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docx
《K12学习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学习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K12学习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比例
教学目标: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者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32-33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导入新课。
找找比比:
518:
300.4:
0.21.8:
0.95/8:
1/47.5:
3
89:
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二、认识比例,探索规律。
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介绍“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5=18:
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
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5=18:
30内项
外项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
3/5=18/30
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教学例4
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
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
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
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
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
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练习:
“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
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提问:
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
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
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
6
=:
5
做练习十第1、2题
四、全课小结,总结反馈。
解比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45练习十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练习引入
小练笔: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
12
=:
6
教师:
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
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
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
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
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
“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
怎样解比例?
根据是什么?
思考: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
”
教师板书:
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
”
教师说明:
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板书过程,总结思路
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
指名板书。
师问:
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
师生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
再怎么做?
”
练习提高,再说思路
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做“练一练”
做练习十第6、7题。
做练习十第8题
四、比较提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把你掌握的解比例的方法在小组里介绍一下,并在大组交流。
五、作业
练习九第5、6题。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初步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的题目
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板书:
=速度
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板书:
=单价
己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板书:
=工作效率
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
板书:
=公顷产量
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首先来研究这些数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二、学习探究。
教学例1。
用小黑板出示: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2
……
路程
0
0
0
0
0
00
0
20
0
提问:
“谁来讲讲例1的意思?
”
“表中有哪几种量?
”“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是多少?
当时间是2小时,路程又是多少?
……”“这
说明时间这种量变化了,路程这种量怎么样了?
”
说明:
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呢?
”
教师指着表格:
我们从左往右观察,时间扩大2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2倍3时间扩大3倍,对应的路程也扩大3倍……从右往左观察,时间缩小8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8倍;时间缩小7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7倍……时间缩小2倍,对应的路程也缩小2倍。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让每一小组的同学选一组相对应的数据,计算出它们的比值。
教师板书出来:
=60,=60,=60……
教师板书: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然后教师指着=60,=60,=60……问:
“比值60,实际上是火车的什么:
你能将这些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写成一个关系式吗?
板书:
=速度
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分析.我们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什么样的量?
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
总是一定的。
)
教学例2。
出示例2:
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2
……
总价
1
2
3
4
5
6
1.7
……
表中有哪两种量?
米数扩大,总价怎样?
米数缩小,总价怎样?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
比值是多少?
当学生回答完第二个问题后,教师板书:
=3.1,=3.1,=3.1……
然后进一步问:
“这个比值实际上是什么?
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它们的关系吗?
”板书:
=单价
小结:
通过刚才的思考和分析,我们知道总价和米数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米数的变化而变化的,米数扩大,总价也随着扩大;米数缩小,总价也随着缩小。
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
总价和米数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都有几种量?
这两种量有没有关系?
这两种量的比值都是怎样的?
小结:
通过比较,我们看出上面两个例题,有一些共同特点:
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接着指着例1的表格说明:
在例1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保持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随后让学生想一想:
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
为什么?
最后提出:
如果我们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表示它们的比值,你能将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
教学例3。
出示例3:
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引导: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比的比值是什么?
这个比值是否—定?
”)
“已知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就是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
三、巩固训练。
第2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完成练习六的第1—3题。
第1题。
第小题,要问一问学生为什么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不成比例。
第2题。
其中----5)、、成正比例,和不成正比例。
第3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
五、布置作业。
练习纸。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理解2.判断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
例3:
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
因为=每袋面粉的重量,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教学反思:
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
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用投影片出示下面的题:
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
为什么?
①笔记本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②汽车行驶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③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④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时间和加工零件总数三者间的数量关系。
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样的变化.关系怎样?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探索。
.教学例4。
出示例4:
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
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如下表。
工效
0
0
0
0
0
0
……
时间
0
0
0
0
……
表中有哪两种量?
所需的加工时间怎样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变化?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随着学生的回答,
教师板书如下: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
0×60=600。
0×20=600。
0×15=600,
……
“这个积600。
实际上是什么?
”在“加工时间”后面板书:
零件总数
“积一定,就说明零件总数怎样?
”在零件总数后面板书: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这三种量有什么关系呢?
”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我门可以看出。
表中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所需的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所需的加工时间是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
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3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的时间反而扩大。
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
每小时加工的零件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的积都等于600,即总是一定的:
我们把这种关系写成式子就是: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的时间=零件总数。
.教学例5。
用小黑板出示例5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呢?
请你先填写下表。
每本的页数
0
0
0
0
……
装订的本数
0
……
理解题意,填写装订本数。
“谁能说说表中栏数据的意思?
”
“这40本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
“如果每本练习本是20页,你能计算出可以装订多少这样的练习本吗?
如果每本是25页呢?
……请你把计算出来的本数填在教科书第23页的表中。
”教师把学生报出的数据填在黑板上的表中。
观察分析表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的?
”随着学生的回答,
板书如下:
每本的页数装订的本数
40
030
24
……
“两个相对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在上面板书的两个数中间写上“×”,在它们的后面写上“=600”,“这个600是什么?
积一定,也就是什么一定?
板书:
一定
小结:
从上表可以看到,表中有每本的页数个装订的本数两种相关联的量,装订的本数是随着每本的页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每本的页数扩大,装订的本数反而缩小;每本的页数缩小,装订的本数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
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总是一定的。
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等于600,即总是一定的。
关系式:
每本的页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页数。
比较例4和例5,找出共同点。
总结特征
教学例6
出示例6
巡堂,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根据回答板书:
因为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成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
P24做一做
.练习六4
四、作业。
练习六5—7
比较正反两种比例的异同。
板书设计:
反比例的意义
例4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
例5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
工效
0
0
0
0
0
0
……
每本的页数
0
0
0
0
……
时间
0
0
0
0
……
装订的本数
0
……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的时间每本的页数装订的本数
0×60=6001540
0×20=6002030
0×15=6002524
…………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的时间=零件总数。
每本的页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页数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商一定。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xy=
教学反思:
比例尺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厘米=毫米1分米=厘米
米=分米l千米=米
20米=厘米50千米=厘米
0厘米=分米60毫米=厘米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
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
可能吗?
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
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
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
再画在图纸上。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1.理解2.会算
二、学习探索
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例4。
出示例4:
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
”“要我们做什么?
”
板书: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知道吗?
实际距离也知道吗?
各是多少?
”
继续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0厘米10米
“能直接化简吗?
为什么?
”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
为什么?
”
“10米等于多少厘米?
”学生回答后,教师把10米改写成1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
”教师边说边擦掉10和1000后面的单位“厘米”,并加上“:
”,
板书成如下形式: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0:
1000
集体订正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说明:
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
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
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
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本地、本校的平面图给学生看,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
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如10厘米:
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
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比如,例4中的比例尺通常写成1:
100或。
巩固练习。
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
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l”。
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教学例5;
出示例5:
在比例尺是1:
6000000的地图上。
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
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因为=比例尺。
要求实际距离可以用解比例的方法来求。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
”板书:
15
“实际距离不知道,怎么办?
”在15的下面板书出X,并在它们中间画上分数线。
“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相同,所设的x应用什么单位?
”
板书:
解:
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比例尺是多少?
写成什么形式?
”最后板书成下面的形式:
=
订正后,回答:
“现在求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题目要求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应该怎么办?
”
板书:
90000000厘米=900千米,并写出这道题的答之后.
)巩固练习。
做第15页上的“做一做”。
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实际距离化成了千米.
教学例6
出示例6一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我们先来求长的图上距离。
长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设为x。
长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它和图上距离的单位相同吗?
怎么办?
比例尺是多少?
然后教师板书出来。
“这道题做完了吗?
还要求宽的图上距离。
宽的图上距离不知道,应用什么未知数来表示呢?
因为前面求长的图上距离时,已经用了x,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要用其它的字母来表示。
我们就用y来表示。
”板书:
设宽应画y厘米。
最后教师写出这道题的答。
三、小结。
今天的内容较多,你学得怎样呢?
请你谈谈你的想法。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1—3题。
第3题,让学生先想想比例尺表示的意思。
然后再量出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
集体订正时。
要让学生说说计算出的实际的宽和高的单位是什么。
板书设计:
比例尺
理解2.会算
例4:
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10厘米:
10米或=比例尺
=10:
1000
=1:
100
例5:
在比例尺是1:
6000000的地图上。
量得南京例6一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
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
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多少千米?
解:
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解:
设长应画X厘米。
==
x=90000000x=11
=90000000厘米=900千米设宽应画y厘米。
答:
-------------。
=
x=9
答:
-------------。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在一幅地图上扬州到南京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100千米,你能找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
什么叫比例尺?
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理解明确,实践运用
出示例7,明确题意
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分析比例尺1:
8000所表示的意义。
引导分析:
比例尺1:
8000,说明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倍。
也可以理解为比例尺1:
8000也就是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米。
尝试列式
根据对1:
8000的理解你能尝试列出算式吗?
师:
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归纳、选择、
教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选择方法进行解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
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