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最新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327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最新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最新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最新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最新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最新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最新整理.docx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最新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最新整理.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最新整理.docx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最新整理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考试考点归纳总结

一、名词解释

(绪论)1、教育学:

(P4)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在我国有三种含义:

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2、实验教育学:

(P15)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

它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但它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惟一有效方法,走上了教育学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3、文化教育学:

(P16)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过程,既不能采用纯粹的概念思辨来研究,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方法来研究,而必须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

不足之处表现在它的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4、制度教育学:

(P17)

制度教育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乌里、瓦斯凯等人。

认为教育制度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建立教育制度来完成社会的改革;其缺点在于过分地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显得不科学,缺乏说服力。

5、批判教育学:

(P19)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新的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鲍尔斯、金蒂斯等人。

他们认为当代学校教育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其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通过对他们进行“启蒙”来消除学校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第一章)1、教育:

(P36)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

(P38)

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等基本因素构成。

2、双轨制:

(P56)

是指在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中有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

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以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

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升大学的机会,一般在上中学之前就进入劳动市场了。

3、教育影响:

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第二章)1、学校:

(P66)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学制:

(P67)

学制是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即指由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现代学校制度,一般简称学制。

3、学校文化:

(P76)

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等。

4、壬戌学制:

(P71)

1992年由北洋政府颁布的一个学制,它是在总结民国以来学校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西方国家学校教育体制基础上制定的,因而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现代学校系统,在我国通行了数十年;该学制首次规定了中小学的六三三制,并一直延续至今。

(第三章)1、儿童个体发展:

(P116)

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2、辐合论:

(P110)

是关于儿童发展的一种理论,也称为二因素论。

这种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3、(学生)主体性:

(P123)

关于主体性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之一,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

从主体性的结构上看,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几个基本方面。

(第四章)1、教师:

(P128)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使命。

2、教师聘任制:

(P147)

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岗位的设置,聘请有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3、教育机智:

(P138)

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4、教师资格制度:

(P141)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

(第五章)1、教育目的:

(P155)

指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2、人的全面发展:

(P169)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中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有两个涵义:

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完整结合;二是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第六章)1、德育:

(P182)

是指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智育:

(P192)

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体育:

(P200)

是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则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美育:

(P206)

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P184)

是指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的生存、发展、享用三方面发生的影响,其中享用性功能是最高境界。

(第七章)1、课程:

(P218)

是指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P233)

课程计划是指课程的总体规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

(P234)

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第八章)1、教学:

(P251)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2、教学模式:

(P261)

是指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3、教学原则:

(P264)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的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4、启发性原则:

(P268)

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5、教学组织形式:

(P278)

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指向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6、班级授课制:

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它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也可以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其主要特征。

7、小组合作学习:

(P282)

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第九章)1、教学方法:

(P286)

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2、暗示教学法:

(P295)

是由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采取与传统教学法完全相反的做法,上课如同游戏、表演。

其基本原理是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3、发现学习法:

(P292)

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在课程中应当学习的是基本结构,而基本结构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的讲授学习的,要通过学生的发现学习去构造。

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

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4、讲授法:

(P287)(重点)

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最古老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

5、非指导性教学法:

(P298)

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来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非指导性教学重视作为个体的学生自己具有生长的可能性,教师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促进者。

(第十章)1、学生集体:

(P311)

学生集体是社会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特殊群体,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2、班级:

(P320)

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

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班主任:

(P333)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下,为了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效地进行教育管理所专门设置的教师职务。

(第十一章)1、学校咨询与辅导:

(P341)

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2、系统脱敏法:

(P356)

由沃尔普提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先是运用在矫正焦虑症、恐惧症等方面。

其具体做法是:

首先教会患者某种自我放松的技术,然后帮助患者把焦虑和引起焦虑的刺激划分成严重程度不同的等级,再引导患者逐渐地学习用放松反应代替焦虑反应,当患者开始能够做到对严重程序较低的刺激不再感到焦虑时,会得到肯定鼓励,然后再练习适应更严重的刺激,直到焦虑症完全消失。

3、问题预防:

(P344)

就是指在可能的问题发生之前,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工作,提高学生应付将来问题的能力。

是心理辅导的一种方法。

(第十二章)1、学能测验:

(P366)

教育测验的一种,又称学能倾向测验,它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获得的能力,与学业成就有较大关系。

2、教育评价:

(P376)

就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来评量教育所期望的一切效果,目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教育评价包括对于教育活动一切方面的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又称为学生评定。

3、总结性评价:

(P377)

教育评价的一种,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效果,具有事后检验的性质。

(第十三章)1、学校事故:

(P414)

是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

2、教师申诉制度:

(P424)

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3、学生申诉制度:

(P424)

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4、教育国家化:

(P393)

19世纪下半叶,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的发展,需要扩大国家直接干预和调整文化教育发展的职能,于是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

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

这种趋势就叫教育的国家化。

二、简答题

(绪论)1、教育学创立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P13-14)

答: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首先,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其次,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再次,教育学的创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2、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有哪些?

(P9)

答: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

第一,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第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第三,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第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P19)

答: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

4、当代教育学的特征有哪些?

(P21-25)

答:

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如下:

1、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2、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3、学科内部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5、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5、谈谈你对学习研究教育学重要意义的认识。

(P25-27)

答:

学习研究教育学重要意义在于:

1、能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2、能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能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能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能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第一章)1、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P56-57)

答: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教育目的的双重性,即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第二,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第三,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第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第五,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P62-65)

答:

现代教育的特征如下:

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3、简要评述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

(P44)

答:

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二,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第五,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如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学者所说的是永恒不变的范畴。

(第二章)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P98-99)

答:

一个孩子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要受到他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这是因为:

(1)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

(2)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个人进行教育的社会机构,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

(3)学校中有一批经过专门训练的,了解学生心理、懂得教育规律的专业教师。

因此,学校教育相比于其它因素对儿童身心发展能起主导作用。

2、学校如何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P104-105)

答: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一般性指导。

2、针对性指导。

3、分类指导。

4、个别指导。

学校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形式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1、互访。

2、家长会。

3、家长委员会。

3、学校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P99)

答:

1、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影响。

2、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3、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4、国家如何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P94-96)

答:

我国对中小学的管理与监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中小学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内容的文件。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教科书是根据规定的课程标准编写和审定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纳入国家干部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第三章)1、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P114)

答: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2、如何正确理解儿童个体发展这一概念?

(P116)

答:

1、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变化”在儿童个体的生长过程中,既可表现为进步,也可表现为退步,但“发展”是一个有方向、价值选择成分的概念。

2、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

儿童个体的发展是其生理成熟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

3、教育不等于发展。

儿童的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只有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其发展。

3、简述皮亚杰(或杜威)儿童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P111-112)

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

其具体观点有:

1、遗传素质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不是动因,更不是发展结果;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会随儿童的生理成熟的提高而降低。

2、环境因素对儿童的作用产生于儿童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

3、在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的活动这三者之间,惟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真正起因。

所以,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

(杜威儿童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也可照此格式答)

(第四章)1、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地位有哪些策略?

(P134-135)

答:

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可以采取以下这些策略:

首先,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其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

再次,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

2、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P141-144)

答: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是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

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主要有:

1、必须是中国公民。

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3、应如何改革完善教师聘任制?

(P148-149)

答:

改革和完善教师聘任应做好以下工作:

1、拓宽教师来源,利用人才市场,面向社会公平选聘教师。

2、加大职改力度,实行评聘分离。

3、加强履职考核,完善激励机制。

(第五章)1、简述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

(P163。

166)

答:

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

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首先是指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1、首先,教育目的的确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2、其次,教育目的的确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3、再次,教育目的的确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此外,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及规律也是制定教育目的的重要制约因素。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哪些?

(P175)

答: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