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笔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2586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特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特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特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特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特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特笔记.docx

《中特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特笔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特笔记.docx

中特笔记

索引

第一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问题与创新(见课件)

第二讲从制度创新到技术创新——中国经济转型必由之路

第三讲中国文化建设研究(见课件)

第四讲合法性与民主建设

第五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问题简论(需要补充)

第六讲用中国话解读当前社会矛盾(见课件)

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需要补充)

第八讲中外改革对比

一、中国与印度:

姓资还是姓社?

二三四大点老师都没有详细讲,所以木有笔记第九讲日本政党轮替对内政外交的影响(见课件)

第九讲日本政党轮替对内政外交的影响(见课件)

第十讲当代社会主义民主的新选择——“第三条道路”

第一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问题与创新(见课件)

第二讲从制度创新到技术创新——中国经济转型必由之路

一、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转移到依靠技术创新上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

第一阶段制度创新为主

第二阶段廉价劳动力为主

第三阶段资源、环境、资本为主

中国模式?

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

二、我国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

2.再创新能力薄弱,引进技术没有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

3.人、才、物的投入严重不足

4.以企业为主题、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

1.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思路是错误的

2.未发展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生产型世界级企业,掌握大量经济资源的大型国企依靠垄断和政策生存,缺乏创新动力;民营企业规模小,生存环境差,科技投入小

3.盲目开放、被外企包围收购,丧失创新主体

4.市场不完善,垄断、房地产和假冒伪劣获得高额利润,使企业缺乏科技和产品创新动力,大量资金离开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

5.科技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科学研究急功近利,盲目推向市场,基础学科研严重不足

6.科研非配体制严重不公,一线科研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利益,科研成就、原始地位被官员和领导攫取。

7.企业、科技人员缺乏专利意识

8.缺乏对科学研究及科研人员的宽容

9.我国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不利于创新

四、大力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第三讲中国文化建设研究(见课件)

第四讲合法性与民主建设

一、合法性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

(一)为什么讲政权合法性

1.合法性的理论渊源

现代民主主义的核心问题:

谁来行使政府权力

Theanswer:

公共权力的行使属于作为一个整体的全体公民

从自然权利触发论证民主制度是影响最为广泛的一种理论,核心在于强调民主政府是唯一的合法政府。

权利理论的代表人物:

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杰弗逊

2.合法性的现实意义

A.民主制度是唯一可能在现代社会建立稳定秩序的制度

B.民众权利意识发生变化,合法性问题愈来愈在政治权力的稳定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合法性的内涵

1.权力的来源

君权神授——>人民主权——>权力来源于法律

2.民主的认同

没有任何一种统治可以靠强力来支持

3.权力的边界

三种观点:

权力无限的国家,即极权主义

取消国家权力,即无政府主义

有限权力公家——个人必须保留某些基本权利,国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侵越这些权利(如生命权、自由权与财产权)

(三)中共的执政合法性

1.革命提供合法性

建国之初的合法性是革命的合法性,是通过革命的成功获得的合法性,革命代表当时大多数人的愿望。

A.革命是20世纪的时代主题,革命是取得政权的合法方式

B.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支持是中共取得政权的根本原因,也是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C.中国所处的内外环境决定了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2.经济绩效提供合法性

经济绩效与合法性的关系:

有效性合法性

合法性有效性

有效性=/=合法性

3.合法性的危机(需要补充)

第二三大部分老师也没有将,所以没有笔记

第五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问题简论(需要补充)

一、生态文明的现实背景

二、我国现代化进场对生态文明的挑战

第六讲用中国话解读当前社会矛盾(见课件)

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需要补充)

一、政党的特性

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

一种政治组织

有明确的政治纲领

二、中国政党体制形成的历史过程

1、革命党执政党

内在约束:

以强大动力夺取政权;已经掌握政权

外在约束:

受原有政治体制的约束;拥有国家权力和各种资源

客观条件:

时时面临生命危险;时时面临权力腐蚀风险

2.外部封锁对外开放

党内环境内部信息交流,思想具有高度同质性;与外部信息交流,思想状况复杂化

党外压力:

主要面临均是国防安全的压力除军事国防外,还有经济政治意思形态的压力

3.计划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环境

经济主体:

经济主体经济利益相对简单;多种所有制并存,经济主体与经济利益多元化

经济方法:

行政命令为主;市场调节为主

思想特点:

单一化简单化;多元化多样化

第八讲中外改革对比

一、中国与印度:

姓资还是姓社?

(一)中印两国发展条件对比

1.自然资源对比(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2.人力资源对比(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地区构成、人口城乡构成、人口受教育程度)

3.社会历史条件对比

(二)中印两国不同社会制度确立前后发展状况比较

1.中印两国不同社会制度确立前发展状况比较

工业化程度

农业——两国都很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都很低

2.两国选择了不同的社会制度

中国最终选择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印度最终选择的是资本主义道路(其社会主义其实是资本主义)

3.两国不同社会制度确立后发展状况对比

国民生产总值对比(中>印度)

工业发展成就(中快于印度)

农业发展成就(1965年前,中<印度1965年后,中>印度)

开放规模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社会发展

(三)基于社会制度层面对中印两国发展差异的分析

1.政治制度上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

政党制度(中:

多党合作,印度:

多党制)

2.经济制度与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结构与分配制度(贫富差距,中<印度)

经济发展道路

经济增长模式

3.意识形态与思想观念

意识形态

思想观念(宗教影响,种姓制度的影响)

二、中国与苏联:

改革还是改向?

三、中国与拉美:

依赖还是自主?

四、中国改革的特点与中国智慧的彰显

二三四大点老师都没有详细讲,所以木有笔记

第九讲日本政党轮替对内政外交的影响(见课件)

第十讲当代社会主义民主的新选择——“第三条道路”

一、传统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渊源及主张

1.伯恩斯坦构建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

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特性、阶级斗争和物产季节专政的学说,坚决反对“暴力革命”

《进化的社会主义》的观点概括:

暴力革命无必要

无产阶级专政无必要

剩余价值理论无用处

民主与社会主义无必然联系

2.《哥德斯堡纲领》使修正主义进一步成为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基础

A.基本价值:

自由、公正、互助

B.接受混合经济中的社会市场经济原则

C.社会民主党要成为一个全民党,接受议会原则,接受右翼新自由主义基本原则,共同参与莱茵资本主义模式的建设

D.宣布社会党要通过同其他民主党派的平等竞争来赢得人民的多数

3.20世纪90年代面对全球化的“第三条道路”

二、“第三条道路”提出背景

1.“第三条道路”的兴起

A.欧洲社会主义思潮的“第三条道路”

B.欧美发达国家兴起的“第三条道路”

承认资本主义是唯一选择的前提下,针对资本主义框架下的传统左右政治意识及其运作模式而言的。

2.背景

A.左翼政党在政治斗争的压力——转变的根本动因

B.全球化的兴起导致社会巨变(外部环境)

✓全球化冲击了社会民主主义的传统目标和定位

✓政治选择的范围和手段受到更大的限制

✓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冲击了社会民主党的社会基础

C.新右派对左翼的政策推动

✓经济学论证:

全球化下,市场规则限制了民主选择的范围,不得不实行紧缩节约的政策,削减社会福利。

因此,社会民主党失去了经济政策的特征也失去了社会政策的特征。

✓社会学论证:

全球化使社会发生两种变化:

传统社会中的工人阶级人口份额下降;社会分化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使大家不在团结。

✓政治学论证:

若保持特征,则要指定基金的社会主义政策,若以新的阶级为目标,则不一定会成功,还会吓跑工人阶级,所以是两难处境。

D.意识形态的变化

✓苏联体制瓦解——与传统意识形态决裂

✓非意识形态化——左右接近

三、第三条道路的基本观点

1.价值上,社会公正的核心价值观,坚持民主、自由、公正,放弃阶级政治和左右划分,反对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有效替代。

2.国家作用上,坚持国家责任,国家调控作用下降,政府应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而非指挥经济,并利用市场力量服务于公共利益。

3.国家和社会关系上,公民社会,强调伙伴关系,强调智力替代统治、广泛包容的政策、机会均等、公共参与决策。

4.经济制度上,新的混合经济,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是私有部门而非政府,政府在促进竞争,鼓励研发和投资,帮助公民在现代经济中取得成功发挥重要作用。

5.对待平等的态度,保留左翼的平等要求,机会平等而非结果平等。

6.对待福利国家的态度,改社会福利国家为社会投资国家,实行积极的福利政策。

7.对现代化模式及其生态问题上,高度重视生态问题,反思现代化道路。

8.国际问题:

加强国际合作,国际接触有利于解决跨国问题,不会对别国主权造成威胁。

四、“第三条道路”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理论特点

A.试图发展一种新的权力结构,即一种新的治理构想

B.探索一条新的福利国家现代化之路

C.包容性是“第三条道路”的一个基本概念

2.理论意义

A.它提出了失去了共产党气人后的资本主义如何发展的问题

B.第三条道路的兴起进步一强化了意识形态淡化的趋势

C.第三条道路试图用一种新的激进主义政治框架来适应资本主义的变化

(二)实践意义

促进了欧美社会民主党的转型

A.强调党的开放性,使社会党成为跨阶级的政党

B.积极利用现代科技网络,拓宽党的民主渠道,把党建成开放的党

C.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党领袖年轻化,加强胆管干部培训,大力吸引年轻人入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