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140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文档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二Word版含答案

课时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收集史料,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及特点。

2.结合教材资料卡片,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相关史实,理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知识点一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的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

(3)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

2.目的

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3.方针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4.建设

(1)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2)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几千家企业。

(3)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5.成就

(1)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

(3)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6.弊病

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预习评价】

1.(判断)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重点发展集体农业。

(×)

2.(判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有很大影响。

(×)

3.(思考)斯大林说: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由此可知发展重工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试答:

增强国防力量。

知识点二 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是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目的

配合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粮食危机。

3.过程

(1)从1929年下半年起,集体化运动开始。

(2)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并出现强迫命令现象。

(3)1930年3月,斯大林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

(4)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5)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4.影响

(1)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2)农业集体化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3)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预习评价】

1.(判断)为配合工业化的进行,苏联实施农业全盘集体化。

(√)

2.(判断)农业全盘集体化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3.(思考)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有何积极作用?

试答:

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三 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

2.形成过程

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3.表现

(1)经济:

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②国家对经济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

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以党代政。

(3)思想文化:

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行政干预学术文化领域。

4.特点

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

【预习评价】

1.(判断)斯大林体制最主要的缺陷是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作用。

(√)

2.(判断)斯大林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

【图示巧记】巧记斯大林模式

【易错防范】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制定的,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则经历了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发展道路。

【易错防范】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都是在两国都面临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内部重工业的基础都比较薄弱的背景下进行的。

【图示巧记】斯大林模式与西方模式

【深化理解】列宁与斯大林两种过渡方式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

列宁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取消新经济政策,单纯利用行政手段,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

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的长期落后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主题

 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史料探究]

1.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及原因

史料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

思考 史料所说的苏联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斯大林认为苏联“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的观点正确吗?

答案 不同:

西方是从轻工业到重工业,苏联首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的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势力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综合国力的道路是正确的。

2.苏联工业化道路的不足

史料 “斯大林……提出‘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

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思考 据史料,谈谈你对苏联工业化政策影响的认识。

答案 史料表明苏联牺牲农业来实现工业化的政策。

这种政策促进工业发展,加快苏联工业化进程,但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史论形成]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外部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经济技术落后。

(2)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起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

(3)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

2.评价

(1)通过政府的力量,利用计划手段,较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观点: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导读:

史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过程中具有以掠夺农业来确保工业化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

主题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史料探究]

1.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史料 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大国的崛起》

思考 据史料,说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答案 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二战后逐渐僵化,丧失了自我完善的功能。

2.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史料 就在西方世界遭遇经济危机的时候,新生的国家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但也有很多弊端,最终导致了八九十年代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史料中的“苏联却是风景那边独好”?

答案 30年代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迅速成为世界强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打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史论形成]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教训

1.主要表现

(1)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2)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调节手段:

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4)管理手段: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主要教训

(1)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2)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3)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4)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016·山东学业水平测试)“它在苏联的实行曾经创造过非凡的成就,曾是20世纪中叶大多数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

”这里的“它”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D.凯恩斯主义

解析 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成为“20世纪中叶大多数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效仿的社会发展模式”。

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2.(2016·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模式下的经济建设(  )

A.重视发展轻工业B.农业和工业发展并重

C.大力提倡商业D.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斯大林模式下经济建设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择D项。

答案 D

3.图片是历史的鲜活体现。

下列两幅苏联宣传画可以反映(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C.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解析 两幅苏联宣传画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A、C、D三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答案 B

4.(2015·云南学业水平测试)“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

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多种所有制并存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解析 题干“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充分说明了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答案 A

5.(2016·贵州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30年代,十万美国人申请向苏联移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美苏形成了战时的联盟B.美国人口多导致生存艰难

C.苏联国民经济发展迅速D.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解析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危机,苏联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6.(2016·陕西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

……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

A.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B.国内农业生产停滞

C.货币和商品贸易消失D.重工业发展缓慢

解析 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给苏联带来严重后果,故A项正确。

答案 A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说: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

”“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

”……后来,他又说:

“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

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可以回答第二小问。

(2)问,根据材料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提示,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改变;再结合教材知识,可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

第(3)问,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出发解读即可。

答案 

(1)变化:

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调整: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改变: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3)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

【学习思考】

1.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教材第136页)

提示 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等。

2.斯大林模式具有哪些特点?

(教材第138页)

提示 政治方面:

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经济方面:

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实行直接计划管理;排斥市场调节,广泛采用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思想文化方面:

大搞个人崇拜,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手段来管理。

【自我测评】(教材第140页)

1.在评价农业集体化时,有的同学认为它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为工业化提供了必需的粮食,因而是成功的;有的同学提出全盘集体化没有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而且没有使农业生产得到提高,所以是不成功的;还有的同学认为,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富农阶级被消灭,这是值得肯定的。

你赞成哪种观点?

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 本题是开放性问题,可任选一种观点说明理由即可。

或者从以下角度说明:

三位同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做出了评价,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评价又不够全面。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苏联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一场政治经济改造运动,它闯出了农村社会改造的新道路;支持了工业化计划的实现,成为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同时,农业集体化又是对农民小私有权的剥夺,农业集体化、农民缴纳“贡税”,成为20世纪苏联完成原始积累的独特方式。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结合当时的形势谈谈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和弊端。

从长远看,这种模式对后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高度集中。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经济成分单一化。

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

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

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了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首先,这一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

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

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不敢想象的。

其次,正当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双重打击的时候,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苏联,如日出东方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理想,而且可以变成现实。

但斯大林模式的缺点和弊端非常明显。

它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没有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140页)

1.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经济的总体发展情况如何?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 在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苏联的经济发展情况是煤钢产量与欧美国家相比落后不少,机器制造业水平更低。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的煤、钢、石油、生铁等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尤其是汽车和拖拉机等机器制造业增长明显。

2.从上表中,你发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工业发展存在着什么不足?

提示 从上表中看,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重工业发展较快,铁路和棉织品等轻工业发展较慢,几乎停滞不前。

3.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际完成数来看,初步方案和最佳方案哪个更切合苏联实际?

联共(布)十六大上追加的指标最终有没有完成?

这种结果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什么问题?

提示 初步方案更切合苏联实际。

联共(布)十六大上追加的指标没有完成。

这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中出现盲目追求高指标和高速度的情况和凭主观意志的冒进行动。

课时作业

1.“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

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解析 从两个数字对比来看,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而轻工业发展缓慢。

答案 B

2.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宣传国民经济发展的海报。

其包含的历史信息是(  )

A.五年完成国家工业化B.宣传发展经济五年计划

C.五年完成农业集体化D.新经济政策存在了五年

解析 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为完成国家工业化实行五年计划的时期,由图片中的“5”字图样和题干“20世纪30年代”的信息可知此宣传画为宣传五年计划。

答案 B

3.“1930年冬季成为农民的恐怖冬天,抄家、流放和处决成为寻常的事。

”“恐怖冬天”的来临是因为苏联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D.农业集体化

解析 解答时注意题干的信息:

“1930年”及“苏联”,联系所学知识,采用排除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18年,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是1921年,排除B项;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1925年,排除C项。

故选D项。

答案 D

4.(2017·福建厦门高一检测)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0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耕地总面积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B.国内外战争破坏农业生产

C.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D.集体化政策挫伤生产积极性

解析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国家为了累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是导致农业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7·江苏徐州高一检测)1935年6月,访问苏联的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在日记中写道:

“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

……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人类更美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这一“浪潮”带来的成果是(  )

A.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B.推动农业蓬勃发展

C.丰富了人民物质生活D.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解析 根据题目中“1935年”故得知此时的苏联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二五计划”和农业集体化,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A项正确。

答案 A

6.(2017·江苏盐城高一检测)《苏联国民经济》:

“1949年,当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时,而全国人均不到一双皮鞋。

”该描述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成为军事强国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人民抵制享乐D.实现了工业化

解析 材料反映出斯大林模式下苏联重工业发达,但轻工业落后的工业体系不平衡的现象,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体现,故B项正确。

答案 B

7.(2017·四川绵阳高一检测)斯大林模式指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下列对这一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在苏联实施的时间是从斯大林开始到苏联解体结束

B.取消商品经济和自由贸易从而阻止了社会经济发展

C.对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D.借鉴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的基础上形成这一模式

解析 斯大林模式从斯大林上台开始,直到苏联的解体结束,故A项正确;取消商品贸易、自由贸易在一定时期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故B项错误;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是斯大林模式推行的结果,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借鉴苏联的模式,故D项错误。

答案 A

8.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在实现宏观经济规划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很多弊病。

其中“弊病”不可能表现在(  )

A.政治民主的强制性B.社会制度的滞后性

C.思想理论单调划一D.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

解析 斯大林时期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乏民主,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采用行政手段干预学术文化;国家对经济实施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片面发展重工业,所以A、C、D项都是其“弊病”的表现,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B项。

答案 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2年集体化农民占农户总数比例变化

材料二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928年7月斯大林承诺的,为了工业化而征收的农业“贡税”只是“暂时”的,可是苏联于30年代完成了工业化,于40年代战争也打完了,“贡税”还是没有取消……建立在“贡税”理论基础上的集体农庄体制,像铁链一样捆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材料三 久加诺夫在2004年为纪念斯大林诞辰125周年而写的文章中高度赞扬斯大林的历史功绩,肯定他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卫国战争中的贡献,说他是“伟大的国务活动家”和“强国的建设者”。

(1)材料一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危害。

(3)材料三采用了怎样的史学方法评价斯大林?

运用这一方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苏联工业化时期农业政策的合理性。

解析 第

(1)问从时间长短、数据变化快慢和集体农庄的性质等方面概括。

(2)问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入手,分析对农业的消极影响。

第(3)问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合理性从当时农业所起的作用方面分析。

答案 

(1)时间短,速度快,公有化程度高。

(2)问题和危害:

为发展工业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集体农庄体制影响了农民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3)方法:

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观点)。

合理性:

苏联成立初期,经济上落后,政治上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需要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以巩固社会主义政权。

从这个角度讲,苏联的农业政策是合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