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佳合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企业应用案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2765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佳合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企业应用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黑龙江佳合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企业应用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黑龙江佳合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企业应用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黑龙江佳合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企业应用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黑龙江佳合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企业应用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佳合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企业应用案例.docx

《黑龙江佳合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企业应用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佳合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企业应用案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佳合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企业应用案例.docx

黑龙江佳合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企业应用案例

 

走信息化兴企之路塑跨越式发展之魂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企业应用案例

 

佳木斯合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2002年11月

走信息化兴企之路塑跨越式发展之魂

--佳合成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企业应用案例

一、基本情况

佳木斯合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佳木斯市红旗路3号,隶属于佳木斯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是中国烟草总公司定点生产烟用改性聚丙烯丝束的高科技骨干企业。

公司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现有资产8,398万元,年产烟用改性聚丙烯丝束5,500吨。

产品畅销10余个省、市自治区,行销国际市场;我公司人员的基本特点是知识化、年青化,公司426名员工,平均年龄33岁,共有大中专毕业生311人,其中大学毕业生37人,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19人。

现有专业计算机网络开发人员15人,在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方面始终走在本地区的前列。

我们公司是一个依靠科技进步成长起来的企业,历史上曾有过辉煌,但1999年初,企业陷入全面停产、产品大量积压、职工四个月不开支的艰难困境。

为了摆脱困境,重塑生机,我们新班子组建后,坚持走信息化振兴企业之路,形成了以信息化思想为指导、以CIMS技术为平台、以信息化网络为支撑、以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为基础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使企业迅速摆脱困境,一举扭亏为盈,重现生机与活力。

在2000年实现产值4154万元,利税289万元的情况下,2001年又取得突破,实现产值5560万元,利税517万元。

公司在1999年12月20日被列为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2000年1月份通过了中方委ISO-9002质量体系的认证,获得了国际多边质量认证证书。

我们研发的烟用改性聚丙烯丝束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四等奖,省级和市级新产品一等奖,国家“八五”技术创新优秀项目奖,一九九七年国家级新产品奖,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效益奖等奖项,2002年5月公司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这一致高荣誉。

二、信息化发展历程

公司在省市科委的帮助指导下,连年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力度,每年的投入都占到了总销售收入的4.9%以上,公司积极实施以数字化企业建设为方向的信息化创新工程,按照集成经营的理念,进行适应市场经济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中,我们的主要经历和作法是:

一、明确信息化的导向,从战略上把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制高点

企业信息化是指利用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企业的内联网和外联网,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加速信息流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利用能力,减少企业交易成本,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方式,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我们企业推进信息化工作,与其它企业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当时我们面对内外交困的严重形势,外部行业形势严重下滑,面对新一轮“洗牌”中无路可走的整合考验;内部全面停产、职工四个月不开支、亏损7032万元,面对无以为继的巨大压力。

合成的症结在哪里?

出路在哪里?

成为摆在我们新班子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经过深入的自我咨询,我们认识到,企业陷入困境表面上是市场变化所致,根源在于企业经营思想和管理方式的落伍,企业只有以信息化为依托,加快经营思想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才能摆脱困境,重塑生机。

因为我们认识到:

其一,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使企业摆脱困境的治本性措施。

我们企业陷入困境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管理的粗放,仅以采购环节为例,由于手工管理,信息滞后,造成大量浪费,以前闲置的机电物资现在库存还有40多万元。

解决管理粗放问题,仅靠传统意义上的严格管理远远不够,因为现代企业生产每时每刻都产生大量的信息,靠传统的方式根本不能有效地驾驭这些信息。

没有企业的信息化,企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经验管理上,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其二,推进企业信息化,是确保企业具有持续创新活力的战略性措施。

我们合成是靠科技进步起家的,产品和技术一度领先,但也正是由于企业内部缺乏持续的创新能力,才陷入了困境。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创新是创新者的通行证,守旧是守旧者的墓志铭,企业在经历了生产型管理之后必须迅速转向创新型管理。

企业只有掌握了信息化手段,才能有持久的创新活力。

其三,推进企业信息化,是构筑企业领先优势的关键性措施。

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无非扮演着三种角色,一是市场的领先者,二是市场的跟随者,三是市场的维持者。

维持意味着死亡,跟随意味着落后,只有领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过去在同行业中,我们曾经扮演过领先者的角色,但由于对行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信息掌握不灵,以至成为落伍者。

现实使我们懂得了在瞬息万变、激烈竞争、残酷淘汰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以现代信息技术作支撑,才能走在时代的竞争发展的前列。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果敢决定以实施CIMS工程为突破口,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

当时在上与不上的问题上,我们面对比较大的压力,一是外部不理解,认为亏损企业搞CIMS没有先例;二是员工不同意,认为连工资都保不了还搞什么CIMS;三是干部有分歧,认为搞CIMS风险大,怕背包袱。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力排众意,在一无资金、二无人员、三无经验的情况下,全力推进CIMS工程的实施。

我们的CIMS工程,从2000年初开始启动,目前正在进行二期工程。

CIMS是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并综合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将企业生产全部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及其信息流有机集成并优化运行的系统。

它主要包括ERP(企业资源计划)、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等各个单项计算机技术。

系统的构成一般包括计算机通信网络、数据库两个支撑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自动化系统、制造自动化系统、质量保证系统等功能分系统。

CIMS的集成观点是站在全局的观点来处理企业的经营和生产,即把分散的有关部门的计算机信息集成起来,最终做到在正确的时刻,把握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方式,送给正确的人(设备),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公司的CIMS系统主要由“一个中心”和“两个系统”构成。

“一个中心”即网络和数据控制中心。

“两个系统”即支撑系统和应用系统。

支撑系统由数据库系统和网络系统组成。

数据库系统采用双服务器,基于Sybase数据库的中央数据库系统,公司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各种数据全部集成到中央数据库系统,再通过各种工作流程和软件的运行,传送到需要的数据处理终端;网络系统已经建设成以千兆交换为基础,通过光纤、网线连接的百兆网络干线,十兆连接到桌面的应用结构。

应用系统通过七台主交换机和分交换机,以及86台终端计算机、工控机、笔记本计算机等将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监控信息系统、质量管理系统集成到一起。

目前,公司局域网内共有计算机86台,每百人拥有计算机21台;公司铺设光纤、控制线、双绞线、屏蔽双绞线等网络数字传输线路18600米,每百人使用数字线路4500米;数字传输交换口共180口,每百人拥有43口。

我们CIMS工程得到了国家、省和市各方面的充分肯定。

省科技厅副厅长郑志成称赞我们的CIMS工程创造了“四个第一”,即佳木斯第一个CIMS项目,黑龙江省流程性生产企业第一个CIMS项目,全国烟用丝束生产企业第一个CIMS项目,完全采用国产软硬件的第一个CIMS项目。

国家科技部称我们是全国202家实施CIMS工程中唯一的一个亏损企业,并通过实施CIMS工程实现扭亏的企业,获得了国家科技部“CIMS应用示范企业”称号、黑龙江省“CIMS应用示范工程先进集体”、“佳木斯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二、突出信息化的重点,从根本上找准企业实施信息化改造的切入点

我们感到,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不是上了CIMS工程,有了计算机、上了网,就是信息化了。

如果没有企业内部一整套运行机制与之相匹配,就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为此,我们在推进企业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中,把实施CIMS工程与企业的“三改一加强”有机地结合起来配套推进、同步实施。

一是以资源配置最佳化的观念推动企业改革,为实施信息化改造提供经营理念和机制上的有力支撑。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经济活动的核心是资源配置,只有对资源实现了最佳的配置才能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为此,我们把企业改组的重点放在整合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上。

在经营组织的整合上,我们对公司管理流程、控制方式、信息交换进行重新设计,按照“61616”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了六部、一办、六车间、一中心、六公司的决策层、管理机构、执行部门之间的信息对称、控制制约、管理科学、单首长负责制的适应信息化运行要求的、高效快捷的扁平化组织机构。

调整后管理人员仅是原来的1/2,中层干部减少了1/3,工作效率却提高了三倍以上。

如公司财务部人员比原来减少,核算管理体系的覆盖面比原来扩大,而原来每月计算一次的成本却改为每旬计算一次。

在经营观念的整合上,我们提出了“四满意”的经营理念,即让用户满意、让员工满意、让投资者满意、让社会满意,并把之作为永恒的追求;在市场开发上,我们进一步树立“小企业,大商务,小生产,大营销,小机构,大职能”及“先卖信誉,再卖服务,最后卖产品”的营销文化理念;在企业发展上,我们确立了“八个创新”的生存发展理念,从而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整套与推进信息化改造相适应的经营理念,为推动信息化提供了不竭源泉和动力。

在经营方式的整合上,我们把市场经济的模式引入企业,实行企业内部市场化,构建起“网络型内部市场”的机制。

我们提出每一个节点都是上一个节点的用户,每一个节点都是上一个节点的领导,把工序之间、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关系由过去的工作关系变成现在的用户关系,真正体现市场的概念,使外部竞争效应内部化,每个人都是一个市场,每个人都有一个市场,每个人都要为用户服好务。

二是以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坚实化的举措推动企业改革,为实施信息化改造提供有力的素质支撑。

信息化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如果没有适应现代管理科学、适应信息化管理规则的人作保证,是很难高效运行的。

与传统的管理方式不同,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下,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好比机器中的零部件,那个出现问题,都会使运行出现问题。

为此,我们把企业改组的重点放在大力度地推进企业内部的三项制度改革上。

在人事、用工和分配上,我们认为如果一个企业中层管理干部的淘汰率达不到3-5%,企业就没有活力;如果员工的淘汰率达不到10%,企业就没有活力;如果固定工资和浮动工资的比例达不到各占50%的比例,企业就没有活力;如果科技人员在员工中的比例达不到20%,企业就没有活力;只重视产品的价值和价格忽略了人的价值和价格,企业就没有活力。

为此,在人事改革上,我们采用全员双向选择、竞聘上岗的用人机制,并实行ABC考核法,去年中层干部和员工淘汰率分别达到8.6%和16%;在用工改革上,我们采取按需设岗、试行了“减资缩时不下岗”的工作制度,通过计算机将每旬的工作量精确计算到工时;在分配上,实行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岗位工资制后,将产量、质量、消耗、利润等要素与工资结合起来,将各项数据录入计算机,员工每月的工资都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来确定,部分生产车间还实行了“旬工资”制度。

同时,为使员工适应信息化管理的需要,我们在企业内部实施“三个一”工程,即将企业建成“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支军队”的企业文化体系。

“一个家庭”是指以企业为家,全体员工组成的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理想共同体;“一所学校”是指合成实业既生产丝束产品又造就人才,使公司由生产型组织进而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使全体员工形成读书之风、学习之风、上进之风和创新之风;“一支军队”是指将企业全体员工锻炼成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形成铁的纪律、铁的管理、铁的质量、铁的信誉和铁的作风。

通过推进企业改制,使企业员工的素质得到大幅提高,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的被动式生产人到先进的信息式生产人的转变,全员劳效大幅提高。

如进口线车间由原有员工150人减少到91人,2000年完成产量、质量均创历史记录,员工收入也增加了20%。

三是以创新体系化的机制推动企业改造,为实施信息化改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源泉,没有创新的实力,企业就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失去创新的机能,企业就只有死路一条。

为了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我们探索并建立了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宽松环境、政策引导、资金优先、设备支持、生活保障、创新重奖的科技进步新机制。

在环境宽松上,将技术中心办成企业“特区”,着力培植有利于技术和技术人才成长的小环境;在政策引导上,对科技人员实行晋升技术职称、参加学术交流、人才使用、网络开发四项倾斜政策,使拥有技术职称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4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37人;在资金优先上,累计投入占全年销售收入的4.9%,创新成果的收入达到销售收入总额的近50%;在设备支持上,投巨资为技术中心购置了一些必要的设备和各种检测仪器,要什么设备就给购置设备什么,要多少设备就给多少设备;在生活保障和创新奖上,也都实行特殊的政策,如我们在企业内部开展“双五”评选活动。

即,在企业内部评选出5名优秀技术专家,每月享受总经理技术津贴奖400元;评选出5名优秀技术工人,每月享受总经理技术津贴奖300元,每年评选一次,实行动态管理,10名获奖人员中青年技术骨干占90%。

创新机制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使两者互动互进。

在产品开发方面,与中科院化学所合作开发的新型高标烟用丝束通过中科院、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鉴定,并已取得国家专利;与中国纺织大学、珠海金叶公司等科研院所的合作,研制提高滤材对烟气的处理效果,已通过部级鉴定,申报专利工作正在进行当中;与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合作,研制开发用特殊的方法处理丝束粘合项目,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项目完成后,产品将全部替代进口,并将面向国际市场。

今年,公司科技人员自主研发攻关丝束用油剂,通过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产品,使吨油剂采购价格降低了5000元,丝束吨成本降低150元,年可降低成本60万元。

四是以管理要素和手段集成化的方式推动企业管理的加强,为实施信息化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集成各种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技术,把企业的技术、经营、人集成起来,把机制的改革、机构的改组、技术的改造和科学管理集成起来。

在集成的过程中,我们针对过去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再造企业的神经系统(信息流),改善企业的血液系统(资金流),优化企业的消化系统(物流),强化企业的运动系统(工作流),实现管理集成的目标,从而形成了以网络为基础,以计算机为手段,以财务管理、成本核算为中心,从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从事后分析转变为事前控制,从定性管理转变为定量管理,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提高了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

供应环节过去是企业效益流失的一个“黑洞”,实施信息化管理后,我们将采购与储存分开,推行招标采购、多家采购、网上采购、联合采购和机会成本采购的方式,通过网络将采购品种、采购价格、采购数量等进行公告,生产部的外协加工、特殊备件采购等也进行公告,接受公司全体员工的监督,保证了公司采购工作实现最低的价格、最好的质量、最大的公开,大幅降低了采取成本。

如在机会成本采购中,我们将历年材料采购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根据国际原油市场的走势,分析原料价格的未来趋势,以实现“谷底采购,谷峰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仅去年6月份一次采购就降低原料成本100万元。

在生产管理上,我们在公司进口线车间进行了计算机实时生产数据监控系统改造,生产线的52个重要参数自动实时上传到中心服务器,使经过授权的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就可以同步看到生产线生产参数,而且生产线根据设定数值自动调整设备运行,全面实现了生产过程计算机监控。

三、应用信息化技术产生的效益和存在的风险

几年来,我们在实施信息化的实践中,注意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从整体上增强了企业进入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初步实现了确定的努力实现把产品做精、市场做大、成本做低、企业做强的目标,实现公司各项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具体体现为“三化”、“四提升”:

“三化”,即业务流程化、管理网络化和控制在线化。

业务流程化。

由于采用计算机计算管理,使企业内部从生产到经营、从内部到外部的各种业务都实现了高效、高速度的流程化运行格局。

企业内、外部各种信息数据的传递时间大大缩短,提高了工作效率。

比如,在营销管理上,从动态排产计划、产品入库、发车到产品销售、回款、库存和国内外市场信息等各种数据全部进入计算机网络,使生产经营信息得以共享,使市场开发能力和产品销售能力不断增强。

近两年在全行业总体形势下滑,烟用丝束市场中丙纤丝束滤材市场占有率由去年的23%下降到今年的18%的情况下,我们的销售不仅没有下降,而且大幅上升。

到今年十月销量同比增长39.18%;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3.79%。

管理网络化。

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为企业组织形式从等级制走向平等;从等级制走向网络化;从单一沟通变成纵向、横向、多向沟通;从“宽”和“肿”变为“扁”和“瘦”;从传统企业直线式组织结构转变为现代企业的职能式结构、矩阵式结构的组织。

使管理网络变成小型化、分散化、虚体化,缩小上下沟通的距离,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里距离和上下级之间的距离。

这种网络化的职能式结构,基本体现了纵向的层级关系,使企业的全部工作、全部信息、全部要素都在一个有机的网络中运行,顺应了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

控制在线化。

通过建立数字式综合调度中心,数字视频控制系统通过内部网将公司的生产、办公、安全等现场情况实时记录在计算机内,经过授权的终端机可随时调整控制内容,指挥现场工作,实现了在线检测、在线查询、在线监督和在线控制的有机统一。

比如,实施信息化后,公司从合同签订、落实销售时间、到生产排产、产品生产、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验、判等、打包、入库、装运、到达用户时间等都在计算机上记录、实施、体现。

每一包产品都进行编码,通过产品编码,可以确定产品的生产时间、质量等级、技术指标、发往用户,还可以确定储运区位、生产操作者、发出时间等各项要素,作出适时监控。

现在,可以说,在企业内部,一看屏幕不出门就可以查现场,一点鼠标不出屋、不找人就可以下指令;在企业外部,一点鼠标就可以知行情、察变化。

“四提升”,即实现了企业竞争能力、经济效益、管理水平和企业形象的跨越式提升。

一是企业竞争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1999年企业在全国同行业19家企业中各项综合指标排位倒数第一,而到今年上半年综合排位名列前五,照此趋势年底有希望跃升前三,其中产品结构、管理水平已列前茅。

国家烟草物资公司总经理边有伦称赞合成在全行业形势持续严重下滑的情况下是一枝独秀,省烟草物资公司总经理王乃廉称赞我们创造了一个奇迹。

二是经济效益得到跨越式提升。

去年企业一举扭亏为盈,今年上半年保持良好的效益大幅增长势头。

1-10月份,产量同比增长53.01%;产值同比增长53.01%;利税达同比增长123.99%,员工收入同比增长26.6%。

三是管理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

通过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公司的管理人员减少了二分之一,管理工作效率提高了三倍。

到2002年10月,公司库存占用资金下降了28%,采购价格下降了19.6%,企业产品及时交货率由85%提高到98%,存货周转次数由年均不到一次提高到4.35次,生产成本下降了27%,产品合格率由95.36%提高到97.22%。

四是企业形象得到跨越式提升。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般意义的信息化,其实施过程的本身,既是企业管理革命和管理创新的变革过程,又是企业文化建设锤炼过程。

两年来,在包括信息技术、管理重组、流程再造的过程中,企业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塑造了企业的内外形象。

在企业内部,通过信息化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环境形象、产品形象、管理形象、员工形象,在企业外部,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

我公司在同行业是第一家实行信息化改造的企业,不仅在产品质量上得到了提高,而且在科研、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都得到全面提高。

红塔集团长春烟厂在国内丝束行业选择合作伙伴时,在我公司考察后曾深有感触地说,你们的公司好像是南方的外资企业,与你们这样的企业合作,我们放心。

总起来说,合成这两年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基础不是建立在行业形势的好转上、不是建立在特殊政策的扶持上、不是建立在资本的大量增加上、不是建立在装备的更新换代上,依旧是同样的形势同样的产品、同样的装备同样的人,不同的是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施,打造了企业跨越式发展的羽翼。

两年来,不仅实施信息化改造当年投资就当年收回,而且实现了用最小的增量投入激活了巨大的存量资产,可以说,信息化改造是一种“点金术”,是企业适应新经济时代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目前困扰我们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化投入的资金回收问题,随着加入WTO后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信息化投入周期长,而且虚连续投入的问题,就更需要我们好好面对。

再就是随着公司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方面人才的匮乏问题,就日益显现出来,而且不易解决。

四、结束语

几年来,推进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实践,我们有以下三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

推进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一个与经济全球化接轨的过程,早认识早主动,早行动早得益。

信息化最突出的特征是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电子化、网络化,这些特征正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促进着生产力的进步,改变着经济增长的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行为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管理效益与生产力大幅度的提高。

信息经济、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促使全球经济化的到来,而全球经济化的到来必将进一步推动社会信息化的步伐。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临近,企业对整个采购、生产、管理、销售、服务流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必须充分认识运用信息技术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站在科技的制高点上,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之所以能够迅速推开,关键就在于我们上下一致,把它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以尽早与现代经营规则和未来发展趋势接轨的超前意识来推动企业的信息化改造。

第二点体会:

推进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一个经营管理方式的彻底变革过程,必须系统推进、配套实施,实现良性互动。

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是多个平台的有机对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只不过是其中的诸多平台中的一个平台,不能以为只要拥有了这些就算是信息化了。

为此,我们在实施信息化改造中,提出“三功结合”的观念,即把电子商务当作企业的“外功”,把CIMS技术当作企业的“内功”,把企业内部的“三改一加强”当作“基本功”,通过练好“基本功”使公司的管理方式、生产方式、技术开发方式等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符合信息技术的要求,同时又通过练好“外功”和“内功”反作用于企业的改革,实现互动推进。

如果作不到这一点,企业的信息化改造非但不会成功,而且有可能成为包袱。

第三点体会:

推进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一个企业内部资源深度开发的整合过程,只有最佳配置才能取得最佳成效。

我们在信息化改造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资源整合的观念来推进每一项、每一步的实施。

我们坚持用信息化的思想来认真分析企业管理现状,对企业内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系统信息化整合,建立起企业内部从采购链、制造链、销售链、管理链、市场链等一系列有机的资源配置链条,在最佳的资源配置与整合中实现了最佳成效。

在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高举技术进步大旗。

企业信息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有起点没终点,干当前更要想长远。

今后,我们将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实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生产形式的改造,实现最终建成数字化、信息化企业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