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秋水节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383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秋水节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4秋水节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4秋水节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4秋水节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4秋水节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秋水节选.docx

《4秋水节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秋水节选.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秋水节选.docx

4秋水节选

秋水(节选)

《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境内)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为漆园吏。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

庄子和老子被后人合称为“老庄”,庄子推崇历史相对主义,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憎恨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黑暗社会,拒绝与当政者合作。

庄子对儒家及其先贤采取了嘲笑的态度,他的《渔父》、《盗跖》等都是诋毁孔子及其门徒的。

今本《庄子》有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研究者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子的后学所作。

《庄子》中的10余万言,大抵是寓言。

这些文章构思精巧,善于作连类比喻,辞藻瑰丽,想像丰富,变化多端,文笔汪洋恣肆,气势磅礴,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文学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若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课文注释)

1.时:

以时,按季节。

这里的“时”是词类活用,名词做状语。

2.灌:

注入。

河:

黄河。

3.泾流:

水流。

4.挨(sì):

水边。

诸(zhǔ):

水中小块陆地。

5.辩:

通“辨”,分辨。

6.焉:

句中语气词。

河伯:

黄河之神。

7.北海:

指今渤海、黄河之域。

8.端:

边际。

9.旋其面目:

改变他(欣然自菩)的面容。

10.望洋:

仰视的样子。

若:

海若,北海神。

11.闻道百:

听到许多道理。

以为:

认为。

莫已若:

即“莫若己”,认为谁也不如自己。

12.之:

助词。

提宾标志。

“我之谓”即“谓我”的倒装句。

13.且夫:

连词性结构,用于句首,承上启下。

可译为“再说”、“而且”。

少、轻:

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

仲尼:

孔子的字。

闻:

学识。

伯夷:

殷末诸侯孤竹君之子,与其弟叔刘认为周武王伐纣是不义的,所以隐居在首阳山峭食周粟而饿死。

14.子:

对海神的尊称。

难穷:

难以穷尽,指大海的无边无际。

15.殆:

危险。

16.长:

长远,永久。

见笑:

被讥笑。

大方之家:

指道德修养高、有学识的人。

17.井蛙:

井里的青蛙。

语:

谈论。

18.拘:

局限。

于:

介词,表被动,受。

虚:

同'“墟”,住处。

19.夏虫:

夏天生,过秋即死的昆虫。

20.笃:

固定,指限制。

21.曲士:

乡曲之士,指孤陋宴闻的人。

22.束:

束缚。

23.丑:

浅陋。

24.大理:

重要的道理。

25.盈:

满。

26.尾闾:

传说海水的归宿地,也称“沃焦”。

27.已:

停止。

虚:

空。

28.过:

超过。

29.量数:

以数计量。

30.自多:

自以为很美,自我夸耀。

古人以“多”为美,为胜;以“少”为丑,为劣。

31.受气于阴阳:

接受了阴阳之气而生。

32.奚以:

即“以奚”,凭什么。

奚:

疑问词,意思是“什么”。

33.壨(lěi)空:

土石上的孔穴。

大泽:

大湖泊。

34.中国:

当时指黄河中下游一带。

35.稊(tí):

一种形似稊的草,实如小米。

大(tài)仓:

设在京城的大仓库。

36.号:

称。

37.焉:

兼词,兼介词“于”和代词“之”,指在万物之中。

38.人卒九州:

九州到处是人。

卒:

尽。

九州:

天下。

39.“谷食”两句:

指凡有粮食生长的地方,凡通车、船的地方。

40.人处一焉:

人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41.此其比万物:

这若是用个人和万物相比。

42.毫末:

动物身上毫毛的未端。

43.五帝:

传说中的古代有作为的五位君主,一说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舜,另一说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

44.三王:

指夏禹.商汤、周武王。

45.任士:

指不畏艰难,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坚持不懈完成自身所肩负的任务或正义事业的人。

《墨子·经上》曰:

“任士损已而益所为也。

”所劳:

指尽心尽力的对象。

46.“伯夷”句:

伯夷以让天下而博取名声。

指伯夷、叔齐均有不接君位的事。

47.“仲尼”句:

孔子因能纵谈天下事而被认为博学。

48.向之:

方才。

[本文要点]

1.《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是庄子所写。

《庄子》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浪漫主义色彩。

在先秦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

2.重要成语: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井底之蛙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贻笑大方”这个成语源自()

A.《秋水》B.《寡人之于国也》C.《谏逐客书》D.《季氏将伐颛臾》

2.井底之蛙”这个典故来源于()

A.《论语》B.《孟子》C.庄子D.《左传》

3.庄子认为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

A.无限的B.有限的C.巨大的D.重要的

4.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

A.庄子B.河伯C.北海若D.河伯与北海苦

5.下列人物中属于道家学派的有()

A.孔子和孟子B.庄子和老子C.荀子和韩非子D.孔子和老子

二、多项选择题

1.庄子散文的特点是()

A.咨刚寓言B、汪洋恣肆C.拨瞥设喻D.借用历史E.想像丰富

2.庄子一书,共33篇,分()

A.上篇B.下篇C.内篇D.外篇E.杂篇

3.下列各句中采用例证法说理的有()

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B、夏虫不可以语于水

C.曲士不可以语于道D、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

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4.下列成语,从任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有()

A.舍本逐末B.井底之蛙C.祸起萧墙D.功亏一篑E.望洋兴叹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拘于虚也.

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6.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7.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8.计中国之在海内。

四.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闻道百,以为真己若者,我之谓也.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

五.简答题

1.归纳出全文的层次内容.

2.《老子·道德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阐释的道理。

六.阅读下列语段。

回答问题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涘:

辩:

望洋: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东面而视: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概括这段话的大意.

(4)这段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虚:

笃:

丑:

(2)这段话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主要观点?

(3)这段话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

3.若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号物之数渭之万,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多:

卒:

(2)将这段文字中。

“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其含义.

(3)本段选文的观点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