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题型专练 专题07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
《热点题型专练 专题07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点题型专练 专题07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热点题型专练专题0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
1.五四运动爆发后,直系军阀吴佩孚发给大总统徐世昌通电:
“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
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骚然!
”这说明吴佩孚()
A.同情学生并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
B.表面上支持实质上主张镇压学生
C.借机对北洋政府施压以争权夺利
D.冒充爱国欺骗舆论企图统治中国
【解析】据材料“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和“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骚然”可见吴佩孚同情学生并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故A项正确。
【答案】A
2.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
“时正酉正,电灯已燃。
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
”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
“(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
”这说明()
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B.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
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D.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
【答案】B
3.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
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
这说明()
A.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宣传新文化B.新青年杂志领导了五四运动
C.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D.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总司令
【解析】依据材料“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思想文化的传播,故C项正确。
【答案】C
4.20世纪20年代,某文章宣称:
“中国劳动团体为反抗资本家资本主义而战,就是为保全中国独立而战。
”该文呼吁()
A.支持五四爱国运动B.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C.进行国民革命D.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B
5.下表内容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一大”“二大”文件,其前后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
中共一大(1921年)
中共二大(1922年)
中国社
会性质
未阐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最低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高纲领:
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革命对象
资产阶级
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革命力量
工人、农民和士兵
无产阶级、农民、其他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A.从幼稚走向了成熟B.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
C.初步认识了中国国情D.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解析】中共一大的革命目标和革命对象都是脱离中国国情的,中共二大正确认识了中国的国情和社会性质,确定革命目标为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故C项正确;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35年遵义会议,故A项错误;摆脱苏联革命模式的影响的标志是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故B项错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在大革命失败(1927年)后探索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6.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
“国民党人,因不得不继续努力,以求中国民族解放,其所侍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
”这表明中国国民党()
A.政党性质发生彻底改变
B.意识到革命成功必须依靠民众
C.放弃了原来的革命目标
D.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始终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所侍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的这句话,可知国民党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国民党的革命目标,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共产党,故D项错误。
【答案】B
7.从近年来俄罗斯陆续公布的有关档案资料来看,1923年至1927年期间,为讨论中国革命问题,联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了122次会议,作出了738个决定,事无巨细地指导中国大革命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这说明()
A.大革命胜利与俄国的正确领导相关
B.苏联关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C.当时的中国革命受苏联的影响很大
D.中国共产党完全听命于苏联
【答案】C
8.在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
中共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而必须通过在国民党内团结左派、争取中派、打击右派等间接方式实现。
这充分表明()
A.国共合作后中共没有取得实质性权力
B.这时候的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
C.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D.国共两党必将分裂
【解析】通过题中“在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中,孙中山是全党核心,在党内几乎有说一不二的权力。
中共方针政策多不能直接推行……”可以看出,国共合作后,共产党并未获得和国民党等同的地位,故A项正确;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是属于党内合作,故B项错误;改组后的国民党推行“三大政策”,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变化很大,故C项错误;题中不能够体现国共两党必将分裂,故D项错误。
【答案】A
9.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过程中,有人提出“贫农分好田,富农分坏田,地主不分田”的主张。
这种主张()
A.违背团结大多数的革命原则
B.受太平天国土地纲领的影响
C.反映农民反封建的迫切愿望
D.带有“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特征
【答案】D
10.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曾作出决议称,国民党是一种民族解放之特别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现在不应该让出这个旗帜。
192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建立苏维埃的口号。
上述材料表明了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A.坚持革命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
B.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C.团结北伐以维护国共合作大局
D.调整了中国革命的斗争策略
【解析】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从用国民党的旗帜(南昌起义)到逐渐打出了自己的旗帜(秋收起义),说明调整了革命的斗争策略,故D项正确。
【答案】D
11.1931年5月,蒋介石在国民会议上说:
“法西斯蒂(法西斯主义)之政治理论,本超象主义之精神,依国家机体学为据,认定国家为至高无上之实体,国家要求国民任何之牺牲,为民族生命之绵延,挽救国家迫不及待之危难,领导者无经验之民族,是非借经过较有效能的统治权之行施不可。
”蒋介石讲话的背景是()
A.日本法西斯发动了侵华战争
B.国内军阀混战,民族力量涣散
C.国民党围剿红军取得了胜利
D.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国内矛盾
【解析】蒋介石在国民会议上的讲话表明他推崇法西斯主义理论,当时的中国与一战后的德国、意大利处境类似,既面临内忧,国内矛盾重重,军阀混战,也有外患,日本即将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力量涣散,故B项正确。
【答案】B
12.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在《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原则的指示》(1934年)、《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对内蒙古人民宣言》(1935年)等文件中,均明确表示不打少数民族土豪,不没收宗教上层人士的土地财产。
这些政策在当时有利于()
A.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实现革命中心和任务的转移
C.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建立与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
【答案】B
13.蒋介石在日记中说:
“吾愿死于青天白日之旗下,吾为国民革命而死,吾为三民主义而死,也即为共产主义而死也。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蒋介石撰写上述日记的时间应该在()
A.1926年前后B.1937年前后
C.1945年前后D.1949年前后
【解析】材料中“吾为国民革命而死,吾为三民主义而死”是关键信息。
说明当时正处于国民革命(1924~1927年)前后。
【答案】A
14.2017年7月16日是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诞生95周年纪念日,上海成都北路7弄30号中共“二大”遗址将再一次迎来参观高潮。
民主革命纲领与“一大”纲领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
A.体现了压抑资本主义未来发展的目标
B.以俄国十月革命夺权方式为革命道路
C.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D.承认了中国革命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
【答案】D
15.《中国社会通史》:
“(国民党“一大”)接受了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使国民党获得了新生。
自此,国民党组织机构得到了健全,党员人数得到了发展。
”由此判断()
A.国民党转变为无产阶级政党
B.加入国民党,共产党员身份不再存在
C.中共成为国民党的一个支部
D.国共合作形成,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
【解析】国民党“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从而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故选D。
国民党仍是资产阶级政党,排除A;加入国民党,共产党员仍保留原有身份,排除B;中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排除C。
【答案】D
16.“不到半年时间,北伐军消灭了数倍于己的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把国民革命从广东地区推进到长江流域。
”下列事件最能证明这一战略成果的是()
A.孙中山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会议
B.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
C.南昌起义成功创建国民革命军队
D.横渡长江,长江防线破产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胜利进军,为巩固国民革命的成果,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往武汉,故选B。
A项是国民革命前的准备,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且说法错误,排除;D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排除。
【答案】B
17.周恩来说:
“到了7月下旬,汪精卫已经公开反共了,再不动手,连剩下的武装力量也保不住,时机是相当紧迫的。
所以,在这里开会时,对于要立即起义,是几乎一致的意见。
”这里的“起义”是指()
A.武昌起义B.黄花岗起义
C.南昌起义D.辛亥革命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周恩来”“7月下旬”“汪精卫已经公开反共”,这是指1927年7月南昌起义的筹备,再加上周恩来在内,很容易判断是南昌起义。
A、B、D三项与周恩来无关,时间上也不对,皆排除。
【答案】C
18.2011年6月24日的党建新闻网一文称: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成功的历程,也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上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突出表现为()
A.纠正陈独秀等人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C.开始缔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D.提出了联合农民阶级斗争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答案】B
1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
“五四运动以后,蒋中正及其所领导的国民党建立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毛泽东和中共则建立了新的低层机构。
”“新的低层机构”建立的标志是()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C.中央局
D.广州国民政府
【解析】国共两党政权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1931年中共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故选B。
A是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虽然也称红色政权,但不是中央政府,与国民党政权不相对应,排除;中央局是党组机构,排除C;D是北伐战争的政府机构,排除。
【答案】B
20.2012年6月11日,风展红旗如画·2012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主题活动——“红色漫游·星火燎原”动漫网络传递活动登陆遵义。
如果按照当时的行军路线,下一地点会是()
A.南昌B.瑞金C.井冈山D.吴起镇
【解析】遵义会议发生在1935年1月,下一站应该发生在其后的历史事件,吴起镇会师是1935年10月,故选D。
南昌起义是1927年,瑞金苏维埃成立于1931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开始于1927年,排除A、B、C三项。
【答案】D
21.《中国全史》:
“……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中共和红军,是中共党史和军史上的伟大转折。
”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与下列哪幅图片有直接关系?
()
【答案】C
22.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是()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③第一次独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路线、方针、政策问题④根据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党的重要成就。
①项的提出是在1922年中共二大;②是新的革命道路;③是遵义会议;④是这一时期共产党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
【答案】C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商界及学界的人何以不起来反对军阀呢?
他们在专制政权下作了几千年的顺民,不知道什么是民权,忽然要他们起来做国家的主人翁,好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要在海洋的大波涛之中去游泳,势非淹死不可。
——《中国近代史大纲》
材料二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民国时期的政党在社会结构中真正起到扭转乾坤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通史》
材料三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
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1)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20世纪初“工商界及学界”起来进行反抗的表现是什么?
是否真的被“淹死”?
结果如何?
(2)中共成立后,为“扭转乾坤”制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她的成立有何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在孙中山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政治上有什么重大发展?
影响是什么?
(4)以上三则材料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
(1)表现:
五四运动。
没有。
取得反帝反封建的初步胜利,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奋斗目标:
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意义: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政治:
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影响:
促进了国民大革命的到来。
(4)五四运动中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中共成立后大力开展工人运动,在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当时革命的国民党成为合作对象;孙中山在进行民主革命的过程中认识到必须联合中共,最终促成国共合作。
24.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
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
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质的差别”?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分界线有哪些合理因素?
(2)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性质有何“质的差别”?
请从现代化的角度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上面的问题,谈谈你对历史分期的认识。
【答案】
(1)差别:
近代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现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因素:
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等西方近代思想;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组成部分等。
(任答2点)
(2)差别:
近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意义:
政治上: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或:
提供了前提条件或政治保障);经济上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评分说明:
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
第一层次:
能作出简单、表面的认识。
第二层次:
能对历史分期背后的信息进行分析。
第三层次:
能作出恰当的、概括性的评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少人习惯上也将这个时期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清初几位大师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能令学者对于二百多年的汉宋门户得一种解放、大胆的独求其是。
他们曾痛论八股科举之汩没人才,到这时候读起来觉得句句亲切有味,引起一班人要和这件束缚思想、锢蚀人心的恶制度拼命。
他们反抗满洲的壮烈行动和言论……蓦地把二百年麻木过去的民族意识觉醒转来。
总而言之,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最初的原动力,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二五四运动实际是分为两部分的。
第一部分是新文化运动,叫五四新文化运动,从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时就已经开始了。
第二部分是1919年5月4日前后的抗议运动。
但在我看来,这两个实际上是两回事、两个事件……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文化启蒙……个性解放和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调,大批青年投入其中……五四运动本身也像各种政治运动一样,充满了爱国激情……但是这个政治运动中经常是限制别人自由的,道德口号起来了,你不跟着走就是卖国贼。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936年,陈伯达发表《论新启蒙运动》,一方面强调“新启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强调此次运动是对“五四”传统的继承。
……希望发扬“五四”自由讨论的传统,把思想文化统一到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一时代主题上来。
1937年5月,亦即纪念五四运动十八周年的前后,新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产生的社会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所说的“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的核心,并说明19世纪末思想界重视“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的主要目的。
(13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观点。
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所描述的“新启蒙运动”的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产生了哪些影响?
(13分)
【答案】
(1)社会条件:
“经世致用之学”的产生;八股科举束缚思想;满汉民族矛盾尖锐;君主专制的强化。
核心:
初步的反专制的民主与民权思想。
主要目的:
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2)观点:
五四运动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是一次文化启蒙,后期是一场政治运动;政治运动以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名义阻碍思想自由。
变化:
由强调思想解放到把思想解放与民族救亡有机结合。
影响:
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了近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
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
“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
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
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六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
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对比指出材料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12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阐述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
(14分)
【答案】
(1)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历史地位: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
(2)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
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主干力量,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推动和平解决,中国革命由内战向全民族抗战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