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东晋诗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975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渊明东晋诗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陶渊明东晋诗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陶渊明东晋诗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陶渊明东晋诗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陶渊明东晋诗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陶渊明东晋诗人.docx

《陶渊明东晋诗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渊明东晋诗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陶渊明东晋诗人.docx

陶渊明东晋诗人

陶渊明[东晋诗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渊明字元亮。

  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

  思想性格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

  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

  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

  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

  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

  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

  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捱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

  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

  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

  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

  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

  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

  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

  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的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

  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

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

  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

  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

  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

  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

  他求为彭泽县令和辞去彭泽县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王弘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也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

  而酒,则是其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

  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与桃花源陶渊明四次辞官,最终选择归隐,这一方面是他爱好自然的天性所驱使,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陶渊明从小就喜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的田园生活。

  他有少无道俗韵,性本爱丘山、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等诗句,可见,陶渊明在正式辞官归隐之前,心中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强烈地呼唤他归去来。

  当他由于公事奔波忙碌时,这个声音在呼唤;当他沉思某想之际,这个声音也在呼唤。

  最后,他终于实现了归田园居的夙愿。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归隐的主要原因,而客观原因则在于,他对当时动乱污浊的社会很不满。

  他所处的社会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诗人在《感士不遇赋》的序言中说: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已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

  故夷、晤有。

  ‘安归’之叹,三间发。

  ‘已矣’之哀。

  悲夫!

寓开百年,且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

  此古人所以染翰慷,屡伸而不能已者也。

  诗人在这里指出当时社会风气的腐朽,朝堂之上雷同共誉毁,咄咄俗中愚,正直的人是没有出路的。

  而且长期的政治动乱,迫害无辜,魏昔以来名士少有全者,真是密网载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当权者是靠不住的,觉悟当念还,鸟尽良弓废。

  要保持高洁的品性,延命于乱世,便只有隐居这一条路了。

  陶渊明心目中有自己的理想社会。

  这个理想社会就是他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

  按照文章所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

  桃花源外是一片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续纷,环境十分优美,引人人胜。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从小山口进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那里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排列整齐,田地肥沃,池塘清澈,桑竹茂盛。

  田间道路纵横交错,井然有序;村舍中鸡鸣犬吠不绝于耳;男男女女正在田间辛勤地劳作,老人和小孩在一边怡然自乐。

  整个桃花源呈现出一派繁荣祥和、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生活上,桃花源人也是自给自足。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互相勉励,努力耕种。

  桑竹繁茂,都可以蔽日遮阴了,五谷能够及时种植,不违农时。

  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也能够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所有的收获都归自己所有,而不必交那些繁重的苛捐杂税。

  此外,这里没有兵丁、官吏,不见商业、学校,完全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的小国寡民式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里下人人平等、共同劳作、酷爱自由、崇尚人性;没有勾心斗角,也没有尔虞我诈,这就是陶渊明心目申的理想社会!

但是,这样一个淳朴、安乐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根本实现不了的。

  诗人知道在一个充满着阴谋、屠杀、战争的社会中,他的世外桃源只能是一种奢望,于是便隐居起来,希望在他隐居的狭小的生活范围内,能找到心灵的安宁。

  文学成就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卷之一诗四言:

《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卷之二诗五言:

《形影神(并序)》、《九日闲居(并序)》、《归园田居五首》、《游斜川》、《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乞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答庞参军(并序)》、《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连雨独饮》、《移居二首》、《和刘柴桑》、《酬刘柴桑》、《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抚军座送客》、《与殷晋安别(并序)》、《赠羊长史(并序)》、《岁暮和张常侍》、《和胡西曹示顾贼曹》、《悲从弟仲德》卷之三诗五: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还旧居》、《戊申岁六月中遇火》、《己酉岁九月九日》、《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饮酒二十首(并序)》、《止酒》、《述酒》《责子》《有会而作》、《腊日》卷之四诗五言:

《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卷之五赋辞:

《感士不遇赋(并序)》、《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卷之六记传赞述:

《桃花源记(并诗)》、《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五柳先生传》、《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并序)》卷之七疏祭文:

《与子俨等疏》、《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咏怀诗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

  《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

  《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

  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

  杜甫诗云: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

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

  ……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

  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散文辞赋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

  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传》采用正史纪传体的形式,并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首创。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其跌宕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若狂的情状呈现在读者面前。

  欧阳修曾评价说: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

  《桃花源记》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独特之处:

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纯。

  陶渊明在归隐之初想到的还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

  能够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活有关。

  虽然桃花源只是一个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语言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梁实秋曰: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

  苏轼云:

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

  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又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

  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手法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

  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

  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

  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

  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

  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风格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

  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

  人物评价鲁迅《题未定草(七)》: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朱光潜《诗论》:

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底苦闷,达到极端底和谐肃穆。

  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

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轶事典故葛巾漉酒陶渊明正在酿酒。

  郡将前来探望。

  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无弦琴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白衣送酒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

  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

  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

  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

  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

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

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量革履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下的人帮他做鞋子。

  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颜公付酒钱颜延之在当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曾经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

  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这个地方当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陶潜家。

  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

  无论贵贱人等,去造访陶潜,他有酒的时候便设酒宴一起饮酒,如果陶潜先喝醉,他就跟客人说:

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

  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我醉欲眠卿可去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

  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

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

  渊明的率真就在此处。

  史书记载陶公生于晋宋易代之际,故《晋书》《宋书》《南史》对其均有记载,三版皆存不同;又昭明太子撰《陶渊明集》,系传一篇,这四者都是现代学者研究渊明生平的重要参考资料。

  陶渊明故而一并收录。

  昭明太子《陶渊明传》《晋书·陶潜传》《南史·陶渊明传》《宋书·陶潜传》。

  家庭成员曾祖父或为陶侃,东晋开国元勋。

  母亲孟氏,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某任妻子翟氏。

  五子陶俨、陶俟、陶份、陶佚、陶佟。

  后世纪念陶渊明纪念馆位于江西省庐山西麓的九江县城沙河街东北隅,占地1600平方米,为纪念东晋诗人陶渊明而建立。

  1985年7月30日开馆。

  馆址原是陶靖节祠。

  祠的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砖木结构,明清祠堂式建筑风格,侧配有厢房。

  正堂塑立了2米多高

  陶渊明身像,头部扎漉酒巾,手握着一卷《山海经》。

  两壁镌刻陶渊明四十一代孙、明邑庠生陶享所撰《陶靖节祠祀文》,又清翰林刘延琛所题书的匾额:

羲皇上人、望古遥集。

  大门首有明嘉靖年间进士薛应旗为题书的陶靖节祠石匾,两耳门分别通向菊圃和柳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