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512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复习.docx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复习.docx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下册重点文言文复习

马说

一、作者作品:

韩愈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

二、说的特点:

可以说明事物,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三、阅读理解:

1、本文中心句:

(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下文都是从反面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中心思想)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愚昧和昏庸,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表达了作者痛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强烈愤慨。

 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

3、本文段意:

一段:

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二段: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三段:

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讽刺。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名句)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作用:

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

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

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①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是排比句式。

作用: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揭示食马者的昏庸无知。

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7、找出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

并说明其作用?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说明千里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差,揭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18、《马说》的主旨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

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20、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21、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

22、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

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为了献身"四化'建设,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23、本文的想法全是对的么?

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本文的局限性:

文章流露了个人的感叹,作者还是仅仅把认识并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

 

送东阳马生序

  1、文学常识、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

喜欢,爱好。

致书:

得到书。

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致,取得、得到。

假借:

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

懈怠,不放松抄写。

“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

跑既加冠:

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担心,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尝,曾经。

趋:

奔向。

先达:

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

求教。

叩,问。

德隆望尊:

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塞。

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

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

或,有时。

叱咄:

训斥,呵责。

(礼愈)至:

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

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

等待,等。

负箧曳屣: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

严冬。

皲裂: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至)舍:

学舍,书舍。

僵劲:

僵硬。

(持)汤沃灌:

热水。

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

以,用。

衾,被子。

寓逆旅:

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

每天提供两顿饭。

再,两次。

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

同“披”。

(戴)朱缨(宝饰之帽):

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

腰,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

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敝衣:

破旧的衣服。

緼,旧絮。

敝,破。

略无慕艳意:

毫无羡慕之心。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看课后注释)

  3、理解背诵。

(1)描写读书之难的句子: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描写自己从师之难的句子: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嗜学的结果是: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写自己求学之艰:

①衣: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②食: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③住:

寓逆旅④行: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

遥远艰难。

衣着:

破旧不能御寒。

饮食:

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文中说明作者不辞辛苦,求师助学的原因是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益慕圣贤之道③以中有足乐者

(6)文末最能概括求学经历的句子是: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思考、

  

(1)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2)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A)以自己年幼时得书,从师、求学之难,和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对比; 

B)以自己年幼时奔走之辛劳、生活之清苦,和太学生衣食住行的优越生活条件作对比。

 

(3)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

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

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4)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5)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

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6)作者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学习经历的?

态度,行动。

  5、课外积累。

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6、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理由是:

A刻苦学习B博览群书C虚心求教

小石潭记

一、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

唐代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原名〈到小西小石潭记〉。

二、内容分析: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屿、峪、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 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6、 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 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7、 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8、 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9、 潭水有什么特点?

 

清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

通过具体景物,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用静动结合来写。

 

10、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

 

11、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

 

抓住溪身的曲折、境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13、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

 

14、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

(1):

总写小石潭全貌。

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

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

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的心情。

 

第四部分(5):

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16、 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心情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三、根据内容来背写: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如鸣珮环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课文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醉翁亭记

  1、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欧阳文正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环滁(chù)林壑(hè)琅琊(láng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伛偻(yǚ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chóu)射者中(zhò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

  3、重点解词

  环滁:

环绕着滁洲城。

环,环绕。

林霏开:

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霏,雾气。

  负者:

背着东西的人。

负,背。

临于泉上者:

靠近。

  泉香而酒冽:

泉水甜,酒儿清。

冽,清。

山肴野蔌:

野味野菜。

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

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

杂然,错落的样子。

陈,陈列、摆开。

  觥筹光错:

觥,酒杯。

筹,酒筹。

阴翳:

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

发荣滋长的意思。

醉翁之意:

情趣。

深秀者:

秀丽。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酣,尽兴地喝酒。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芳,香花。

发,开放。

  伛偻提携:

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

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

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看课后注释)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

(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并寄托于酒。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

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

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

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译:

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

太守是谁?

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5、复习文章知识。

(1)归纳段意

第一段:

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 第1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滁州四面环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 

第二段:

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①(“若夫日出……四时也。

”)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②(朝而往……无穷也?

);写太守来此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第2段描写山!

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先总后分,先具体后概括。

 )

第三段:

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

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

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

 

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

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这是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 

(2)本文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

(A)写亭的环境:

从远到近 

(B)写山间之朝暮:

从早到晚 (C)写山间之四时:

从春到冬 (D)写宴饮场面:

从外到内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

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主线是“乐”字。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

分别是什么?

核心又是什么?

  答:

四幅。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第3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

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先写醉翁亭秀丽的环境,接着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再写太守与民同乐,以此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7)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例:

 

(l)写亭的环境:

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乌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

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6、理解背诵。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

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

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5)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6).写出《醉翁亭记》中的成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水落石出峰回路转觥筹交错山肴野簌与民同乐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

事情真相大白

岳阳楼记

  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宋朝人,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

 

一、生字

  谪(zhé)守朝晖(huī)夕阴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

  霪(yín)雨心旷神怡(yí)皓(hào)月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浩浩汤汤(shāng)潇(xiāo)湘属(zhǔ同“嘱”)

  二、重点解词(看课后注释)

  增其旧制:

扩大它旧有的规模。

制,规模。

横无际涯:

宽阔无边。

涯,边。

  朝晖夕阴:

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

晖,日光。

大观:

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

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备,详尽。

山岳潜形:

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

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

  翔集:

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

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长烟一空:

大片烟雾完全消散。

一,全。

  何极:

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

桅倒下,桨断折。

  郁郁:

形容香气很浓。

  把酒临风:

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

把,持、执。

  微斯人:

没有这种人。

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

我同谁一道呢?

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

到了第二年,政事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

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

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青和景明,波澜不惊

  译:

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

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

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置之度外。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求,探求。

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译: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以,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

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

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

(先:

在……之前,后:

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如果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

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四、文章知识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记叙)

  第二段:

(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

引出下文。

  第三段:

(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

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

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