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灰空间的学习.docx
《关于灰空间的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灰空间的学习.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灰空间的学习
5)庭院空间(日本)-----------------------------------------------------7
室
内
设
计
作
业
建筑学院
建筑学1302班
夏梦凡
130860213
目录
(一)灰空间的提出及概念-----------------------------------------------3
(二)大师关于灰空间的剖析与理解-----------------------------3
1)黑川纪章---------------------------------------------------------3
2)芦原义信-----------------------------------------------------------4
3)阿尔多•凡•艾克---------------------------------------------------4
4)罗伯特•文丘里----------------------------------------------------4
5)诺伯格•舒尔茨----------------------------------------------------5
(三)灰空间经典案例--------------------------------------------------5
1)名古屋城市艺术博物馆--------------------------------------6
2)国立新美术馆------------------------------------------------------6
3)庭院空间(中国)---------------------------------------------------6
4)象山校区-------------------------------------------------------------6
5)庭院空间(日本)-----------------------------------------------------7
6)玄关------------------------------------------------------------------7
7)飘窗-------------------------------------------------------------------7
关于灰空间的学习
2016.12.10
(一)灰空间的提出及概念
“灰空间”,也称“泛空间”。
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
其本意是指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以达到室内外融和的目的,比如建筑入口的柱廊、檐下等。
也可理解为建筑群周边的广场、绿地等。
现在所谓的“灰空间”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来的。
“灰空间”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对于前者他提倡适用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阐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红﹑蓝﹑黄﹑绿﹑白混合出不同倾向的灰色装饰建筑;对于后者他大量利用庭院﹑走廊等过渡空间,并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而就我们一般人的理解,就是那种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
这种特质空间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的感觉。
按照我的理解,就像灰色是黑白的过渡色一样,“灰空间”就是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的中介,或者说是内容与功能不同的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
由于它的存在,冲破了封闭空间的制约而争取与户外空间取得更加广泛的联系,从而使主体与客体情景交融。
(二)大师关于灰空间的剖析与理解:
1、黑川纪章
对于“灰空间”的定义,黑川纪章讲到:
“灰色是由黑和白混合而成的,混合的结果既非黑亦非白,而变成一种新的特别的中间色”。
近代初期,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和茶屋的首次建造者千利休(1521——1591),用一种叫做“利休灰”的色彩来阐明他的茶道思想。
“利休灰”是由红、黄、蓝、绿、白等诸色混合成的一种色彩,这些颜色是由各种基本颜色混合后产生的一种色谱范围极广的混合色,它可以是红灰、黄灰、绿灰等色。
如果把空间比作色彩,那末作为室内外结合区域的“缘侧”,就可以说是一种灰空间。
黑川纪章在谈到缘侧空间时指出:
“作为室内与室外之间的一个插入空间,介乎于内与外的第三域,才是‘缘侧’的主要作用。
因有顶盖可以算是内部空间,但有开敞又是外部空间的一部分。
因此,‘缘侧’是典型的‘灰空间’,其特点是即不割裂内外,有不独立于内外,而是内与外的一个媒介结合区域”。
这个区域提供室内与室外的中途点。
它是一个场所,结合了人们的一切愉悦活动,也是人们生活区域的延伸空间。
而对于中庭形势他解释道:
“灰空间,不能是一个四周完全封闭的中庭,它必须是开敞的,再次自然可被隐退,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
在创作实践中,黑川纪章常常将自然转化为内部,而又将是内延伸于外部。
这样一来内部与外部,自然与建筑相互捕捉、相互船头,维持了非常良好的平衡关系。
2、芦原义信
芦原义信指出:
“所谓建筑,通常是指包含由屋顶和外墙从自然中划分出来的内部空间实体”。
通常在考虑建筑时,是把“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定在建筑的外墙处,由屋顶的建筑物内侧视为“内部”,没有屋顶的建筑物外侧视为“外部”。
……在现代建筑中,也有不能简单规定“内部”与“外部”的情况,……有时创造出被看作“城市走廊”的“内部式的外部”,或是在建筑物内部广植树木,创造出“外部式的内部”。
芦原义信说道:
“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但作为建筑空间考虑时,这种相互关系主要根据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来确定的”。
外部空间不是无限延伸的自然,是没有屋顶的建筑。
“如果把原来房子的屋顶搬开,覆盖到广场上面。
那么,内外空间就会颠倒,原来的内部空间成了外部空间,原来的外部空间则成了内部空间。
像这样内外空间可以转换的特性成为空间的可逆性”。
3、阿尔多•凡•艾克
阿尔多•凡•艾克(AldoVanEych)有关“中介空间”的理论凡•艾克在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中创造了多样而具有层次性的“中介空间”形态,使得相对的内外空间形态在过渡空间的作用下,层次和性质都发生了相互的转换。
建筑内外“中介空间”在这里以并非只具有单一的机能,而是一种能兼顾内部与外部、私密与公共二元融合共存的整体性关系。
凡•艾克声称:
“建筑必须设置一种明确的中间地带。
这不是说两个场所和时机的不断过渡或无休止的延迟。
相反,而是与现代空间流通的概念(可称为通病)和消灭空间之间,即室内外之间,一个空间与另一个空间之间(一个现实与另一个现实)一切相连的倾向决裂。
所以,过度必须要用能够同时意识到两边有重要情况所限定的中间地带加以相连。
在这一意义上说,中间地带为冲突的两极提供公共场地而能再次成为孪生现象”。
4、罗伯特•文丘里
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
文丘里的这一篇著作是继柯布西埃《走向新建筑》后的又一篇对世界建筑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
书中作者提到建筑的不定性——在复杂和矛盾的建筑中到处存在着不定和对立。
建筑是形式又是实体——抽象的和具体的——其意义来自内部特点及其特定的背景,复杂与矛盾,是建筑手段所特有的不定和对立的源泉。
他认为:
“特意设计出来的不定形式是以生活不定为基础在建筑要素中反映出来的”。
他主张“混杂”而不要“纯粹”,“含糊”而不要“分明”;他喜欢“两者兼顾”胜过“非此即彼”。
在谈及道建筑时内与室外的关系时,文丘里之处室内与室外的不同是建筑中矛盾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
流动空间产生一种横平面与竖平面相连的建筑。
这些视觉上独立不断的平面,应归功于平面之间相连的平板玻璃:
墙上开窗洞的情况消失了,变成墙的中断而看不到建筑实体。
现代建筑强调室内外空间打成一片,由于新机器设备的出现才首次使室内气温不受室外的影响。
有时室内室外的矛盾并不在室内室外之间,而在建筑的顶层与底层之间。
二者的矛盾还表现为外墙内有一层脱开得里层,外墙和里衬之间多出一层空间。
文丘里指出:
“设计从外到内,同时又从内到外,产生必要的对而有助于成为建筑艺术。
由于室内不同与室外,墙——变化的焦点——就成为建筑的主角。
建筑就产生于室内功能与室外空间的交接之处。
5、诺伯格•舒尔茨
在《存在•空间•建筑》一书中,舒尔茨将人类所认识到的空间划分为以下几类:
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PragmaticSpace)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PerceptualSpace)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ExistentialSpace)物理世界的认知空间(CognitiveSpace)纯物理的抽象空间(AbstractSpace)。
舒尔茨广泛探讨了场所、节点、体量、路线与轴线、领域等空间要素的特性与相互作用。
并且从自然环境到住宅内部空间的尺度中详细探讨了建筑空间与存在空间的密切关系。
把存在空间作为解决人类存在的意义与环境关系的桥梁。
同时,场所精神是舒尔茨使用的另外一个主要概念,它注重分析场所的精神特质,并且将其置于空间和特征等传统的建筑概念之上。
例如他在书中所讲到的:
“最初对人来说,与周围广阔的、未知的、总觉得引起恐怖的世界相对照,中心时表示已知的东西。
”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
本书从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在从住宅到城市的所有空间层次上详尽分析了吸引人们到公共空间中散步、小憩、驻足、游戏,从而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诸项方法。
书中体现出一种完全从公共行为出发的研究方法。
对人们如何使用街道、人行道、广场、庭院、公园等公共空间,以及规划与建筑设计如何支持和阻碍社会交往与公共生活,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创造充满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的有效途径。
5、杨•盖尔
杨•盖尔将公共空间的户外生活分为:
必要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条件才会发生。
社会性活动三种方式。
作者论及到柔性边界的问题,是在建筑物四周流连——还是仅仅能够进出;多层建筑——进出活动频繁,但滞留活动极少;低层建筑——许多滞留活动内外流动;室内外的联系——功能与心理方面。
使住宅的活动能自由的流动到室外。
“中间的走廊、多余的门、尤其是室内外的高差都应避免。
室内外应在同一水平面上,只有这样才能方便活动的内外流动”。
(三)灰空间经典案例
1、名古屋城市艺术博物馆
名古屋城市艺术博物馆位于Shirakawa内,它结构非常优美,是由日本著名的建筑师黑川纪章设计的。
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日本和西方的艺术品,永久的展品轮回展出。
另外博物馆也展出世界其它博物馆的展品。
灰空间用于引导人流进入博物馆,并为游客提供休息的空间。
2、国立新美术馆
国立新美术馆是世界著名设计师黑川纪章所建,于2007年1月21日在东京都港区开馆,是自国立国际美术馆以来日本的第五间国立美术馆。
该美术馆以共生为理念,所有建筑都为配合人和自然的融合而建,成为日本建筑史的典范。
馆内有着日本国内最大的展示空间,不定期会有展览,巨大的倒锥体建筑吸人眼球,顶部设有餐厅。
展馆设计国立新美术馆由黑川纪章为首设计,玻璃帷幕如波浪起伏般,让人过目不忘,设计则是以绿色概念出发。
馆内最吸引人目光的是一高一低的两个倒锥体,倒锥体三楼设有餐厅和咖啡厅,因为上阔下窄的建构,锥体顶部作为餐饮区的面积变大了,而一楼的休息区域也变得更宽敞,不得不说是一项很伟大的设计。
。
3、庭院空间(中国)
中国庭院无疑是最早拥有有灰空间气质的,不仅渗透内外空间,还为人们休息娱乐提供的室外场所。
庭院为居于城市的人群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可能。
4、象山校区
中国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