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229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docx

《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

2009年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

(二)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6.请解释下面卡片中加点词的词义。

(3分)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序号

例句

词义

河曲智叟亡以应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18.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分)

(三)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咯,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1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值岁荒,人相食(遇,遇到)

B燮开仓赈济,或阻之(或者)

C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离开)

D至有忘其为长吏者(他,指郑板桥)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21.阅读本文和下列链接材料,探究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相关材料】

材料一:

郑板桥辞官后,“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着一条黄狗和一盆兰花回乡隐居。

——摘自《XX百科网》

材料二: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二、(09乐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锦石滩

余家江上。

江心涌出一洲,长可五六里,满洲皆五色石子。

或洁白如玉,或红黄透明如玛瑙,如今时所重六合①石子,千钱一枚者,不可胜计。

余屡同友人泛舟登焉,净练外绕,花绣内攒,列坐其上,似在瑶岛中。

余尝拾取数枚归,一类雀卵,中分玄黄二色;一类圭,正青色,红纹数道,如秋天晚霞;又一枚,黑地布金彩,大约如小李将军山水人物。

东坡《怪石供》所述,殊觉平常。

藏簏中数日,不知何人取去,亦易得不重之耳。

一日,偕诸舅及两弟游洲中,忽小艇飞来,一老翁向予戟手,至则外大父方伯公②也。

登洲大笑:

“若等谩我取乐!

”次日,送《游锦石洲》诗一首,用蝇头字跋诗尾曰:

“老怀衰飒,不知所云,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

嗟乎!

此番归去,欲再睹色笑,不可得矣!

(袁宗道《白苏斋类集·锦石滩》)

注释:

①六合,今江苏六合县。

②外大父方伯公:

即袁氏兄弟的外祖父龚大器。

6.与“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可五六里可:

大约。

B.一类雀卵,中分玄黄二色类:

种类。

C.殊觉平常殊:

尤其。

D.亦易得不重之耳重:

珍惜。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总写锦石滩的迷人之处,也交代了下文作者与朋友屡次登临的原因。

B.第二段中作者把锦石滩比喻为瑶池仙岛,说它周围江水澄澈,如白练萦绕,滩上花团锦簇,可以留得文人雅士在此相聚闲游。

C.作者因没有邀请外祖父一同去游锦石滩而遭到怪怨,但外祖父随后登滩共游时的情形仍给他留下了愉快的记忆。

D.作者游锦石滩如同渔人探访桃花源,都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恨。

三、(09遵义)

(三)私心(12分)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或问伦曰:

“公有私乎?

”对曰:

“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1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5分)

①辄叱遣之辄:

②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方:

③然少蕴藉然:

④若是者是:

⑤岂可谓无私乎谓: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①或问伦曰:

“公有私乎?

②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21.你怎样看待第五伦的“私心”?

(3分)

 

四、(09绍兴)

(二)(8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媵人持汤沃灌()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腰白玉之环()(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句子: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

14、文中写“同舍生”的目的是什么?

(2分)

(三)(12分)

南霁云①威武不能屈[唐]韩愈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②也,贺兰嫉巡、远③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疆留之。

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霁云慷慨语曰:

“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虽食,且不下咽。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④,矢著其上砖半箭。

曰: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⑤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⑥。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出,即牵头,将斩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

巡呼云曰:

“南八⑦!

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云笑曰:

“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即不屈。

【注释】

①南霁云:

魏州顿丘人,安禄山叛乱时,从军讨贼,后成为防守睢阳的张巡的部将。

②贺兰:

贺兰进明,贺兰是复姓。

当时任河南节度使,拥重兵驻临淮。

③远:

许远,睢阳太守,安禄山攻睢阳时,与张巡共同守城。

④浮图:

佛塔。

⑤愈:

韩愈自称。

⑥相语:

告诉我。

⑦南八:

即南霁云。

八,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15、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名。

(3分)

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具食与乐,延霁云坐(请)B虽食,且不下咽(即使)

C贼以刃胁降巡(投降)D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罢了)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①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意思:

②此矢所以志也。

意思:

18、本文通过三件事,刻画了南霁云顽强勇敢、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

这三件事依次是:

、箭射浮图、。

(分别用四字短评进行概括)(2分)

五、(浙江09湖州)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一19题。

(8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嗯!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

①可爱者甚蕃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③陶后鲜有闻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19.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

(3分)

(三)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20一22题。

(8分)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

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

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⑧。

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

便生念言:

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长者子:

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②沉水:

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

③售:

卖出去。

④直:

通“值”。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

①方得一车②以其贵故③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2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

(3分)

六(09黔东南州)

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12分)

口技(节选)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3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

(2)不能名其一处也名:

(3)几欲先走走: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文

9、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3分)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七、(09潍坊)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10分)

人非上智,其孰无过。

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①。

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

夫人之过无他,惰慢也,嫉妒也,邪僻也。

惰慢则骄,孝敬衰焉;嫉妒则刻,灾害兴焉;邪僻则佚,节义颓焉。

是数者,皆德之弊而身之殃。

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②。

蜂虿不远则螫身,蟊螣不去则伤稼,己过不改则累德。

若夫以恶小而为之无恤③,则必败;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则必覆。

能行小善,大善攸④基;戒于小恶,终无大戾。

(选自《内训·迁善》,有删节)

注:

①跂圣:

向圣人看齐。

②蟊螣、蜂虿:

害虫、毒虫。

③恤:

担心、忧虑。

④攸:

所。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

(1)过而能知,可以为明过:

(2)己过不改则累德累: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①人非上智,其孰无过①惰慢则骄,孝敬衰焉

AB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①以善小而忽之不为①戒于小恶,终无大庚

CD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2.这段选文的主旨十分明显,你还能记起一些与之相关的名句吗?

请写出两条。

(2分)

(二)(11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

(2分)

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三)(10分)

钟繇①

魏钟繇,字元常。

少随刘胜入抱犊山②,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③等议用笔。

繇乃问蔡伯喈④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

乃自捶胸呕血。

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

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

由是繇笔更妙。

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⑤,如厕⑥终日忘归。

每见万类,皆书象之。

繇善三色书⑦,最妙者八分⑧。

             (选自羊欣《笔阵图》)

【注释】①钟繇(yóo):

三国魏大臣,书法家。

书法与晋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

②刘胜:

行书首创者。

抱犊山:

山名,在河南境内。

③魏太祖:

曹操。

邯郸淳:

魏文学家,对文字书法很有研究。

韦诞:

魏书法家。

④蔡伯喈(jiē):

东汉人,工书画。

⑤被穿过表:

被子被手画穿了。

⑥如厕:

到厕所去。

⑦三色书:

楷书、行书、草书。

⑧八分:

汉字书体名。

2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⑴诞惜不与(▲)         ⑵及诞死(▲)

⑶遂得之(▲)         ⑷皆书象之(▲)

24.理列各项中“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

太祖以五灵丹救之

A、或以钱币乞之B、皆以美于徐公

C、卷石底以出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5.文章写了钟繇痴迷学书的哪些表现?

请作简要概括。

(3分)

答:

九(09山东临沂)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③足兵兵

④民信之矣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3分)

9.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分)

十、(09杭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一)

范式,字巨卿,与汝南元伯为友。

二人并游太学,后告归乡里。

式谓元伯日:

“后二年当还,

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

”乃共克①期日。

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②母,请设馔以候之。

母曰:

“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③邪?

”曰:

“巨卿信士,必不乖违④。

”母曰:

“若然,当为尔酝酒。

”至其日,果到。

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二)

天宝中,有书生旅次宋州。

时李勉少年贫苦,与书生同店,而不旬日,书生疾作,遂至不救。

临绝语勉日:

“某家住洪州,将于北都求官,而于此得疾而死,其命也。

”因出囊金百两遗勉,曰:

“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勉许为办事,余金乃密置于墓中而同葬焉。

后数年,勉尉开封。

书生兄弟赍⑤洪州牒⑥来,累路寻生行止。

至宋州,知李为主丧事,专诣开封,诘金之所。

勉请假至墓所,出金付焉。

[注]①克:

约定。

②白:

告诉。

③审:

确实。

④乖违:

做事不合情理。

⑤赍(ji):

携带。

⑥牒:

文书。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二人并游太学(一起)B.元伯具以白母(详细)

C.因出囊金百两遗勉(给予)D.勉许为办事(赞成)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乃共克期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请设馔以候之属予作文以记之

C.而于此得疾而死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将于北都求官欲报之于陛下也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①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审邪?

②汝为我毕死事,余金奉之。

22.范式和李勉都看重友情,但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

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

(4分)

十一、(09眉山)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4分)

【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②〖畜〗同“蓄”。

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6.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A.符合B.恰好C.满足D.舒服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自号曰醉翁也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曳屋许许声

C.期在必醉与友期行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8.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D.丙文主要通过陶渊明喝酒和抚琴两件事情来体现其颖脱不羁的性格。

答案:

6.C7.A8.B

十二、(09浙江义乌)

(二)(8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

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

”对曰:

“小惠未篇,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

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又何间(参与)焉            B、肉食者鄙(地位低)

C、战则请从(跟随)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长跪而谢之曰

  C、辍耕之垄上                D、小大之狱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9、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分)

 

(三)(8分)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①富人之园,见其所蓄②,自绝徼③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

者惟竹。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④,弈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一石,百钱买一花

而不自惜。

然有竹据其间,或芟⑤而去焉,曰:

“母以是占我花石地!

”而京城人苟可致一竹,

辄不惜数千钱。

然才遇霜雪,又槁⑥以死。

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

而江南人笑

之曰:

“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节选自《任光禄竹溪记》)

  [注释]①侯家:

王侯之家。

②蓄:

蓄养,收藏。

③绝徼:

极远的边地。

④其为园:

们建造园子。

⑤芟(shān):

割。

⑥槁:

干桔。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⑴而所不能致(   )者惟竹      ⑵然(    )有竹据其间

  ⑶或芟而去(    )焉        ⑷毋以是(    )占我花石地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

22、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十三、(09山东济宁)

(二)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

“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

①诵:

背诵。

②方:

正在。

③辍然:

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

遗忘。

⑤引:

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4分)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分)

十四、(09浙江嘉兴)

(二)(12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堵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戚于其上。

属予作丈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