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诊断.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256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诊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兰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诊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兰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诊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兰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诊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兰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诊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诊断.docx

《兰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诊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诊断.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诊断.docx

兰州市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诊断

兰州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诊断

语文

整理录入:

青峰弦月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媒介阅读,是指我们通过电子屏幕,来获取多元形态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

它正日益取代传统印刷媒介阅读的主流地位,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

媒介决定阅读方式及文化意义,新媒介阅读提供了全新的认知方式,正全方位拓展着我们的文化视野,其蕴含的巨大能量才初露端倪。

有人认为,传统媒介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而电子文本阅读则是一种“浅阅读”。

这种看法完全是“误读”。

弗里德曼说“世界被拉平了”。

电子屏幕则充当了这个“扁平化地球”的隐喻。

世界上的丰富信息,都被电子屏幕压扁了。

就像大百科全书被压成一个平面,只要点击就可翻阅其中任何一页。

世界被拉平,并非是信息浅显化的含义,主要是指信息传播已超越时空,传播节奏被迅猛加速,从而导致信息对象变形。

新媒介将促使传统阅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传统文本的阅读遵循着一种线性的时空模式。

印刷文本有一个时间轴在制约着读者的信息获取,是一种循序渐进方式。

印刷文本是静态的,读者是动态的。

文本的阅读进程取决于读者的注意力和理解力。

其页码定位、内容选取,完全受制于文本的时空顺序。

而电子文本阅读则截然相反。

其信息传播主动权在于读者的接受需求。

电子文本阅读节奏快捷,是一种快速跳跃、大剪接式的运动,而基本形式则是横向联系,能瞬间传播,不受时空限制,被所有网络终端的成员所共享。

所有电子文本将形成一个巨大信息库,其信息检索功能要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现代化图书馆。

多媒体电子文本存储的是全息、立体的信息,能从一种媒体流动到另一种媒体,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

它是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交互式信息。

各种观念都可被打开,从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

其信息的接受和利用率要远远高于单一、平面的书刊文本。

尤其是阅读“超文本”,读者将进入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艺术创造天地。

他可以互动式地从文本的任何一个媒体或维面切入,进行网状检索,或对某个节点进行放大,以获取图像、声音、文字及其引申说明。

他还可决定文本每一部分的阅读顺序,并运用标记代码为文本文件生成一个具有一定格式的层次结构。

读者用这种独特的调用和组合,参与了文本的艺术创造,并体现出读者个性化的文化观照。

超文本没有规范顺序,包含着无数种组合的阅读路径。

特定阅读路径的确立,完全取决于读者特定的阅读意图和审美取向。

超文本没有明确主旨和中心,有多少读者就会产生多少文本主旨和中心。

没有什么领域的原理、观点、思想会强制人们接受,读者的主体意识是形成超文本主旨和中心的决定因素。

虽然新媒介会扩大感觉中枢并给予人们更全面的表达方式,但是,如果多媒体文本越生动、形象、具体,而艺术想象的空间也就越小,受到一定抑制。

相反文字能够激发意象和隐喻,充分调动接受者的创造性想象,从而衍生出丰富的意义。

可见,传统媒介阅读与新媒介阅读,这是一体两面,完全可以相互渗透和融合,各显其能。

1.下列对于新媒介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介阅读是通过电子屏幕来获取信息,其呈现形态有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

B.电子文本是新媒介阅读的媒介,因其信息的浅显化而有利于所有网络终端成员共享。

C.新媒介阅读是一种快速跳跃、大剪接式的运动,有着印刷文本阅读无法比拟的优势。

D.人们在阅读新媒介提供的多元形态信息的同时,其艺术形象的空间会受到一定抑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当今世界,新媒介阅读,使得“世界被拉平了”。

这是说因信息对象的传播超越时空,节奏迅速加速,致使信息对象变形的现象。

B.传统文本的阅读遵循一种线性的时空模式,其内容的选择会受到文本本身时空顺序的制约,新媒介阅读则没有这个限制。

C.在新媒介阅读中,读者的接受需求促使信息的传播,这是电子文本成为可随读者的行动延伸或缩减的唯一原因。

D.读者在阅读“超文本”时,可以决定文本每一部分的阅读顺序,参与文本的艺术创造,使文本留下参与者的痕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介阅读在不同程度上正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它给人类提供了全新的认知方式。

正全方位拓展着人们的文化视野。

B.电子文本存储的是全息、立体的信息,又是交互式信息,所以相比书刊文本有很高的信息接受和利用率。

C.超文本没有明确主旨和中心,读者的主体意识决定超文本主旨和中心,有多少读者就会有多少文本主旨和中心。

D.由于新媒介会给予人们更全面的表达方式,它比传统文本更形象生动,其取代传统文本

的阅读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元顺,字子和。

九岁师事乐安陈丰,初书王羲之《小学篇》数千言,昼夜诵之,旬有五日,一皆通彻。

丰奇之,白澄曰:

“丰十五从师,迄于白首,耳目所经,未见此比。

”十六,通《杜氏春秋》,恒集门生,讨论同异。

于时四方无事,豪贵子弟,率以朋游为乐,而顺下帷读书,笃志爱古。

起家为给事中。

以父忧去职,哭泣呕血,身自负土,时年二十五,便有白发,免丧抽去,不复更生。

寻除给事黄门侍郎。

时领军元叉威势尤盛,凡有迁授,莫不造门谢谒。

顺拜表而已,曾不诣叉。

至于朝论得失,顺常鲠言正议,曾不阿旨,由此见惮。

就德兴反于营州,使尚书卢同往讨之,大败而返。

属侍中穆绍与顺侍坐,因论同之罪。

同先有近宅借绍,绍颇欲为言。

顺勃然曰:

“卢同终将无罪!

”太后曰:

“何得如侍中之言?

”顺曰:

“同有好宅与要势侍中,岂虑罪也?

”绍惭,不敢复言。

灵太后颇事妆饰,数出游幸。

顺面诤曰:

“《礼》,妇人夫丧,自称未亡人,首去珠玉,衣不被彩。

陛下母临天下,过甚修饰,何以示后世?

”灵太后惭而不出。

还入宫,责顺曰:

“千里相征,岂欲众中见辱也!

”顺曰:

“陛下盛服炫容,不畏天下所笑,何耻臣之一言乎?

后除征南将军,转兼左仆射。

尔朱荣之奉庄帝,召百官悉至河阴。

素闻顺数谏诤,惜其亮直,谓朱瑞曰:

“可语元仆射,但在省,不须来。

”顺不达其旨,闻害衣冠,遂便出走,为陵户鲜于康奴所害。

家徒四壁,无物敛尸。

门下通事令史王才达裂裳覆之。

庄帝还宫,遣黄门侍郎山伟巡喻京邑。

伟临顺丧,悲恸无已。

既还,庄帝怪而问曰:

“黄门何为声散?

”伟以状对。

庄帝敕侍中元祉曰:

“宗室丧亡非一,不可周赡。

元仆射清苦之节,死乃益彰,特赠绢百匹,余不得例。

(节选自《魏书·元顺传》)

【注】①衣冠:

借指士大夫,官绅。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耳目所经,未见此比比:

类,辈

B.凡有迁授,莫不造门谢谒造:

至,到

C.属侍中穆绍与顺侍坐属:

恰好

D.门下通事令史王才达裂裳覆之覆:

翻转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元顺刚正的一组是

①顺拜表而已,曾不诣叉②灵太后颇事妆饰,数出游幸

③陛下母临天下,过善修饰,何以示后世④可语元仆射,但在省,不须来

⑤顺不达其旨,闻害衣冠,遂便出走⑥伟临顺丧,悲恸无已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顺聪颖异常,酷爱古籍。

九岁时,就能通彻背诵王羲之的《小学篇》;十六岁时,已精通《杜氏春秋》,并以与朋友交往,研读古籍为乐。

B.元顺尽孝守道,令人感动。

元顺为父亲守丧时,悲伤痛哭直至吐血,亲自背土给父亲上坟。

当时他只有二十五岁,却已因哀思而生白发。

C.元顺正气凌权贵。

尚书卢同曾借给穆绍一所良宅,所以在卢同讨伐就德兴失败后,穆绍意欲为卢同开脱,但因元顺揭出真相而感到羞愧,不敢再言。

D.元顺清苦守节,死后家徒四壁,无物收殓。

刚即位的庄帝知道后,特赐绢百匹,但对侍中元祉强调宗室其余人死后不得以此为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还入宫,责顺曰:

“千里相征,岂欲众中见辱也!

(2)既还,庄帝怪而问曰:

“黄门何为声散?

”伟以状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鹊踏枝

【五代】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注】①青芜:

丛生的草。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的首句对表达这种情感有什么作用?

(5分)

9.“河畔青芜堤上柳”同“新愁”有什么关系?

“独立小桥风满袖”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

(《孟子·告子下》)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3)庄生晓梦迷蝴蝶,。

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在答题卡上所选大题的题号后的方块内打勾,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

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

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

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

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

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

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

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

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

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

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

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

——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思想,很有趣味。

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

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

”他说,“那是玩具。

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

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

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

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

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

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

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

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

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

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

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

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

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

“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

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

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

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

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以纯净自然之笔,叙述了一个老人看护寺院钟楼的事情。

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因而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都不鲜明。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叙述的同时穿插着议论、抒情,从而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C.文中说莲池老人是个“有功夫”的人。

这里的“功夫”指的是莲池老人不同于一般人的枧觉与听觉。

D.莲池老人在“堆坟头”后又“平坟头”,是因为“堆坟头”一事影响得他不能正常地工作,只有“平坟头”才能让自己正常工作。

E.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我和莲池老人交谈时真诚的态度,表达出我对老人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2)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莲池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一个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

陈方

60年前,他留学美国归国受阻,曾致信美国总统,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

60年后,他因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而备受瞩目。

他就是我国合金材料的开拓者师昌绪。

师昌绪不仅是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界的一代宗师,更是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的杰出管理者和科技战略家,可谓中国“材料之父”。

回顾自己的大半生,他的话语朴实无华: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祖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在美国学习期间,师昌绪就显示出他的科研才华。

就在他准备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下令,所有在美国攻读理工的中国留学生一律不准回国。

这份禁令非但没能束缚住师昌绪,反而促使他展升了更为激烈的斗争。

师昌绪联合部分留美学生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申诉美国不应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并将这封信向美国人民散发。

这些公开信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终于,在各方面的压力下,美国被迫公布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名单,其中就有师昌绪。

临走前,他的导师问他:

“如果因为在美国职务低,挣钱少的话,我可以帮忙。

”师昌绪回答说:

“你说的这些原因都不是,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的祖国需要我!

回国后,师昌绪被分到了中科院技术科学部。

当时,领导问他:

“有两个地方供你选择,一个是沈阳,一个是上海。

你去哪里?

”这位35岁的留洋博士就一句话:

“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就这样,师昌绪被分配到了条件比较艰苦的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开始从事高温合金及合金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一干就是30年。

1961年,我国围绕国产米格21飞机发动机采用什么设计材料的问题,航空研究院荣科教授授大胆提出了“采用空心涡轮叶片以提高涡轮工作温度”的方案,并立下军令状——一年内研制成功。

方案提出来了,谁来干?

一天晚上,荣科走进师昌绪的家,希望他挑起研制空心涡轮叶片的担子。

“荣总和我一说,我的第一反应是‘一无所知’——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

但荣总说美国人已经研制成功,他在巴黎航展上见过。

我想,既然美国人能做出来,我们怎么就做不出来?

只要努力冲,我们肯定能行。

”师昌绪回忆道,面对老朋友,他当时心里想的只有八个字——“发了誓言,共同承担”。

临走时,荣科根据自己的记忆,画了一个空心叶片的草图给师昌绪。

就是根据这幅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草图,师昌绪组织起了100余人的攻关队伍,日夜奋斗在金属所简陋的精密铸造实验室。

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就做出了第一片涡轮空心叶片,并通过了试车,使我国成了继美国之后第二个研制出涡轮空心叶片的国家。

1984年,他被调到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任主任。

到北京后,他不再只是一个研究材料的专家了,还扮演起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

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20年,他高瞻远瞩,为材料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战略性的建议,在碳纤维、镁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纳米技术的发展万面都提出了他独到的见解。

碳纤维广泛应用于导弹与飞机制造材料中,是国防工业极为重要的材料。

然而我国碳纤维的技术研究自1975年起步,直到2000年仍然未能取得决定性进展,师昌绪心急如焚,找到基金委材料科学部李克健,说想和他一起抓一下碳纤维。

李克健听后立马摇头,“这事太复杂!

谁抓准麻烦!

”师昌绪不甘心地说,“如果碳纤维搞不上去,拖了国防的后腿,我死不瞑目。

”李克健听后深受感动,接受了师昌绪的邀请。

可是,上亿的科研资金哪里去找?

师昌绪上书中央,陈说利害。

很快,这封信批转到科技部,科技部在863计划中专门增设了1亿元的碳纤维专项资金,在师昌绪的带领下,科研人员经过艰苦攻关,使碳纤维很快实现了批量生产。

现在,91岁高龄的师昌绪,仍然关注着中国科技领域的最新发展,还在不停地工作。

每天早晨8点走出家门,9点钟到办公室,直到下午4点,才离开办公室。

中间的8个小时,他从不午睡,除了埋头工作,还要接待一拨拨请他提供咨询意见,指导科研工作的客人。

2010年,他还出差10次,北到哈尔滨,南到广州,主持了几十个学术研讨会。

他就是这样一个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年逾九旬的师昌绪仍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不停地奔忙,以为祖国做出贡献为人生的第一要义。

B.当年轻的师昌绪准备回国时,受到了美国当局和他的导师的阻拦。

为争取回国,他坚决展开斗争,并直接给美国总统写信,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C.从事科研管理的20年里,师昌绪在碳纤维、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米技术的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战略性的建议。

D.航空、航天的关键材料——碳纤维的研究一直未能取得决定性进展,为此,师昌绪一边说服李克健同自己携手,一边向科技部申请专项科研经费。

E.本文撷取了师昌绪人生的几个片断,记叙了他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和他在材科研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表现了—位知识分子的赤子之情。

(2)文章叙述师昌绪年轻时在美国的留学经历,有什么意义?

(6分)

(3)师昌绪承担自己不熟悉的研制空心涡轮叶片的任务,有哪些原因?

请简要分析。

(6分)

(4)师昌绪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人”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三思而后行”要求人在面对问题时沉着冷静,不急于立即采取行动,而是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师心自用解决问题。

B.市城管局对全市现有环卫职工休息场所调查摸底完毕后,按照设置标准进行测算,将目标任务大而化之后下达到各区及有关单位。

C.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报告大厅,用一场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平时、淡定、从容、自信,让人见微知著,于“中国故事”中品味“中国精神”。

D.浪费行为的产生,首当其冲,是人们待人接物方面存在严重的虚荣心理,过于注重面子,致使浪费具有了普遍的传播性。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农村领导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参与城市建设。

B.高校毕业生“主动失业”的状况令人担忧,出于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考虑,毕业生们决定从事哪一份工作,要经过多方面的考量,才能作出选择。

C.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许多文化资源具有有不可替代性。

D.据了解,危险驾驶罪将醉酒驾驶机动车、在城镇违法高速驾驶机动车竞逐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交通违法纳入其中。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生”就是“仁”,“生”就是“善”。

中国古代思想家又认为,,,,。

,。

①这种意象世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美”

②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很多作品中,都创造了“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世界

③大自然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生意

④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体的境界

⑤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

⑥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A.③⑤②①④⑥B.②④③⑤①⑥C.⑤③④①⑥②D.③⑤④⑥②①

16.根据图表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5分)

我国SO2的排放源及贡献率

排放源

排放量(万吨)

贡献率(%)

爆发燃烧

2179

88.6

炼钢

168.5

6.9

炼油

68

2.8

机动车

41.6

1.7

合计

2457.1

100.O

新年伊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陆续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闻雾霾天气,PM2.5一度达700微克/立方米以上。

经初步分析,近期雾霾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

从图表中我们发现,①。

煤炭燃烧排放的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成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因素,由此可见,②。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使之与示例构成排比,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6分)

我也憧憬另一种生活状态,叫拼搏,拼搏就像暴风雨中的海燕,任雷鸣电闪。

六、写作。

(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位旅行家在印度旅行,恰好赶上印度人去圣山朝圣的日子。

只见有数千人沿着陡峭的山路向山顶攀登,蔚为壮观。

旅行家平时很注意锻炼,自认为身体非常好,于是决定加入其中,体验一下。

没想到,20分钟后,旅行家就气喘吁吁,迈不动步子了。

而那些抱着孩子的女人,拄着拐杖的老人,却一个个轻松地从他面前经过。

“我不明白,”旅行家对他印度同伴说,“怎么他们能做到,我却做不到?

印度同伴回答道:

“因为你有一个习惯——把任何事情都当做比赛。

你把山当成敌人,一心想打败它,山自然会回击你,而它远比你强大。

但我们不把山当成敌人去征服,我们登山的目的是亲近山,与山合而为一,所以,山带着我们,一步步把我们举高。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兰州市2013年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9分)

1.(3分)B        2.(3分)C     3.(3分)D

二、(39分)

(一)

    4. (3分)D    5.(3分)B       6.(3分)A

7.(10分)

(1)(5分)灵太后回宫后,责备元顺说:

“我从千里之外召你回朝,难道是想让你在大

庭广众之中来羞辱我吗!

译出大意3分,“相”“见”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山伟)回到朝廷后,庄帝很奇怪,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