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综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572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综述.docx

《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综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综述.docx

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综述

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综述

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项目组

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是由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批准的首个实施“中国ARGO计划”的启动项目。

旨在通过引进国际上新一代、先进的Argo剖面浮标,在西北太平洋附近海域构建我国Argo大洋观测网的框架,使之有权利共享将在全球海洋中建成的由3000个浮标组成的实时海洋观测网资料,丰富我国的海洋环境数据库,提高我国海洋和大气科学家在国际前沿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水平和显示度,强化我国在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试验背景与设想

国际ARGO计划是由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大气、海洋科学家于1998年推出的一个大型海洋观测项目。

目的是要借助最新开发的一系列高新海洋技术(如Argo剖面浮标、卫星定位/通讯系统和数据处理技术等),建立一个实时、高分辨率的全球海洋中、上层监测系统,以便帮助科学家了解大尺度实时海洋的变化,提高天气和海洋预报的精度,有效防御全球日益严重的天气和海洋灾害(如飓风、台风、龙卷风、冰暴、洪水和干旱,以及风暴潮、赤潮等)给人类造成的威胁。

国际ARGO计划设想用5-10年时间,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公里布放一个由卫星跟踪的剖面漂流浮标(称“Argo剖面浮标”),总计为3000个,组成一个庞大的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以便快速、准确、大范围地收集全球海洋0-2000m上层的海水温度、盐度和浮标的漂移轨迹资料。

这相当于在全球又增设了3000个类似“气球探空观测站”,将会给天气和海洋预报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来自海洋内部的资料。

Argo剖面浮标是一种新颖的海洋观测技术。

当它被海洋科学工作者投入海洋后,会自动潜入2000米深处,然后随深层海水移动并保持中性漂浮,到达预定时间(约10天)后,它又会自动上浮,并在上升过程中利用自身携带的各种传感器进行连续剖面测量。

当浮标到达海面后,通过定位与数据传输卫星系统自动将测量数据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再经信号转换处理后发送给浮标拥有者。

浮标在海面的停留时间约需6-12小时,当全部测量数据传输完毕后,浮标会再次自动下沉到预定深度,重新开始下一个循环过程。

如果一切正常的话,一个Argo浮标在海上可以连续、自动工作3-5年。

至2006年3月,世界上已经有12个国家正式加入国际ARGO计划。

共有23个国家和团体(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欧盟、法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挪威、西班牙、新西兰、荷兰、俄罗斯、巴西、爱尔兰、毛里求斯、丹麦、智利、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已经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等海域投放了近4500个Argo浮标,其中有2436个仍在海上正常工作。

我国于200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正式加入国际ARGO计划,并正在着手制定中国ARGO计划。

我国将在未来5-10年内,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投放100-150个Argo浮标,以便建成我国的Argo大洋观测网,为我国海洋和天气业务化预报,以及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管理和其它海上活动等提供实时观测资料和产品。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在西北太平洋和东印度洋海域成功布放了35个Argo浮标,初步构成我国Argo大洋观测网框架,并成为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试验内容与目标

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项目于2002年正式启动。

该项目委托部门为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依托部门为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司,牵头单位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为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重点实验室),项目承担单位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和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等。

该项目作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明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为:

(一)研究内容

1、Argo浮标性能可靠性检测及其海上布放

利用Argos上行信号接收器等设备对引进浮标的性能进行可靠性检测,确定浮标在投放前是否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以避免不必要的浮标资源损失。

2、Argo剖面浮标与常规海洋水文仪器的比较观测(准实时)

利用常规海洋观测仪器设备(如CTD、ADCP和实验室盐度计等)对浮标进行投放前、中、后的比较观测,为浮标资料的检验和校正采集第一手资料,以保证浮标观测资料的正确性和精确度。

3、Argo浮标资料的检验、校正和处理技术

Argo剖面观测浮标采用循环探测技术,因其传感器容易受海水腐蚀和生物附着影响,观测精度很难保证。

因此需要发展合适的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检验与校正。

针对不同用途的浮标数据,需开发研制实时质量控制系统(QC)和延时质量控制模式,以确保实时观测资料的质量和向研究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浮标数据。

4、Argo浮标实时观测数据在海洋业务化预报中的应用

在海温初始场的客观分析中,利用Argo浮标观测资料,以提高海温初始场的精度,从而提高海温数值预报的水平。

同时,把Argo资料与海表温度实时遥感资料结合,进行海温三维诊断和预报,达到提高海洋混合层和跃层参数诊断精度之目的。

5、Argo浮标实时观测数据在天气业务化预报中的应用

根据所建立的全球Argo浮标同化数据库,形成新的海洋初始场,利用改进后的热带太平洋区域海-气耦合业务预报模式及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在不改变原模式动力框架基础上,进行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试验,提高原热带太平洋区域海-气耦合业务预报模式和原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对全球气候变率的预测能力。

6、Argo资料同化技术

为了避免在数值分析和预报业务过程中,由于将不规则、不均匀的测站资料显式地转换成模式计算所需的网格化数据,从而导致初始化引入误差超过资料误差的缺陷,有必要引入基于最优控制理论的伴随同化数据法和其它的同化技术,将Argo观测数据单独或结合常规温盐数据同化到数值模式中,以丰富资料源和提高对海洋和天气预报的精度和水平。

并建立我国Argo浮标同化数据库。

7、Argo资料在区域/大洋环流模式中的应用

结合Argo浮标资料的同化技术研究,开展区域/大洋环流的模拟研究,以提升我国Argo资料的应用技术和环流模拟技术。

同时利用伴随同化数据法等同化技术优化MOM3模式的初始场、参数估计、开边界条件和外部强迫场等,以提高对太平洋环流场分布状态以及温盐场分布特征的认识。

8、Argo浮标资料管理与服务网络系统

建立与Argo浮标资料接收系统的网络联接,实现业务化的浮标资料采集能力;开发系列化的海洋环境背景场资料产品和Argo浮标资料可视化产品;建立Argo浮标资料网络服务系统,利用海洋信息网站进行Argo浮标资料和产品的发布与服务。

(二)预期目标

1、在西太平洋附近海域施放16个深水型Argo剖面浮标,初步建成我国新一代海洋实时观测系统(ARGO)中的西太平洋观测网(第一期工程),为大洋观测网(由约100-150个深水型Argo浮标组成)的第二期工程及日后建设近海观测网积累技术奠定基础;

2、通过Argo浮标与常规观测设备(CTD、ADCP)的现场观测比较,以及与历史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检验Argo浮标的性能以及测量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并获取Argo浮标制造的有关设计参数;探索和研究Argo剖面观测浮标实时接收和数据处理的流程和方法;提出科学、合理的检验剖面浮标资料质量的标准与流程;

3、创建中国ARGO信息网页;建立Argo浮标资料管理与服务网络系统;

4、建立Argo数据库;以及相应的太平洋暖池区和试验海区历史海洋资料数据集和海洋环境数据库;

5、开发Argo浮标资料同化技术,建立我国Argo浮标同化数据库;

6、提供海表温度(SST)业务化数值预报产品;建立热带太平洋1/4×1/4度分辩率的MOM3海洋环流模式;

7、利用获取的全球Argo浮标共享资料,改善目前我国现有的热带太平洋区域海-气耦合业务预报模式和全球海-气耦合模式中的海洋参数和初始场,提高原模式对长期天气过程和短期气候的预测精度;

8、加入国际ARGO计划,并获得共享全球海洋中3000个浮标资料的权利和义务,使我国成为ARGO计划中的重要成员国。

三、试验成果与应用

本项目计划布放浮标16个,实际投放19个,其中2个浮标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我国重大气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中科院大气所黄荣辉院士任首席科学家)项目出资购置。

为了使全球海洋Argo浮标资料具有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便于Argo资料的交流与共享,根据国际ARGO科学组的推荐,项目组及时引进了Argo资料实时和延时质量控制模式,并对我国布放的Argo浮标资料进行了检验、校正和处理,取得了许多使用经验和认识,为下一步改进和开发浮标资料质量控制方法打下了基础。

同时,还初步建成中国Argo浮标数据库管理系统,并通过网站和数据光盘的形式向项目合作单位和国内用户及时分发,这些资料在海洋和大气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机构得到了一批试应用研究成果。

由于ARGO计划是一个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国际合作项目,且使用的Argo剖面浮标又是一种新颖的海洋观测技术,其观测资料的应用研究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而目前在国际海洋和大气科学界对其的认知程度还极低,尚需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普及。

为此,项目组及时编辑出版了“阿尔戈全球海洋观测大探秘”一书(海洋出版社),并协助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组,完成了“锁定太平洋”(全面介绍了中国ARGO计划的实施进展情况)专题的拍摄任务,并在中、英文二套节目中播出。

本项目执行期尽管时间不长,但在项目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依然撰写并提交了一批研究论文和技术、分析报告(见参考文献),展示了Argo资料广阔的应用前景。

最近,该项目已经通过由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的项目结题验收,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一)试验研究成果

主要体现在如下6个方面:

1、建成Argo大洋观测试验网

执行完成3个大洋观测航次,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成功布放了19个Argo剖面浮标,构成我国Argo大洋观测网框架,并成为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起Argo实时资料中心

在项目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成功登记注册“中国ARGO网址()”,并接入宽带网架起了与外界联系的快速通道,特别是与法国Argos卫星地面站资料服务中心(CLS)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在该中心以项目名为“中国ARGO计划”(编号为“2528”)登记注册。

3、建成Argo资料质量控制系统

引进并调试成功实时和延时质量控制模式,建成针对Argo剖面浮标观测的资料质量控制系统,使我国有能力校正和处理来自APEX型和PROVOR型两类Argo剖面浮标观测的资料。

其中经实时质量控制的Argo资料,从法国Argos资料服务中心接收后的24小时内即可在“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网站上在线发布。

4、实行Argo资料免费共享

通过及时接收和处理由我国布放的Argo剖面浮标观测的资料,以及收集和处理来自全球海洋上的Argo资料,经质量控制后制作成数据光盘,分多次免费向国内7个系统45个部门和单位的用户分发。

直到目前为此,累计发放Argo数据光盘350余张。

还在“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网站上在线发布,供国内外Argo资料用户下载应用。

5、开展Argo资料试应用研究

利用我国和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在全球海洋上布放的Argo剖面浮标观测资料,在海洋和大气科学领域进行了试应用研究以及同化试验,撰写了一批研究论文和技术、分析报告(附件),其中有16篇已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3篇论文在首届(2003年11月16-18日,日本东京)和第二届(2006年3月13-18日,意大利威尼期)国际ARGO科学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8篇参加了国内外会议交流。

6、成为国际ARGO计划重要成员国

我国在杭州成功承办了第五次国际ARGO科学组年会(2003年3月3-6日),有11个国家的54位国际ARGO科学组成员和各国代表参加。

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标志着我国对国际ARGO计划所做的贡献,强化了我国在国际ARGO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合作计划的显示度。

我国也因此成为国际ARGO计划的重要成员国(目前有11个国家加入),其中一名海洋科学家被吸纳为国际ARGO科学组(由11个国家的18名科学家组成)成员。

(二)成果应用情况

项目组从2003年开始,向国内Argo资料用户了解他们对Argo资料的应用研究情况。

到2005年底,收到了7个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和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等)寄来的9份“Argo资料试应用报告”。

其中,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提供的2003年度“Argo资料试应用报告”表明,Argo资料在国家气候中心(NCC)“全球海洋资料四维同化系统(NCC-GODAS)”中已经得到了初步应用;同时指出,ARGO观测计划的实施正在给NCC-GODAS创造一个史无前例的条件,为NCC的海-气耦合模式进行季节和跨季度的气候预测业务提供更加可靠的海洋初始场。

2004年度的“应用报告”则称,全球海洋Argo资料的及时分发与共享,使该院由张人禾研究员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Argo资料同化与海气耦合过程研究”项目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进展。

不仅建立了针对Argo盐度资料的质量控制系统、完成了拥有温、盐协调同化的三维变分方案的算法设计和程序实现,还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进行了11年(1993—2003年)的回报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带有Argo资料的海洋同化初始场,回报对夏季中国降水和温度,其回报水平要比没有采用Argo资料有所提高(特别是降水)。

此外,该院还利用Argo资料对ZC海洋模式次表层方案进行评估和改进,结合利用浮标资料的最优参数估算,提出了较为符合实际的新方案,从而对热带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和次表层海温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并将该方案应用于动力海洋-统计大气耦合模式进行长期积分和ENSO预报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新方案的模式预报技巧显著高于旧方案。

从而由该项目研制的“全球海洋资料同化系统”获得了2004年度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奖”一等奖,其同化产品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气候预测研究所(IRI)的网页上公开发布,近十篇学术论文曾多次在相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应邀作大会报告。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提供的“Argo资料试应用报告”指出,“十五”期间国家863计划项目先后立项开展了“大洋金枪鱼渔场渔情速预报技术”等课题的研究,研究海域涵盖了我国大部分远洋渔船的作业海域,涉及太平洋、大西洋等广大海域。

由于卫星遥感观测仅限于海洋表层资料,表层盐度资料和海水次表层及中层的温、盐数据无法大量获取,使得具体分析大洋渔业生态或渔场存在着一定困难。

而大量Argo浮标观测资料的免费获取和共享为我单位的863计划大洋渔业项目组开展课题研究,分析大洋渔场及建立渔场分析模式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数据。

通过Argo数据的应用,表明Argo浮标资料便于分析大洋渔场海域的温跃层结构和鱼类与所栖息水层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了解大洋渔业生态和渔场的温度、盐度特征具有明显的实用价值。

Argo观测资料在国家气候中心的短期气候预测、诊断和分析的业务和科研工作中,同样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反映,Argo资料是他们目前以及将来获取海洋三维信息的主要资料来源,该资料为国家气候中心的全球海洋资料同化系统(NCC-GODAS)提供了合理、有效的海洋分量初始场,提高了该中心短期气候预测业务模式系统的模拟预测能力,并且为NCC-GODAS生成了—套合理、可信的海洋同化再分析资料。

此资料集已被美国国际气候研究所(IRI)的气候资料库收录,并逐月发布在NCC和IRI的网站。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供的“Argo资料应用报告”称,相对已有的温度观测而言,盐度和流场的观测还相当不完善,而Argo浮标的出现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

根据已有的Argo温、盐剖面,朱江,周广庆,闫长香等提出了一个利用变分同化技术将高度计、船舶资料及Argo资料等与海洋模式融合的方法,并在热带太平洋进行了长达21年的实际资料的同化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同化系统对各种资料的同化,有效改进了海洋各变量的估计。

另外,针对Argo浮标的定位信息,朱江和谢基平等就利用浮标轨迹及其相关信息估计中层流方法和误差进行分析讨论,取得了一些初步结论,表明利用Argo浮标的轨迹信息能够估计出可靠中层、表层流速,为在全球范围近实时检测海流变化尤其加强对中层流观测提供一种可能。

在实际浮标资料的应用过程中,他们也发现现有的浮标资料中存在对部分信息的缺失如:

浮标露头和下潜开始的时刻,浮标上升和下潜所需时间,浮标在海面漂流的设定时间等等,这些信息在相关文件中的缺省给Argo浮标资料的进一步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的“应用报告”反映,该院研究人员正在利用该资料研究西北太平洋中层水生成和运动规律,且Argo数据已经成为该院研究大洋不可或缺的资料。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海洋测绘系提供的“Argo资料试应用报告”表明,Argo资料已在该系教学科研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让学员掌握到全球观测计划的数据产品,为以后利用这些数据保障海上训练作业提供了技术手段,同时该资料也较深入地揭示了海洋流体变化特征和动力特征,为我们认识海洋动力特征提供了可靠依据。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海洋与空间环境系的“应用报告”反映,该院研究人员正在将Argo资料运用于“海洋资料优化与同化处理”以及“中国近海及西太平洋海洋环境分析”等相关研究领域中。

由此,我们欣慰地看到,Argo资料已经在我国海洋科研和教育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应用研究成果。

四、成果水平与创新性

Argo剖面浮标技术的应用被誉为“海洋观测手段的一场革命”。

目前,我国还没有掌握这一高新海洋观测技术,更缺乏生产此类浮标的能力。

而批量引进Argo剖面浮标、构建Argo大洋观测试验网、建立Argo资料接收和处理系统,以及实现全球海洋Argo数据共享,使得我国成为国际ARGO计划的重要成员国,这在国内可谓屈指可数。

在国际上,能批量生产Argo剖面浮标的国家也仅限于美国、法国和加拿大(后因浮标质量不稳定而停止生产)等3个国家,有能力批量布放Argo剖面浮标、建立Argo资料接收和处理系统,从而成为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的国家也只有12个。

我国是继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和韩国后,第九个加入国际ARGO计划的国家。

本项目的组织实施,为我国加入国际ARGO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科学家了解和掌握Argo剖面浮标(国际上最先进的海洋高新观测技术)的性能和特点,以及利用这些新颖的观测资料开展海洋和大气科学研究提供了机遇,从而取得了许多过去利用常规观测仪器设备测量而无法得到或解释的现象、规律和认识。

归纳起来,本项目的主要创新点有:

1、批量(19个)引进Argo剖面浮标,在邻近我国的西北太平洋海域构建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并对海洋上层(0-2000m水深)的海水温度和盐度进行长期、实时和大范围的监测,这在我国海洋观测史上尚属罕见。

2、建立的“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不仅能快速接收和处理由我国布放的Argo浮标观测资料,而且也有能力收集和处理全球海洋中Argo浮标观测资料,并能及时提供给广大国内用户共享,使得我国海洋和大气科学等领域的科学家能与各国科学家同步获取由国际ARGO计划提供的广阔海洋上的丰富数据源,展开相关前沿科学研究,这在以往参加的国际合作计划中也是少见的。

3、把Argo资料应用到“全球海洋资料四维同化系统”中,并利用改进后的海洋同化系统开展了“全球海一气耦合模式”的预报业务试验,与常规运用的业务模式相比,初始场更符合海洋的实际状况,且模式对全球气候变率的预测精度也有了较明显提高。

利用Argo资料研究西北太平洋台风源地的海洋状况及其演变规律,以及台风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海洋变异等,也是以往常规调查所无法做到的,取得的一些初步研究结果,得到了国际上同行专家的关注。

这些试应用研究成果在国内首次报道,在国际上也还不多见。

4、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正在建设中,本成果为我国科学家参与该项大型国际合作计划取得了入场劵。

通过与世界各国共享全球海洋内部资料,也必将会激起我国海洋和大气科学家原创性的思维和认识,推动我国海洋和大气科学的发展。

最近,由国家海洋局科技司组织专家对该项目所做的成果鉴定认为,本项目成果丰富,创新性强,实用性好,填补了国内空白,总体上达到国际同类工作水平,一致同意通过该项成果鉴定。

并建议项目组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申请有关国家专项经费的支持,使我国能与各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一起共享全球ARGO海洋实时观测网资料,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和大气科学的发展。

五、问题与建议

在过去的5年中,我国Argo计划在国家科技部、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和单位的重视和支持下,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并取得了一批试应用研究成果;我国也已成为国际Argo计划的重要成员国,可谓首战告捷。

但与国际ARGO计划的迅猛发展和其他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相比,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

我国Argo计划还缺乏专项经费的支持;布放的浮标数量还十分有限(到目前为止,我国总共才布放了35个浮标);Argo资料质量控制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Argo资料的应用研究领域还不够广泛、研究队伍还相当分散;Argo浮标研发尚处于海试阶段,离产业化生产还有相当长的距离,等等。

然而,我们从最近(2006年3月)由国际ARGO科学组发起的、在意大利召开的第二届国际ARGO科学研讨会上获悉,到本次会议召开之际,在近5年的时间里,12个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和团体,以及11个非成员国,已经在全球海洋中布放了近4500个Argo剖面浮标。

到2006年3月,由各国布放并在海上正常工作的Argo浮标数量已达2436个。

其中美国1293个,居各国之首;日本353个,位居第二;法国(163个)、德国(123个)、英国(96个)、澳大利亚(92个)、韩国(83)、加拿大(76个)、印度(74个)、欧盟(25个)等分别占居了第三到第十位;中国和挪威均为9个,并居第十一位;荷兰7个,居第十二位;西班牙、新西兰和阿根廷三国均为6个,并居第十三位;智利4个,居第十四位;俄罗斯和巴西各为3个,并居第十五位;毛里求斯2个,居第十六位;而爱尔兰、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各占1个,并居第十七位。

可以看到,随着国际ARGO计划的进展,投放浮标的国家和团体在不断增多,一些国家投放浮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增幅最大的国家有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度等。

在国际上,Argo资料应用研究也是如火如荼。

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达到了300余名,且来自于世界上近3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显然比二年前(即2003年11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ARGO科学研讨会的人数(约200余人)要多,而且代表分布的区域更广,当时参加的国家仅有19个,这次则达到了26个之多。

许多南美、非洲沿海国家和岛国也纷纷参与在大洋中布放浮标,以及利用共享资料开展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应用研究。

因此,本次会议收集到的交流材料(137篇)也要比上届(89篇)多得多,交流内容也要丰富得多。

由此可见,国际ARGO计划已经得到愈来愈多沿海国的重视和支持,Argo资料的应用研究也已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海洋和大气科学家的青睐。

中国作为国际ARGO计划的成员国,不仅要及时收集和共享全球海洋中已经布放的Argo剖面浮标资料,而且在资料质量控制和应用研究方面也应给予必要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