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2713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3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Word版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 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 微专题17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四自然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微专题17Word版含答案

微专题17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自然灾害(含选修)

考试要求

考试内容

加试要求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a)

(2)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d)

分析影响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因素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c)

3.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a)

分析自然

灾害的危

害及成因

4.自然灾害的危害

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b)

5.中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c)

1.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类型

集中式

带状

组团状

图示

影响

因素

河流少、地形平坦开阔

受地形限制或沿河便于取水和交通

受地形或河流阻隔

分布

北方平原地区多见

南方平原和高原的河谷

地形复杂的丘陵地区和山区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的差异

(1)影响聚落的形成

①作为水源地,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②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河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利于耕作,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影响聚落的分布

①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要考虑洪水的威胁,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②山区河谷中:

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3.具体案例分析

半坡村落

丽江古城

绿洲

兰州

河谷阶地上

坝子

山前冲积扇、洪积扇中下部

黄河谷地

接近水源,避开洪水

古城西面和北面的山地是抵御秋冬西北风的天然屏障;坝子平坦且东、南两面开阔,利于城市发展;河流纵贯其中,提供稳定充足的水源

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

城区南北两侧山峦对峙,城市主体集中于河谷,并沿河谷向外围扩展,发展成带状城市

d级拓展延伸

 我国不同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

地区

分布特点

西北地区

多分布在绿洲地区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4.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5.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

b级特别提醒

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且危害范围较广、危害程度较大。

6.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多暴雨,且年际变化大

地形

西部山区,水流急,洪水集中;东部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水文

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

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分布差异大

人为

因素

流域内的植被破坏、围湖造田,使得河流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蓄洪、排洪能力减弱

7.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

治理洪涝灾害的措施可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

(1)工程措施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

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工程;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但治理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治理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2)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

①科研投入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②加强洪涝灾害的管理;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宣传教育;实行防洪保险等。

真题设问

1.(2017·4月浙江选考)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2.(2017·4月浙江选考)说出该市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考向和规律

1.考向:

地形对聚落分布位置的影响。

2.命题规律:

以地貌景观图直接设问或以区域图为背景直接设问,题型以非选择题为主。

真题设问

1.(2017·11月浙江选考)说明乙地多旱灾的自然原因。

2.(2017·4月浙江选考)分析赤峰市发生白灾的自然原因,并说明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

3.(2016·10月浙江选考)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

4.(2016·10月浙江选考)防治淮河洪涝灾害的主要工程措施有

考向和规律

1.考向:

分析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洪涝灾害的措施。

2.命题规律:

综合题是主要考查题型,多以地理事实为呈现方式,判断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灾害的类型并简单分析其形成原因,结合区域特点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在组织答案时要结合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特征进行分析。

例1

 (2017·11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和图中拉合尔气候统计资料。

说明乙地多旱灾的自然原因。

答案 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印度河径流季节变化大;印度河中下游下渗量大;灌溉水源不足。

解析 乙地多旱灾的自然原因可从水循环的环节分析,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下渗强烈;地表径流不稳定;且乙地是该国重要农业区,对灌溉水源需求量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旱灾多发。

例2

 (2017·4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下图为赤峰市及附近区域略图。

材料二 白灾是在冬季引起牲畜大量死亡的一种气象灾害。

近年来,赤峰市游牧民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定居,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点,在居民点附近种植饲草发展畜牧业。

赤峰市发挥当地优势,通过发展种(种植业)—养(畜牧业)—加(加工业)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

分析赤峰市发生白灾的自然原因,并说明定居后牧业抗灾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

答案 气温低;降雪量大;积雪覆盖草场时间长。

 饲草储藏增多;圈舍对牲畜的防护增强。

解析 “白灾”是雪灾,题目材料二已经提供材料;“灾”的含义,即造成的危害大。

抗灾能力包括牧业对草地资源依赖性变化、冬季饲料储备情况、牲畜棚舍建设情况、当地居民的抗灾意识和救灾能力等方面。

例3

 (2017·4月浙江选考)读“重庆市示意图”,完成下题。

重庆自古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

说出该市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答案 人口密集区;河流交汇处,铁路枢纽处;大规模商品集散地。

解析 城镇空间布局,强调城镇“区位特点”,即城镇分布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关系,如城镇与人口、交通(河流、铁路、公路等)、商品集散(商业贸易)的关系。

而城镇分布特点更强调“位置、疏密”等。

(2017·4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

完成下题。

1.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B

2.(2017·浙江温州选考模拟)位于黄土高原的罗玉沟流域,在1987~2010年期间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但是年输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

流域内聚落规模较小,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形复杂B.土质疏松

C.河网密布D.气候多样

答案 A

解析 该流域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不利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人口稀少,聚落规模小。

塔里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带,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城镇与交通线分布图”和“甲地段公路线路照片图”。

据此完成3~4题。

3.从整体上看,塔里木盆地内的交通线分布特点是(  )

A.线状分布B.“之”字形分布

C.环状分布D.网状分布

4.甲地段公路线分布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湿润,降水多B.水源短缺,近水源

C.土壤肥沃,梯田多D.地势较高,坡度大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塔里木盆地深居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盆地内部沙漠广布,周围高山环绕,冰川连绵,盆地周围的山前多冲积扇,冲积扇可成为典型的绿洲农业区,这里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形成村镇和城市,因而交通线呈环状分布。

第4题,图中甲地段地处天山深处,地势较高,坡度较大,在山区陡坡上公路一般沿等高线修筑,呈“之”字形弯曲。

(2018·浙江嘉兴教学测试)读“兰州市及周边地区卫星图”,完成第5题。

5.影响兰州城区形态呈东西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B.河流C.气候D.交通

答案 A

6.(2018·浙江义乌群星外国语学校月考)2016年11月14日新西兰南岛中部地区发生7.5级地震。

按自然灾害的性质分,地震属于(  )

A.地质灾害B.气象灾害

C.海洋灾害D.生物灾害

答案 A

(2017·浙江选考模拟)2016年7月,武汉大水围城,洪灾严重,然而武汉的地貌也是洪水“造就”的。

读图完成7~8题。

7.武汉此次洪灾的诱灾原因主要是(  )

A.海水顶托作用B.春季台风带来的暴雨

C.下游植被破坏D.雨带稳定地维持数日

8.武汉的地貌也是洪水“造就”的,这说明武汉地貌形成与下列选项相关性最大的是(  )

A.内力抬升B.河道变窄

C.流速减慢D.湖泊众多

答案 7.D 8.C

9.读“我国北温带季风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中聚落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中聚落分布地如果为河流地貌,其最可能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河流对聚落的有益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

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答案 

(1)沿公路分布(或大致沿等高线分布) 

(2)河谷平原 聚落分布地地形平坦,位于河流凸岸 供水和运输

(3)东北方向:

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比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

南偏西方向:

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坡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

28、29加试加练

10.下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对其进行了综合考察。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中聚落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呈________状形态分布。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河流对聚落的有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虚线是规划在几个村庄之间修建的公路,乙村到甲村的线路比较平直,乙村到丙村的线路比较弯曲,呈“之”字形。

分别说明这样修建的原因。

答案 

(1)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前 带 原因:

①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较平坦;②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③淤积有肥沃的土壤,比较适宜聚落的发展。

 

(2)供水和运输 (3)①乙村到甲村地势平坦;②乙村到丙村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大部分路段与等高线平行修建,可减小公路的坡度。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前,呈明显的带状分布特征。

河流出山口处,地势低平,形成的洪积扇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山区的公路修建时要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节省工程量。

乙村到甲村沿河谷修建,地势平坦;乙村到丙村沿等高线修建,呈“之”字形,坡度小。

11.阅读图表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1949~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

地区

旱灾频次

水灾频次

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

32

219

松辽平原

169

357

环渤海平原

415

799

黄淮平原

846

1407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

949

2151

(1)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

(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

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分布特点:

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频次特点: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2)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

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大,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

(3)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河流截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

江南丘陵地区:

加强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胁。

解析 

(1)考查提取图表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图表明显看出,水、旱灾害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2)注意本题设问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水灾最严重,从发生的气候、地形角度分析。

气候抓住降水量大和降水时间长的特点;地形抓住地势特征。

(3)可根据两地区的地势特征加以分析。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应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截弯取直等;江南丘陵地势有起伏,应加强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修建水库等。

1.(2017·浙江稽阳联考)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的聚落空间多(  )

A.呈团聚型B.分散分布C.规模较大D.呈棋盘式

答案 B

我国地域广阔,聚落形态千姿百态且无不深深打上环境的烙印。

下图为“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

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2~3题。

2.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水文B.气候C.生物D.地形

3.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M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棋盘状B.团聚状C.带状D.网状

答案 2.D 3.C

解析 第2题,聚落的形成与分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社会发展初期(史前文明阶段),自然条件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图示地区,居民点位于山前河谷阶地上,地形相对平坦,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

第3题,M位于河谷地区,受地形和河流限制,聚落一般呈带状。

(2017·浙江余姚期中)展线是展长线路的缩略说法。

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的关角展线群是我国现存展线最密集的地方,随着2014年新关角隧道的通车,关角展线群会被取代。

下图示意关角展线群景观。

读图,完成4~5题。

4.旧青藏铁路大量采用展线是为了(  )

A.避开断裂带B.多经过城镇

C.减缓坡度D.节省投资

5.有人说展线是即将消失的景观。

这种说法主要基于(  )

①经济实力的提升 ②技术水平的提升 ③排除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隐患 ④保护自然环境杜绝人为破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答案 4.C 5.A

解析 第4题,山区地形崎岖,不利于进行工程建设,为了减缓坡度,降低修建难度,往往采用展线技术。

第5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铁路修建技术的进步,对自然条件的改造程度增强,自然条件(地形)对铁路建设的影响逐渐减弱,故展线即将消失的原因是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

(2018·浙江象山检测)浙江宁波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读图,完成6~7题。

6.在四明山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主要原因是(  )

A.为了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B.为了通过更多的山村

C.为了减小线路坡度

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7.唐朝时宁波的行政中心从四明山麓的小溪(今鄞州区鄞江镇)搬迁到了现在的三江口,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

①河道运输 ②水产加工 ③水源丰富 ④地形地势 ⑤废水排放

A.①②③B.①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

答案 6.C 7.B

(2018·浙江绍兴适应考)森林火灾发生频率与当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相关,而且监测显示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

下图为“美国部分地区2013~2015年森林火灾分布图”。

完成8~9题。

8.一年中,图示区域森林火灾最易发的时间段是(  )

A.10~12月B.7~9月C.4~6月D.1~3月

9.在同等程度的森林火灾后,过火林地水土流失程度(  )

A.夏季比冬季严重B.内陆比沿海严重

C.西坡比东坡严重D.南部比北部严重

答案 8.B 9.C

解析 第8题,由于森林大火发生频率与当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相关,图示森林大火发生地区多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夏季气候炎热干燥,比较容易引发森林大火。

第9题,在同等程度森林火灾后,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与降水量、降水强度、地表径流速度、土质状况等自然因素有关。

该地区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在同等程度森林火灾后,降水多时段造成的水土流失更严重;且西坡是迎风坡,东坡是背风坡,西坡的降水更丰富,更易产生水土流失;内陆地区降水比沿海少,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南北部的降水都与西风有关,越往北受西风影响时间越长,降水量越丰富。

(2018·浙江北仑段考)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

由于倒春寒影响,某年初皖南某地茶园遭受重创。

结合“该地此次倒春寒前后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该地受倒春寒影响的时间是图中的(  )

A.①时段B.②时段C.③时段D.④时段

11.为保护茶园在春季免受冻害威胁,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滴灌、施肥 ②加强茶园的通风条件 ③熏烟、增大湿度 ④塑料薄膜覆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 10.C 11.D

12.“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结合某同学收集到的一幅“茶马古道路线图”,回答问题。

(1)指出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2)说明乙图中村落分布的特点和意义。

(3)分析图甲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

答案 

(1)河流凸岸处。

由于水力的惯性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流的凹岸,使其不断被侵蚀;而凸岸一侧则流水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无洪涝之灾,适宜居住。

(2)沿河谷分布。

利于取水灌溉,河流沉积,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3)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地质条件复杂,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

解析 

(1)聚落遗址分布在河流的凸岸,原因可从凸岸和凹岸部位流水的侵蚀或堆积作用分析。

(2)村落沿河谷分布,原因可从生活取水、农业生产两个角度分析。

(3)可从建设成本、线路选择、自然灾害等角度归纳。

13.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读图甲,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

(2)图甲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3)图乙中B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势方面解释其原因。

答案 

(1)我国雨涝区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

原因:

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

(2)原因:

长江上游地区乱砍滥伐,陡坡开荒;长江中游地区围湖造田。

措施:

长江上游地区植树种草,退耕还林,修建水库(三峡工程);长江中游地区退耕还湖,裁弯取直。

(3)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然降水丰沛,但是由于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横断山区地势起伏,落差大,水流急,水分的存留时间短。

解析 

(1)我国的降水空间分布规律为从东南向西北减少,因此雨涝区分布规律即为如此。

(2)造成雨涝灾害的人为因素主要是人口数量多,植被破坏严重。

解决旱涝灾害的措施有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发展节水农业等。

(3)B地区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与其地形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是喀斯特地貌,下渗较强,地表水难以存留。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于尧辅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

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

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