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对安南之治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4515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对安南之治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唐代对安南之治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唐代对安南之治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唐代对安南之治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唐代对安南之治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代对安南之治理.docx

《唐代对安南之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对安南之治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代对安南之治理.docx

唐代对安南之治理

唐代对安南之治理

朱达钧

探讨唐代对安南之治理,首先必须对安南之建置名称及沿革,作一番探讨,以了解交州之历代变革,及唐代的交州以安南着称之确切时间,及交州都督、安南都护之职责以观察其重要性。

再探讨唐代安南地区的蛮乱与外患问题,来分析中央对於安南乱事之因应对策。

一、安南建置名称及沿革

(一)「交州」之历代沿革

  「交趾」之名称,在《尚书》、《淮南子》、《史记》均有记载,但所记毕竟属远古时代,传说成份较浓,未必指得就是唐代的安南,或现今的北越一带,而《後汉书》引《礼记》一书,记载交趾之习俗,已提到交趾在南方,据此书云:

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趾。

南蛮之风俗,因男女同川而浴,而名为「交趾」。

交趾乃「交州」之前身,自古就为百越族聚居之地,因越人足大趾广,两足合立而交,亦名为「交趾」,据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云:

交州……今为安南都护府理所……古越地也。

秦始皇平百越,以为桂林、象郡,今州即秦象郡地也。

赵佗王南越又属焉。

元鼎六年平吕嘉,遂定越地,以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

元封五年置刺史以部之。

名曰交趾者,交以南,诸夷其足大趾广,两足前立,则交焉。

汉本定为交趾刺史,不称州,以别於十二州,建安八年,张津刺史,士燮为太守,共表请立为州,自此始称交州焉。

吴黄武五年,分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为交州,南海、郁林、苍梧为广州,寻省广州,还并交州,以番禺为交州理所,後又徙於交趾。

晋太康中,徙理龙编,隋开皇十年罢交趾郡为玉州,仁寿四年置总管府,大业三年,罢州复为交趾郡。

汉代之交趾,本属化外之地,不以州称之,直至後汉献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交趾刺史张津、交趾太守士燮共同上奏请立交州,交趾之地才称之以州。

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短暂的将交州一分为二:

交趾、九真、日南、合浦属交州;南海、郁林、苍梧属广州。

後又罢废广州,其地又归属交州,但治所设於广州之番禺,後又迁回交趾。

东晋太康年间,交州治所迁龙编(今北越河内)。

隋代也有更换,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原交趾郡改为玉州,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於此地设「总管府」,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玉州复为交趾郡。

(二)唐代之交州以「安南」着称

  隋末丘和为交趾太守,於唐高祖李渊开国後之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奉表归国,据《旧唐书》云:

大业末……黄门侍郎裴矩奏言:

「丘和历居二郡,皆以惠政着闻,宽而不扰。

」炀帝从之,遣和为交趾太守。

既至,抚诸豪杰,甚得蛮夷之心。

会炀帝为化及所弑,鸿胪卿甯长真以郁林、始安之地附於萧铣……会隋骁果自江都还者,审知隋灭,遂以州从铣。

及铣平,和以南海之地归国。

诏使李道裕即授上柱国、爵国公、交州总管。

和遣司马高士廉奉表请入朝,诏许之。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将交州总管府改为交州都督府,仍据同书云:

高祖受命之初,改郡为州,太守并称刺史。

其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

以统军戎。

至武德七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

  唐初於缘边及军事要冲设置总管府,实因全国兵马倥偬,天下尚未底定,总管府「其功能性较侧重於军事意义,非如改制後之都督府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为主。

  「安南」正式之通称虽始於唐代,其实早在三国时代,就已有安南之名词,据《三国志》云:

赤乌十一年(公元248年),交址九真夷贼攻没城邑,交部骚动。

以(袁)胤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

  当时的交州刺史为袁胤,以冠上「安南校尉」之官衔,此乃最早有「安南」之称谓。

又据《南齐书》云:

诏曰:

「林邑……当根纯乃诚款到,率其僚职,远绩克宣,良有可嘉。

宜沾爵号,以弘休泽,可持节、都督缘海诸军事、安南将军林邑王。

」范杨迈子孙范诸农率种人攻当根纯,复得本国。

十年,以诸农为持节、都督缘海诸军事、安南将军、林邑王。

又据《梁书》云:

诏曰:

「扶南王憍陈如闍耶跋摩,介居海表,世纂南服,厥诚远着,重译献賝,宜蒙酬纳,班以荣号,可安南将军、扶南王。

以上得知,「安南校尉」、「安南将军」之官名,不仅是头衔而已,且带有地方名称之色彩浓厚,所加之封号已含盖交州、扶南、林邑等地,足见安南之名称,可谓其来有自。

  唐代早在高宗永徽(公元650~655年)以後,交州已有「安南府」之名称。

当时之交州都督府尚未更名为安南都护府,且对当时交州地区之行政统属,做了一次调整,据《旧唐书》云:

永徽後,以广、桂、容、邕、安南府,皆隶广府都督统摄,谓之五府节度使,名岭南五管。

又据《唐会要》云:

调露元年八月七日,改交州都督府为安南都护府。

以上得知,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至655年)以後,交州(安南府)与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并列为岭南五管,受广州都督府统辖。

至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交州都督府才正式改为安南都护府而着称。

  又据《旧唐书》所记,是否得以说明,广州都督已是安南都护之上司?

据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云:

汉帅府在交州,唐在广州。

  汉代岭南地区之最高行政机构,设在交州。

在经历六朝的发展後,广州地位已逐渐凌驾交州之上。

到了唐代,岭南地区之最高行政机构,乃置於广州。

虽然如此,安南都护府之地位仍有其重要性。

  安南与广州之间的关系,据《旧唐书》云:

开元二十一年,分天下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

京畿采访使理京师城内,都畿理东都城内,关内以就官遥领,河南理汴州,河东理蒲州,河北理魏州,陇右理鄯州,山南东道理襄州,山南西道理梁州,剑南理益州,淮南理扬州,江南东道理苏州,江南西道理洪州,黔中理黔州,岭南理广州。

又於边境置节度、经略使,式遏四夷。

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全国正式分为十五道,各道置「采访使」,此乃地方之监察机关。

岭南道之采访使,设於广州,而安南属於岭南道,当然受岭南道采访使的「监察」。

但必须注意的是,唐廷於边境设置之节度使、经略使等,以控管四夷之功能较为明显,安南都护府也是如此。

所以,安南都护府在某些行政上虽受广州都督所监察,但安南都护府位於南陲边境,仍保有其行政上之独立性,据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云:

开元二十一年,又于边境置节度经略使理所,以绥靖夷獠。

统略军,南海郡,系本州城内有经略军五千四百人。

清海军,恩平郡,管兵一千人。

容管经略使,普宁郡,管兵一千一百人。

镇南经略使,安南都护府,管兵四千二百人。

邕管经略使,郎宁郡,管兵一千七百人。

因此,安南都护府处於缘边地带,於同年设置节度经略使,为的是绥靖地方,控管夷獠。

  安南都护府在中唐时期,又经过名称之变更,据《新唐书》云:

安南中都护府,交趾郡,武德五年曰交州,治交趾。

调露元年曰安南都护府,至德二载日镇南都护府,大历三年复为安南府。

宝历元年徙治宋平。

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置安南都护府,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更号为「镇南都护府」,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又恢复为安南都护府。

  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因南诏侵寇安南,中央对於安南都护府之行政隶属,又做了一番调整,据《资治通监》云:

岭南旧分五管,广、桂、邕、容、安南,皆隶岭南节度使,蔡京奏请分岭南为两道节度使,从之。

五月,敕以广州为东道,邕州为西道,又割桂管龚、象二州,容管藤、岩二州隶邕管。

寻以岭南节度使韦宙为东道节度使,以蔡京为西道节度使。

南诏侵略安南,唐廷为保岭南道,於是将岭南道一分为二,东道治所在广州,西道治所在邕州,且扩大了邕管之辖区范围,安南都护府则隶属於岭南西道,此举乃为了方便岭南西道之军事调度,以抗南诏。

  懿宗咸通七年(公元886年),高骈收复安南,唐廷於安南设置「静海军」节度使,从此安南以静海军节度使称之,据《新唐书》云:

进(高)骈检校刑部尚书,仍镇安南,以都护府为静海军,授骈节度,兼诸道行营招讨使。

因此,唐代安南之行政组织,经过数度的更换,从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交州总管府」,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为「交州都督府」。

盛唐高宗永徽(公元650~655年)以後将交州列为岭南五管之「安南府」,交州已有安南之名称;高宗调露元年(公年679年)正式将交州都督府改制为「安南都护府」。

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更号为「镇南都护府」,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又恢复为「安南都护府」。

到了懿宗咸通七年(公元866年)於安南都护府设置「静海军节度使」,直至唐终。

(三)交州总管府、交州都督府、安南都护府之职权

  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前隋交趾太守丘和奉表归唐,唐廷於当地设置「交州总管府」,据《旧唐书》云:

高祖受命之初,改郡为州,太守并称刺史。

其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

以统军戎。

由此可知,唐廷於缘边及军事要冲地带设置总管府,其职权在军戎,交州总管之职权乃「统领管内各州军队,与属州刺史的上下行关系,则仅限於军事。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置为「交州都督府」之职掌,据《旧唐书》云:

京兆、河南、太原牧及都督、刺史掌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劝课农桑,敦敷五教。

每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姓,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之疾苦。

部内有笃学异能闻於乡闾者,举而进之。

有不孝惕,悖礼乱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绳之。

其吏在官,公廉正己,清直守节者,必谨而察之;其贪贿谄谀,求名循私者,亦谨而察之,皆附於考课,以为褒贬。

若善恶殊尤者,随即奏闻。

若狱讼之疑议,兵甲兴造便宜,符瑞尤异,亦以上闻。

其常则申於尚书省而已。

若孝子顺孙,义夫节妇,精诚感通,志行闻於乡闾者,亦具以申奏,表其门闾。

其孝悌力田,颇有词学者,率与计偕。

其所部有须改更,得以便宜从事。

若亲王典州,及边州都督刺史不可离州局者,应巡属县,皆委上佐行焉。

又据《新唐书》云:

都督掌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廪,总判府事。

以上得知,交州都督的职权,在军政方面,有徵调民兵、督造器械、後勤补给之权,平时镇守交州,遇有乱事,还须上奏中央授予权力,才可弭平寇乱。

除了都督诸州军事外,在民政方面,只处理本州之民政事务,与州刺史职权相同,如清肃邦畿、考核官吏,宣布德化、抚和齐人、劝课农桑、敦敷五教,每岁一巡属县—观风俗、问百年、录囚徒、恤鳏寡、阅丁口、务知百姓疾苦等职责,对於交州都督府所属各州应并未有民政权,仅在遇到乱事或战时,交州都督对其属州才有军事调度权。

  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交州都督府改为「安南都护府」。

安南都护之职权,据《旧唐书》云:

都护之职,掌抚慰诸蕃,辑宁外寇,觇候奸谲,征讨携贰。

  唐廷置都督府是「设於沿边和战略要地的军事机构,负有一定的行政职权。

」而都护府,其用意在於调和诸蕃部落与汉族之间的差异性,而施予不同之治理政策,为「专门管理羁靡府州县的特别行政机构。

」安南都护府也是如此,对於南方诸蛮须抚恤安慰,可谓具有招抚诸蛮之归化事宜,尚有弭平外寇之侵扰,及对叛离份子加以讨伐之职权。

  唐代交州都督及安南都护,兼具有招抚南方诸蛮归唐向化之职责。

因此,唐廷为了能够招谕南陲边境之蛮獠部落,其职权当然就落在交州都督府,及改制後的安南都护府身上了,而安南都护在招谕诸蛮归化之职权,较改制前之交州都督更加明显。

安南都护之职权与前制之交州都督最大不同点,在於安南都护特别重视调和诸蛮与汉族之间的差异性,而对诸蛮部落实行不同之治理政策。

  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清平公李弘节遣笼州之龚固兴招谕生蛮,据《旧唐书》云:

笼州 唐贞观十二年,清平公李弘节遣笼州大同县人龚固兴招慰生蛮,置笼州。

天宝元年,改为扶南郡。

乾元元年,复为笼州。

……扶南国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岛中,去日南郡约七千里,在林邑国西三千里。

其王,贞观中遣使朝贡,故立笼州招置之。

遥取其名,非正扶南国也。

仍据同书云:

环州下 贞观十二年,清平公李弘节开拓生蛮,置环州,以环国为名。

天宝元年,改为正平郡,乾元元年,复为环州。

环州之设立,也是由於清平公李弘节招谕。

由此可见,李弘节之权责颇大,查史书并未记载李弘节担任过交州都督一事,其应曾担任过交州都督,才得以招谕蛮族归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