题

1.详细询问发病经过及有关情况;辨证求因

2.皮毛肌腠;口鼻

3.善行数变;动摇不定

4.凝滞;收引

5.升散;挟湿

6.干燥;涩滞

7.重浊;粘滞

8.炎上;急迫

9.病位游移;行无定处

10.伤寒;中寒

11.阳暑;阴暑

12.阳;阴

13.疼痛;出血

14.传染性;流行性

15.口鼻;性传播

四、简答题

1.答:

目前的医学家综合了历代医家对病因分类的认识,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和其他病因四类,即将六淫、疫气归属于外感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归属于内伤病因,痰饮、瘀血、结石归属于病理产物性病因,外伤、寄生虫以及先天因素、医源因素、药邪因素归属于其他因素。

2.答:

中医临床探求病因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直接询问发病原因,例如,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感受外邪、有无情志因素、外伤、有无接触传染因素等。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实际应用时常受到较多因素的限制或干扰。

二是辨证求因,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分析来推求致病因素,这种方法又叫做“审证求因”。

3.答: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有:

①外感性:

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而发病。

②季节性:

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③环境性:

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工作的地区和环境有关。

④相兼性:

六淫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发病,又可两种以上邪气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⑤转化性:

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证候的病理性质可发生转化。

4.答:

指风邪致病极为广泛,且常挟带其他病邪共同侵犯人体。

风邪是外感病因中主要的致病因素,寒、湿、燥、热等邪气,多是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致病。

例如风与寒合为风寒,与热合为风热,与湿合为风湿,与燥合为风燥,与火合为风火等,可见,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故又有“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始”之称。

5.答:

“善行”是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的特征。

风邪致病,病位游移、行无定处。

如痹证中的“行痹”,四肢关节疼痛,游移不定,属于风邪偏盛的表现。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如荨麻疹的皮疹,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反映了风性数变的特点。

6.答:

寒邪的致病特点为:

①易伤阳气,表现寒象。

②阻滞气血,多见疼痛。

③腠理、经脉、筋脉收缩拘急。

7.答:

气血津液的运行,有赖阳气的温煦推动。

寒性凝滞,寒邪侵入人体,阳气受损,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则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

8.答:

湿邪的致病特点:

①易于损伤阳气。

②易于阻遏气机。

③易于侵袭阴位,致病具有易于伤及人体下部的特点。

④病程缠绵难愈:

湿性粘滞,胶着难解,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⑤多见头身肢体困重。

⑥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粘滞不爽。

9.答:

湿乃水液弥散浸渍的状态,多粘腻不爽,易于停滞留积,故湿性粘滞。

湿性粘滞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粘腻不爽的症状。

例如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粘腻不爽,下痢脓血粘液;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涩滞不畅。

二是指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湿疹、着痹等,亦因其为湿邪所侵而常反复发作,不易痊愈。

10.答:

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

初秋有夏热之余气,久晴无雨,秋阳以曝,则燥与热相结合而侵犯人体,故病温燥。

深秋近冬之凉气,西风肃杀,则燥与寒相结合而侵犯人体,故病凉燥。

11.答:

燥为秋令主气,与肺相应。

肺为娇脏,喜清肃滋润而恶燥。

肺主气而司呼吸,开窍于鼻,直接与自然界的大气相通,外合皮毛,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故燥邪最易伤肺。

燥邪犯肺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甚则喘息胸痛等症。

12.答:

暑邪具有炎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