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周考1025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655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周考1025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周考1025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周考1025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周考1025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周考1025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周考1025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周考1025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周考1025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周考1025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上学期周考1025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周考10.25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论述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乡文化的交融

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渭分明。

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

其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

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

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的吸引力。

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的。

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

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

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在今天,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

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是戴着大众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

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

这样,经过改造的大秧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独立存在的乡村文化,而成了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了。

再看城市文化。

如果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被改变的不是乡村文化,而恰恰是城市文化自身。

而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

大众文化自从产生之日起,就和城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它产生于城市,以大众为自己的“典型”受众,和原有的城市文化相比,“大众文化作为商品经济社会大众百姓的一种日常文化消费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关注世俗人生的文化品性”,这就有力地弥补了原有的城市文化远离生活的缺陷。

更重要的是大众文化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可以按照市场规律成批生产,大量复制,这些特点使大众文化很快就在城市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成为了城乡文化融合进程的主要推动力。

具体地讲,城市文化是通过两种方式向农村延伸的:

一是人口的流动传播。

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众多的流动人口中,来自农村的打工者占绝大多数,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为文化的传播者,使城市文化在无声无息之间渗透到了农村。

二是现代传媒的传播。

与城里人一样,电子传媒现在也已成了乡村居民打发闲暇时间的主要方式,其中最为典型的电视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就是主要源于城市文化,一些乡村题材的节目,也是按照大众的“口味”进行加工和提炼的。

当乡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坐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欣赏节目的时候,也正是城乡文化悄无声息相互融合的时候。

可以说,城乡文化是在相互延伸中逐步走向统一,而现代传媒每发展一步,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

当然,对中国而言,这种延伸还刚刚开始,但它毕竟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

1.下列对于“大众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城市的文化,它与城市文化密不可分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城市文化,却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文化的融合。

B.大众文化的崛起会促使城市文化不断地被改变并不断向外扩张,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乡村文化的衰落。

C.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大众文化关注世俗的特点则有利地弥补了城市文化的这一先天不足。

D.以现代传媒为传播手段,成批生产,大量复制,大众文化利用自身优势成为推动城乡文化融合的主要力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一天天跟进,我国的城乡文化的差异性也会逐渐变小,这对乡村文化的冲击最为显著。

B.乡村文化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呈现衰退趋势,地方戏曲尤其是地方小剧种的衰退是历史的必然。

C.东北大秧歌及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在城乡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印证了乡村文化也会对城乡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D.跳大秧歌的人会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这可以看作是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趋同的表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虽然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大体上呈现劣势,但不意味着其所有的文化都将走向衰亡。

B.随着城乡人口的频繁流动,现代传媒的日益繁荣,势必加速城乡文化的“一体化”的到来。

C.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流行歌曲而不愿再去关注地方戏曲中,也可以看出城乡文化的交融是大势所趋。

D.在城乡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其主流是城市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但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渗透也不可忽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凌字彦云,太原祁人也。

凌举孝廉,为发干长,稍迁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辟为丞相掾属。

文帝践阼,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与张辽等至广陵讨孙权。

临江,夜大风,吴将吕范等船漂至北岸。

凌与诸将逆击,捕斩首虏,获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转在青州。

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休军失利,凌力战决围,休得免难。

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

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

进封南乡侯,邑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是时,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为兖州刺史,屯平阿。

舅甥并典兵,专淮南之重。

凌就迁为司空。

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

凌、愚密协计,谓齐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长而才,欲迎立彪,都许昌。

愚遣将张式至白马,与彪相问往来。

凌又遣舍人劳精诣洛阳。

语子广,广言:

“废立大事,勿为祸先。

”愚复遣式诣彪,未还,会愚病死。

凌阴谋滋甚,遣将军杨弘以废立事告兖州刺史黄华,华、弘连名以白太傅司马宣王。

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军到丘头,凌面缚水次。

宣王承诏遣主簿解缚反服,见凌,慰劳之,还印绶节钺,遣步骑六百人送还京都。

凌至项,饮药死。

乃穷治其事,彪赐死,诸相连者悉夷三族。

朝议咸以为《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

凌、愚罪宜如旧典。

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

亲土埋之。

                            

                     (节选自《三国志•王毌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B.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C.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D.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迁、辟”是指官职的任命和升迁等。

B.“典兵”指统领军队,掌管军事。

C.“方策”方法策略。

D.“舍人”古代官称,有时也指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王凌因受曹操赏识进入丞相府,长期对东吴作战,历任兖州刺史、青州刺史、扬州刺史、豫州刺史等,多次受到封赏,最后官至太尉。

B.王凌和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图谋废掉年幼的皇帝曹芳,用年长而有才的曹彪代替,王凌也和儿子王广商量此事,王广表示赞同。

C.起事之前,令狐愚病死了,黄华和杨弘将王凌造反之事报告了宣王司马懿,司马懿亲自率军讨伐。

眼看大势已去,王凌投降,后在项城服毒自杀。

D.王凌政绩突出,军功显赫,也有荣耀的官位。

但因野心太大,志向不切实际,招来了大祸,宗族遭诛,自己死后遭陈尸斫棺之辱,真是糊涂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

                                                                                 

(2)凌、愚罪宜如旧典。

乃发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烧其印绶朝服。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答李几仲书①

  天难生于才②,而才者须学问琢磨,以就晚成之器,其不能者,则不得归怨于天也。

世实须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

凡为足下③道者,皆在中朝④时闻天下长者之言,足下以为然,当继此有进于左右。

  (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

[注释]①这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给一位年轻人的信(摘录)。

②天难生于才:

天才是很难出现的。

③足下:

您,对对方的敬称。

④中朝:

朝廷中。

8.解释:

①长者_________②然________(2分)

9.理解:

“学问琢磨”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0.理解:

“晚成之器”即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选择:

“当继此有进于左右”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

(3分)

A.当继续给你写信;

B.要继承别人的精神才能前进;

C.当接到这信后要跟周围人商量;

D.要继续努力才能超过周围的人。

三、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3题

摄山秋夕

屈大均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门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

失败后,削发为僧。

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

此诗写于北游途中,摄山,又名栖霞山。

12.这首诗颔联中的“疑”字特别精当,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

(5分)

13.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6分)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1)《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爱莲说》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

,         。

(3)《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          ,盖竹柏影也。

(4)《醉翁亭记》中写山间夏季景色的句子:

            。

(5)《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写出了其从师求教道路的辛苦: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5 分)

尼采——伟大的漂泊者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

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

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

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

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

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

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

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

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

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

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

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

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

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

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

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

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

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

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

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

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

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

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

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

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

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

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

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

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

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

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

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

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

可是,在同时代人听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

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

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

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链接: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

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

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

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14.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C.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15.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漂泊者”,尼采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6分)

16.简要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有何作用?

(6分)

17.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对于风生水起的互联网金融,刘明康表示,不是每一家都是赢家,目前这个领域,谁走得更好,还需拭目以待。

②在饮水机行业过快发展过程中,监管乏力造成了饮水机市场的局面,一些伪劣产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③且说彼时捐例大开,各省侯补人员十分拥挤,其中,良莠不齐。

A.鱼目混珠泥沙俱下鱼龙混杂B.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鱼目混珠

C.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鱼目混珠D.泥沙俱下鱼目混珠鱼龙混杂

19.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当地时间1月27日,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举行解放70周年纪念仪式,大约有300多名幸存者参加,年龄最小者70余岁。

B.春晚好不好看,在于节目内容能否及时、深刻、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还在于有能让观众忍俊不禁且留下鲜明印象的语言类节目。

C.经过多年数据积累,农业部从耕地的立地条件、耕层理化性状、土壤管理、士壤剖面性状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划分出一至十等的耕地。

D.周迅在电视剧《红高粱》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气,加上曾经的作品中透露出来的鬼气、仙气,更是将她的演技地位继续稳稳地被锁定。

20.填入下面横线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既有条件,读书万万不能狭窄,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思路就不广。

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

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

       。

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A、第一遍可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二遍就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三遍可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

 B、第一遍可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就囫囵吞枣,这叫享受。

 C、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就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

 D、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这叫享受;第二遍就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第三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①?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

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

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

②?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③,有了这个底蕴。

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22.下图是法律援助中心的图标,命名为“携手同心”。

请仔细观察,说明图标的构图特点并揭示其寓意。

(4分)

构图特点:

寓意:

 

作文修改

逾矩亦成方圆(“方圆”表意不明)

末班车的公交司机违反了规定,帮助那位大妈上了车。

他超越了规矩,但热烈的掌声告诉我们,规矩外也有人性之美,逾矩亦可成方圆(表意不明)。

【此处少一段,因果关系的论证。

添加一段:

日本的名古屋市西有一家寿司店,按照老板的规定,晚九点这家店必须打烊以免夜里不必要的麻烦,但店员却每天将门户大开直到11点钟。

老板怒不可遏地辞退了一个又一个店员,却依旧无法阻止这不约而同的行为。

有一天夜里,潜伏在巷头的老板终于知道了真相。

每当11点时,市郊的流浪猫便会成群结队地进入店里,享受着店员为它们准备的美食寿司。

老板恍然大悟,从此,规定打烊时间被取消。

名古屋也有了“猫之寿司店”的佳话。

店员违反了规定,却成就了人与动物和谐之美的方圆,传承了老店的善良文化。

(事情表述冗长,议论不透彻)

修改上两段:

目前的中东,活跃着一个又一个战地记者和人道主义救助者,他们往往不顾组织者的规定,加班加点地报道着战地里的每一个细节,救助者每一个还有家人牵挂的伤员。

戴茜,一个鲜红的名字永远印在了异乡利比亚的土地上。

她不顾时间的限制规定,冒险潜入暴动区进行新闻报道,最终因流弹片刺入左胸抢救无效身亡。

是怎样的勇气和光辉的人性让一个柔弱的女子敢于只身进入危险地带?

第一个摄像头和红十字背后的,都是在看似和平公正的世界规矩外的英雄。

他们象征着战争外不朽的正义。

这些在战争边缘的人们违反着组织的规定,背离着世界正常的秩序,可他们却救了世界上最不可被磨灭的方圆。

(议论不够透彻,缺乏点题句子。

修改上一段:

伽利略(韩愈)忽视约定俗成有规矩,终成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文公。

杨澜忽视业内潜规则,活跃于企业界媒体各大行业,丰富的经历创造了她的方圆。

德川富康忽视幕僚压制的规则,发愤图强,最终统一了日本大陆,建立了德川新秩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有时违背规矩,亦可成方圆。

或许它正是钥匙上缺的那残片,帮助我打开通向人性完美的大门。

周考答题卷语文

班级姓名小组分数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

(1),         。

(2),         。

(3           ,          ,

(4)            。

(5)                。

21①

22.

构图特点:

寓意:

1【答案和解析】答案:

B解析:

文中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导致城市文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核心要素,就是大众文化的崛起”,大众文化崛起促使城市文化改变与扩张,但乡村文化的衰落的原因在于“城市化的进程”。

2【答案和解析】答案:

D解析:

原文是“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融入”不是“趋同”,偷换概念。

3【答案和解析】答案:

B解析:

文中只提到“这种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融合的速度就加快一步”,但全文并未提到城乡文化是否走向“一体化”的问题。

4.C.宣王将中军乘水道讨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将尚书广东,使为书喻凌,大军掩至百尺逼凌。

凌自知势穷,乃乘船单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谢罪,送印绶节钺。

5.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