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
《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总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研究总报告
课题研究总报告
一、简介部份
(一)标题
《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二)摘要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多维的社会活动和系统工程,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外部因素及人才、资源、应用、管理、技术、培训等内部因素组成的开放系统。
诸多因素中,支持服务是基础,资源建设及教学应用是核心,质量保证是手段,教师培训是关键。
本研究着眼运用,聚焦课堂,关注少数民族农村基层教师与学生,从硬件建设,教师校本培训,IP资源收集、整理和二次创作来建设当地资源,最后运用于课堂教学,来探索一条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的道路。
本研究让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在我校区少数民族农村学校真正安家落户,让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尽可能地发挥效益,同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是有益的探索。
(三)序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远程教育项目的开通和推广,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多媒体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西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远程教育建设和应用极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
一是硬件配备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二是学校电教人员素质不高,教师培训质量难以保障,广大教师现代教学技术能力较差,使得电教课开课率低,优质资源难以共享,资源浪费严重;三是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只是一种时髦,对此不屑一顾。
如何有效地利用“远教”IP资源,建构基于卫星宽带资源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开展“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对提高我校区的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着眼基层,聚焦课堂,重在实践运用,参与人数众多,参与面广,旨在为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推广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最大的特色是研究先使教师获得网络多媒体实用技术,再使教师进一步形成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以全新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推动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推进我校区现代远程教育及信息化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师素质。
(四)内容结构图
二、主体部份
(一)研究问题:
核心概念、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及假设
1.本课题核心概念
(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指为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从2003年起开展的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取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等三种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的教学方法试点工程。
工程投入由省级政府统筹安排,国家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予以适当补助。
(2)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
2002年11月,国家正式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
近年来,在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中,我国逐渐形成了教学光盘播放点(模式1)、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2)和计算机教室(模式3)三种模式。
模式1配备34寸彩色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光盘(早期配备的无教学光碟)。
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主要针对小学村完小以下教学点(特别是一师一校点);模式2配备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部分教学光盘。
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收优质教育资源,并同时具有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
配备对象为乡中心小学和村完小;模式3配备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
其特点是除具备模式二全部功能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主要针对初级中学。
这三种模式的实施,使我国约有11万个农村教学点、38.4万所农村小学、3.7万所农村初中约1.2亿中小学生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在信息化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受益的小学生占全国小学生总数的67%、中学生占全国中学生总数的47%。
经过多年的运用和实践,远程教育项目资源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3)远教IP资源
为了配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依托“教育部·李嘉诚项目”开发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国家教育部在中央电教馆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该中心负责向社会征集、遴选、审核、提供满足各种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其中利用卫星向农村地区传送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简称“远教IP资源”。
IP资源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是运用的前提和基础,但资源异步交互,也就是远教IP资源传送采用的是IP数据的单向推送式播出方式,即项目学校接收端只接收卫星下发的信息。
这种通过卫星IP频道,项目学校接收端可以下载大量视频音频和数据信息,但不能上载信息的非对称传输方式,有效地降低了用户终端费用,符合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一种获取教育资源的有效模式。
是为模式二、模式三的应用提供的优质资源,该资源以网页的形式存在,通过鑫诺1号卫星KU波段(2008年改用亚太6号卫星Ku频道)进行传送,模式二、模式三的项目学校通过卫星接收天线和卫星IP数据接收卡进行接收。
远教IP资源的内容包括时事动态、为农服务、教育信息、课程资源、教师专业发展、专题教育、少年文化、学习指导等方面的资源,该资源与农村地区教材配套,几乎涵盖了农村地区的各种版本的教材,有人教义务版、人教课标版、北师大课标版等版本。
该资源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比较全面的、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很好地适应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课外文化活动的需要,是专门针对农村中小学制作的教育资源。
2.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以国家免费为西部农村提供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以远程教育设备、资源为依托,通过学习、培训、实践、总结等途径达成以下目标:
第一,探索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设备,培养和提高学校教师运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能力的途径和方式;
第二,提高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查阅、收集能力,能对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二次创作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第三,推动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素质,推进我校区现代远程教育及信息化的发展。
(2)研究意义
通过教师培训,本地教学资源库建设等途径,让优质的远程教育资源在我校区少数民族农村学校真正安家落户,让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充分发挥效益,努力实现农村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从而动农村学校跨越式发展。
这一研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供有益的启示。
3.研究内容及假设
(1)研究内容
第一,“远教”IP资源的接收、整理建成本地IP资源库的研究。
第二,“远教”IP资源二次创作的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
第三,“远教”IP资源二次创作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模式的研究。
第四,对使用后的教学资源进行整理、补充、重组、系列化,建成本地教育资源库的研究。
第五,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2)研究假设
第一,先使教师获得网络多媒体实用技术,再使教师进一步形成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从而提高教师素质。
以全新的教学手段推动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来提高教学效果,推进我校区现代远程教育及信息化的发展。
第二,资源运用的有益的探索和在探索过程中积累经验,为边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小学如何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水平以启示。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
1.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远程教育项目的开通和推广,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多媒体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远教”IP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和具体的知识,使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具象化、美感化和形象化,能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如何有效地利用“远教”IP资源,建构基于卫星宽带资源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再看我校区实际情况:
一是远程教育建设和应用极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许多学校还处于刚刚起步状态,发展缓慢;二是远程教育设备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各学校电教人员素质不高,教师培训质量难以保障,广大教师现代教学技术能力较差,使得电教课开课率低,优质资源难以共享,资源浪费严重;三是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现代远程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只是一种时髦,对此不屑一顾。
因此,开展“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探索与实践对提高我校区的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是人本主义教育发展理论、远程教与学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文献综述
(1)主要政策参考文献
1)1999年6月国务院提出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科研网络逐步进入中小学。
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发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
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
同时提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教师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
中小学专任教师以及师范学校在校生都要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
2)1999年1月国务院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效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大建设力度。
3)教育部2000年提出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到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4)2003年国务院决定正式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并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
在2003年继续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着力于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与农村各类教育发展规划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与课程改革、加强学校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与“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相结合。
加快开发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制定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加快开发和制作符合课程改革精神,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要求的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
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制作针对中西部农村地区需要的同步课堂、教学资源光盘和卫星数据广播资源。
建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征集、遴选、认证制度。
5)2005年教育部提出“把三种模式的应用作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
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三种模式的应用要体现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宗旨、以学科教学水平及教师能力提高为根本、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指导思想,针对三种模式的特点,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
”“切实落实“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
充分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习过程的交互、强化学习评价与反馈,促进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基本技能培养,促进学生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努力实现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同样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
”“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
优质远程教育资源是实现远程教育工程目标的根本保障。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创造条件,让学生平等感受、体验、享用远程教育资源。
根据教育教学进度,安排教师每周针对教学需要,认真查阅和分析远程教育资源,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选择资源用于教学,促进师生互动,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
”“卫星教学收视点要走进课堂。
要根据教育电视台的播出时间表,合理安排适当的年级收看。
要把接收到的课程数字资源进行科学的编排和再加工,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起来。
”
6)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云南省政府出台《云南省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指导意见》,明确我省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目标是:
到2012年,全部撤销现有“一师一校”点;原则上撤并300人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每个乡镇集中办好1所寄宿制中心完小和若干村小,校均规模逐步达300人以上。
同时将把小学集中到乡镇或行政村,逐步实现小学集中到乡镇作为布局调整的基本原则之一。
(2)主要理论参考文献
第一,现代教学技术是指现代教育科学技术成果在教学领域中的运用。
教育技术现代化,就是把电化教育工具、视听教育工具和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用来辅助教学活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只需花少量的人力和物力就可以使大量的分散的学生得以学习。
它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学校制度和办学形式的改革、教育质量的提高等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代教学技术的优越性集中表现为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是由它本身功能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是在于它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来传授、加工、储存教学信息。
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突出的表现在于:
扩大受教育的人数;提高教学速度;减少教材难度;提高学生掌握教材的水平。
常用的电化教学工具有:
幻灯机、录音机、电视机、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像机、语言实验室等。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基本要求是:
全面规划、课前准备、课上组织。
第二,《教育心理学》关于知识的理解的理论。
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实现的,但只有在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理解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教学经验证明,只有采取有效途径提供感性材料,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中的理解效果。
其中通常采用的有效办法有通过模象直观。
模象直观就是通过模拟实物的形象提供感性材料,如各种图片、图表、幻灯和教学电影等。
模象直观提供的材料虽然真实性不如实物,但它能通过人为的手段消除或减弱实物直观前述的缺点和补偿其局限性。
如在图片、模型中可以改变实物中非本质特点的强度,着色、放大、变静为动等手段,利用背景、对象的对比变化,突出所需要概括的本质因素;又如在幻灯和教学电影中可以用动画形式表现植物生长、动物内脏活动过程以及原子、电子的结构等;还可以用故事片的形式重演历史的情节,和用纪录片的形式显现各地风光等。
利用这些模象直观可以有目的的提供大量实物直观所无法提供的典型感性材料,从而为理解创造有利条件,在理解知识上起相当大的作用。
3.相关研究成果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教学资源的应用的研究还需要探究,其中2006年—2008年,重庆市内黔江区电教中心做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小学校本研修模式探究》的研究,它们重点研究教师的校本探究方面;四川省普(职)教科研课题组也于2007年5月开始进行《县域中小学学科教学整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研究》,他们重点是研究整合教学资源方面;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杨晓宏做《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中的成本效益问题研究》;还有奉节县永安镇报国路小学致力于《“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教师培训的途径与方法》,着眼于教师培训方面,但这些研究都建立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素养相对较好的地方,没有关于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怎样将“远教”IP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这一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1.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以耿马镇少数民族农村学校为背景,具体以耿马镇范围内原培承中心校下辖的培承学校、芒蚌完小、新城完小、团结完小、芒国完小、复兴完小在远程教育资源平台下的全体师生和教育教学工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后半期加入后来合并的耿马镇下辖的允捧完小、弄巴完小、芒信完小、菜籽地完小、南木弄完小、芒弄完小、石灰窑完小的师生为推广对象(只使用课题组研究结果中的二次创作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单独提供相关材料)。
2.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在应用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确定研究目标,注意合作,注意反思行动,以录像记录为主要手段,根据实际情况边研究边调整研究思路,最终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2)聚焦课堂,把握好课堂,以集体研讨课为主,重视将个案、教育叙事等应用于本课题的研究。
(3)调查法,主要形式有现场查看、观摩教学、发放问卷、采集数据等。
3.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
调查分析及对策
主要是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耿马镇培承片区中心校从事教学的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分两次进行。
第一次,为了摸清我校区远程教育的运行状况、教师对远程教育的认识和教师的教育技术现状,设计了两份问卷调查表(《教师问卷调查(模式一)》《教师问卷调查(模式二)》)于2008年11月,在课题负责人王乔主持和协调下分别到六个完小进行。
课题组发放并全部回收了调查问卷89份,其中模式二72份,模式一17份,对问卷做了认真的分析后完成《耿马镇培承片区中心学校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具体见附录),为后期研究工作提供依据,明确方向。
为了检验研究效果,课题组从研究开展以来的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方面设计了《培承中心校远教资源运用研究教师问卷调查》,于2010年8月对参与研究人员进行第二次问卷。
课题组发放并全部回收了调查问卷72份,对问卷做了认真分析、统计得出本研究达到预期目标:
推动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素质,推进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及信息化的发展。
(2)第二阶段:
实际运用研究。
第一,远教IP资源库建设研究。
在课题负责人王乔主持和协调下,集合六所完小的远程教育执机员的力量,采取先集中培训交流后各学校按时接收的方法。
开展资源的接收和下载,资源的筛选保存,资源的整理发布,建成IP资源库研究。
第二,教师培训模式研究。
依托培承学校的电脑室(26台电脑,入Internet网),由课题组负责人、远程教育负责人王乔组织并主讲,面向全体教师,利用正常上课时间,学校学科教师交替集中来开展研究。
第三,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探寻“远教”IP二次创作的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本研究将整个校区内的学校课题小组整合成研究小组,逐一到校进行研究,具体方式是:
“听—说—评”。
(听:
课题组到校听课(每校两节);说:
学校组织研讨课时安排说课(每校1-2节,要求教师课件演示教学内容,并说明创作意图);评:
先由学校参与的学科教师找出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再由课题组成员对本次活动予以评价。
)研究期间课题组深入学校活动36次,实录上课61节,实录说课30节。
第四,二次创作的资源库建设研究。
在课题组负责人的主持协调下由学校课题小组负责人和学校远程教育执机员一起对教师二次创作的课件进行整理、补充、重组、系列化,优化教育资源,形成二次创作的资源库建设研究。
第五,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从教办对学校评价和学校对教师评价两方面入手,用多媒体课赛方式来检验。
研究期间共举行两次多媒体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要求学校先在学校举行,然后推出语文、数学各一名参加中心校决赛)。
(3)第三阶段:
总结和完善
课题组负责人和学校课题小组负责人在课堂教学运用的基础上,总结远程教育运用中的启示和农村学校运用的改进建议。
(四)研究发现或结果
1.镇教办统一组织,下辖学校相互补充建设本地远教IP资源库。
由于IP资源是异步交互交换的特点,远教IP资源存在于中央电教馆资源服务中心的服务器上,用户不能像在Internet网那样在线进行实时交互,也不能随时下载,只能按照资源中心播出计划准时接收(小学每周周一至周三首播,周六重播),才能将资源下载到本地,供教师使用。
因此下载整理建成本地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它是课题组后续二次创作和课堂使用的前提。
在这个阶段课题组集合六所完小的远程教育执机员的力量,采取先集中培训交流后各学校按时接收的方法。
如果出现停电或假期等意外则学校之间用移动硬盘相互拷贝资源,最后于学期末集中交流,资源相互补充、整理,刻录,成盘后各学校各带回一份,教办室保存一份,建立起自己的资源库,供一线教师学习研究之用。
各学校按以下方法进行:
①资源的接收和下载:
按照远程教育资源的播出时间准时开机接收下载资源;②资源的筛选保存:
根据学校和教师的需要,从下载的资源中选择将课程资源另外存放起来,供教师使用;③资源的整理发布:
执机员将筛选保存的资源整理后,以学科、年级、课文目录建立三级文件夹,最后以文件形式提供给学校教师使用。
本研究建立起的IP资源库包含资源如下:
一年级:
语文83个,数学33个;二年级:
语文74个,数学35个;
三年级:
语文64个,数学39个;四年级:
语文70个,数学32个;
五年级:
语文54个,数学28个。
共513个课件42GB(语文345个,数学168个)。
2.依托电脑室,利用正常上课时间学校教师交替集中,由镇级远程教育执机员组织、主讲的教师培训模式。
教师是第一要素,教师培训是整个研究的关键因素,因为无论是资源的下载整理还是二次创作以及最后的课堂运用都是由教师的素质决定的,因此本研究将教师培训工作贯穿整个研究全过程。
本研究的教师培训依托培承学校的电脑室(26台电脑,入Internet网)进行,培训由镇课题组组织,由镇远程教育负责人主讲,面向全体教师利用正常上课时间(周一至周五下午)教师交替互换进行。
(培训期间学校参加培训的老师的课程由同年级的老师代上,如星期一下午甲老师到培承学校参加培训学习,该老师的课程由乙老师代上,星期二下午乙老师到培承学校参加培训学习,该老师的课程由甲老师代上。
)根据学校教师基础和实际工作的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培训计划,内容包括:
①模式1:
以教育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的目标任务和意义,远程教育与教学改革;电视教学的特点和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教学设计与配备光盘的使用为内容;②模式2:
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的目标任务和意义,卫星数据(IP)广播接收系统原理和应用及远教资源的浏览和获取;计算机基础知识,使用设备时注意的问题;Windows XP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办公及应用软件(Excel);Internet网络知识及使用“国家基础教育网”资源;远教课件的二次创作和使用方法(PowerPoint、抓图、光影魔术手等相关知识);投影仪、视频演示仪的使用;③执机员:
以IP接收系统的维护和简单故障的判定与处理;计算机维护;IP资源的接收、整理和存储……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模式1教师培训2期32人次4课时(2×2),模式2教师培训共四次112期160个课时681人次,执机员培训共4期35人次10课时(5×2)),提高教师熟练地使用远程教育设备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能力,为后续将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提供保障。
这种利用正常上课时间集中培训学习,时间上有保证,设备有保证,同时又不耽误教学任务,保证了培训质量,能迅速的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并且不同学校的老师在一起还能相互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3.由镇教办统一组织与学校学科组活动融合利用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模式。
本课题的根本是运用,意味着要聚焦课堂,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