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日记中的梁宗岱.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301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罗曼罗兰日记中的梁宗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罗曼罗兰日记中的梁宗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罗曼罗兰日记中的梁宗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罗曼罗兰日记中的梁宗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罗曼罗兰日记中的梁宗岱.docx

《罗曼罗兰日记中的梁宗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罗曼罗兰日记中的梁宗岱.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罗曼罗兰日记中的梁宗岱.docx

罗曼罗兰日记中的梁宗岱

罗曼·罗兰日记中的梁宗岱

  在所有法国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像罗曼?

罗兰那样,在生时能在中国得到那么崇高的地位,他的人格及作品的影响那么深远而长久。

敬隐渔是他的最早译者,一九二六年一到三月,《小说月报》连载了他的《若望?

克利司朵夫》部分中译。

但是在此之前,罗曼?

罗兰的文名已经响彻中国。

在最早对他唱颂歌的作家中,有出人意外的徐志摩,他在一九二五年十月的《罗曼?

罗兰》文中称颂罗曼?

罗兰的和平主义:

  罗曼?

罗兰(RomainRolland)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他为什么值得国际的敬仰,他的生日为什么值得国际的庆祝?

……他不仅是全欧心智与精神的领袖,他也是全世界一个灵感的泉源。

他的声音仿佛是最高峰上的崩雪,回响在远近的万壑间。

五年的大战毁了无数的生命与文化的成绩,但毁不了的是人类几个基本的信念与理想,在这无形的精神价值的战场上罗兰永远是一个不仆的英雄。

  从这时开始,他的生日成了中国文坛的盛事:

一九二六、一九三六、一九四六、一九五五,直至“文革”前的一九六一年,中间还有一九四四年的逝世,每次都有大批刊物出版专号,由著名作家和翻译家执笔(戈宝权《罗曼?

罗兰和中国》)。

  留学生的精神父亲

  单凭罗曼?

罗兰的文名,无法掀起这么大的浪潮。

除了政治因素外,还有其他原因。

他通过和敬隐渔的交往,不仅让中国人认识他的作品,还把鲁迅作品推荐到他创办的《欧洲》月刊发表,这是没有一个外国作家做过的友好举动,中国知识界对他很有好感。

刚好这个时期满清王朝被推翻,民国初建,青年一代把留学看成是“爱国救亡”行动,法国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立国之本,成为很多人向往的地方。

随着勤工俭学运动的潮流,加上里昂中法大学的成立,吸引了大批留学生涌向法国。

  这位作家言行一致,在作品中宣扬人道主义,在生活中同样表现出关怀他人、尊重他人的高尚品格。

他年轻时一时冲动,写信给俄国文豪托尔斯泰,得到长篇回信,在感动之余,决定日后将如托尔斯泰那样,尽量回复每一封陌生人的来信。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又决定把奖金用来援助有需要的作家或其他人,中国留学生是受益群之一。

敬隐渔的经历,罗曼?

罗兰的慷慨举动,很快传遍中国留学生,不少人产生了向他求助的念头,或者为了解决经济困难,或者希望得到其他帮助。

个别人还没有动身便打定主意,一到法国立即写信请求见面。

  汉学家鲁瓦(MichelleLoi,1926-2002)在《罗曼?

罗兰与中国人》(RomanRollandetlesChinois,载《欧洲》1982年1月号)一文中写道:

  在我们找到的书信(1925―1927)中,罗曼?

罗兰对写信求助的中国青年表现得很照顾和慷慨。

须知他当时在中国很有名气。

这些青年人一到法国(一般到里昂)或者瑞士,便赶快写信求见。

下面这封信便是一例,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五日(按:

应为1929年9月28日)由一位名叫阎宗临的人寄出,他住在弗里堡市犹斯定教会宿舍:

“我将很高兴前来维勒奈夫拜访,就像年轻的德富健次郎拜访托尔斯泰那样。

我相信将得到父亲之爱。

请指导我,请教会我如何生活。

请待我如儿子。

我有志气,但不知如何运用……”

  当然,不是每个留学生都这样做,也不是每一封信都把罗曼?

罗兰称为父亲,真正动笔写信的人数也不如想象的多。

梁宗岱在一九二四年冬到达日内瓦,一年后转至巴黎,直到一九二九年初才写信,因为他有翻译计划。

一九三六年罗曼?

罗兰六十岁生辰,中国再次出现自发的全国性活动,梁宗岱也参加了,在《大公报》六月十七日《文艺》副刊发表了《忆罗曼?

罗兰》一文。

详细记述了两人的书信来往和两次见面详情。

他把和罗曼?

罗兰的关系,定位在“神交”的层次上,“在精神或道德方面(d'ordremoral),罗曼?

罗兰也给与我同样不可磨灭的影响,”原因是“因为禀性和气质底关系”。

  这篇一气呵成的文章内容详尽,细节分明,其中罗曼?

罗兰书信的中译片断尤为珍贵,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总数六封,已经在“文革”中被红卫兵焚为灰烬(甘少苏《宗岱和我》)。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法国找寻他的文学踪迹,直到去年终于发现他写给瓦莱里的信柬(见本刊二○一四年九月号《梁宗岱致瓦莱里十六封信》),当时第一个想法便是,如果也找到致罗曼?

罗兰信,那就十全十美了。

  罗大冈的故事

  起初很有信心,致瓦莱里的信件原本毫无头绪,也能水落石出,而罗曼?

罗兰虽然早于一九四四年去世,但他的夫人长寿,一直活到一九八五年。

这位斯大林时代俄罗斯的文学爱好者,母亲是法国人,因为写诗给大师而认识,而了解,最后在一九三四年结成夫妻。

她是大师生前的秘书,死后的继承人。

她忠心耿耿保管大师的档案,除了把大师生前整理好的日记在一九五○年代送给国家图书馆外,其余留在身边,不准他人沾手。

她以性格硬朗、心直口快出名,凡事亲力亲为。

罗曼?

罗兰是一位有历史使命感的作家,他生前有目的地保留所有重要文献,准备有朝一日为历史作证。

其数量之多,在普通人眼里是独一人之力、尽有生之年,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不少热心学者愿意帮忙,都被她一口拒绝,宁可自己出钱,聘请年轻人协助。

  她整理出来的日记和书信集,大约二十五种,以《罗曼?

罗兰丛刊》(CahiersRomainRolland)为总名,由著名出版社AlbinMichel出版。

中国留学生的信函也在她的计划之内,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助手。

直到一九八一年,罗大冈登门拜访,她如获至宝。

他们两人在上世纪中叶有过书信来往,这是首次见面,罗大冈的原意除了礼节性拜访外,主要目的是把她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以邮寄的方式借给他的一本珍本书奉还,没有料到她另有打算:

  我第一次访问罗兰夫人时,她就向我提出一个要求,要我整理罗曼?

罗兰陆续收到的中国人来信。

还说准备出一本集子,编入《丛刊》,由我来写一篇序文。

我对于这个建议不感兴趣,可是不好意思直说,就推说等以后我看看有关的材料再说吧。

不料她抓住不放,说:

“材料我早给您准备好了,您什么时候来这儿开始工作?

”我只好同意过一个星期再去她家,“开始工作”。

(罗大冈《三访罗曼?

罗兰夫人》)  当时中国刚刚开放,出国的学者仍像凤毛麟角,以罗大冈的名声,可以想象他有多少活动。

但他不敢爽约,一个星期后,乖乖地按时上门,罗曼?

罗兰夫人二话不说,把他带到全屋最明亮的房间―她的寝室:

  在靠窗的大桌上,堆放着一摞文件套,大约有十多本。

有一本文件套封面上写着我的姓名(法文),打开一瞧,其中夹着的是两三封比较长的“中国人来信”,好像有梁宗岱的信。

在别的文件套中,情况大致如此:

夹着一两封或两三封“中国人来信”,有长信,也有寥寥数行的短信,当然,全是用法文写的。

我匆匆翻阅,没有发现比较特殊的内容,一般都是向伟大作家罗曼?

罗兰表示景仰爱戴之忱。

我注意寻找敬隐渔的信,可惜没有发现……这一批信,总共约二十多封,无论从内容来看,或就数量而言,都不足以编辑出版一本单行本。

……罗兰夫人听了之后,似乎有一点失望。

可是她仍然和蔼地把我送出大门。

(同上)

  三年后,一九八四年末,他重提此事:

  一九八一年冬我在巴黎访问了罗曼?

罗兰夫人。

罗兰夫人拿出她整理好的一大捆中国青年在数十年中给罗曼?

罗兰写的信给我看。

在那些信中,我发现了几封是梁宗岱先生手写的信。

他的法文写得也比一般中国人来信的法文水平似乎高明一些。

(《回忆梁宗岱》)

  可见梁宗岱的来函保存得很好,他仔细读过。

罗曼?

罗兰夫人去世后,整理工作无人继续。

虽然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有专门研究小组,拿国家的薪金,但在出版四五种《丛刊》之后便停顿下来。

至于档案的下落,罗曼?

罗兰没有子女,纸张又不是金银珠宝,按照一般情况,都会落到政府手上,存放在某一个图书馆。

我们的任务便是找出这个地方。

  信落谁家

  知易行难,一开始便碰了钉子。

法国中央集权,有一个全国公用图书馆手稿目录资料库,任何人都可以上网查阅。

也不知道是目录做得粗糙,或者还没有完成,完全没有罗曼?

罗兰收到的函件。

他寄给别人的信柬倒不少,但都不是来自他的文库,而是收信人珍而重之的收藏。

  想起在一些学术论文中,提到罗曼?

罗兰曾经把部分手稿赠送给瑞士巴塞尔大学,其中有敬隐渔的信,于是冒昧写信给瑞士学者梅兰教授(Jean-PierreMeylan),他是罗曼?

罗兰专家,希望通过他得到新的线索。

他很快回复,但所知只限瑞士收藏,他热心地寄来仅有的资料照片,罗曼?

罗兰一九二四年致敬隐渔信和《若望?

克利司朵夫向中国的弟兄们宣言》,不过不是手写原件照片,而是《小说月报》的印刷剪报,大概是敬隐渔当年送给大师,然后转送给大学的。

  无奈之余,又回到法国来,到图书馆翻看相关的研究书刊。

这方面的权威是杜沙特列(BernardDuchatelet)教授,他几乎把一生都贡献给了罗曼?

罗兰,从一九六○年代的博士论文开始,到后来络绎不绝的专著和论文,数逾百种。

退休多年后,以耄耋之龄,仍然担任罗曼?

罗兰之友协会名誉主席至今。

他是少数几位能够自由接触罗曼?

罗兰文库的研究者之一,一九九五年莫斯科日记解禁,由他独力编辑了《莫斯科之旅(1935年6月至7日)》(VoyageàMoscou,juin-juillet1935),作为《丛刊》第二十九种出版。

这也是笔者到图书馆借阅的第一本书,序言最后一节是致谢,其中有一句:

“尤其感谢罗曼?

罗兰文库管理委员会(leComitéadministratifduFondsRomainRolland),准许发表一些从未刊行的文献。

”这个委员会是何方神圣,不知道。

等看到他的第三本著作《罗曼?

罗兰自述》(RomainRollandtelqu'enlui-même),这个机构的名字又出现在版权页上,声明该书使用的首刊文献,得到委员会的“友好准许”(即无偿)。

下面还有一段说明,“未刊文献版权所有者:

法国国家图书馆,巴黎区大学总署(ChancelleriedesUniversitésdeParis)”。

这就很明白了,罗曼?

罗兰文库分放于国家图书馆和巴黎区大学图书馆里。

  管理委员会这种机构不会有独立办公室,独立办事人员,不好打交道,除非文库完全公开,或者本人是鼎鼎大名的学者或者局内人,普通人通过正常途径申请,十有九不得其门而入。

阎宗临的女儿阎守和有亲身体验:

  我们产生了弥补父亲遗憾的希望,就是要找到罗曼?

罗兰自愿为父亲的《米开朗琪罗传》中译本写的法文序言。

……档案在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由专门机构保管,想查阅档案的人要经严格的审批。

我们陈述的理由得到具体工作人员的同情,但没有批准。

(《一位罗曼?

罗兰教导过的中国留学生》,2010年)

  一时无计,暂搁一旁。

有一天整理电脑文档,翻出一份文件《罗曼?

罗兰书柬收信人清单》(InventairedesdestinatairesdeRomainRolland),总共一百五十页,以前已经多次查阅浏览,在二千五百多个人名中,只有四个熟悉的中国人名字:

敬隐渔、汪德耀、盛成和傅怒安(傅雷),唯独没有梁宗岱。

这次看得比较小心,第一页就看到“杜沙特列整理”几个字,知道文件来头不小,小心细读,四个中国人依然无新事,倒是在其他地方发现一个略语jal,以前没留意。

查看体例说明,竟然是journal,“罗曼?

罗兰在日记中抄录的信件”。

日记内可能有信件,这真是醍醐灌顶,因为日记开放给公众阅读,不必另行申请。

上网查目录,一点中的,在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年的子目录中发现“中国青年人:

汪德耀、阎宗临、梁宗岱”几个字,这套目录做得真细致!

  逐字辨认抄录

  先前的懊恼情绪一扫而光,要是在罗曼?

罗兰日记中找到梁宗岱的记载,这与书信一样重要。

第二天一清早赶到手稿部所在的黎希留分馆,还没开门,前面已有几个人排队。

进去后,一口气填写了每天最高限额的五张借单,从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三○年,明知五盘微缩胶卷有一千多页,而且手稿不比打字或印刷,读起来很花时间,一天根本无法看完。

  先抽出目录中有梁宗岱名字的胶卷打开,这时才知道罗曼?

罗兰习惯每年整理一次日记,亲自编写内容提要,放在前面,目录照抄而已,难怪那么简要全面。

大师的书法不算天书,比医生的药方容易看得多了,但对外国人来说,要每个字母都辨认出来,并非易事。

看了十多页后,发现姓名下面都加上了横线,这可能是约定俗成的做法,也可能是个人爱好,对找寻者来说却是功德无量。

不必逐字读,只找下划线字便可以,每页不会超过四五个。

尽管如此,为了不回头再找,仍然每行快速“扫瞄”Liang或Chinois(中国的)两个字,遇到下划线字,多看几眼。

一页一页翻下去,已经过了半卷,到了第一百四十三页,蹦?

Q跳出LiangTsongTai三个字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