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综合交通规划长安大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200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州市综合交通规划长安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徐州市综合交通规划长安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徐州市综合交通规划长安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徐州市综合交通规划长安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徐州市综合交通规划长安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徐州市综合交通规划长安大学.docx

《徐州市综合交通规划长安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州市综合交通规划长安大学.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徐州市综合交通规划长安大学.docx

徐州市综合交通规划长安大学

 

徐州市综合交通“十一五”

发展规划

 

徐州市交通局

长安大学

二○○六年七月

 

第一章“十五”综合交通发展回顾1

第一章“十五”综合交通发展回顾

“十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徐州市以“入世”为契机,紧紧抓住“九五”末以来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难得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两个率先”为目标,乘势而上,负重奋进、开拓创新,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运输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行业管理迈上新台阶,依法行政能力得到了新提升,文明创建、廉政建设取得了新成绩,为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持保障体系;圆满并超额完成“十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有力地推进了交通现代化建设进程,为促进徐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富民强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交通发展成就

1.交通建设投资规模空前

至“十五”期末,徐州市交通建设投资空前持续增长,仅公路水运累计完成投资约120亿元,比“九五”投资翻一番,其中公路超过110亿元。

“十五”期间,全市交通投资占GDP2.5%以上,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超过6%,与周边城市相比,交通投资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与“十五”计划基本相当,投资规模基本合理,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提升了徐州市交通区位优势,推进了徐州都市圈和特大城市建设步伐。

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的飞跃

1)公路

——公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路网等级及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至“十五”期末,等级公路总里程将发展接近1万公里,等级路网密度达到85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级公路占有率为23.6%,比“九五”提高了3.6%,公路技术等级显著提高。

徐州市公路交通实现了: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高速主骨架基本形成;干线公路提档升级,通行能力明显提高;农村公路通车质量进一步优化,达到了“十五”计划的发展目标。

——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实现了高速公路联网。

“十五”期间,徐州市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达到了300公里,京福、连霍、京沪、徐宿高速公路实现连网,形成了市域“两纵两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实现了公路交通质的飞跃。

正在建设的京福高速公路徐州西北绕城段51公里,预计将于2007年建成通车,并在三环路外形成徐州四环高速,极大地提升了徐州交通枢纽地位。

——干线公路建设步伐加快,路网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在全面完成跨世纪“网化工程”的基础上,加快实施了以国省干线公路快速化改造工程,路网结构明显改善,全市千余公里的干线公路基本完成了升级改造,铺装水平、安全保障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扩建改造干线公路630公里以上,干线公路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均走在全省前列,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

——农村公路建设规模空前,通达水平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以实施“农村五件实事”为契机,牢牢把握农村公路建设,克服建设任务重、建设标准高、资金压力大等困难,高标准、高质量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建成农村公路4600公里,基本实现县到镇通二级公路,镇到行政村等级化、黑灰化,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枢纽建设实现了有效提升。

以徐州市公路主枢纽建设为重点,加快县级公路枢纽建设。

其中公路主枢纽完成了城南客运站建设、客运西站、客运南站标准化改造建设、并初步建成了徐州公路主枢纽信息服务中心;县级公路枢纽建设包括贾汪客运站、邳州宏通客运站、睢宁东宇客运站建设及贾汪客运站标准化改造;同时还开展了部分镇级客运站建设和农村客运站亭(牌)建设。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枢纽建设及改造,大大改善了现有客运场站的格局及运输站场条件。

2)水运

——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十五”期间水运建设取得了新突破,京杭运河解台复线船闸建成通航,大大缓解了运河船舶过闸拥挤状况,徐洪河刘集枢纽船闸顺利开工并即将建成,为进一步发挥徐洪河的通航功能创造了条件。

港口业发展势头良好,经济腹地和辐射范围大大扩展,在北煤南运中发挥了重要的中转枢纽功能。

3)铁路

——铁路建设稳步推进。

“十五”期间,徐州市相继进行了新常铁路电气化工程,京沪西陇海电气化改造工程,京沪铁路部分路段小半径取直等工程,提升了徐州市铁路的运输能力,对构建国家级铁路主枢纽起到重要作用。

4)航空

——机场建设规模进一步提升。

观音机场自1997年通航至今,规模不断提升。

至2005年底,观音机场总占地为3800亩,航站楼面积2.4万平方米,登机桥2个,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高峰小时客流量800人次的需要。

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飞机维修、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技术人才,对徐州民航的跨越式发展和促进徐州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航空竞争实力进一步加强。

观音机场由最初的两个航线、每周4个航班增加到目前的十余条航线和每周40多个航班,是刚开航的十倍。

年旅客吞吐量是刚开航的20倍,货邮量亦不断攀升。

2005年底观音机场己安全运营8年,累计安全保障飞机1.9万架次,旅客吞吐量93万人次,货物吞吐量1万吨。

在全国141个机场中,综台排名第66位。

3.交通运输、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交通运输业适应市场能力明显增强,运输市场监管水平全面提高,支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公路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改善。

1)交通运输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综合交通运输市场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行业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经过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多年集中整治,运输市场秩序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交通运输领域初步建立了以资质管理为核心,以质量信誉考核为手段,以市场稽查为基础的运输市场监管体系;加强运输安全管理,积极推行公司化经营,实行人员管理一体化、交通运输一体化、安全作业规范一体化、安全责任风险一体化的运输安全管理体系。

积极对各类超限运输进行了大规模整治,有效遏制了超限现象。

“十五”期间,全社会客货运量持续增加,客货运距继续加大。

——运输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运输效率不断提高,运输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十五”期间,深化进行了客货运市场的运输结构调整,开放运输市场、引入竞争机制,调整城市的运输格局,到“十五”期末基本实现公路、铁路、航空的协调发展。

其中主要对全市的多家客货运线路进行调整,2004年引入具有一级资质的新国线集团,较好的促进了客运市场的公平竞争、开放有序。

对部分散乱线路客货运线路实施公司化经营,促进交通运输业的集约化、规范化发展,为全市营造良好的运输格局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运输服务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协调。

随着运输市场特别是客运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在竞争中相互促进,运输市场主体素质明显提高,运输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特别是客运市场的运输服务质量从服务环境到服务态度均有很大的转变,至“十五”期末,徐州已逐步建立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基本相协调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

2)支持保障体系

(1)养护管理

——公路养护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围绕“畅、洁、绿、美、安”,加强全面养护和科学养护,积极推行专业化、机械化养护,实施精细养护,着力打造“快捷舒适、赏心悦目”的品牌工程,养护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积极实施文明样板路创建工程、安保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在全省率先建成省道323徐海公路安全保障示范工程,共创建文明样板路475公里,建成绿色通道703公里。

至“十五”期末,全市干线公路好路率超过85%。

——水路养护管理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徐州市重点致力于改善和提高干线航道的通过条件及船闸的技术状况,确保安全畅通。

共投入资金约3457万元,疏浚土方114万方,共计改善航道里程24公里,新建航道护岸2700米;拆除和改建碍航桥梁7座,打捞沉船6885吨,清除碍航土石方89951立方米,航道扫床里程累计4086公里;对全市47座航标进行了维护,确保正常率99%以上。

养护工程优良率均在95%以上。

全市干线航道通过能力有了显著提高,社会效益显著。

(2)安全管理

——内河交通安全保障能力提高。

“十五”期间,水上安全形式持续稳定。

市海事部门加强同相邻省份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与其他有关部门积极协作,形成整治合力,共同打击船舶超载,消除遏制水上交通安全的“顽疾”;加强对80余道乡镇渡口的安全监管,全年实施渡口专项整治,颁布实施了《徐州市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改善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装备,完善了水上交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明显增强,现场执法水平进一步加强,水上秩序明显好转。

——公路交通安全保障有力。

狠抓“安保工程”,公路综合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十五”期间,徐州市通过封闭、规范212道中分带开口,实现“机非分离”,完善标志标线和路侧防护设施,充实绿化,交通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交通安全事故明显降低,贯彻实施“三关一监督”工作,扎实开展各类专项整治,依法履行安全监督职责,规范了运输市场秩序,保障了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3)人事管理

——交通行业人才素质提升较大。

截至2004年底,党政人才411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44人,专业技术人才1124人,技能型人才697人。

全行业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9人,大学本科学历的602人。

(不包括铁路、民航)

(4)工程建设质量管理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成绩显著。

加强交通建设市场管理,积极开展质量创优活动;认真履行建设市场监管职责,严把建设市场准入关,严格遵循交通工程建设程序,各项交通工程设计审查率、施工许可证办理率、质监申请率、新开工地方工程招投标率以及工程监理率均达到100%;制订下发了“实施意见”、“创优计划”,通过提升设计理念,严格设计审查,加强设计变更管理,确保了设计质量;通过控制原材料质量,严格施工工艺,强化过程控制,加大现场管理力度,不断提高检测试验水平,确保了质量监督工作规范有序;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推广典型经验,深化了工程质量创优,确保了工程监督覆盖率达100%。

(5)行业规划

——强化交通行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有力引导了全市交通的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交通系统先后组织开展了市域公路网、市域航道网、农村公路网和公路运输枢纽站场等专项规划,明确了交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完善了徐州市交通规划体系,确保了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铁路系统完成了徐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京沪高速铁路徐州段规划及设计工作,进一步勾划了徐州铁路的发展蓝图,为铁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条件;民航开展了经营与发展战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6)交通科技

——新技术的应用研发,提高了工程质量。

高速公路“复杂煤矿采空区勘察设计、处治工程及质量检测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对煤矿采空区、液化土地基处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干线公路建设的技术含量、工程质量和装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等施工技术在全省公路系统处于领先位置。

同时,积极探索提高公路使用寿命的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多种新型路面结构,完成了各种试验路段的铺装,为公路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储备;航道处“复合水泥在船闸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填补了国内复合水泥在船闸工程应用中的空白。

——软科学的研究,提高了交通决策的科学化。

重视软科学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有较高决策价值的科学成果。

先后完成了“徐州市域公路网规划”、“徐州市航道网规划”等规划项目和进行了一系列关于交通建设(如农村公路养护、京杭运河湖西航道疏浚)、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以及行业文明创建等方面的专题调研等一批软科学课题,促进了徐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提高了交通运输的质量和水平。

4.交通行政能力明显提高

——积极实施“依法治交通”战略,交通法制建设成绩显著。

制定并实施两部地方性法规《徐州市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徐州市航道管理条例》以及一部政府规章《徐州市国省道公路环境管理办法》,补充上位法,体现徐州特色,为加强交通管理提供了更为完善的法律依据。

“十五”期间,先后实施开展了执法人员文化达标工程、“建设服务型交通行政执法队伍”主题教育活动、“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百姓、满意在交通”活动,制定了交通行政执法人员“十不准”、跟踪问询制度以及便民联系制度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学法制度,多层次开展执法培训,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和服务意识不断提升,树立了交通执法的良好形象。

——交通安全监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十五”以来,全市水上交通安全持续稳定,路航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交通工程建设安全和港口安全得到加强,影响交通安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出台了“四个体系一个机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交通安全管理基础工作体系,对预防预控各类交通安全事故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是加大了水上辖区监管力度,深入开展了“水上运输安全管理年”活动和水上交通安全专项整治。

三是认真制定汛期水上交通安全应急预案,完善监控体系,确保了汛期京杭运河的安全畅通。

四是强化道路危险品运输市场管理,认真落实道路运输“三关一监督”具体措施,确保了全市道路运输的安全。

——交通建设市场管理日趋规范。

认真履行交通建设市场监管职责,严格执行建设程序,规范建设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强化质量责任,连徐高速公路荣获国家第四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解台复线船闸和多条干线公路建设荣获“扬子杯”工程质量奖,农村公路质量水平全省领先。

5.交通行业文明形象明显提升

——文明创建纵深拓展。

树立诚信理念,倡导诚信实践,深入开展了“诚信建设看窗口”、“万人评运管”和“诚信海事建设”等主题创建活动,打造了交通文明诚信新形象。

以创建学习型行业、学习型机关,文明机关创建,机关作风整顿以及“四城同创”等活动为载体,丰富和提升了文明创建工作。

建立宣传阵地,与《徐州日报》联合开办“交通专版”积极参与徐州广播电台的“行业热线”,加强通讯员队伍建设,强抓中心组学习,出台《关于加强学历(学位)教育、岗位培训的管理办法》,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党风廉政建设卓有成效。

不断加强廉政制度建设,深入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各项财务制度,坚持预算管理,严格专款专用,节约经费开支,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交通重点工程纪检监察派驻制、质量责任档案制和“双合同制”,有效预防了工程建设中的腐败问题。

致力长效管理,强化外部监督。

发挥行风监督员的作用,辖区内无公路、河道“三乱”现象,确保公路、水路的运输畅通。

——机关作风建设不断加深。

在机关作风建设中,坚持做到“三个到位”:

思想认识到位,查摆问题到位,整改落实到位;建立“四个机制”:

作风整顿督查机制、信息反馈机制、整改监督机制、长效运行机制。

机关作风建设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取得了较大突破,全市交通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责任心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精神状态明显改观,整体形象明显改善,位次明显提升。

二、交通发展的基本经验

总结“十五”交通规划的执行情况,徐州市交通发展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交通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明确的发展思路,合理的发展规划,扎实的前期工作,有力的指导建设方针和有效的工作机制。

基本经验如下:

——分析形势,抢抓机遇。

“十五”是徐州市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期。

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党的十六大关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论断,促使各行各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业定位和发展战略,在对徐州交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新一轮规划调整中必须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关注“三农”、破解“三农”难题,为徐州市农村公路建设带来难得的机遇。

——坚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推动交通发展。

加快交通发展,交通部门责无旁贷。

但仅靠交通部门自身的力量,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困难,如交通建设的征地、拆迁和地方配套资金筹集等,将难以解决。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以项目为载体,加大投入,克服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巨大压力,积极化解建设任务重、工期紧、施工条件差等困难,努力破解交通发展难题,全力推进高速公路、国省干线改造、航道船闸、客运站场等重点工程建设,掀起农村公路建设高潮,全面改善了徐州市交通基础设施面貌,保持了交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坚持科学规划,适度超前,高位发展,为交通发展赢得广阔空间。

发展率先的事业要有率先的规划。

从服务于建设徐州都市圈和特大城市的要求出发,围绕“巩固交通枢纽地位,把徐州建设成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的目标,深入研究交通发展战略和热点、难点问题,有前瞻性地开展一系列专项规划研究,完善规划体系,为主动对接部省规划奠定了基础,成功地将京福徐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徐丰高速公路、徐海公路、塔双公路、京杭运河湖西航道等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的重大项目纳入部、省规划,并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极大地拓展了交通发展空间,为交通事业提供了充足的项目储备。

——坚持质量第一,确保交通发展“质”、“量”双赢方针。

始终高度重视工程质量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保证交通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几年来,徐州市交通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建设项目多次获奖,连徐高速公路荣获国家第四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奖;解台复线船闸和干线公路建设荣获“扬子杯”工程质量奖;农村公路质量水平全省领先。

——坚持科技兴交、人才强交战略。

“十五”综合交通的巨大发展是与交通科技的不断进步分不开的。

全系统“科技兴交、人才强交”的战略意识明显增强,更加重视发挥科学技术推动交通发展的作用。

依托全国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设计单位,研究开发了多项实用新技术,并积极采用新成果、新技术,应用在公路工程质量控制和公路养护方面。

新技术的应用研发和推广,提高了公路工程质量和公路的养护水平;投入大量资金开展软科学研究,提高了交通决策的科学化;加强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来改变传统的行业管理手段,提高了行业管理水平。

——深化改革,坚持以法治交通。

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改革、规范交通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深化交通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使交通行政管理逐步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一定程度地提高了交通行政管理效能,突破了各种运输方式中客运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徐州市综合交通的协调发展。

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公路和收费公路养护改革,落实责任,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道路养护水平;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实施全方位开放,为综合交通发展注入了活力。

并在追求快速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与最终目标,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交通各项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十五”持续快速发展,徐州市交通运输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就徐州市交通总体水平来看,仅仅是对较低生产力和人民生活初步进入小康的基本满足。

尽管交通紧张状况得到了初步的缓解,但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仍存在有效供给不足,服务功能不强,客货站场建设发展滞后;运输装备数量和质量、运输效率和管理水平等仍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综合交通体系协调发展水平不足,现行多头管理体制影响公路水路交通与其他交通资源,特别是与城市交通资源的有效衔接;交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足,交通运用先进技术和科技手段,贯彻落实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有待提高和改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运输的发展仍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公路、水运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足。

经过“十五”交通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而水运基础设施的发展相对缓慢,自“十五”以来,水路运输量虽然一直呈持续增长趋势,但与公路建设相比差距很大,投资比例失调,且各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也不尽协调。

据统计,公路总里程达到10000公里以上,客运分担率高达到90%,货物分担率达到46%;水运通航总里程为1039公里,货运分担率为6%;铁路客运分担率为10%,货运分担率为14%;管道运输的货运分担率达到了34%;航空旅客运输量是刚开航的20倍;水运发展滞后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扭转,水运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已阻碍着徐州综合运输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与行业管理发展不协调。

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由于受资金、环境和理念等因素的制约,在基础设施方面仍存在着维护与建设不协调,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

相对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推进,交通行业管理的重点不够突出,管理水平还不能顺应市场经济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运输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缺乏交通整体规划,呈现整体的运输效率和效益不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低下,运输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特别是货运业市场不够规范和完善,运输组织化程度偏低,运输市场“弱小散多”的格局。

——交通信息化水平较低,整体技术水平仍需提高。

“十五”以来,交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未实现交通信息共享,面向运输业和公众服务的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尚未建成。

随着许多新工艺在公路、航道船闸建设中的应用,技术装备有了较大的提升,但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所占路面公路总里程比重不高,大型深水泊位尚不能满足大宗进出口货物的运输需求,内河高等级航道比重及利用率较低,铁路运输服务速度和能力不能适应市场要求。

高层次人才队伍较缺乏,学历结构不合理,现有的技能型人才流失严重,正规院校毕业生较少。

第二章“十一五”综合交通发展环境、需求和趋势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徐州市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其综合交通发展建设既面临着黄金发展的机遇,又面临着矛盾凸显的挑战。

正确分析这一时期的宏观环境,深刻领会其对交通发展的要求,对于科学谋划徐州市交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发展环境

根据《徐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及2020年总体规划基本思路》的判断,“十一五”期间徐州市的宏观发展环境较好,机遇大于挑战。

主要表现在:

国际环境发展态势良好,国内环境发展趋势平稳有力,周边环境竞争加剧。

上述宏观环境对“十一五”时期交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国际环境发展态势良好。

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以产业转移和资源流动为标志的全球性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推动商品、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中国,各大跨国公司也在加快产业转移步伐,这为我们参与世界分工、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同时,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对国产企业和产业造成更为强烈的冲击。

因此,必须建立尽快起一个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趋势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国内环境发展趋势平稳有力。

本世纪的头二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已经开始,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将带来发展模式的大转换;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将带来经济结构和发展途径的大变化;宏观经济形式继续看好,扩大内需将成为长期政策,为徐州市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在国内经济开放格局和产业分工中争取有利地位提供了新的机遇;区域合作步伐加快,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为徐州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十分有利的条件;同时,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转变,从严重短缺到相对过剩,经济增长由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市场竞争加剧,不但价格竞争白热化,而且质量、服务、创新竞争也愈演愈烈。

这就要求未来的交通发展建设必须符合服务性、通畅性、动态性的特点。

——周边环境及徐州自身的区位优势不仅为徐州的交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省委提出了加快苏北发展战略,从政策、财政、科技、人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苏北的扶持力度,这为徐州市产业聚集提供了最直接的机遇。

同时,苏南地区发展速度继续加快,发展质量继续提高;苏中地区凭借沿江开发和上海拉动高位前行,与苏北的差距呈拉大趋势;苏北地区各县增长速度也在攀高;鲁南地区得益于山东特殊政策,正在联手快速崛起;皖北、豫东厚积薄发,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作为江苏省的“北大门”、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重要的工业基地、全省重点发展的四个特大城市之一和徐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徐州市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