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405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x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ocx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与农村逐步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目的是要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推进机制,其实质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不仅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市主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建设大城市,增创新优势,推进新跨越的重要举措;更是我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条件

1、综合实力较强,区域发展相对均衡。

嘉兴作为沿海开放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55.6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07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00元,标志居民生活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显著下降。

所辖县(市、区)均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前50位和成为浙江省小康县,各县(市)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较为接近。

2、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城乡联系日趋紧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1978年城市化水平不足20%,到1990年达到30.6%,十二年年均提高0.88个百分点。

199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5.3%,五年年均提高0.94个百分点;到2002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2.8%,七年年均提高1.07个百分点。

初步形成了以嘉兴市区为中心、以县(市)域中心城市(镇)为骨干、以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支撑的市域城镇网络体系,各级城市(镇)规模迅速扩大,空间布局日趋合理,对人口的吸纳力和承载力不断提高。

预计到2006年城市化将超过50%的标志性水平。

同时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领域的放开、投资者身份限制的打破,外商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纷纷投资效益农业,农村居民进城兴家立业,工农互补、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在我市已表现十分明显。

3、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区位优势渐成现实经济优势。

一是实施接轨上海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区位优势已渐成经济地理优势。

二是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农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村公路等级率快速提高。

市区和县(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进入规划实施阶段,部分线路已开通运行。

三是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

邮电、通讯资源已实现城乡共享,城乡用电实行同网同价,自来水受益人口不断扩大,2002年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9%,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0%。

4、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社会保障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随着近年来一系列户籍改革政策的出台,开始逐步建立居住地登记管理制度,农民进城“门槛”已基本削平。

统筹城乡就业取得突破,取消了使用农村劳动力的计划审批制度,城乡实行统筹就业制度,全市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市场初步形成。

城乡居民低保实现一体化管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到2002年底,全市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员达56.87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49.96万人。

医保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到2002年,全市医保覆盖面达38.23万人,到2003年,全市乡镇、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8.76%,乡镇初保达标率达100%,全市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212万人,占全市应参加人数的84.6%。

5、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落实,城乡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各县(市、区)相继创建为省级教育强县,51个镇(乡)成为省级教育强镇(乡)。

基本普及15年教育,学前3年幼儿入园率达92.5%,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99.97%,巩固率达99.94%,初中升高中比例达90.18%,全市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初中升高中比例、初中和小学校均规模等主要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了3所普通高校和2所成人高校,高校在校生达2.15万人。

经过学校布局调整和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纳入县级财政统一发放。

6、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开始起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一是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市的奋斗目标,各县(市)相继开展了创建生态县(市)、生态乡镇活动。

二是全市污水逐步实现集中处理。

覆盖全市的污水处理厂、收集输送管网布局已显雏形,形成了50万吨/日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污水集中处理工程管网不能到达的乡镇其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也已开始列入议事日程,其中桐乡、嘉善、平湖的5个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已动工或进入前期。

三是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以资源化、循环再生利用为主要模式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步入轨道。

四是清洁生产和绿色企业正在成为企业谋求发展的动力,一批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和清洁生产型企业已经获得或正在进行审批、或进行环境质量体系认证。

五是万里河道整治、万顷绿化造林工程等工作稳步推进,城乡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控制和改善。

六是垃圾焚烧实行区域化运作。

市区、嘉善、平湖、海盐的垃圾初步实现集中焚烧处理。

对照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还存在障碍因素,主要表现:

一是思想认识问题。

如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时机、基础条件的认识等等,还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

二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长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由户籍制度派生的其它城乡差别政策,造成了十分明显的城乡差距。

目前农村与城镇相比,城乡居民在收入、生活、教育、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差距仍很明显。

三是市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镇)和建制镇规模普遍偏小,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城市(镇)劳动就业容量有限。

四是建设资金与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城乡差距问题。

以我市目前的财力,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创新筹资思路,走多元化、多层次筹措建设资金之路。

五是行政体制问题给长远规划、空间布局、政策统一、同步推进等带来部署上的困难。

六是城乡“慢变量”的差距,目前农村居民在思维方式、思想意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与城市(镇)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建设网络型大城市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全市人民共享现代文明。

(二)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原则。

树立系统观念,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从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规划全市的发展,全面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

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财政承受能力,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利用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一体化工作的发展。

2、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在尊重市场作用的前提下强化政府的宏观规划与组织协调职能,使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起来。

各级政府要立足制度创新,加大改革力度,减少体制障碍,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尽快建立起一整套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支持系统。

3、城乡双向发展推进原则。

既要按照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充分发挥城市(镇)集聚、辐射作用;又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环境生态化和农民知识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城市(镇)与乡村之间的双向联动发展。

4、市、县(市、区)联动发展推进原则。

强化市的宏观调控作用与充分发挥县(市、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积极实施市、县(市、区)联动发展推进战略,努力构筑新型市、县(市、区)关系,形成市、县(市、区)整体推进发展格局。

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形成经验后向全市推广。

(三)总体目标

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总体目标是:

到2005年,城乡一体化工作步入轨道,一些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和推进体系。

到2010年,初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大部分指标实现接轨,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实现城乡一体化奋斗目标。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

从现在起,到2010年,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是抓好六个一体化。

1、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进一步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强化各类规划的系统性、规范性、有用性和权威性,逐步建立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科学编制完善市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城镇体系、镇村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利规划等,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步伐,努力构筑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空间发展形态。

克服长期条块分割的影响,逐步改变地区之间生产力重复布局、产业结构与城镇职能雷同等不合理现象,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规划。

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规划布局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重大公共事业项目、重大社会发展项目,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

着眼全市3915平方公里,编制和实施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充分发挥各级城镇在人口、物质、资金、观念、信息等各种要素汇聚的枢纽与孵化器功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大力发展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壮大中小城市,扶持发展中心镇,整合·中心村和农村居民点的建设,构筑以市区为中心、一主多副、功能互补的网络型大城市框架。

中心城市要努力形成以建成区为核心,周边多个卫星镇为组团的大市区。

县(市)城要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建设成为现代化的中小城市。

继续推进乡镇、村合并工作,强化乡村规划,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中心镇,农村村庄要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规模效益。

到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8%,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65万以上,县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

15万以上,县(市)域中心镇人口规模达到3?

5万。

到2010年建成网络型大城市,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以上,县(市)域中心城市人口总规模达到100万以上,其中海宁长安、桐乡濮院等省级中心镇人口规模达到3?

5万以上,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

积极完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化土地管理。

坚决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

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突出重点,优先保证重点发展区域和产业建设用地,引导产业集聚,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全面启动农村宅基地整治,鼓励农民自愿退还宅基地,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和集中。

强化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工作。

按照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指导原则和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的总体要求,搞好农村新社区规划,全面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

城市和有条件的中心镇要结合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打破行政界限,按照城市(镇)社区标准建设高标准的农民住宅小区。

原则上停止城市、中心镇规划控制区内的农民联建住房,改为统一建造城市(镇)住宅小区,实行公寓式安置,避免造成新的“城中村”和“二次拆迁”,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镇)集聚。

对离城市(镇)较远的农村地区,要区别村庄的不同情况,对村庄实施建设性、整治性或萎缩性管理,通过适当兼并自然村,改造旧村庄,拆除空心村等工作,强化中心村的规划建设,推进农村新居建设的集聚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2、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加快建设步伐,尽快形成内外衔接、城乡互通、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成为我省率先基本实现交通现代化和公交一体化的地区。

一是高速公路网络化工程。

在现有沪杭、乍嘉苏高速公路的基础上,新建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其北岸连接线、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杭浦高速公路、嘉兴至绍兴高速公路、盐官西经桐乡梧桐至乌镇高速公路(往南经杭州接杭甬高速公路、往北接规划中的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沪杭高速公路拓宽等工程,到2010年,建成“三纵三横三连”的高速公路网络,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50公里,形成嘉兴至上海、杭州、宁波、苏州、湖州、绍兴等周边城市均有高速公路相连的高速公路网络。

二是干线公路畅通工程。

到2005年,使嘉兴市区到各县(市)行政中心之间均有二条以上快速干道相连,各县(市)之间以一级公路相连。

重点建设07省道嘉兴至乍浦一级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王店连接线一级公路、嘉兴至湖州一级公路、嘉兴至海盐南北湖一级公路、嘉兴至嘉善公路、嘉兴至桐乡公路、湖盐线一级公路改建。

建设市本级中心镇镇际快速通道。

三是乡村康庄工程。

以贯通与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连接和方便农村居民出行为核心,加快推进农村公路标准等级化、路面铺装高级化、道路结构网络化建设,使市域内各镇、中心村基本都能在15分钟内上高速公路。

全市通村公路到2004年底全部实现硬化、黑化,到2005年全部达到等级公路标准;县城至乡镇公路到2007年基本达到一级公路标准;到2005年底基本完成全市5000座危桥及低标准桥梁的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全市32处渡口撤渡建桥工作。

四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工程。

全面实施公交一体化工程,到2005年全市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目标。

五是“水运强市”工程。

除继续抓好内河航道建设外,建成以“三横二纵三连二延伸”为干线的四级航道网络,重点建设嘉于硖线、东宗线、乍嘉苏线航道和杭平申线等。

按照城市服务设施的标准,建设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服务设施。

一是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步伐。

扩大市、县(城)水厂供水规模,加强市、县(城)水厂与乡镇水厂联网步伐,逐步取消以地下水为水源的自来水厂,形成以嘉兴市区水厂、各县(市)城水厂为主体的供水体系。

积极开展境外引水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到2005年,取消以地下水为水源的自来水厂,实现以市本级、县(市)域为单位的区域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

到2010年基本形成全市性的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

二是加快城乡燃气一体化建设进程。

按照可使用天然气的要求积极做好市区、各县(市)燃气管网建设工作,并逐步向乡镇所在地延伸。

到2005年,市区、各县(市)城基本完成燃气管网建设工作,城市居民管道天然气(液化气)使用率达到60%以上。

到2010年,基本完成市区、各县(市)与重点乡镇管道联网工作,城市居民管道天然气使用率达到90%以上。

三是完善电力电讯网络一体化建设。

实施热电联产规划,启动建设一批输变电及配套设施项目,完善城乡供电网络。

依托现有的移动、联通、网通等通讯公司,加快管线、基站等设施建设,形成高标准的城乡通讯网络体系。

3、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推动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构筑城镇与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市场体系完善、政策制度一体、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一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合理配置区域资源。

二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功能,强化农业生态功能,拓展农业社会文化功能,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安全食品,大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三是实施以中心工业园区为核心的集中工业化战略。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全力构筑新一轮发展载体,把园区“做特、做强、做优”,积极引导相对分散的同类企业进行集聚,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发挥产供销群体优势,逐步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园区发展新格局,创造块状经济发展新优势。

四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

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大、辐射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形成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格局。

以构筑“六区一带一网”大旅游格局为目标,以景点开发、星级酒店、旅行社、旅游集散中心、会展中心等建设为载体,打造一批旅游精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五是促进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的广泛融合,努力实现城乡经济共同繁荣。

中心城市要努力在金融、商贸、旅游、信息、教育、交通运输、科技文化和外贸口岸等领域完善功能,发挥龙头作用,提升竞争力。

各级中心镇要努力成为各种要素流动的枢纽和创新的孵化器。

农村要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为重点,推进农村经济集约化进程,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的对接。

4、城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一体化

建立健全劳动就业一体化网络体系,全面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一是完善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

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市场、统一管理,完善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把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延伸到社区。

加快嘉兴市人力资源中心市场和各县(市、区)、镇(乡、街道)市场建设,构建劳动力资源、就业用工单位和市、县(市、区)、镇(乡、街道)、社区四级信息网络,实现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信息的共享。

各乡镇要建立实行动态管理、统一登记的劳动求职志愿库、用工信息库和劳动用工手册制度,强化劳动用工信息发布。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统计制度,统一城乡就业服务内容与标准。

二是整合劳动就业培训资源。

构建以职业技术院校、就业培训中心、乡镇成校为骨干,各类社会力量培训机构、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的完善的城乡劳动力培训体系,向社会全面提供各类上岗培训、转岗培训、岗位培训,对农村劳动力和就业弱势群体实行免费培训。

2004年至2007年,全市开展农业技术培训40万人次以上,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60万人次以上,使全市80%的农村适龄劳动力得到培训,较好地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后就业率达到60%以上。

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提升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证书的社会地位。

三是消除劳动就业歧视性观念。

强化《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与监督管理工作,切实消除劳动用工中城乡居民同工不同酬等不合理现象。

构筑城乡社会保障相衔接的框架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农村居民享受标准,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一是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协调发展。

认真贯彻执行《浙江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条例》和《关于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嘉政发[2002]42号)等有关文件精神,不断扩大保障覆盖率,到2004年底,实现所有用人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所有企业职工实行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完善失土农民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鼓励农村居民中有一定经济实力者参照城镇自由职业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按照“一体系、多层次、广覆盖”的原则,建立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到2005年底全市劳动年龄段以上城乡居民养老覆盖面达到60%,2010年达到90%以上。

二是建立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引导农村个体工商户、工商企业从业人员、农业企业经营者、股东或劳动者参加失业保险。

三是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建立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的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加大政府对合作医疗的资助力度,扩大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逐年提高享受标准,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医疗保障的一体化。

到2005年底建立基本覆盖城乡居民应保对象的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到2010年,实现城乡合作医疗与企业职工大病医疗社会统筹的基本接轨,逐步实现城乡医疗保障的一体化。

四是改革传统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和提高享受标准,缩小城乡低保享受标准差距,改善城乡贫困人口生活质量。

合理确定市、县(市、区)、镇(乡)财政负担比例,对财政困难的乡镇要提高县级财政投入比例,切实做到保障资金列支渠道畅通。

抓好城镇“三无对象”和农村“五保户”对象集中供养,力争三年全覆盖,逐步将全社会的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以及需要救助的特殊困难人群纳入福利对象范围,保障其基本生活。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重大疾病救助制度,使具有本市城乡常住户口、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或农村特困户救济待遇、且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在本市各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接受指定病种治疗的均能享受医疗救助。

加大扶贫帮困力度,统一协调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确保救助对象不遗留,充分发挥慈善救助作用,完善捐赠救助管理制度,实现慈善捐赠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目标。

5、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统筹城乡“两个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广电、信息等社会事业,加快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扩散和城乡融合步伐,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教育。

贯彻落实“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县级政府统筹力度,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逐步形成高中段教育向中心城市和县城集聚、农村初中向城镇集聚、农村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的学校建设布局,解决部分中小学规模偏小、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差异较大的问题,实施高标准义务教育,积极开展名师、名校长工程建设活动,加强城乡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和城镇学校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速推进城乡教育现代化,逐步使农村学生享受城市(镇)学生同样的优质教育。

到2005年,全市各县(市、区)均通过省教育强县复评,90%的乡镇成为省教育强镇;全市城乡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4%以上,其中农村幼儿入园率达90%以上,80%的乡镇中心幼儿园达到省标准;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薄弱学校的改造,基本实现农村初中向乡镇集聚、农村小学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的发展格局;全市初中升高中比例达93%以上,其中农村初中升高中比例达88%以上,基本完成高中段教育向中心城市、县城集聚建设任务。

全市所有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其中25%达到省示范标准,40%达到省一级标准。

完成嘉兴学院本部扩建及平湖校区建设、嘉兴职业技术学院迁建、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建设,高校在校生达到3万人,全市18?

22周岁学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30%。

到2010年,全市所有乡镇成为省教育强镇,嘉兴全市成为省教育强市;全市城乡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7%以上,其中农村幼儿入园率达95%以上,基本形成园舍标准、师资合格、管理规范、质量保证的城乡幼教体系;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装备均达到国家标准,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现代化和相对均衡化;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95%以上,其中农村达到92%以上;全市18?

22周岁学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0%以上,完成嘉兴学院新校区建设,创建嘉兴大学,高校在校生达到5万人以上,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基本形成社会化、开放型、多层次、多形式的终身教育体系。

卫生。

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基本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为重点,全面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保障城乡居民身体健康。

一是建立完善现代化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以市、县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和各类医疗机构为基础,形成覆盖全社会的市、县(市)、镇(乡、街道)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监测、预警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应急反应能力,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传染性疾病和慢性传染病,防范和及时处理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全市和各县(市、区)传染病年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下。

到2005年,完成市公共卫生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