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江苏省睢宁县凌城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136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江苏省睢宁县凌城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江苏省睢宁县凌城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江苏省睢宁县凌城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江苏省睢宁县凌城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江苏省睢宁县凌城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江苏省睢宁县凌城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江苏省睢宁县凌城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江苏省睢宁县凌城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江苏省睢宁县凌城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江苏省睢宁县凌城中学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凌城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

高一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她会把死和藤叶联系在一起?

笑话。

”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B.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活灵活现,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

C.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D.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

【答案】B

【解析】A项,“不以为然”意为不认为是对的。

B项,“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

不合语境,应为“惟妙惟肖”。

C项,“天理昭彰”旧称天能主持公道,善恶报应分明。

D项,“茕茕孑立”意为“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这次比赛最终8人成功入围,经过24课时的项目培训,所有学员均通过了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传承人。

B.这一件平凡的小事说明了一个道理:

要善用我们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

C.秋季的寒风差不多全把藤上的叶子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条,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上。

D.对记者的问题,有关部门负责人态度鲜明地做了答复:

一定要认真调查,还原事实真相;严明纪律,处罚违纪人员;加强监督,净化就业环境。

【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句末加“的认证”。

C项,语序不当,“差不多全”放到“叶子”后。

D项,“对记者的问题”有歧义。

3.下列句中加点的惯用词语,使用错误的是()(3分)

A.夏天给朋友写信,末尾用了“夏安”。

B.学生给一位刚刚病愈后的老师写的信,最后的致敬语是:

敬祝痊安。

C.有位海外游子给其祖父写的信,落款是:

××顿首。

D.有位长辈给侄儿写信说:

“此事望你钧裁。

【答案】D

【解析】“钧裁”是对上级或尊长的敬辞。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然而,我们的大脑对音乐的感知却不是这样。

②所以要有交响乐,也正是这样的“和声”才使得我们这个世界充满趣味。

③例如管弦乐的合奏,音波虽然混合,但是管乐声和弦乐声仍然保持各自的特点。

④物理学家们长期热衷于研究的现象都是整体等于所有部分的加合,声音就是这样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④①③⑥②⑤B.⑤④③①⑥②C.⑤③④①②⑥D.④③①⑤⑥②

【答案】B

【解析】解答的关键就是要把握语段的话题与中心,理清语段的结构层次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

选文是一个议论性的语段,阐述的是“生成整体论”中“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生成整体论”强调两点,一是整体功能不等于部分之和,可以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二是仅仅通过分解来了解整体是不充分的,因为部分与部分之间有相互作用。

借助句中“然而”、“所以”、“虽然”等明显表逻辑关系的词语,以及“例如”等有较强提示作用的词语,不难选出。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湘云道:

“这阴阳不过是个气罢了。

器物赋了,才成形质。

譬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

”翠缕和湘云论阴阳,最后归结到麒麟也有阴阳,人亦有阴阳。

正说着,两人在蔷薇架下拾到宝玉遗掉的金麒麟。

B.这里林黛玉体贴出手帕子的意思来,不觉神魂驰荡……黛玉由不得余意缠绵,令掌灯,也想不起嫌疑避讳等事,便向那块旧手帕子上走笔写道……宝玉挨打后,黛玉得知消息,慌忙赶去看望宝玉。

宝玉见黛玉满脸泪痕,安慰她说:

“我叫疼是装的,别信真了。

”晚上,宝玉叫丫环送两条旧帕给黛玉。

黛玉悟出了旧帕的意思,感到可喜、可悲、可惧、可愧,在帕上题了两首七绝,越加视宝玉为知己。

C.宝玉挨打后要吃荷叶莲蓬汤,凤姐便命做十来碗大家吃。

汤烧好后,王夫人命玉钏儿送去。

见到她,宝玉想起她姐姐金钏儿的不幸,又伤心又惭愧,千方百计的哄她说话,并让她也喝一口汤。

D.宝钗在为人处事方面有时也会显得冷酷无情。

王夫人的丫头金钏因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撵走羞愤跳井自杀,王夫人自责难过,宝钗这样劝导:

“姨娘也不劳关心,不必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几百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答案】B

【解析】B三首绝句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史铁生,河北省涿县人,出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品有《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

B.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作家。

代表作品有《儿子和情人》、《虹》等。

C.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欧·亨利、莫泊桑和契诃夫。

D.苏洵的《嘉祐集》中“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7.“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与这一上联对仗最工整的下联是()(3分)    

A.绿叶红花映山前     B.风摇竹影到幽斋   C.梦随春风到天明     D.风吹萤火到满园 

试题分析:

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对应工整,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

由上联“月送”可排除A项,由上联“花香”可排除D项,由“小院”可排除C项。

从意境方面,题干中上联点出了月夜、花香飘荡、小院的意境;而B项竹影、幽斋所表现出的意境跟上联相吻合。

从形似神似方面看,月对风,花香对竹影,也非常吻合。

所以选B。

8.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B.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D.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二、文言文阅读(共25分)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节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

以前如果

B.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远略:

长远的谋略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

亲附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

应当

【答案】D

10.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

④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A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节选)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节选)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组是(  )(3分)

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 ②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错)

③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凭借) ④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完整)

⑤以阴助其急(暗地里) ⑥未有能愈于秦者也(胜过)

⑦视秦无异也(看待) ⑧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擅长)

A.②③④⑧      B.①③⑤⑥

C.①⑤⑥⑦D.②④⑦⑧

【答案】D

1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④而四国休息于内

⑤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⑥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A.①⑤B.②③

C.③⑥D.②④

【答案】B

1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苏洵认为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像秦国一样富国强兵,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

B.苏辙假设“彼秦者将何为哉”的条件是“韩魏无东顾之忧”,四国“阴助其急”。

C.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不知“厚韩亲魏以摈秦”,而“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D.李桢认为六国灭亡是由于未占有利地势,又未得到天助,否则,其中的任何一个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

【答案】A

参考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

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

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

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

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诸侯们不知道要采用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

直到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苏辙《六国论》节选)

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

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

假使拥有的地理形势有利如秦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选自李桢《六国论》节选)

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共10分)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共10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5.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有三种理解:

一种是秦始皇削平天下的确是十分辛苦,但应该是削平天下,让道路旁的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第二种理解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让天下百姓都变得贫穷了,“为”读阳平,制造出的意思;第三种理解,主语不是秦始皇,而是指刘邦、项羽,特别是指刘邦,原来不过是“道旁穷百姓”,一个小小的亭长,但却最终“辛勤”地“削平”了“天下”。

你认为那种理解有道理?

谈谈理由。

(4分)

解析:

关于第三种理解,合乎历史事实,应该说不无道理。

对于第一种理解,有人提出质疑,杜牧会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么?

关于这一点,关键是看杜牧有没有民本思想。

在《阿房宫赋》的末段,杜牧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嗟夫!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这“复爱六国之人”不正是“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么?

至于第二种理解,早在西汉贾宜《过秦论》中有这样的语句:

秦统一天下后,“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也正是“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17.简要归纳一下该诗与《阿房宫赋》在主旨及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

(4分)

解析:

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

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

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四、名句名篇默写(共10分)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2),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3)钉头磷磷,。

(杜牧《阿房宫赋》)

(4),破灭之道也。

(苏洵《六国论》)

(5)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史铁生《我与地坛》)

(6)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8)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

(9),,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10)精诚所至,。

(《后汉书》)

五、现代文阅读(共21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2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

这正是说书的旺季。

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

老瞎子心里算定:

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

“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

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

”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

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

“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

”或者:

“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

”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

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

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

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

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

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

小瞎子撅着屁股烧火。

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捡出。

老瞎子终于开了腔:

“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

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一早起小瞎子病了。

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

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

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

心里总在说:

“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

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

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明天我就去抓药。

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

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

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

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

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

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

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

”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

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

“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

”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

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

”“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

”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有删改)

1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在第四段写老瞎子的听觉,意蕴丰富。

既说淘米,也说管教徒弟,还在结构上暗联着小说前后的情节。

B.小说详细描写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目的是刻画老瞎子的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C.琴槽里的纸条,本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

D.小说末段,运用了概括和象征的手法,高度浓缩了瞎子艺人们的生命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E.这篇小说,以瞎子艺人追求睁眼看到光明为内容,倾诉了残疾艺人们内心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不平之气。

20.小说的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21.小说中的“老瞎子”有哪些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22.结合小说的主旨与情节等方面,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题目“命若琴弦”意蕴的理解。

(6分)

答:

19.AD [B项心理活动的作用表述不全面,较为重要的内容没有表达出。

一是表达了老瞎子渴望见到光明的急切心情,二是与后文得知药方是白纸后的失落乃至绝望形成对比和反差。

C项错解了白纸的寓意和师父们的坚毅与慈悲。

E项对小说主旨的理解是错误的,瞎子艺人没有对命运的不公愤慨与不平,他们努力争取,说明了他们接受了现实并积极奋斗。

]

20①描述老瞎子说书精彩的开场场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的趣味,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从正侧两面突显了老瞎子的说书艺人形象。

③为后文说唱罗成一书及弹断最后琴弦做铺垫。

21①努力进取,坚毅顽强。

虽然眼瞎了,但心存希望,渴望弹断一千根琴弦后见到光明,并一直努力争取。

天越热,越拼命,不愿失去说书好时候。

②慈善悲悯,传承大爱。

当他得知药方只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后,并不把真相告诉徒弟,仍鼓励徒弟继续努力,留给后人以希望。

③技艺精湛,细心严管。

其说书深受大家喜爱,观察仔细,眼瞎心亮,严格管教徒弟。

22(示例一)“命若琴弦”在文中的意思是,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拉紧了,是指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一个美好的目标,如弹够一千根琴弦,取出药方治眼,就可以见到光明。

为了见到光明,这一生就好好弹够一千根琴弦。

有了这目标或希望,瞎眼人才能活下去。

弹好了就够了,是指即使希望落空,治不好眼睛,但只要活下去,就行了。

师父还有一个庄严的使命,即是把这个希望传承给下一代。

(示例二)我们普通的人们,也会遭遇另外的打击或灾难,在重大的危机灾难面前,也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美好的愿望或美好的目标,用这个希望或目标激励自己坚强地活下去,即使明知这个目标不能实现,也要给下一代人树立希望,让他们继续努力奋斗下去,勇敢坚强地活下去。

七、作文(7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春天已经远去,然而,你却看到四季常青的植物还有那可爱的绿叶,看到晴好的正午,廊檐下依偎曝背的熨帖温暖,还有冰面下仍在流淌的河水中欢快的鱼儿正肥……这难道不是春天吗?

请以“花落春犹在”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